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成就超越科学领域 (星岛)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06:30
(综合报道) 「光纤之父」高锟与另外两位发明家共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港人与有荣焉,希望他的获奖可鼓励本港开放科研风气。 三位获奖科学家皆已退休,诺贝尔奖 委员会官方网页列出他们的任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出现在高锟栏下,是本港高等学府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官方对得奖者身分的介绍。 与另一位曾经在香港接受中学教育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相比,高锟较为港人熟悉,原因是他曾经任教中大,在临近回归前担任了九年的中大校长,退休后继续在港办教育,担任创新科技委员等公职。 严格来说,中大与高锟获奖没有直接关系。高锟早在来港任教前,已经在一九六六年发表了他今次获奖的主要论文。当时他在英国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属下的标准通讯实验室做研究,发现可以用廉宜又坚固的石英玻璃纤维作为长距离传输讯息的材料,突破了传统用铜线等物料传递讯息的瓶颈,为今天的互联网信息传输铺下坦途,有关专利至今仍然属于ITT。 前瞻思维 威力靠时间发酵 另外两位美籍得奖者博伊尔和史密斯,则在一九六九年发明以电子讯号取代菲林感光,开启今天数码映像的先河。这些四十年前的发明成就,到今天才获诺奖确认,原因是一些初面世的创新思维和发明,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显示其庞大威力。 诺奖向来偏重基础研究,因应用研究而得奖者较少。今次三位科学家以应用研究获奖,显示诺奖委员会肯定他们的发明,对现代科技发展到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今天,年轻一代已经难以想象没有信息科技革命的生活,还有人权组织酝酿把上网列为基本人权。 高锟曾经说过,他觉得重要的不是发明东西,而是如何利用这些发明来改进生活。这很值得本港发展知识型经济参考。 应用科研 靠开放多发奇想 知识型经济注重科研和创意,需要一个宽松环境供大家多发奇想。高锟自幼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以至少年时代竟自制泥土爆炸品,幸而没有伤人。受到这种自由气氛熏陶,高锟把促进自由交流试验的作风,贯彻在他对中大的管理,以及他绝不咄咄逼人的待人处世态度。 本港为高锟获奖欣喜之余,也可以参考他的理念,顾及本港应用研究比基础研究为强的传统,加大力度促进企业与学术机构的应用科研配合,把研究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和社会创富,也不断为改善人类生活作出贡献。 在商业社会,部分人会用财富衡量人的成就,高锟发明的光纤,为人类生活形式和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千亿元计,其中只要有千分之一由个人所得,已是天文数字的财产,但他没有斤斤计较这些好处。作为一个科研人员,高锟的成就早已从今天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得到肯定,诺奖荣誉是对他科研成就的确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促进人类进步的贡献和胸襟,同样值得尊重和赞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