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MBA97毕业生田隽 本文发表在2004年4月2日《赢周刊》
MBA972 ,“ 97 ”代表的是 97 级, 1997 年 5 月 18 日进校、 1998 年 11 月底毕业的全日制 MBA 班级,当时共有 2 个班,“ 2 ”也就是 2 班,全班 66 位同学,男生 45 位,女生 21 位,男女比例为 2 : 1 ,入学时平均年龄 29 岁,五年后的今年,则是平均 35 岁的中青年了;入学时上海本地人居多,接近 2/3 ,毕业后,不少外地人同学又留在了上海;目前 MBA972 有 3 人举家移居国外,聚会时打来越洋电话,非常兴奋,但他们未纳入此次调研项目之内。
一 职业薪资 成功见证
1、薪资喜获三级跳
正如我们的切身感受,从进入中欧前、刚毕业第一份工作、 到现在毕业 5 年 ,体现社会价值之一的薪资水平经历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三级跳,三个阶段的平均月薪分别为 3100 元、 11244 元、 27833 元(见图 1 )。如果说刚离开中欧时的月薪跨度体现了中欧学位的含金量、企业的期望的话,那么毕业五年后今天的成绩,则令我们更坦然:企业、社会已给予我们充分的认同。
前不久中欧学院在广州就“ MBA 学院亚太地区排名第一”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张国华院长透露了这两年中欧毕业生入学和第一份工作的薪资远高于我们 97 级当时的水平,就显然不足为怪了。
2、有压力,更有快乐
全班绝大多数人( 97% )都承认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压力,其中 15% 甚至表示压力非常大(见图 2 )。值得庆幸的是,这份压力更多地被转换成了动力,带来的是职业生涯中的满足感, 80% 的同学对现在的工作表示满意(见图 3 )。
同学们的满足感来自于(部分原话):
- 27 岁时,在公司的产品部门达到中国员工可以做到的最高位置
- 作为最年轻的海外代表处负责人,设计的项目被国际总部视为典范,在机构内所属的海外代表处进行全球推广
- 服务的客户均为行业的领导者,同事聪明、专业,工作极富有挑战
- 公司的技术全球领先,喜欢公司的文化
- 能给公司和自己创造价值,公司和自己都在持续发展
- 在最有挑战性的行业中获得了成长
- 终于成为中层经理人,有了一个自己的团队
- 能独立操盘
- 创业已接近成功
- 将公司从零开始发展成为业内规模最大的语言连锁机构,除了业务增长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以外,招聘、培养了一批优秀团队,激励团队一起创业,给我带来更大的成就感。
二 职场风景 变化万千
1 、欧美企业、大型企业最聚人气
或许合作方为欧盟的缘故,或许全英文教学培养了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欧 MBA 一直与欧美企业最为投缘,当然,不必讳言,对方提供的薪资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目前全班同学中有 6 成在欧美企业任职,与读中欧之前相比提高了 32% 。值得深思的是,在读中欧前有 38.2% 的同学服务于国有企业,而五年之后,这个比例降到了 9% (见图 4 )。记得吴敬链教授在我们最后一堂课上曾经非常理解和诚恳地谈到这个问题:“我知道你们毕业后多数会去外资企业,不过,我真心希望今后有人、有更多人愿意到国有企业去,国有企业一样欢迎你们 …… ”。

目前服务的企业特点为:接近 80% 的企业销售量位居全国前三名 (见图 5 ) ;如果是外资企业,则有一半的企业属于全球财富 500 强( Fortune 500 )之列 (见图 6 ) ,显然,较多的 MBA 留在了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2 、专业服务提供商显现活力
对比入学前(见图 7 ),尽管服务于“工业品生产商”的比例仍然最高,但惊奇地发现在“专业服务提供商”的从业比例从零到了目前的 26% (见图 8 ),涉及:咨询顾问、培训、市场研究等专业领域,主要向金融保险、 IT 通讯和医药保健三大行业提供专业服务。
正如人们常说“哈佛 MBA 毕业生首选华尔街和咨询公司”,在中欧或者说在中国也渐成趋势。
3 、职位快速升迁
目前接近一半的同学已走上企业高层(企业所有者、总裁、总监),另一半也是企业中层或主管,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之一(见图 10 ),而进入中欧前,无一人来自于企业高层(见图 9 ),这一答卷显然吻合了“ MBA 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初衷。
4 、综合管理、营销管理职能为重
同学们的工作职能也有较大改变,与进入中欧前对比(见图 11 ),目前在综合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职位人数更多(见图 12 ),这也是 MBA 带来的有效转变。
5 、跳槽,真的是实现价值的跳板?
下图告诉我们,只有不到 20% 的人毕业后一直未转换工作单位,其他同学少则跳槽 1 次,多则 4 次,平均为 1.5 次(见图 13 ),也就是说,全班同学在一个公司工作的平均时间为 2 年。聚会时不少同学在说,猎头公司常常贴身服务,总是不断送来其他企业的橄榄枝。
三、美好生活,些许瑕疵
1、生活硬件,渐趋中产
97 . 1% 的同学购买了属于自己的新住房 (见图 14 ) , 3 成购买了私家车 (见图 15 ) ;如果不是上海购车环境的限制,购车比例一定会高出许多,显然,全班同学正逐步跨入中产阶级行列。
2、生活感受,有待与工作更协调
与 80% 的工作满意度相比,生活的满意度为 74% (见图 16 ) , 尽管不算太低,但也有距离; 80% 以上的同学反映经常或有时会因工作繁忙而受到家人的抱怨 (见图 17 ) 。看来,真正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还需要更高的修炼。
3、最遗憾的是为子女付出太少
对于同学们来说,生活中最大的遗憾是因为工作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尤其是为子女做得太少,还有个别同学尚未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这难道是成功的代价吗?希望再过 5 年,我们不再有如此的遗憾。
目前,我们最遗憾的 ……. (同学原话) :
- 1999-2000 年这两天,每天工作 15 个小时,几乎错过了儿子最小( 0-2 岁)的成长时光
- 陪孩子的时间实在太少,儿子的日记中几乎只有他和他爸爸
- 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在飞机上、酒店里想到就觉得内疚
- 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下降
- 在美国呆了一年没去过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
- 和同学、朋友沟通得太少
- 最遗憾的是家庭生活,至今没有生孩子
- 至今未婚
四、对待人生,自信、进取而又平实
下图 (见图 18 ) 是一系列反映同学们事业、家庭、和生活观念的语言,从中不难归纳出大家的对事业、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
1 、事业:充分的自信、进取而乐观
91% 的同学“确信事业更有成绩”, 84% 同学“确信未来收入更丰”,无不表现出同学们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美好憧憬。
那么,对五年以后的事业如何憧憬呢?
- 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首席执行官 (CEO)
- 帮助企业成为本行业第一
- 能成为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 取代外国管理人员,实现管理层本地化
- 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
- 放弃给外国人打工,做自己事或者以真正平等的国际态度做喜欢的事业
- 升至本公司的财务总监
- 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有决定的权力,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 加入民企,或成为投资人、合伙人
- 独立创业
- 希望能有机会再创业一次,并取得成功
- 稳定,发展,核心成员有足够的回报
- 创业成功,(咨询加实业),希望能够再作些公益事业
- 可能会从事学术研究
2 、生活:尽在美好追求中
接近一半( 47% )的同学赞成“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观点,持反对意见的仅为 13% ,一半的同学认为自己是“追求浪漫的人”,多数人不愿意“为了挣更多的钱牺牲休闲”,这一系列数据无不体现出:这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群体。
“毕业五年来,你最快乐的一件事是什么?”谈到内容的三分之二是关于家庭和个人生活,三分之一的答案与事业有关。显然,这一群体并没有因为 MBA 的头衔而刻意去做“男强人、女强人”,甚至是从内心有所排斥的。大家感受到最快乐的,原本就蕴涵于平实生活:
- 与爱人结婚
- 生了一个可爱的 Baby
- 小女孩长大,聪明可爱
- 儿子学习成绩不错
- 年年游历,摄影驾车
- 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是工作家庭还是平衡得不错,一直保持很好的心境
数据还表明,大多数同学都不同意自己是“时尚消费的代表”,也表现出内心并不张扬的一面,记得南方一地产商在定位楼盘的目标对象时,认为中国正逐步形成介乎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也被描述为“高级灰”,因为灰是中性的色调,内敛而不张扬,沉稳而不浮躁,力量而不炫耀,个性而不随波逐流,也许这也就是中欧同学正在追求的“高级灰”。
五 感恩中欧
同学们对于中欧的情感是如此浓烈,所有同学都表示对中欧是满意的(见图 19 ),没有一个选择“一般”或“不满意”。中欧毕业后,我做了五年多市场研究工作,接触了无数个满意度调研,这样高的得分,还是第一次。
“中欧带给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 全面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 , 渡过了一年半难忘的时光
- 结交朋友、提高自信心、具备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 是中欧让我开阔眼界,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有了更广阔空间发展的机会
- 开阔视野,强化了我的思维能力
- 提供海外学习机会,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让我们掌握最前沿的管理知识
- 创业的能力与自信
- 学会在高压力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把事情尽可能地完成,并赢得别人的肯定
- 中欧的学习对我始终是一种鞭策,让我不能停止对事业的追求,以及个人的奋斗
- 给我事业的平台,发现自己的潜力并有机会发挥它;结交优秀的同学
- 首先,对我观念(市场导向)的改变起着决定性影响,学习了如何在现代商业运作中取得成功;其次 , 对自己的工作态度影响较大,理解并实践 " 如何在压力下工作 " ;再次, 有机会认识这么多优秀的职业人士,在相互交流和帮助中收获很大
- 对欧美企业的管理有了全面的了解,结识目前和未来中国商业的领袖 …….
“你觉得中欧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善呢?”:
- 加大中欧的宣传,招生、教育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做好品牌管理及推广工作,将市场营销的知识实践到学校本身
- 职业发展部可以更好地利用校友网络,让我们可以多作贡献,多发挥校友会的作用
- 需要与中国政府的联系再多一些,培养华裔长期教授
- 加强入学前英语培训,激励更多高素质但英语程度略低的优质生源入读中欧
- 实习与交换学生的时间不要冲突,对学生创业的指导
调查后记
数字不会笑,但一个人通过文字表达的心声能够漾出笑意。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融汇了中欧集体智慧的中欧 MBA 们在未来会笑得更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