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40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MBA(林军)

[精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24:00 | 只看该作者

金领之路——追踪十五位归国MBA(林军)


8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分配至外经贸部下属的一个香港公司工作。80年代末辞职到美国,攻读经济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便去了加拿大读MBA,工作了几年,觉得没有多大发展空间,于是再次回到香港,先是在日本的银行后到法国的银行工作至今。
   
见到林军,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写MBA,你们知道什么是MBA吗?MBA不就是“Married But Available.”(结了婚但仍然自由。)嘛,要不就是“Mentality Below Average.”(智力低于常人)。
   
林军,不喜欢严肃,但喜欢思考。林军的衣着十分简单,T恤、短裤,他解释说:“平时上班老是西装革履,下班后我们是绝对不会再穿那些东西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手机,竟然是Nokia已经很旧的版本6110。看到有些人没有钱还拼命借钱买好手机,而真正有钱的人却不在乎用什么类型的手机,我不觉有些感慨。
   
林军一定是一个理智而具有反思精神的人,在谈他的经历时,基本上都被他自己总结成了一些观点告诉我们,事件不过是一些补充说明罢了,他的观点又时时让我感到新鲜。
   
他说:我告诉你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在采访当中一直觉得他与其他的MBA不同。他的语气中总透出对人世沧桑的无奈。或许是多年混迹国外的经历,又或许是一次婚姻失败带来的伤痛,使他在今日拥有着许多人艳羡的高薪时仍自诩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我是一个钻石王老五。” 他嘲弄地说。
                           
那时流行出国
   
我这个人就是爱折腾。小学中学的不说了,就是玩,但也玩到了全校第一。那时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我从初中起就经常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并得奖了。平时最喜欢的是航模,自己亲手制作飞机模型。做实验在我看来也是玩。高中的时候我考到上海最好的复旦附中。附中的人强手很多,考回复旦是随随便便的事,但我这人就是好动。高考的时候,我不想再留在复旦了,就报考了上海交大,读的是精密仪器专业。
   
大学毕业以后,偶然的机会,香港华润公司通过国家经贸部来校招人,我就这样去了香港;在华润的精密仪器部做。
   
但工作几年后我发现还是有进入学校继续学习的需要。加上那一阵子的“出国热”也弄得我心痒痒的,就去考TOEFL。我作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因为在华润做得蛮不错的,工资又高。这可以说是一份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工作,很多人想去香港还去不了呢。还是因为骨子里天生的不安分因子在作怪吧。我抛下了这份工作,然后到了美国的Universit Akron念经济学硕土。那时流行出国,我高中的一班同学全都是出国迷。其实“去留学”是件最容易的事情,“留完学以后怎么办”倒是个问题。我们班里的同学想去留学没有留不成的,全班四十个人起码去了二十五六个,后来连同学聚会都是在瑞典搞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25:00 | 只看该作者

有了绿卡又怎么样


在美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这里好大。我下了飞机,朋友没有接到我,我就自己打的去朋友家,高速公路都竟然走了40分钟。我倒不是担心钱的问题,而是感觉这个城市太大了,给我一种震撼!纽约,这个名词听起来跟“上海,的概念差不多,都是城币。但为什么上海坐40分钟车差不多可以从一个角到另一个角,纽约却不行?可见纽约的工业化程度比国内的城市大得多。在国内出门是骑自行车、步行,在这里根本没有这两个概念。这个城市,给了我一种广阔而迷茫的感觉。我来这里学习,感觉就像一个乡下的小孩子突然间来到了大城市。
   
在中国被人管惯了,什么时候吃饭要管,什么时候回宿舍要管,谈不谈恋爱也要管。到了美国很自由啊,没人管你,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反而让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好,很容易令人失去方向,走入迷途。
   
一到国外你首先面临的是生存的问题。到美国的第一天,朋友对我说:“到了美国第一件事是搞绿卡,其他的事都好办。这样吧,假设我现在就发一个绿卡给你,那你以后怎么办?”我想了老半天,还真不知道干嘛!是啊,有了绿卡又怎么样?你靠什么技能生活?如果没有工作,你从哪里获得生活来源?有什么人可以帮你?没人帮你又怎么办?留学不是一件难事,但在外国你怎么活下来,这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去了就能活下来的。在国内你有个由亲戚、朋友、同学组成的社会网络,但出到国外,你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片空白。什么事都必须得靠自己!即使有朋友,他们也在读书,都是穷学生;情感上也许可以交流一下,但经济上、生活上也帮不了你什么忙。
   
在美国的生活经验我是一摸索出来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27:00 | 只看该作者

生存,这是一个问题


每个人到了国外要生存,都有三关必过不可。
   
一是语言关。在美国那种全英文的环境中,不懂英语就像二等残废一样。刚出国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到了外国自动变成了聋哑人,听也听不懂,讲也不会讲,这不是跟聋哑人一样吗?在国内还可以跟人讲讲“How are you”之类的所谓英文,到了国外听到人家讲英文你却傻掉了。语速很快,语言习惯也跟平时学的不同。
   
二是学习关。在外国学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理科的东西还好,我过去在国内的基础还算扎实,就是社会学科方面的东西对我来说很难。美国在我看来本来就是一个陌生的社会,这个社会的历史我根本不了解。美国学校从小学到高中的知识我都是真空;现在却要和别人一起学研究生的课程。我只有把所有能用上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有时一页书要看上半个小时。一开始觉得读书很难,因为国内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但苦了一两年一般都能熬过来。当然也不是说下死劲就一定能读好,也有人从中国这边过去考不及格回来的。
   
三是生活关。生活关,听起来是最简单的,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嘛,但是不见得人人都过得了。来到国外,你要吃饭,要与人交往,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文化,这都要有一定的适应期。经济上,除了奖学金以外,我还帮教授改作业,能挣点钱。加上以前在香港有一定的积蓄,吃饭问题是基本解决了。批作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很简单,多数是些选择题。我没有出去外面打工。实在也没有时间打工。经济上问题不大了,但是文化上的冲击特别大。刚来到美国感觉很寂寞。东西方的文化相差太大,你在这里讲的话不是以前的话;吃的饭也不是以前的饭,做什么都不习惯。这就是所谓的“CllltUfe ShOCk”。我现在的胃是很厉害了,可以一个月不吃米饭。面包也好;土豆也好,牛排也好,鸡扒也好,什么都能吃,只要能保持身体所需能量就行了。刚去到的时候真的很“ShOCk”,感觉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就好像一个穿西装的人闯进了一个全穿牛仔裤的人群里,也会感觉自己很老士一样,文化观念不同。Akron在美国的俄亥俄州,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我所受的文化冲击还算少的了。我以前有个同学,在高中班里数学一直是前三名的,后来被复旦大学数学系保送去美国,一年以后被送回来了。为什么呢?他成绩上绝对没问题,原来的成绩一直是拔尖的,经济也不是问题,有奖学金,就是因为文化的冲击太大,接受不了。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29:00 | 只看该作者

留学的误区


许多人很奇怪我已经有了经济学的硕士学位,为什么还要跑去加拿大读MBA。我也是读完经济学的硕士才明白过来,这种学纯理论的专业在美国根本无法找工作。在Akron读经济学的时候给学校当助教有一份资助,后来我才知道,凡是学校给你这种资助的学科,大都是读出来找不到工作的学科!热门的学科,本地人都去读了,哪轮得到你们外国人来读!这是我总结出来的教训,也不知道对不对。
   
很多中国人在美国都只能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等纯理论的学科,这都是本地人不要读的学科,才给点奖学金让你们外国人去读。招点学生来帮教授做买验,既是廉价劳动力,也是为了让这门学科后继有人。感觉有点像在陪教授做游戏,是吧?读完了硕士,结果发现找不到工作,没有路走了,只好去读博士,读完博士,又读博士后。结果路越走越窄。
   
一代人就这样迷失了方向。这是很失落的一件事;特别是等你明白了这一点,年纪已经上去了的时候。我认识一个人就是这样,他是60年代的大学生,80年代出去留学,学的是纯数学,等他博士后拿回来以后已经是50岁快退休了。他的一主就耗费在读书、再读书的过程中。
   
人选择走什么路很重要,这些在国内都没有人教我们,只好在社会中去学。以前在国内,每个人走什么路都是被设计好的,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大学出去以后又有分配,没有人给我们选择的机会。没有人知道国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世界。人如果一直在很幸福的环境中长大的话,他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只有在动乱的环境中才能真正长大起来。
   
人最好的学校还是社会!
5#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31:0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失败才读书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读MBA的第一天,教授对我们说:“You are fail.”
   
不要以为来读 MBA就好像拿到了一个黄金学位。为什么来读书?是找不到出路才要读书!要是能赚到钱,能出人头地,就赚钱去了,还去读书?正常的人读到本科就够了,连硕士都不要去读,读博士的人则一般想去做教授。读完本科已经差不多把该学的事情都学了,剩下的你应该自己到社会中去学,不需要再找个老师教你三年。在某一个行业中去扑滚、磨练,慢慢才能成熟。比如你文学上有才华,高中或本科毕业以后就可以写文章,渐渐出名了就可以出书,到30岁以后就名声大振了。你再读几年,也无非是要老师帮你把饭再炒熟一点而已,很多东西都可以自学的,何必呢?就是有个研究生的名声又怎么样?在社会上反而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丰富你的阅历。比尔·盖茨不是连本科都没有读完嘛,人家现在是世界首富!
   
我读MBA真的是因为没路走了。没有合适的工作可找;难道真的叫我去洗碗?MBA让我看到了一线曙光。于是把自己在家里关了三个月,跟所有人断绝关系,去考GMAT。考TOEFL的时候是跟中国人竞争,在美国考GMAT则还要同本地人竞争,人家读英语读了几十年了,你才读了几年,水平还是有点差距的。考题跟中国的Gmat差不多,主要考你的基本技能、逻辑、智商等,只是难度比较高,句子更长一点,逻辑更复杂一点。语言要求很高,一般人看都来不及看。四个小时下来,人都晕晕的。幸好我这决心还下得对,在一拼之下成绩还不算差,被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收了我。
   
读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读得起书的。现在国内很多父母勒紧裤袋供还在上中学的孩子到国外读书,每年十几万块,我觉得这是件大奢侈的事。我在加拿大过得很节俭,第一要交学费,第二要生活费,第三你又没机会赚钱。房租、电话费、吃饭……一大堆要用钱的事往你头上堆。打工的话基本上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MBA的课程很紧,你哪有时间去打工!唯一的办法就是拼命读书,挣奖学金。
   
很多MBA学校里都有企业资助的奖学金,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商学院毕业出去的学生前景一般都很好,很多当上了公司老总什么的就捐资给母校作奖学金,自己也可以留个名。但并不是外国学生到了那里就一定会有奖学金,人家又不是专门捐给你外国学生的,所以你必须要同当地的学生竞争,谁赢了,谁才有机会获得奖学金。要拿奖学金首先成绩必须要好,再就要跟辅导员去磨,就说我是个穷学生啦,成绩又不错啦,很需要这份奖学金啦之类的,他耳根子一软就给你批了。我本来已经有个经济学的硕士学位,GMat的成绩又不错,跟辅导员关系也混得蛮好,一去到加拿大就拿到了奖学金。第二年开始,就要看你在学校的表现了,我读书比较用功,成绩也不算差,所以在加拿大读书期间是一直有奖学金的。生活上过得节俭一点,住差一点的地方,钱还是够用。
   
我选择到加拿大读MBA先是觉得到那里移民比较容易,而美国较难。结果后来在那里遇到了我的前妻。她也是在加拿大的留学生。两个人过日子总比一个人好,生活也没有在美国的时候苦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34:00 | 只看该作者

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读书还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 MBA说到底是一种强化的训练。量太大了,有些人读不下去,只好被除名。而已成绩不好就无法拿奖学金。我还好,刚才讲的那三关在美国已经过了一次了,本身又比较用功,比较会读书,有些从大陆亘接过来读的人很难接受。
   
MBA的课程本身难度就很大了,连贯性又很强。MBA主要培养的是策略。市场学、营销学、广告学、经济学、财务学等等,都是围绕着策略来进行的。课上教授会给你一些案例让你们去分析,讨论。比如一家公司它去年的经营情况是怎么样,按照分析它十年将会怎么样,会不会亏损等等。
   
外国人的教育方式和我们的不同。外国学生讨论的时候非常活跃,大家争着提出自己的意见,有时候争论得面红耳赤,尽管到最后通常还是没有结论。竞争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促进方式。每个学期总会有淘汰,淘汰的是谁呢?很有可能是你们外国人吧,因为你们基础差啊!对英文运用没人家熟悉,东西理解得没人家快,文章没人家写得好,讨论的时候又插不上嘴。那么要不被淘汰,你就得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努力去学。在国外读MBA,在同外国人的竞争中,你可以接触到同本国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没有错与对,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就好像有的人喜欢看鲁迅,说喜欢他的深刻,而有的人不喜欢,认为他写的东西太刁钻,太苛刻,不够轻松。别人有别人的道理,你不能认定人家就一定是错的。老师只是给你提供这一个案例,最后并不会给你标准答案。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则是塞给你一些理论,告诉你这个是正确的,你只管接受就行了。北美的这种方式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
   
还有很多实际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比如财务方面、金融方面的训练。我是读市场学专业的,市场方面的训练比较多。这一套对做生意很有用。外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了那么多年,有他们一套的管理经验,一些共性的东西搬到国内也照样有用的。西洋的生意经跟中国的生意经虽然有点不同,但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还有一些应用技能,是必须要学的,如怎么看报表之类的,不学就看不懂这些数字有什么意义,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些什么原因,会引起什么样的变化等等。还有市场分割、价值链这些知识,我到现在还在用。
   
书是不能读死的。读书要读进去,还要会读出来,懂得怎么运用。读完了MBA,我的确感觉有飞跃性的变化。北美的MBA还是蛮不错的。读了MBA对找工作很有用。像我这样的中国人在外国,如果没读过什么书,就很难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我看就只能去洗碗、打工什么的了。
   
MBA给我一个启示就是: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你可以找一条合适的路去走,一边走一边修正,但不能认为这就是一条最好的路。没有一个偶像指引的路是完全正确的,路只能自己去走,自己去摸索。
7#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3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份工作——失败的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在加拿大枫叶银行。枫叶银行是加拿大的十大银行之一。我不是在前台做,而是在一个后台专门制订政策、计划的部门。制订政策这玩意儿其实不太好搞。我毕竟是中国人,不太懂外国人里面的这些政治斗争。看着他们在里面斗的一塌糊涂,我还稀里糊涂。
   
比如写东西要写得很婉转,一个业务申请不批准,你不能就直接说它不行。你说不行?人家正好找不到出气的地方,好,你说不行,你凭什么说不行啊!你算老几?!有经验的人会先说这个计划很好,但先请考虑如下问题……其中包含一些无法解决的风险问题,这样才可以把计划否决掉。如果你就这样说不行,很容易就会为自己招来一些仇家。
   
我的头儿是银行里相当高层的一个领导,日常的工作是签署文件、制订政策、条文等。我要帮上司先把东西写好,再给他签名。我的同事,也是师傅,在大学是英文系毕业的,也读过 MBA,你想想看,玩文字游戏我怎么跟他比?我自认为自己的英文写作已经不错了,但我写的东西定稿之前通常至少还要给他改上二十五次,内容也改、语法也改。他改完以后还要给我的上司改。一开始我还有点恼火,改到后来什么脾气都没有了。我实在做不下去了。
   
中国的MBA在外国做这种文字方面的工作很难做,你英语运用得再熟悉,还是比不上人家本地人,人家用母语写作都用了几十年了。中国的留学生在外国一般比较多在电脑、财务等行业,一般都是做工程师,真正做管理人员的很少。你一个外来人,人家凭什么服你管?所以说读完MBA最好还是回国。
   
这份工作我干了半年多,虽然很努力,还是觉得做不来,就辞职了。可以说,我第一份工作是份失败的工作。但它教会了我入行,这很重要。
8#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38:00 | 只看该作者

五万美金和十万美金,哪个更好?


从第二份工作起,我开始做交易。这次是在美国幸福家银行(Bankers Trmast)加拿大分行的交易部门,那年我们50个人赚了6000万美金。
   
工作是很辛苦,但我觉得很有意思。每天包括星期六都要干十多个小时,通常是早上7点钟到晚上11点半。白天是做交易,晚上要清盘,清完盘以后还有程序要改,我们这些人全都是“工程师十MBA”型的,要自己编程序。大家都是推到极限在工作,连老板也是如此,你当然也不可能例外。这样的工作是对身体、精力、毅力的总体考验。
   
我曾经在见一份工的时候老板问我:“人家给你5万美金的工资,我给你10万美金,是别人好呢,还是我这里好?”听起来当然是10万美金好,但比别人多拿了这5万美金,就意味着你要付出两倍甚至更多的工作时间,工作精力。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你却要工作16小时,还很可能没有休息日。这种工作观念在北美是很正常的。因为竞争相当激烈,公司这样做是为了让你没有时间分心去想其他的事情,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这是美国等地流行的一种工作理念。
   
95年银行因为与宝洁的一场官司开始走下坡路,于是我自动离职,回到了香港,在日本樱花银行找了份工作;也是在交易部门。
9#
 楼主| 发表于 2003-9-21 00:41:00 | 只看该作者

香港是个好地方


我最初留学国外是想着学好了以后回国的,留学嘛,也就是想进修,学点东西,但学成了以后我还是过了那么多年才回来。我现在走的路,以前也是完全没有想过的,人走什么样的路真的是很难说。中国的MBA,聪明一点的,学成以后还是应该回来。留在国外也不一定有多大意思,毕竟中国人在那边还是比较受歧视的,最苦的工作你做,好处又不是你拿。人在国外,天时、地利、人和,你一样也不占,要做出一番事业,很难。
   
香港倒是个很好的地方,对于在国外留学过的MBA来说。香港跟我这样的专业人才不多,大家都争着到国外去了。我们这些受过外国教育的中国人,既熟悉中国本土文化;技术上又领先;要找工作很容易,要赚钱,也很容易。我做资本币场这个行业,人工是比较贵的,在香港算是高薪了。应该说我回来的选择是很对的。很多人出去了还不敢回来呢。
                              
选好专业很重要
   
有种说法是美国人总是在不同的地方做同样的事情,即使不停换公司;还是回到同一个部门;日本人是在同样的地方做着不同的事情,一进公司就是终身制的,只是在各个不同部门中换来换去;中国人是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今天当交警,明天做卫生大队长。我在美国待的时间长,也接受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我后来尽管换了几家银行,都还在交易部门做。
   
这种想法的好处是,只要掌握了某种技能,在这个行业内就不愁找不到饭吃。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只要有能力,就不怕人家公司不要你呀,即使公司倒闭了你要找另外一份工作也很容易啊。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现在的人为什么怕下岗?是因为没有专长。你想具有竞争力,就得有一定的专长。那样只要这个行业还在,还有社会需求,你就不会失业。当然你要选对行业,如果一个纺织女工纱纺得很好,但到后来纺织行业都差不多不存在了你找谁请你呀!选好专业很重要;一旦选定了,就应该一直做下去,不要随便更改。你能做到顶层,就成了专业人才,没有什么人能代替你了。
   
日本樱花银行本来是家很大的银行,但在金融风暴以后受到打击撤出了香港。于是我又到了现在的这家法国的银行,一亘做到现在。
                  
做得不开心我就走咯
   
要说我人生当中的选择作得最好那一次应该是读案MBA了,这是一次转折。回香港的选择也不错;在香港的发展挺顺利的。
   
在去美国我是带着一个疑问去的;为什么中国人干一个月赚1000元人民币而美国人一个月赚1000美金?后来明白症结在于外国的工业化程度高,中国科技的落后造成了人均的生产力低下。我当初有过这个理想,出去读书要为中国带来资金、技术,从这两个角度上为国家作一点贡献吧。但理想还是理想。我不是一个成功的人。
   
在外国一直感觉很失落。外国的路很难走。读书很辛苦,工作也很辛苦,我毕业正好是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但开心的事也总会有的。跟同学一起玩算是一件开心的事吧,很多人聚在一起烧烤、聊天,可以暂时忘掉繁忙的工作。还有旅游,在美国留学放假期间我经常开着车一个人到各地去旅游。那时有时间,用的钱又不会很多。特别是去美国大峡谷,看到那壮丽的景观,心胸很开阔。
   
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工作以外,还炒炒股票。周末有时到深圳或者别的地方打打高尔夫。有时候会用一个周末专门飞去北京就为了打一场球。有点奢侈;是不是?有人说高尔夫是种“绿色鸦片”,这句话有点道理。我现在也有点瘾了,一个星期不打就会觉得心有点痒痒的。你想想看,连续 4个钟头在绿地上走过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啊!而且这项运动又没什么人数限制,一个人可以打,两个人可以打,三个人也可以打。运动中还可以跟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增进感情。何乐而不为?
   
自己开公司?暂时还没有想过。开公司要操心的事太多,钱赚得又不是很多。每年公司能盈利50万100万的就偷笑了;要赚那么点钱我也用不着开公司啊。当然有个自己的公司感觉上还是不错的,比较自由。在现在单位的感觉还不错,比较稳定。但我这个人天生就喜欢折腾,不会做死一件事的。做得不开心我就走咯,反正我也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只要金融这个行业还在。

姓名:林军
英文名:LIN JUN
出生年月日:1963年IO月3日
血型:0型
星座:天平座
爱好:经济分析
自认为的个性:开朗
最常做的运动:高尔夫球
最喜欢的电影:阿甘正传
最难忘的书:鲁迅全集
最动听的歌:
最敬仰的人:毛泽东
小时候最想从事的职业:商业
未来最想做到的事:商业
最开心的事:老朋友见面
最尴尬的事:买股票不赚钱
最讨厌的事:迟到
最震撼的一件事:亚洲金融风暴
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自信
别人对你最有启发性的一句话:跌倒后站起来会更坚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5 13:3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