- UID
- 110626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4-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在中欧8个月学习感悟—与时代的思考者同行
能和俞敏洪,罗振宇,张邦鑫,王小川这些大佬们一起在中欧一起听课是什么感觉?四月初的几天中,作为中欧创业营MBA Volunteer,我有幸参加创业营四期的开学典礼并旁听了模块一颠覆式创新的学习。身处这个中欧具有最豪华学员阵容的课堂,聆听人称老李飞刀的李善友教授的课程,毫无疑问,是我在中欧MBA 8个月中最有价值的体验之一。
首先受到震撼的是,这些本来应该站在讲台上或电视上布道的大拿们竟然谦卑地来到中欧课堂上学习。我知道了什么叫做空杯心态;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唇枪舌剑,妙语连珠,甚至针锋相对的辩论实在是很过瘾;下课时向他们讨教创业体会,听听他们的人生体验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老李飞刀堪称中欧的最另类的教授。如果有人没有从头听到尾,半途走进教室,会以为第一天在讲数学,第二天讲物理,第三天讲生物学…. 老李的课程试图超越实操的方法论的表象,改变大家底层的价值观,重塑一种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一种对于互联网时代商业逻辑的更加底层的建构。其实,如果用更实用主义的创业方法论引申几个案例支持,外加点鸡血励志,这种安全的讲法也绝不会出什么大错,听完之后同样可以让听者心潮澎湃,逼格升级。然而,老李的课程显然有更大的野心和追求,用更深奥的跨界科学摧毁听者的世界观,换掉你的操作系统,让你重新思考,重新定义商业的本质,这点是我对老李课程尊敬的地方;难怪老李一开讲就打出“绝不励志,只毁三观”的授课目标。三天下来,信息量实在太大,留给我很多后续思考的空间,而我想这种更深层次的思考远远超过了课程本身的意义;比如课程中提到的大公司遇到创新者的窘境,由于无法逃离和原有客户形成的价值网的限制,而留给小公司屌丝逆袭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新技术新市场在一开始增长的并不快,但是一旦达到失速点,就有指数级的增长,后来者怎么追都追不上;很多大公司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死掉了。
记得PPTV的创始人姚欣在开学时作为上期学员分享了猎豹CEO傅盛的话:“不要让战术上的勤奋成为你战略上懒惰的借口”。在今天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不断思考,快速迭代成为了生存的唯一法则。我想这就是很多已经很牛的创业者还来中欧学习的原因。去哪网CEO庄辰曾说过:“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公司如此,个人发展何尝不是如此。
于是趁着第四学期刚开始还没忙得脚不沾地,我反思一下过去8个月的MBA学习,也作为自己中欧求学之旅的阶段性总结;
Why MBA ?
在进入MBA之前,我是一家私企的小合伙人,工作时间较长,关于读不读书,有过纠结,有家有口的人毕竟不像单身的同学一样可以无所牵挂;年纪大了读书总有顾虑,读了到底有用吗,机会成本高啊…. 但是,当忙碌得没有思考时间的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思维瓶颈,强烈的充电的欲望战胜了我对于读书的过于功利主义的损益计算,下定决心考GT,写essay,申请学校。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很多国内外的MBA,自认为对MBA的期待和认识还算比较深。作为一个30+的大龄青年,我并没有指望通过读个MBA就脱胎换骨。我一直相信一切的改变更多的是源自内心。但是重要的是你需要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 去寻找真正的自己。我的一个大学好友曾非常具有禅意地给我分享过一句话:“此岸即彼岸,但想看清此岸,必须到彼岸”。所以,走进MBA前,我把MBA更多看做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充电桩;一次self-exploration的精神旅行,一次重新出发前的深蹲;至于MBA之后的路,我给自己写的一句话是:follow your heart.
回顾申请的过程,我深深感到商学院的教育其实在申请时已经开始了。虽然很多顶尖商学院的essay问题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无非在问三个问题:who are you , where are you from , and where are you going ?(没错,就是哲学的三个根本问题)。开始,我觉得这是非常虚无的三个问题;渐渐的,我发觉它的意义非凡。真正的领袖,无论是商业上还是其他领域,一定是在这三个问题上有深刻的思考的;平时,我们可以用太忙作为不思考的借口,但是,作为商学院,它强制申请者做这样的思考,你需要强迫自己学会be reflective, and be forward-looking , 这也是leadership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于学习:
MBA的学习毫无疑问是紧张的,对于已经一把年纪从未学过财务经济管理的我而言,前两个学期是非常辛苦,极具挑战的。记得Orientation时教授说,You should feel very lucky if you can go to sleep before midnight;接下去的几个月应验了教授的话的确不是开玩笑的: Orientation的第二天,就进行accounting的摸底测试了,不通过意味着这门课不允许修; 开学之后,迎面而来的就是密集的课程,小组讨论,永远读不完的教材…
记得熬到了第二学期后,学校安排了oversea elective, 我选了美国Darden商学院的选修课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记得当时以为选修课就是学校安排的海外度假,期待着term2后好好放松一下;不料,在final 前最后一周,当我们还在疯狂复习考试的时候,“噩耗”传来:每个人必须在一周内交一篇2000字总结报告,报告内容需要预习一本Darden的厚厚的case. 大家都傻了,正忙着复习5门大课考试和报告,哪有时间啊;最后我们的MBA dean Professor Chen 说,If you really don’t have time for this, you can write the report on the plane to the US. You know , the flight is supposed to be very long…. 他笑着说, You should know MBA life is never easy. 最后在去美国的飞机上,那个场景让我十分难忘:当所有乘客都东倒西歪地睡着时,所有同学人手一本大白皮书(case book),赶报告,顺便把时差调了…
Darden的选修课是到目前为止,我在中欧学习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在夏洛兹维尔幽静的小镇上漫步,徜徉在Thomas Jefferson一手创立的UVA 美丽的校园,和同学们在酒店大堂集体讨论 case, 听中欧第一届MBA大师兄聊毕业20年的人生感悟(elective允许中欧往届校友参加),看到Darden黑人教授讲美国移民创业Case讲到潸然泪下,参观美国的incubator, 造访Thomas Jefferson的故居,课程结束之后和同学在美国西部的狂野自驾,猛犸雪山上风雪交加中的刺骨感受…. 这才感觉到MBA生活的美好。
MBA的课程每门都上得很快,最多2个月就上完一门课;反思以前工作中,很多书买了 --- 经济学,管理学,消费行为学… 但是永远只有时间读前两章;上完这些课,我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很精,但至少对于我有一个重要价值,逼着你必须在有限时间内读完这些你原来只是想读,但是永远不会抽时间读的内容。(BTW我必须说,中欧几个教我们的经济学教授很赞!)
我觉得对于MBA课程的解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很多人眼中的MBA,更多是看“它教了你什么”:我相信全球所有的MBA program都会塞给你一堆jargons,你懂得了什么是balance sheet;如何用Dupont analysis; 如何计算 ROA,ROE,NPV; 什么是Porter’s five forces,5C,4P ; 第二层,它教给你给了你一个现有商业社会的Logic; 第三层,它启发了你对于商业社会运行进行人文思考;
在我看来,第一层的东西特别容易忘记,除非你就是一直从事相关工作;第二层商业逻辑有用,但是必须要与时俱进并不断迭代;而收获较大的却是第三层。记得第三学期我们有门课叫做 business ethics, 这门课教授上得超级枯燥;但是,奇怪的是,在完成课后reflection作业的过程中,我突然对于ethics 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启发我对于一些事情开始了不一样的思考。
关于取舍
舍得的智慧在MBA学习中是我感悟很深的。我相信进入MBA后,除了少数学神级的大牛们,很多人会觉得时间不够用:课程之外,想参加的讲座,社团活动,各种比赛,各种social party, 企业参访实在太多太多。
进入MBA之前,一个在北美读MBA朋友曾给我说:读MBA有三个C: course, career, community; 你最多只有时间做好两个C。其实,对我而言还有第四个C,Child; 家人不在上海,对孩子家人的牵挂时时会涌上心头;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看到三岁儿子期待的眼神,心里会油然而生种种不舍和愧疚。我很羡慕那些精力超级充沛的牛人们,记得Term1我们小组一个外国同学,一天只睡4个小时,上课,讨论,活动,party, 样样不落;上课看他有时闭着眼好像睡着了,睁开眼睛立刻可以机关枪一样地回答教授的提问;讨论到深夜我都已经累得不行了(年纪不饶人啊呵呵),他还可以去参加一个dancing class。我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只是凡人,不是超人;所以,对我而言,必须要取舍,必须放弃一些活动和机会,抵制许多强大的“诱惑”,必须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关于团队;
很多顶尖商学院都强调Teamwork;我觉得中欧在这点上是做的不错的,每个学期都要分小组,每门课都要有团队分数;每个小组尽量安排不同背景的同学;3个学期下来,大大小小的团队参加了7,8个;这个当中领教了不同类型的同学,学会合作,学会了欣赏不同同学的优缺点,以及学会认识conflict对我而言是最有价值的事;
记得在Organizational Behavior的课上,有一个观点让我很受益, 教授讲到真正优秀的团队一定存在适度的conflict,完全conflict和极其harmonious的团队都不是最有效的,正所谓“和而不同”的团队才是最好的. 与来自世界各地同学的合作中,我开始体会到一种constructive conflict 是团队必要的催化剂,能让团队之间进行有效的脑力碰撞产生必要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整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的作用。当然,作为team leader控制conflict的火候的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过于激烈要么就可能造成personal conflict , 或是过于和谐导致 group think. 这个就是团队管理中的非常艺术的部分。这些都促发我反思在过去的管理工作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关于中欧;
时光飞逝,中欧学习即将过半,我不能说中欧所有方面都是最好的,但是总体上说,我是满意的。下半年我获得了去Kellogg交换学习一个学期的难得机会,期待着MBA学习能有一个更加丰富的片段。
回想去年选择中欧,也有一段小插曲:当时考完GT, 先是经历了匆忙胡乱的第一轮美国名校申请后折戟沉沙(第一轮由于匆忙,甚至essay中写错了某商学院的名字,罪过),在第二轮重整旗鼓后获得了中欧和美国一所还不错的商学院的录取,两所学校都慷慨给了奖学金。
幸运之时,一度陷入非常痛苦的抉择;是国内读还是美国读?出国读书一直是自己的梦想;这个期间非常痛苦;我体会到了后来经济学课上教授讲到opportunity cost时的一句话:If you have one good choice, you will be very happy. But if you have two good choices, you would feel miserable. 对于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当然很多人会给出不同的标准,职业发展,经历,体验,机会等等;对我而言,出国读书更多是圆一个梦想,这份经历可能是无价的;但是,中欧也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
最后我选择了中欧的理由:1. 我坚定自己未来的事业在中国。中欧给中国发展的同学无论是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及在国内商圈中的不断增长的顶尖校友圈。在中国创业热潮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创业英雄们聚集的中欧创业营还是MBA创业俱乐部都很火热,我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中欧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 2. 照顾家庭的考虑 3. 中欧也有很不错的国际交换项目,国际交流也比较多; 4. 经济上国内读压力稍小。
最后关于排名
虽然我觉得对于MBA来说,这个绝不是最关键的考量,但是相信不少中国同学仍然会乐此不疲。如果大家真得看重排名对今后自己身上标签的重要性,应用一下marketing的定位理论很容易找到答案。第一永远是定位理论中抢占人类心智资源的最重要因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欧有它独特的优势:中欧已经稳坐亚洲第一商学院的位置,随着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个地位在短期很难改变。所以,如果你去不了世界第一,你可以同样选择在本土的第一。如果你拿不了奥运会的前三,亚运会的冠军的标签绝不不会比奥运会的第四第五差。
当然,在关于MBA的故事中,以上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学会了思考,思考一些可能你在工作中已然忘却的重要人生命题,它们无关成功,却关乎幸福;它们无关财富,却关乎生命的意义。前几天,在听TEDxCEIBS的演讲中,Social Entrepreneur Andrea 的一句话引起了了我深深的共鸣: “You can google for an answer; You can google for a mate; You can google for a career; But you can not google to find what is in your heart that lifts you skyward. ”习惯了不断向外探索拼搏的我们,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