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4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沒人敢告訴你的MBA大揭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3 18:0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直关注Hatter兄的博文 此处转两篇关于MBA以及Entrepreneur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過程與結果
最近發生了幾件事。首先,上週末我去幫Stanford商學院顧攤子,參加了一個MBA大拜拜,有很多朋友及讀者來詢問關於讀MBA的問題。昨天,我看完了Quincy(阿部昆)前輩寫的『沒人敢告訴你的MBA大揭密』。今天早上,我看完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Hermann Hesse在1922年寫的『Siddhartha』。(Quincy你的書跟諾貝爾文學獎出現在同一行裡面,有沒有很有成就感?)這三件事情,讓我對讀MBA有了新的感觸。

很多人讀MBA是因為自己不知道人生要往哪裡走,所以就自然而然的走向MBA這個挑戰。可是我一直覺得這不是一個充分理由,因為MBA投資成本很高。在Quincy的書中,他也指出時間、金錢、愛情等成本;而且,你MBA畢業之後,是否能夠重新投胎,走向另一個事業顛峰,也是個問題。我讀完了一年的Stanford MBA之後,覺得這也不是如一般人所認知的讀書一般,是一個輕鬆充電的方式;反之,讀MBA也是得付出不少血、汗、肝、頭髮等努力成本。由於你的MBA,你畢業之後,也可能會覺得得投入像投資銀行一週工作120小時、或是像顧問成天飛來飛去的工作生涯,這樣子你當初的付出,才會回本。這只是從一個苦海,跳到另一個苦海罷了。

苦海無邊,要怎麼能離開苦海呢?我在Hesse這本書中,似乎看到了答案。投胎、苦海,這種都是佛教裡面的概念;Hesse這本書也是在講佛教的哲學。他裡面形容Siddhartha這個印度人,為了希望達到跟佛祖一樣的境界,一直努力。他一開始進行了苦行訓練,接著隨著佛祖上課,但是他都無法成佛。他決定,要體驗人生,才能夠理解人生,才能夠脫離苦海。在書中,最後,他說到:「當一個人不停的尋找某件事物,他只會找到他想要找的;他無法找到其他的,也不能夠吸收其他的事物,因為他心裡想到的,都只是他在尋找的那個目標而已。尋找,代表有個目標;找到,代表自由、準備接受、沒有目標。」

很多讀MBA的同學及朋友,都是在找尋金錢成就,但是他們真正希望的是這些所帶來的更快樂的生活。但是,就如Quincy及Hesse所形容的,他們反而卻找不到。我認為,或許,讀MBA的目的在於MBA自己,在於這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準備迎接下一個挑戰,不論挑戰是什麼。

另外,Hesse書中也提到,知識是可以教的,但是智慧卻無法傳授。

我覺得,MBA的課程內容,市場上到處可以取得;你走一趟書店,大概可以把我們課堂上上的分析工具買齊,不夠的還可以上Harvard網站去買他們的case。但是,讀MBA的這個經驗,與同學、教授討論的這個過程,讓我增加了智慧。這個經驗,讓一個人有其他的思維來面對同樣的事情;或許這就是MBA價值所在。

創業之路
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為什麼網路公司,在美國,特別是矽谷,似乎比較容易成功。這似乎沒有什麼道理,因為網路無國界,美國並沒有什麼特有的科技;台灣的軟體公司,也可以拿美國當市場。Stanford學生上的軟體課,台灣學生也可以在網路上旁聽,講義都可以下載。亞洲人才的科技能力,我覺得不比世界其他地方來的差。

我曾經聽過一種說法,說是因為儒家思想,扼殺了很多在亞洲創業的精神,導致亞洲敬老尊賢的國家,像是日本、中國、台灣,都因為歷史的包袱,普遍缺乏創意。我最近飛經過日本,回到台灣。這是我近年來,第十幾次去日本,雖然東京因為震災節電,感覺很蕭條,但是我覺得日本人真的是超有創意的。而且他們對產品品質的要求,為他們產出的東西,增加許多價值。你去一趟京都,就可以很容易的發現他們可以把歷史包裝成多麼激發購買慾的商品。這樣理應有很多很有價值的公司產生啊?但是為什麼近年來,沒有什麼日本企業崛起?那台灣人沒有創意嗎?台灣的文化產業,已經影響整個亞洲,台灣的演藝人員,紅去中國大陸又紅回來,台灣的台語連續劇,東南亞有很多人在看,最近又再興起的電影產業,像是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或是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也是很令人敬佩的。

或許,在矽谷並不是比較容易成功,只是成功公司的數目比較多?假設以創業數/人口來比講,美國人口比較多,當然有比較多公司成立;假設成功率是一樣的,那分母比較大,分子也比較大。但是我覺得這個理論應該不成立,因為美國軟體創業,還是比較集中在矽谷,而且假如我們觀察以色列,他們人口不多,但是創立的軟體、科技公司,也是不少。

我們講回來日本。在史丹佛商學院,各國的人口比率,幾乎是以全球GDP比率來算的,有錢的國家,學生似乎就比較多(這是概算啦,沒有什麼科學根據的)。奇怪的是,日本人很少。我跟我一位之前在雷曼兄弟的日本同學聊天,她說,日本學生比較少出來讀MBA,因為企業重視內部培養出來的人,年資比學歷重要,而且讀MBA很貴,以往都是公司贊助才有人出來讀,近年來日本經濟不好,所以公司就更少派人出來讀書。

所以,到底是為什麼在特定的地方,創業比較容易成功呢?

我覺得跟大環境有關。今天在Gizmodo上面刊了一篇很好的文章,談這個夏天代表著矽谷「矽」的時代的結束。Steve Jobs離開蘋果,HP把個人電腦部門賣掉。硬體創業的中心搬去中國大陸,而矽谷現在則是軟體創業的天下。

台灣的薪水普遍過低。雖然說大部分東西比起美國便宜,但是你如果要買一台iPad,或是一台電腦主機,或是買一次Google行銷活動,全世界的定價幾乎是一樣的(台灣事實上還比較貴)。一個有工作過,想要創業的人,他所累積的積蓄,可能不夠他燒;如果真的要燒,就只好挑戰小一點的目標(例如雞排店)。創業失敗後,也無法很快找到薪水相當的工作。就像是有毒癮一樣,像要創業的人,無法離開他的薪水。想要創業的人,在台灣缺乏一張比較好的安全網。想要勇敢創業的人很多,但是找死的人應該沒有太多。

台灣可以取得的資金也比較少,除了幾個還不成熟的創投,似乎要創業都得靠自己跟親戚借錢。既使有投資者了,他們的出場機制也不是很明確。政府一直在鼓吹及推動創新經濟,但是似乎資源都還是投到已經走在成功之路上的公司了;只是放放馬後炮,這些措施並沒有增加創業數量。例如,研發替代役人員,這種資源似乎只有大公司能夠申請;小公司就沒有在研發嗎?

在台灣創業,好像有點在職場的感覺;前輩會摸摸你的頭,說:「乖,幫我們做事,你不會出頭,也不會餓死。挑戰我們,你就沒有資源。」日本也是這樣,聽說大陸也是這樣。美國人就愛挑戰權威,學校也鼓勵你去挑戰,Sand Hill Road上面還 有一堆VC在那裡扇風點火等著看好戲。

所以說,如果台灣想要成為成為創業重鎮,不論是軟體,還是生技,手中握有資源的人(政府),就要先有勇氣把這些資源給那些有勇氣創業的人。

本文的第三个重点是推荐黑塞和他的三本书:The Glass Bead Game 玻璃球游戏 / Steppenwolf 荒原狼 / Siddhartha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11-10-13 18:19:26 | 只看该作者

有深度


很少人能从文化、历史以及大环境的角度考虑自己要做的事情,这种视角和思维深度恐怕也不是读个书就学得来的
板凳
发表于 2011-10-13 18:24:53 | 只看该作者
讲的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4-27 05:1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