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主懒癌犯了,上上周末的活动直到今天才整理出来。上月23日,帖主参加了HKUST Full-Time MBA Program Admissions Events北京场的活动。现场邀请了四位HKUST的校友和在校生,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panel session,Q&A,及networking session。这里,重点整理了panel session和Q&A部分,欢迎大家补充。
嘉宾背景介绍: 1. Stanley Wang Class of 2012, Managing Director of NCF Capital Limited 2. Alex Ouyang Class of 2017, Vendor Manager, China consumer leadership program, Amazon 3. Chris Wang 2017级在校生, Strategic Account Manager, Cisco Systems 4. Harry Sun 2017级在校生, Project Manager, China Machinery Engine Manufacturers
Panel Session
1) Why MBA? Stanley: 1. 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还是希望有机会回到学校进修一下,尤其是中间工作过的同学应该知道,小学初中到大学这段时间的学习和你工作过一段时间再回到学校学习时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可能更加有针对性,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更有益,也能认识到自己哪些方面需要充实。 2. 为什么是去进修MBA而不是其他的选择,也是跟自己以往的工作背景有关,因为我之前从事的是市场和销售这块。相对于其他工作背景的人,我对business来说接触的更多一些。MBA提供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以及未来的职位定位来说与我自身更加匹配,另外,我申MBA 的profile也是同学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因为申请MBA的主流的profile都是外资企业,四大或者海外工作背景类似这种(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们同学之前也有做音乐家的),所以综合自己的情况,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option。
Alex:这可以分成两个小问题,一是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读MBA,二是 why MBA。 1. 当时我已经在华为工作了三年半,对读MBA来说这可能是一个退可攻进可守的时间点,并且可以打破我一些思想上的局限性。而我本身是想转行到咨询快销类的行业,当时从我的人际关系或者积累的人脉圈来看都是集中在通讯行业,所以从当时的格局及投资回报比的风险出发,都是选择MBA的一个最佳状况。 2. 我选择读MBA的原因和大家相似,其中一点是为了实现career transform,我希望从一个技术销售转到consulting之类的岗位,就需要MBA来帮我实现中间跳转的这个过程。另外一点,无论是我的教育背景还是工作背景都是集中在国内,而全球化国际化是一个大的趋势,港科大的国际化背景在亚太区甚至全球是来看都是数一数二的,我当时去美国Darden做交换生,一个班级里一共有28个国家的学生,除去美国本土学生,每个国家的学生都占到百分之十几或二十几,所以大家的背景和文化就很多元化。
Chris: 我当时的情况是,刚好工作三年。第一年在思科做管培生项目,先是技术,后来是sales。因为所有business的本质就是做生意做销售,而商学院可以教你,除了自己创业这个最高端的职业目标,其次就是做finance,华尔街不创造任何产品,就是左手钱进右手钱出,那怎么进入这个圈子就需要商学院帮助你去实现。另一方面,他们会帮你发现你真正适合做什么以及找到你最终的目标职业,因为在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传统sales模式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最主要的还是帮助自己跳出当前的固有格局找到新的机遇。
Harry: 像我这种从国企出来的还是比较少的,我比较特殊,为什么想读MBA呢,因为我刚毕业就进入这家公司了,到现在已经六年了,基本上已经看到底了(触到天花板了),中国目前的机械圈子,不是清华的就很难往上走,因为人家确实很牛而且晋升的机会也比较大。另外,工作确实也很累,总是会出差去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比如我在非洲最穷的国家(乍得)待过两年,乍得的环境相当于火星,像疟疾这种病就很容易传染,不及时治疗还会有生命危险,之前北京的一个外交官从那儿回来后在散步时就突然去世了。我们做通讯跟金融咨询不一样,我们接触的可能是最底层的,比如跟民工,施工单位,设备厂商等打交道。每年外派去非洲的人都会有这种或那种的情况,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但是总是来回坐长途飞机并且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由于我自己本身是学国际关系,而不是技术的,这个行业对我的发展也有很大限制,所以就好好想想干点别的,给自己多一些新鲜的交流与体验。
2) Why HKUST? Stanley:一是排名,选择MBA,70%的人都是因为排名,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二是因为香港是我童年的记忆,是除了家乡以外我最熟悉的地方。(虽然童年没有去过,但却是童年的回忆,因为香港的影视作品。)能够生活在有童年记忆的城市本身就是无价的。另外,如果之前一直在国内接受教育,有机会接受到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学校的教育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一点在大家经历之后会有感触,至少这是一个我们可以独立思考,鼓励我们独立思考并且有言论自由的地方。
Chris: 排名是一方面,另外现在有很多同学在考虑申请北美,欧洲然后再是亚太,亚太就是香港,新加坡,上海这几个地方。首先,你要是奔着MIT这种学校,要是有这个实力的话那你就去。就我自己来看,我只能去科大,去申斯坦福的话可能只会浪费时间,因为时间上基本是两年起,而且花费大约是科大的两倍。如果你想以后在国内工作,那申国外的MBA可能就没什么意义,而且你也很难融入当地的圈子,当然如果你想留在那儿另说,但我在香港的话就是处于一种退可攻进可守的位置,而香港最好的商学院就是港科大了,所以我选择了它。
Harry: 因为北京人上大学基本上都没离开过北京,而工作这六年又去了太多的地方,就想选择一个离家不太远的城市,再结合自身情况,觉得香港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3) 回顾申请过程及时间规划,并给新的申请人一些合理的建议。 Stanley: 我是09年申请的科大,但我的gmat是在07年考的,因为它的有效期是五年,所以考完之后时间上就比较flexible,但是我申请的时候犯了个错误,希望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引以为戒。因为我先申请的中欧和长江,这两个学校我都拿到了offer,我没意识到自己那么优秀,科大能要我,所以我是后申请科大的,中欧的offer给了我之后,它有一个有效期是两周,两周之内要交三万块钱定金,这个时候科大的offer还没有来,我不敢确定,所以就交了定金,交了这三万块就没了,因为科大的offer是在之后来的,稍微晚了些,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是你想去的学校一定要尽早申请,免得出现像我这种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的情况,白白地丧失了三万块钱。(现在可不止三万了。)
Alex: 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是个反面教材,因为我当时申请地比较赶,是第三批。我记得从过年到初七都在赶PS这个事,然后三月份拿到的offer,所以我的时间规划不是特别好,属于反面教材,正面信息就是不要放弃希望,不管多晚该试的时候还是要试一下。
Stanley: 但是,越早申请成功率越高,晚申请只会要特别优秀的人。
4) 对于面试,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提供给在座的申请人? Stanley: 首先能得到面试,说明你已经成功一半了。这个时候,要抓住机会去强调你读MBA后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整个申请逻辑都是围绕这个事情的。如果学校觉得你读了MBA之后依然不会有更好的发展,那他们绝对不会给你offer,所以要想办法加深AO对你的印象,第二,面试的时候要想着你写在essay里面的故事,一定要记熟,但前提是一定是真的,因为问题比较多,所以切记不要出现前后矛盾的这种问题。
Alex: 我觉得面试准备是更重要的,建议你mock interview的次数尽可能的多。因为你自己对着镜子练的时候可能觉得自己说的挺溜的,但是被别人面试的时候,你不知道别人会问什么样的问题,而且存在背景和逻辑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面试官get不到你的点,这就很尴尬了。另外,后来我也跟好几个学校的招生官聊过,大部分面试官在前三分钟心中就会定个调了,就跟gmat考试差不多,如果你把难度做到一定高度,只要不犯大错误就差不多就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如果你刚开始就讲的不是很好,那你后面就需要答对很多题才能一点点升上来,所以我建议前三分钟的自我介绍和storyline一定要准备充分。
Stanley: 我补充一点,如果你足够优秀的话,一定要有清楚的self-awareness,如果不觉得自己足够优秀的话,一定要自我催眠——“我是优秀的”,为你在面试的时候把一个优秀的自己推销给面试官。如果你都不觉得自己优秀,又怎么让对方接受你呢?
Chris: 我们要抓住面试官的心理,他为什么要你?反推回来,你就知道你要说什么,该怎么去应付。第一点,科大要你的目的是为了招生,招生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商学院的排名,而排名就会吸引更多的资源,让他们项目做得越来越好。排名看什么?看你毕业后的薪水能拿到多少,那你的目的就是说服面试官你在毕业后会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那么怎么能体现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首先你自己要有自信,另外你的逻辑,谈吐都会给面试官一个印象判断你大概在哪一个level,所以你给人的感觉很重要。
Harry: 我去年冬天的时候去过高校招生,从被面试者变成面试者,发现到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同学特别是中国教育下的学生都不够自信,稍微问一个问题眼神就会飘忽,缺乏eye contact,所以建议在面试中要注意眼神的交流,并且保持足够的自信。
Alex: 关于自信这点我可以补充一下,在面试前两天你可以试着演练一下整个情景,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放一些激励性的音乐,几次演练下来,你就会有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你在真正面试时会有很大的帮助。
Stanley: 还有一个可以参考的是,你可以尽可能地多申请一些商学院,用你不是特别想去的学校的面试演练一下,因为拿到他们的offer对你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样当你面试你想去的商学院的时候,会更加从容。
Chris: 关于“提升自信”这点我也补充一下。大家应该都听过toast master这种英语的演讲机构,你在台前做个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的speech,承担不同的角色,这是极其锻炼你的肢体语言和eye contact的,还包括你的表达能力和对整个流程的熟练。这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北京有很多这种地方,只要报名参加一个就好了,长期训练对你整个人精神面貌的提升会有很好的帮助。
5) 请两个校友回顾一下自己的MBA生涯,对比下pre MBA时的预期,谈谈是如何在学业,睡眠及social方面维持平衡的。 Stanley: 长话短说,参加过香港科技大学的info session的同学应该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个别名叫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tress and Tension,所以学业是挺紧张的,而且区别于传统的MBA项目。有一个问题是,大家去了没多久可能就要面临找实习和工作的压力,所以就比较难focus在学习上。即使如此,也要把学业完成,但就是为了完成作业依然要花很多时间,正常情况是,第一学期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三个半小时的课,但是我们在课前课后花费的时间远不止三个半小时(如果你想要把它学好的话),尤其是有很多像我一样之前是学别的专业的(之前在哈工大学武器的)。当这些同学去学习财务,金融这种新的专业,就会承担更大的压力,但是还好,工科能毕业的同学,MBA一定也能毕业。这是学业。 另外,科大的环境特别好,背山面海,天气好的时候真的无心学习,但是没办法还是得学。就业这块,很多人想转行,这点我特别能理解。转行的话实习挺重要的,但是如果你没有相关背景的话,公司又不一定欢迎你去实习,所以这又变成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如果大家去了科大的话,有志于从事股权投资类的工作,欢迎大家到我们公司实习。
Alex: 我之前在ChaseDream上面看到一句话, 说学习,睡觉和social 只能三选二。这句话起码在前两个学期还是挺对的,很难做到把这三者兼顾。我第一个学期的适应缓冲期还挺长的,因为我从小接受的都是国内的教育,学习和工作背景也都是在国内。当你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英语的环境,social的模式也跟国内不一样,还要适应逐步跟老外建立关系。无论在party还是小组学习讨论的时候,你要根据他们国家的特性或者他个人的性格去说服他,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还有一方面,就像之前Stanley讲的,如果你想转行的话,在这之前还需要充分的准备,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这样你在刚适应的时候才没有那么痛苦,也可以压缩很多时间用在学习,social这方面。
香港的就业市场和国内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之前觉得用LinkedIn去social不太靠谱,但是在香港甚至整个国际市场,用LinkedIn逐步跟校友或者雇主去social或者network还是很有帮助的。从生活上说,读MBA你可能会交到很多你一生的朋友。
我觉得读MBA的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说我读MBA是因为清楚地知道我想得到什么,目标很明确。另一类就是我这种偏理想主义者,想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所以很容易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另外,科大的交换项目也是挺与众不同的,你的选择有很多,去到另外一个国家后,你会体验到完全不一样的人文风景,或者教育及文化,因为很多同学也想申北美的项目,那这个交换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并且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Q&A
Q1: 请问年龄因素对申请会有一定的影响吗?工作年限的长短重要吗?
Stanley: 我用数据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2009年入学的同学,平均年龄为29周岁,年龄比较大的是73年的,比较小的是86年的(往前推8年),也就是说年纪大的人在读大学的时候年纪小的还在读小学,所以对年龄的限制不是很大。
Chris: 不管你是年纪大还是年纪小,你只要说服他你为什么要读MBA以及你将能取得什么成就,尽管你已经五六十岁,你表达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OK了。
Alex: 其实如果你工作经验较长的话,在MBA的课堂上你可以提供很多insights,因为你有很多的工作经历。他们也不仅是看重多元化,同样还有你的工作经历和背景。现在的MBA确实有一个年轻化的趋势,更多的是考虑到了投资回报率还有机会成本的问题,所以越年轻的话,相对来说你的投资回报比可能更高,付出的机会成本又没那么大。
Stanley: 但是读MBA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会有一个下限,因为只有足够的积累才可能在community里面contribute,所以一般来讲不会招工作经验特别少的。
Chris: 要求两年,如果你现在申请,那么只要工作过一年就可以了,到入学之前满两年就可以了。
Stanley: 所以是更加年轻化了。如果你工作年限相对较短的话,你就要有更加有说服力的故事来说明你在读完MBA之后更加可能成功。据我说知,Stanford会招应届生读MBA,但是这个情况下会要求应届生在大学期间就有不同寻常的成就,比如说你大学的时候创造了Facebook。
Q2: 前辈们都提到过挖掘自身的storyline的重要性,但是像我们这种工作可能不到一年的应该怎么样去准备或者经历一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故事呢?
Stanley: 我建议你换一个思维去理解这个问题。你这一年的时间没办法拉长,你可以尝试去挖掘一下你的peers,和你工作时间经验差不多的人,看你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能够differentiate yourself from others,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离成功就不远了。我记得我写我的essay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differentiate from most of my peers。另外我觉得essay是比你的GMAT成绩更重要,因为你是在做一个证明题,证明你们录取我是不会失望的,我毕业之后会成为你们就业报告上的分子而不是分母,你证明的逻辑越清楚越详细越无懈可击,那你离offer就越近,所以这是一道证明题而不是陈述题。
Q3: 港科大是只在前两轮有奖学金还是三轮都有?
Stanley:分概率,第一轮概率最高,按比例分配的,早申请奖学金更高,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尽早申请。但是提早申请有个问题,就是必须要准备好,想好并且把故事整理好。
Chris: 先是提交材料,然后面试,面试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远程,一种是他们借着来某个城市宣讲的机会顺便面试。一定要争取这种顺便面试的机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要比远程强太多了,所以一定要留意一下他们来做info session的日期,然后在这之前提交申请,如果他们觉得你的背景合适,就会在info session结束之前或之后面试你,这样面试的成功率会提高很多。
Q4: 我们在很多官方渠道可以看到,很多学校说会考虑你的文化背景和我们学校是不是很匹配,所以我想问一下两位校友,港科大的文化氛围或者特色是怎么样的?
Stanley: 文化上,坦白讲,我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强烈感觉到我是否和学校的文化match。但是,比较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典型的MBA申请人都有世界五百强或者四大或者知名律师事务所或者海外工作的背景。
Alex: 我觉得很多学校每一批学生的氛围都跟招生官有关。因为我那一届的招生官是marketing背景的,他就比较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融合,所以我们这批就性格来说更类似于考拉那种性格的。但是我们上一届是另外一个招生官,他就喜欢性格上比较强势,事业心很重的类型,所以两届学生的整体感觉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四位校友及在校生的分享啦,希望能帮助到各位新的申请人。帖主长吁一口气,大功告成,如有遗漏,欢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