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这样,区别还是有的。
如三楼所说“早申早踏实,早死早超生”,呵呵。
说真正的差别:
每个学校每年都有一个招生计划,比如,hbs说,今年计划要招7个中国人;hbs又说,我们计划今年要找20个咨询行业的、20个4大背景的;等等 第一轮时,由于录取这边的pool很大,所以,他们有一个general的统一标准,符合标准就ok了。 由于有了第一轮的一批录取者,在第二轮时竞争就相对激烈一些了。 这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学校要找7个中国人,第一轮学校择优选择,发现有4个比较理想,可以打85分,于是给他们发了offer。第二轮时,发现有6个人都能打95分以上。 这时候第一轮的那4个,发出去的offer,泼出去的水,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和第二轮中的3个95+ say sorry了。
现在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很多学校都会合理分配1、2轮申请发offer的比例,并结合waitlist规则。 但以上情况只能是越来越少,不可能杜绝。
当然,以上说的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对于录取人数比较多的学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多,但不等于不可能。 但对于一些小项目,一共招几十个人,每个类型的人配额只有1、2个,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了。 记住:小概率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
通常,学校的第3、4轮,都是对1、2轮发offer,但对方有不去的名额进行补录,竞争的人中还有那些被放在waitlist上的同学。原始配额只有一小点儿。而且,大部分学校,对于国际学生,都只接受1、2轮的申请。所以,3、4轮大家就尽量不要考虑了。
另外还有一个事实:牛人都最后才申请。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忙没时间。这是一个绝对的事实。所以如果你不想和牛人竞争,就抓紧时间吧。
那就一定要赶第一轮么? 我的建议是: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尽量争取第一轮申请。否则也是盲目申请。同样还是没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