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9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领略GRE作文思维发散的艺术——兼谈issue十大破题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00:48: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篇文章包含.
十大破题策略十八种破题方法
超过30个题目匠心独运的解读



:(版权声明:这个系列花费了本人大量的心血,版权归Dincyfeng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直以来我都对GRE作文有着浓厚的兴趣,其最大的原因恐怕就在于GRE作文不同于之前经历的任何一种形式的考试,它的魅力在于有着充分的发散空间,可以自由挥霍。每一道题都可以是一片天空:揣度作者的态度;体会题目中字里行间的意思和那些意犹未尽的暗示;亦或对题目的本质刨根问底;都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经历。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记得刚开始准备作文的时候,基本上就是按照参考书的提纲写的,然而随着对AW理解的深入,特别是看过市面上绝大部分参考书之后,觉得市面上的很多破题方式过于功利,虽然我承认这些破题方式非常的快捷有效,但是我一直觉得GRE作文的发散性不限于此。那个时候刚好也受到kizen前辈的那句“只有ETS的要求才是王道”的启发,于是毅然决然抛弃掉了所有的参考书,另起炉灶自己写自己的。不破不立,在扔掉参考书自己去思考这些AW论题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由于脱离了参考书的束缚,相信会带来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友情提示:对于刚刚入门的朋友来说,还是先把最基本的传统破题方式了解清楚,毕竟这才是短时间之内形成issue雏形的最有效的办法。在对issue题目有了一些思考之后再来看本文,相信会有很多新的收获的。




先来回顾一下传统的破题方式
一般的来说破题无外乎三种方式,赞同affirmative,反对negative,中立eclectic5
1.affirmative模式-对所给出的题目持完全支持的态度,论证题目中所包含的命题合理的原因。
2.Negative模式-对所给的题目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论证题目中所包含的命题不合理的原因。

第三种中立eclectic即是介于这两者之间,采取折中态度,同时论述命题的合理和不合理性。
ETS在的要求里明确强调过对于complexity的重视,于是乎对于每一道题站在中间确实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两边的利弊都考虑充分,即在字数上有了保障,也对于问题的复杂性有了论述,而中立的观点又分成了两种小的模式,大正小负以及大负小正,简单的讲就是赞成的理由多一些或者是反对的理由多一些。

个人认为单纯的这样分类过于粗略,太抽象以至于所有的发散思维都可以归类到这样的三种。虽然我也承认,就按照中立的写法,把两边论述清楚,5分甚至6分都是没问题的,range;">但是这样写未免有点太模式化,range;">issue作为一个辩题,不是只有赞同或者反对这么简单的态度,立场可以复杂化,选取的角度也可以很多样的。

一.传统正负立场的的稍稍改进
写提纲的时候,一个很快捷的方式就是按照issue5.5的“正”、“反”、“正//合”的方式来写,每篇文章顺着固定的 让步赞同——转折提反对来写。那么这种正负立场稍稍改变一下说法,就可以显得不那么的模式化。
下面具体说一下:
1)承认题目有价值的部分,同时说明题目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者是负面影响(大正小负)
这种破题大多数比较适用于建议类话题,典型的题目就是issue11
11"All nations should help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university designed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world's most persistent social problems."
开头主题句:
contend that to some extent it is of essence to develop such a university while some relevant problems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shall never be overlooked.

中间段落:
世界性大学是很好的建议。因为1.世界性大学可以促进各国之间青年的交流。而这些青少年是未来的主心骨
2.很多问题牵涉到多国利益,旨在解决国际问题的世界大学是有效的
3.然而负面影响不可以忽略。大学的意识形态,教授材料,语言等等都是要考虑的。

这样的写法实际上是对题目的一个积极的回应,努力的提出改进措施。

2)在一个层次上肯定题目,在更高的层面上否定(大负小正)
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在于,让读者接受了你的之前的观点之后,笔锋一转,抬高角度让读者又抛弃掉之前的观点。

99"In any realm of life—whether academic, social, business, or political—the only way to succeed is to take a practical,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point of view. Pragmatic behavior guarantees survival, whereas idealistic views tend to be superceded by simpler, more immediate options."

这道题可以先承认务实的重要性,在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确实可以保证最基本的生存
接着可以说,然而人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基本的生存,在满足的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成就感,梦想),理想主义就是这更高层次需求的一个代表。
range;">这样的破题引入了一个人的需求的层次概念,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否定之前的层次

再说一个艺术类题目131这道题我的破题方式会比较罕见,
131"The arts (painting, music, literature, etc.) reveal the otherwise hidden ideas and impulses of a society."

1.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因此艺术作品确实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然而同时每个人看待社会趋势又是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的,因此在有色滤镜后,不可能真实的反映这些脉动。比如说贝多芬的“hero”原本是赞颂拿破仑的伟大,但是社会的实际脉动是什么呢?拿破仑自甘堕落建立皇权,内忧外患。如果从贝多芬的艺术去了解当时的脉动是不准确的。

2.诚然,从一个时代的某一件代表作品是不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的脉动的,然而如果把一个时代所有的代表作品综合起来看,艺术是可以真实的反映时代脉动的,因为在众多的代表作品中总结出来的趋势避免了个人主观色彩。比如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感受到的可能只是命运的无奈,从达芬奇的Mona Lisa感受含而不露的神秘微笑,然而纵观这一个时代的代表艺术作品,都可以表现出对于宗教、封建束缚的反抗和对人文思想的启蒙,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就称作为“文艺复兴时代”
3.即便是当代社会,艺术看起来更加多样性,似乎很难有一个趋势。然而多样性本身也是当代社会主题的一个特征。艺术的交融更多反映了世界更重视交融的趋势;流行艺术的节奏加快反映了社会的节奏同样越来越快

我在写这道题的时候,一直在找寻不同于平衡观点而又可以兼顾issue复杂性的立场,于是我先写艺术是不可以揭示脉动的,接着笔锋一转,引入了“单个艺术作品”和“同时代所有的代表作品”的不同层次,在更高层次上抛弃之前的观点,论证艺术是可以揭示社会脉动的。
"
这样写可以写出辩题的一个“turn”,而且不同于一般的否定之前的观点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同样是大负小正,也可以承认作者的观点,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指出其漏洞和忽略的情况184

184"It is a grave mistake to theorize before one has data."

作者的这个观点自然有其合理之处,先有数据再有理论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定律
接着从作者的论点出发,如果没有数据的时候不能去得出结论,是不是就意味着认知停滞?作者的观点是一种消极的暗示。这个地方就是题设忽略的情况,没有数据的时候的一些假设和猜想正是通向真理的有效途径。
顺着题目继续说,要有足够的数据才能有结论,实际上很多时候数据是否足够是不得而知的,这便是题目的又一个漏洞。
那么这里的反对观点就是对作者漏洞进行攻击,正是体现思维复杂性和深度的好机会。

3)融合对立选项(平衡观点)
很多题目总是会列出两个item,接受一个抛弃另一个,这个时候可以把找寻题设中两个认为对立的item之间的联系,指出两者是共存的
先说144
144"It is the artist, not the critic,* who gives society something of lasting value."

这个题目其实写成一般的平衡观点就是艺术家重要,同时说批评家同样重要,然后平衡一下
然而完全可以把相同的论述理由贯上不同的论点,说作者人为的把这两者的作用给分开了,实际上创作者和评价者合作起来才让我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两者的结合。

1.艺术品本身实际上就有很深刻的内涵和永恒的价值,同时批评家可以让大家明白艺术品的价值在哪里
2. 那些流传远久有永恒价值的艺术都是批评家们帮助筛选出来的
3. 批评家可以给艺术家一些有益的反馈;
同样的三个理由完全可以写成一边倒的方式,也可以质疑题目的either or的选择。
源代码
201"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should b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value system, a standard, a set of ideas—not to prepare them for a specific job."
这道题典型的破题方式便是强调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育的目标应该同时兼有二者。

二.前提论述(比如阐明某一领域的特征),在这个方向上拓展(政治,法律)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政治类和法律类,在定义了某一个领域的特征之后,相当于圈定了讨论的范围,接下来的论述方向就变得明确了许多
 先说说法律类的180.

180"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cannot be solved by laws and the legal system because moral behavior cannot be legislated."

首先可以论述一下法律的本质作为前提
法律的本质决定了法律是不可能完善的。法律是为那些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定的,迎合的是大多数的利益,保障的是相对的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有在问题引起损失并且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可能被立法。这就决定了法律是一个remedy而不是precaution 这样的本质决定了法律的不完善性,还是有很多漏洞可以钻的。

有了法律不完善的这个前提,论述Many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cannot be solved by laws and the legal system的原因不是因为道德不能被立法,就变得容易了许多:
很多问题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律规定不完善,特别是在新成立的领域里面比如网络商业,法律还没有健全,毕竟法律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科学发展的。

政治类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比如在涉及到政 府应该注重长线还是短线的时候56
56"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more on solving the immediate problems of tod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solve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future."
可以这么写前提:
个人都是为自己的眼前利益去奋斗的,如果没有一个政 府的领导,很容易造成混乱,而政 府的作用在于,可以比一般的个体更能够全面的,长远的看社会发展,政 府的使命和作用决定了它不可以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解决社会问题。
然后就可以过渡到政 府应该长远的看待社会问题

这样的前提论述的好处在于,给后文奠定了基础,在衔接上也显得更为自然,而且也是非常有利于反映对题目涉及领域的理解深度的。
同样的,很多领域的本质可以多思考一下,在考试中亦可作为“段子”使用,特别是在分领域写的时候,显得对很多领域有着深刻的了解,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比如在论述科学的本质的时候可以写,科学的作用是探索未知世界,满足对于求知的欲望,消除对于未知的恐惧。在写到很多科学和投资利益的关系或者是关注科学家领域的时候同样可以用到。

三.分解题目,个个击破

1)将题目分离成几个独立的论断

这是一种在西方的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思路,在GRE阅读中也体现的很明显,灵感来自于NO.9 里有一篇文章曾经这么写)
The specifically feminist part of Saint-Simonianism has, however, been less studied than the group’s contribution to early socialism. This is regrettable on two accounts.
接着列举这两个方面是如何的regrettable

北美范文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写法,值得学习
159"The human mind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because machines are only tools of human minds."
北美的开头:
This statement actually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three related claims: (1) machines are tools of human minds; (2) human minds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and (3) it is because machines are human tools that human minds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While I concede the first claim, whether I agree with the other two claims depends partly on how one defines “superiority”, and partly on how willing one is to humble oneself to the unknown future scenarios.

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通过分解题目,向考官展示了你对于这个题目关键点的掌握,对于命题的深刻理解。把一个题目分拆成三个,也易于结构的控制,使得框架非常的清晰,考官从分拆题目中也可以容易的把握你整体文章的方向。同时多个命题的论述在字数上也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

当然这样的分解题目最好还是在开头提出来,要让考官对你的结构走向和预期讨论的范围一步了然。同时开头分解题目也可以对自己全局的思路做一个提纲的作用。

2)分析题目中的分论点的逻辑联系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题目中带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因果关系的部分。一个题目出来可以承认这个题目给出的原因,然后对于原因推出结果这个逻辑过程进行讨论。

7"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such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 that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

其实可以分解成一个原因(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和一个因果关系(so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题目暗示了一个因果关系,可以肯定这个原因,而不承认video camera的精确性导致了更为重要性。

这种方法算是分解题目的一种,只是重点在于对这个题目中的逻辑关系的论述。
实际上这是从argument中学到的一招,稍稍了解过argument的都知道,因果关系不成立是一类重要的逻辑错误。那么逻辑都是相通的,issue中同样可以去否认提干中的逻辑关系,这也属于qualify题目的一部分,reject另外一部分。


3)关键词分离写887

这种方式在于分拆题目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关键评价标准或者对象

比如说88
88"Technologies not only influence but actually determine social customs and ethics."

以前一直认为这道题只能去论述科技和传统道德的影响关系,当破题已经山穷水尽,只能依靠论证、文笔取胜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完全可以把customs ethics拆开分别论述。找出这两个item的有区分的地方,分离来写,既可以体现对于题目理解的精细程度,同时也可以体现issue的复杂性,避免了笼统论述的含糊

大致立意如下:
1.customs是可以被科技改变的,比如很多典礼和文化还有迷信都因为科学的进步而废除了,还是有很多传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2.但是ethics是很难被科技改变的,无论科技怎么变,道德是数千年以来人类共同承认的东西,是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改变的,反过来是道德影响科技的发展

这样的破题避免了和大多数人同一个立意然后完全拼论证的境地,另辟蹊径

同样的,上面说过的第7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破题
7"The video camera provides such an accurate and convincing record of contemporary life that it has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form of documentation than written records."

这道题目其实有两个关键点,一个在于题目设定的逻辑关系(因果),另一个是题目给的判断video重要性的判断标准。那么完全可以从题目给的两个标准入手,一个是accurate,一个是convincing,分别论述
1.摄影在accurate方面是有优势的。通过图像的再现,对于特定事件的细节都可以包含。
2.然而摄影并不能作为一种convincing工具。因为摄影的片面性,很容易会造成曲解之类。而written records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破题方式的要点在于对关键词的分拆,最好要写出两个方面的差别,这样写的更为有层次感一些。如果两个item写出了同一个观点,那分开写反而会显得冗余。


_四.抽象题目具体化1362123725

抽象化题目一向是题库中公认的最难以对付的一类话题,在韦小亮的大讲堂中的分类大多数属于“行为类”。这个分类还算颇有道理的,毕竟抽象类题目和个人的行为及判断标准联系不少。

然而就算是知道要把抽象题目具体化,如何具体化还是一个很需要讲究的话题。具体化的细节之间最好要有一定的层次和逻辑联系,防止零散的抽象化影响整体文章的逻辑联系

由于抽象题目很难有一个通法,这里就多举几个例子,并且涵盖历史上著名的高频136212

先从136开始说起
136"The absence of choice is a circumstance that is very, very rare."

很容易发现,题目短的比题目长的更为难写,毕竟找到的切题点和发散点要更难,更需要自己的进一步具体加工化。

这一题记得telsochina老师有一种很不错的破题方法。在这里引用一下
通过对于一些极端的个例来讨论这个话题
In this essay, I would argue that we human beings always have choices if we think twice about our situations and count on the support and help of our family and society to explore various
On the other hand, efforts can be mad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at societal level when choice is indeed limited for individuals.
The three extreme scenarios in our life may be used to illustrate my perspective: divorce, abortion and suicide.!

从看似最没有选择的三种情况出发,来论述即便是最极端的情况也是有选择的,进而可以推断在一般情况下同样有很多选择。从立场的选取来说,属于先主动的将自己放在一个论述的不利位置(看似最没有选择的三种情况),然后绝处逢生,令人拍案叫绝。

文章没有笼统的论述选择的存在性,而是将这一论述过程带进了具体的事例中,比如在divorce这种情况下,给出了seeing a marriage counselor seek help from their friends and families who know them well这些选择的措施,令人信服。

文章的另一大亮点在于,事例虽然选取的较为“极端”,但是却是社会上非常普遍和容易理解的情况,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也是抽象题目具体化需要注意的一点,虽然说是需要在个案分析中讨论题目,然而事例的选取要做到有信服力,就同时要兼顾普遍性和代表性

这一题的具体化也可以有另外的一些方式,这里我给出两种
比如从人的需求层面来说,分层次来论述

Maslow心理学家的人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是分为一个金字塔的,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之后,才能继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选择需求是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

那么从需求层次的最底层来看,人最基本的需求便是“生理需求”,也就是吃饭,睡觉这些维持生存的东西,在这个层面上,人是无力去追求所谓的“选择”的,因为生存是唯一的选择。所以一无所长而又好逸恶劳的人想要维持生机,犯罪作为他们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放眼自然界中,动物们为了生存常常没有选择,比如候鸟的迁徙。这些都说明,在满足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之前,谈论选择没有意义的。

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配偶需求之后,人们的选择开始多了起来。因为手上富余的资源更为丰富,人们可以选择求知,可以选择不同的工作方式。人和动物比较起来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人类已经在更高的层次上有了选择的需求和权利。可以在不同的标准之上选择。

这样的具体化也算是借鉴了之前“在一个层次上肯定,在更高层次上否定”的破题方式。把层次分开讨论,也算是具体化的另一种方式。同样也选取了一些容易理解的,比较普遍的现象,更容易理解。引入了“人的需求”理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一讨论,也显得条理性非常强

同样的思路,同样的分层形式,我再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破这道题。
这次选取的层面是:choice at different levels

从个人层面来讲,选择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从小到大人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过多。社会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舞台,在维持基本需求的情况下,自由选择是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人类平等和民主进步的必然选择。

从社会层面来讲Especially for those governments who set the ultimate goal of earning the welfare of all the citizens.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通常是没有什么选择的。历史上充斥着不断的战争,那都是在利益纠纷的时候没有选择作出的最后决定。因为国家的主权不容许侵犯,人民的利益不容许亵渎。在这样的一个原则之下一个国家作出的选择通常是那个让民众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秉承“自由选择”理念无视民众利益的政 府终将走向灭亡。

这个破题方式在“社会层面”的论述时其实有一点偷换概念,把范围限定在了“把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作为目标的政 府”,但是仍然无碍于这篇文章在层次上将这道抽象题目成功的具体化,而且写出了每个层次的精髓。

花了这么多精力用三种破题方式去论述136,只是想说,对于抽象题目,具体化的选取是很有讲究的。同样的,用类似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在其他的抽象题目上。

“If a goal is worthy, then any means taken to attain it is justifiable."

这道题上面的方法仍然适用,比如说刚刚讲的at different levels同样是一种很有效的破题方式
同样是从个人层面出发和社会层面出发,选取事例,这样的论述也更为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比如说从个人角度可以说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等等。从社会角度可以说环境污染和持续发展的权衡等等,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抽象题目除了分层次讲,同样也可以分为不同的抽象领域具体分析。这里略略的讲一下

37"In most societies, competition generally has more of a negative than a positive effect."
同样的,仅仅笼统的讲竞争和合作是很难讲清楚的,一个不错的解题思路是分为各个领域去破题,比如说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科技领域等等
这样的横向展开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再说一道题
25"Anyone can make things bigger and more complex. What requires real effort and courage is 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in other words, to make things as simple as possible."

事情更为复杂,这是很难论述的,那么不妨分拆一下
从知识体系来说,是越来越复杂,从日常生活中的感受讲,是越来越简单。
1.现在的研究学习的是前人的基础上的,所以人类知识的体系最终走向的是越来越复杂,比如古希腊的顶尖数学家们研究的几何只是现在中学生的普通作业题。几个世纪前Newton的经典力学现在也只是我们college students的课堂教学内容。相信不久之后,现在获得诺贝尔(Nobel)奖的成果也只是学生们日常的作业题。
2.然而从我们生活感知的角度讲,却是变的越来越简单。一个手机现在已经包含了MP3, game player, mobile 等等功能,让我们使用的方便。交通上也是一样。

抽象题目的论述先到这里。


五.定义法

这种方法是一个非常有用也非常体现思维深度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
1)对于关键词的定义1715912764
很多文章的key point就在于如何定义关键词,题目给出的概念不够明晰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的理解就可以有不同的方向破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27
127"Facts are stubborn things. They cannot be altered by our wishes, our inclinations, or the dictates of our passions."

这道题的一个很好的破题方式就是,根据“fact”的不同定义来讨论话题,怎么去理解“fact”决定了fact能不能被改变。

1.如果fact作为一种自然客观规律,这样的fact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所有的生物终将死亡。时间是不能倒退的,这些是我们通过亲身感受可以感知到的,无论怎么努力,这些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
2.如果把fact理解为记录的史实,那么fact是有可能改变的。诚然发生过的事情不可以改变,但是历史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真实的记录已经发生的事实。这样的情况下“fact”很多时候都是被改变的。

之前提到的159
159"The human mind will always be superior to machines because machines are only tools of human minds."

要深入的讨论,对于superior的定义就是很必要的,这个词的不同定义导致的就是不同的结论。
If the concept "superior" means calculating math problems at a faster speed, storing information in larger space and simulating results in a more accurate mode, it is unexceptionable that machines are superior to human.
If the concept “superior” turns to other facets like analytical think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cause human beings would have inborn advantage.

再比如一些很模糊的关键词的地方就更加需要定义
64"Many people know how to attain success, but few know how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t."

如果仅仅将success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来论述,那么这个题目的论述会很抽象,因为你所默认的success和考官理解的success不一定一样,甚至是很可能不一样。毕竟每个人的价值观差异巨大,更不用说还要加上文化上的差距了。
那么对于笼统抽象的题目,将题目最关键的词success做一个限定,接下来的讨论就会顺畅的多,考官也会很容易抓住你的讨论前提,这样你的文章将会更容易被读懂,交流障碍小,自然会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
从这个题目来说,可以将成功更为细节化定义,比如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参加一次奥运会就是一种成功;对于商业精英来说,尽可能的盈利就是成功;对于政治家来说,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种成功。细节化定义之后再来讨论how to make the best use of it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定义法在GRE作文中的破题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明晰了讨论的范围,使得讨论的思路非常的清晰。很多话题如果仅仅笼统的说,很容易造成例子和所讨论的对象不能精确的匹配

实际上GRE的作文话题涵盖的范围很是广泛的,就算是在单个的话题中一个概念的涵盖也可以很宽泛的。就一个大话题泛泛而谈容易造成思维的不缜密,也很难把问题写的深刻细致。与其泛泛而谈,不如抓住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定义把话题论述深刻论述清晰。定义法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前提论述的方法类似的好处,在一开始就定下基调。防止在论证段中突然来一句“我这里的讨论范围是XXX”,这样未免显得有些突兀。

 2)对题目暗示的场景进行定义
每一个issue题目都有着特定的感情、语气,有着自己的推理过程和结论。顺着作者得到这些结论的思路,就会对题目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个方式其实跟之前的前提论述有点相像,都是定义讨论的前提,可以作为让步段中对于作者观点的延伸,亦或作为衔接转折观点的基础。
比如上文中提到过的issue56
56"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more on solving the immediate problems of tod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solve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future."
拿到这道题,可以先从作者的角度来想想这个题目暗示的场景。问两个问题:

1.为什么作者要摒弃掉解决未来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两者兼顾呢?
2.题目的主题对象是government,从这个主题对象的特征我们可以infer出什么?'

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可以说抓住了作者的思路了。作者在这里假定了一个没有说出的前提,那就是:社会资源是稀缺的,不足以同时解决社会的近期问题和长远问题,所以取舍是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摒弃了长远问题。同时作者也隐藏了另外一层意思: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ould try to maximize the benefit of its citizens. 这就是政 府应该起到的作用,也就是为什么作者的论述主体是“government”。

那么在写这道题的时候,就可以在让步段的论述中定义一个场景:社会资源是稀缺的,没有办法同时解决近期问题和长远问题。必须在这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接着在这个场景下论述:而短期问题常常是危及生存的,作者基于这样的考虑将有限的资源放在解决短线问题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反方向论证中,又可以定义另外一个场景:一个源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政 府应该从大局出发,考虑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因为这才是作者所说的“政 府”的职责所在。
接着在这个场景下论述:政 府的职责决定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不能鼠目寸光,仅仅顾及眼前的利益。

这样的场景定义充分展现了你对于这个issue题目的来源,背后的隐含暗示的理解,同时在定义的场景下论述也把题目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衔接的更加自然。

再说一个issue11
11"All nations should help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university designed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world's most persistent social problems."
56题同样的,可以想想文中的一下暗示的场景
1.这些问题一般的大学为什么解决不了?为什么世界性大学可以解决?
2.为什么是建立大学的方式,而不是其他的方式

答案就是题目隐含的一些场景:
1.很多问题单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依靠多个国家的合作,合作中需要一些理念或者说智力支持,这是世界性大学才能解决的
2.大学是优秀青年进修的场所,是各个国家未来的主心骨(backbone),影响着未来各国对于合作的的理解。大学就是一种灌输合作理念很有效的方式!

那么在写赞同这个题目的观点的时候,从题目中infer出场景并进行定义,然后推广和细化讨论分析。这就是思维发散的又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从题目出发,紧扣题目,也不容易偏离方向



六.质疑题目的前提假设19017

1)质疑价值观
这种破题方式需要对题目所隐含的前提或者说道德参考标准或者说语气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谨慎使用,以免走火入魔

这种破题方式的灵感同样来自于argumentargument中最需要练习的就是将作者的前提拎出来,然后当作靶子大肆攻击一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ETS也明确过issueargument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issue质疑前提假设的时候也需要稍稍改变一下角度,写的和argument一样的话后果会比较严重

具体的说,argument更多的注重批驳前提的逻辑错误,更多的有一点咬文嚼字的味道,具有非常强的客观性。而issue中质疑前提是一种对题目所隐含的价值观的质疑,仍然带有很浓烈的主观色彩。掌握了这一点,才是对质疑题目前提假设更好的把握。

和前面的定义题目场景方式有一点类似,也是需要挖掘作者的暗示和前提假设,但是这个地方是从道德标准或者说是价值观来入手更多一点
举个例子:
17"There are two types of laws: just and unjust. Every individual in a societ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obey just law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to disobey and resist unjust laws."
如果我来写,上来就会质疑这道题的一个隐含前提:作者不合理的假定法律是可以分为正义和不正义的
题目实际上把法律和正义的概念混为一谈了,法律的本质决定了法律是不可能代表正义的。法律是为那些大多数人的利益制定的,迎合的是大多数的利益,保障的是相对的公平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只有在问题引起损失并且引起足够的重视才可能被立法。这就决定了法律是一个remedy而不是precaution 这样的本质决定了法律的不完善性,不能和正义混为一谈。

**了这一条之后,就可以接着写,法律是必须要遵守的,无论合理不合理。
这样破题在**了题设前提之后,需要自己另外再建立一套前提,在这个先破后立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立论的技巧,不失为一种妙招。

再举个例子
190"As long as people in a society are hungry or out of work or lack the basic skills needed to survive, the use of public resources to support the art

这个地方作者也有两个很不合理的前提,
1.只要社会中有人在饿肚子,就不应该去支持艺术。换言之,要完全消除了饥饿,贫困之后,才能继续支持艺术。
2.作者错误的假定,支持艺术就不能得到资源的回报,不能对物质生活产生贡献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饥饿,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就算倾尽全部社会资源也不一定可以达到目的,如果非要先解决贫困问题,艺术很可能永远也发展不起来;而艺术很多时候是可以和物质互相促进繁荣的,比如一个好莱坞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就业问题,同样可以缓解社会的饥饿贫困

这一题使用质疑前提比17题就更为容易一点,因为这个地方作者的前提假设更为混乱。这样写也更为针对题目,并且也比较显示思考的深度。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破题方式适用的地方并不是太多,因为题库中有明显的不合理前提的题目也并不多,只是在一些偶然场合也许会起到奇效。
2)攻击绝对语气
很多题目喜欢用any这个词语,这个词上其实就可以大做文章了。这个词其实很不好的暗示了一种绝对的立场,而绝对化的立场在讲究立场合理的issue中是不搭调的。

212 - "If a goal is worthy, then any means taken to attain it is justifiable."
开头就可以攻击
by using the word "any" the author's ground may be absolute to some extent since in many cases the cost of the mean should weigh against the value of goal before ** final judgment.
接着引出下文段落,重点写这里所说的cost-benefit analysis,独成一段。

还有很多题目喜欢用only这个词,一样的攻击,比如issue138
138"Only through mistakes can there be discovery or progress.".
从only出发,得到两个立意:


1.这个地方用了only,实际上是一种很不好的暗示,只有通过犯错误才能进步,而完全忽略了人们对于总结经验中所取得的进步。


七.步步逼近,直探核心
这是所有的破题方式中最抽象的一种,需要对每个话题的讨论构架,争论焦点有充分的认识。实际上这种方法不仅仅可以用来破题,更多的可以用来拓展对题目的认识。

这种方法说白一点,就是一缩小讨论的范围,找到争论的焦点位置。把握了这一点,那么题目向左走向右走就可以任意决定了。

下面举例子说明一下
还是刚才前面举例过的131题,顺便说一下我是如何想到这样的破题方式的
131"The arts (painting, music, literature, etc.) reveal the otherwise hidden ideas and impulses of a society.
按照一般的正负观点,向左走向右走都是可以的
而如果是向左走,大概可以是这样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尽管这些艺术作品代表的都是个人的对于社会脉动的理解,然而这样的理解中或多或少的会反映出来这些脉动。

如果是向右走,大概可以这样反驳:诚然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因此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然而同时每个人看待社会趋势又是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的,因此在有色滤镜后,不可能真实的反映这些脉动。另外艺术同样也可以作为一种自娱,完全可以和社会没有关系。

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两边都承认的一个讨论基础是: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和环境完全隔绝,因此艺术作品不可避免的参杂流行的脉动。然而同时每个人看待社会趋势又是带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的
双方争议的焦点是:究竟这样带着有色滤镜之后的艺术作品能否反映社会的脉动

这个地方就是题目的核心了,带着这个核心去思考问题,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是,反方的观点可以被正方拿过来使用,正方的观点可以被反方拿过来使用。因为核心部分是两边都承认的,顺着题目的核心来利用相反观点的例子也成为可能。

继续往下深入,反方说带着有色滤镜的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社会的脉动的原因是这些艺术作品会曲解社会的脉动,同时也完全有可能是自娱自乐,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就很难找到一个时代的特征观点。那么正方就刚好可以利用这一焦点,避重就轻,承认单个的艺术作品不能反映社会的脉动,也承认莎翁的作品不能反映时代的观点,但是每一件艺术品可以反映一部分脉动,因此如果审视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品,就完全可以体会到社会的脉动。把反方的例子进行拓展:比如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感受到的可能只是命运的无奈,从达芬奇的Mona Lisa感受含而不露的神秘微笑,然而纵观这一个时代的代表艺术作品,都可以表现出对于宗教、封建束缚的反抗和对人文思想的启蒙,这个时代在历史上就称作为“文艺复兴时代”。

至此,这个话题从核心问题出发,统一了两边的观点,这个时候向左走向右走就比较随意了。

再举一个例子
70"In any profession—business, politics, education, government—those in power should step down after five years. The surest path to success for any enterprise is revitalization through new leadership."
这个题目向左走,就是革新可以带来成功;向右走,就是保持原来的班子可以成功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新的领导层能不能比老的领导层更为成功
掌握了这个题目的核心,反方的观点也可以被正方利用
比如说反方也许会说老的领导层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财富,良好的运作方式等等,那么正方就可以接着这个观点说,因为原来的领导层已经做的很好,想继续进步就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同时新的领导层继承了原来的良好运作方式,更容易在已经有的基础上作出新改良,从而比原来更成功。

这样的探究题目的核心不是很适合在实际构架中运用,但是可以作为吃透题目的一种思维方式。
八.横向展开18616436
横向展开,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常说的分情况讨论。也是一种指出题目在一些时候成立,另一些时候不成立的有效方法
1)具体的领域展开
先讲讲适用场合  
这就是常说的分领域讨论了,在题库中如果多留意的话,经常会看到有一些题目喜欢把领域列出来,比如说issue99issue70
99"In any realm of life—whether academic, social, business, or political—the only way to succeed is to take a practical, rather than an idealistic, point of view. Pragmatic behavior guarantees survival, whereas idealistic views tend to be superceded by simpler, more immediate options."

70"In any profession—business, politics, education, government—those in power should step down after five years. The surest path to success for any enterprise is revitalization through new leadership."

实际上这样的列出其实就是一种明显的提示: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不同的领域!
还有很多题目,带有any field 或者any profession这样的字眼,其立场是很绝对的,这个时候也是使用分领域破题的大好机会。比如

87"In any field of inquiry, the beginner is more likely than the expert to make important discoveries."*
源代码
165"In any given field, the leading voices come from people who are motivated not by conviction but by the desire to present opinions and ideas that differ from those held by the majority."
`
这类题目的破题倒不是很难,甚至属于题库中最简单的部分,毕竟都把领域分好了,无论是凑字数还是整合构架都是很容易的部分。

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的题目中去。
比如和上述提到的题目相近的题材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issue164
164"Sometimes imagination is a more valuable asset than experience. People who lack experience are free to imagine what is possible and thus can approach a task without constraints of established habits and attitudes.".
和上面说的issue87题其实是非常相像的,这个时候完全可以把87的思路拿来直接使用。分领域说明不同情况有不同结论。
 
这种方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1.很难写出除了并列以外更深层次的逻辑,仅仅是几个段落的零落容易使得构架松散,建议段首多使用一些逻辑连接词,比如when it turns to the realm of…../In considering the field of…/When it comes to …等等
2.尽量写出每个领域独特的地方,如果两个领域用了同样一个理由,那不如合成一段来写,否则会显得非常的冗余。尽量写出分领域的特点也可以体现对各个场景的深刻理解。


2)抽象领域的展开

和上面具体领域展开不同的是,这样的展开仅仅是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视角的考虑问题比单纯的具体领域展开要更为体现思维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两者相较而言,更推荐这种方式。

比较典型的是issue121
121"At various times in the geological past, many species have become extinct as a result of natural, rather than human, processes. Thus, there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society to make extraordinary efforts, especially at a great cost in money and jobs, to save endangered species."
这道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拆题目

比如说从良知的角度来展开,尽管很多物种是由于自然的原因灭绝的,然而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否认的,需要对人类自身发展引起的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cost-benefit analysis),人类如果make extraordinary efforts,会严重损害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部分人的生存,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
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来讲,要救助那些物种会带来什么样子的后果同样不得而知,大自然作为一个intricate matrix of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我们的很多保护举动实际上却成为了加速灭亡其他动物的行经。

同时也需要关注每个论述角度之间的逻辑联系,尽量做到衔接自然
其他的题目也可以靠类似的思路展开,这里不再详述。

九.纵向展开11251170153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时间轴来展开,跟分情况讨论有些相像,但在段落逻辑联系之间联系要强一些。
1)分阶段讨论,
在教育类领域应用较多一点,最典型的应用就是issue51issue112
51"Education will be truly effective only when i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ach student."
教育是否应该去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这个话题可以从教育的各个阶段的性质着手,在初级阶段,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课程。而在大学阶段,满足需求和兴趣就显得重要了,
具体的说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t is more imperative to adopt a national curriculum which ensures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important subjects. At the nascent stage of education a broad foundation is required for subsequent advances in any particular field. Moreover most students might not be qualified to make their own decisions about their needs and where lays their greatest potential.' _  O4 k9 |) {8 X- y; d

However at college level education aimed at satisfying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very student has become necessary. Since college students have turned to be well-informed and responsible adults, education should be designed to help individuals to develop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achieve their goals.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形式,体现了对于issue复杂性的理解。

再来一个112
k112"Some educational systems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apacity for reason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but students would benefit more from an education that also taught them to explore their own emotions."
51类似的,破题时可以说需要case-by-case analysis

先定义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Reasoning and logical thinking refers to deduction, inference that forges people'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generates practicality while emotions comprises sentiments, personalities that endow us thousands of subtle feelings.
然后分阶段论述:
1.在初级的教育阶段,进行emotional exploration是更为必要的,这个时候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怎么控制和表达情感。
2.而在高等教育阶段,log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的教育就更为重要了。作为一个成年人、社会人,不仅是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家庭,社会负责。培养对应的工作技能就变得尤为重要

涉及到教育类的题目这样的方法很多都是很适用的,毕竟初等教育的目标和高等教育的目标有着很大的差别。

分阶段写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明确写出各个阶段的显著特点和题设条件在各个阶段为什么不完全适用的原因


2)短期和长远
这种方式也是从时间上来划分,灵感来自于之前的issue56:
56"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more on solving the immediate problems of tod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solve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future."
实际上其他的题目完全可以借鉴这道题的思想,既要考虑短期问题,也要考虑长远利益。

举两个例子
33"Creating an appealing image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an is the reality or truth behind that image."
这道题的破题其实很简单,承认题目在短期的事务中是非常的有作用的,然而在长期的利益考虑下,对于内涵的关注的重要性仍然不可以忽视。*

另外一个例子"
109"The purpose of many advertisements is to make consumers want to buy a product so that they will 'be like' the person in the ad. This practice is effective because it not only sells products but also helps people feel better about themselves."
同样可以在短期和长期这两个限度之内讨论这个问题。和issue33非常相似,这里不作详述。

十.评价题目的价值13811421217
淘完了题目的前提,定义完了题目的场景,再把题目分解来分解去,还是觉得不爽的话就把题目的价值也拿来评头论足吧。

这种方式的灵感同样来自于GRE阅读,在NO.7中有一篇文章是这么写的(略微改动)
Freyre and Tannenbaum explains why the treatment of Black slaves was more severe there than in the Spanish and Portuguese colonies of South America. But this cannot be the whole explanation since it is merely negative, based on a lack of something.

在钱坤强的“issue100“篇中,issue138Only through mistakes can there be discovery or progress)有一句话这么写的:The argument is merely negative, based on the act of being erroneous and even being fallacious.

北美范文中,同样有类似的方法:
17"There are two types of laws: just and unjust. Every individual in a societ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obey just laws and, even more importantly, to disobey and resist unjust laws."
开头中这样写道:
it recommends an ineffective and potentially harmful means of legal reform.

将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同样可以给很多题目新的立意

114"Humanity has made little real progress over the past century or so.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taken place, but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humanity is no better. War, violence, and poverty are still with us. Technology cannot change the condition of humanity."
题目所说的论断太过于消极,完全忽视了人类在改变自身生存状态上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忽视了科技在改变人类文明方面作出的巨大影响

至此文章正文结束,下面进入一些说明备注部分

对于每一种方法,都是一种发散的角度,可以选取其中的某几种然后进行加工。或者获得一个对题目更全面的了解,都是可以的。

下面来讲讲我的思路灵感来源
很多灵感在正文中已经写过,或来自于GRE阅读,或来自于北美范文,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博学之士呕心沥血之作,从中细细品位,可以尝出很多不一样的滋味。

还有一些破题灵感源自和同学的讨论,也正如ETS颁布的AWintro中建议的那样,你可以和同伴讨论,获得思路。

当然更多的来自自己平时生活中的经历感悟,比如说读过辛普森杀妻案的时候,我开始对西方的司法制度有所了解,也从中感悟出对于法律本质的见解。西方人对于法律和正义也是作为两个分开的概念,所以也不奇怪北美范文为什么一开头就把issue17骂的狗血淋头了。
再比如我曾经涉猎过外国美术史,所以稍稍的对于艺术有一些浅显的感悟。很多时候艺术跟宗教、政治的关联(特别是中世纪)是非常大的,那些文艺复兴中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合在一起代表的社会脉动启发了我,于是就想起了issue131那道艺术高频题中文艺复兴的例子。

GRE作文破题的难度难在,题库中244道题领域涵盖范围之广,发散度之大,都是在传统中国文化教育中没有经历过的。从教育、艺术、文化、到跨领域的结合,在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中经常处于忽略的位置(尤其是理科生)。而在GRE作文中,可以说是打开了一个窗口,去想这些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寄托的星夜无夏前辈的一个帖子,对里面的一段话很有感触,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作为结束语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12-3-29 23:48:26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a llot, 很有用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2 18:3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