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31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始] 11.16 一战放狗 主要作文IR和阅读 数学残狗

[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6 22:2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LZ今天一战,Q49 V40 IR7 总分720。虽然数学不出意外地给中国考生丢脸了,但LZ实在无力刷分了。
考前就想,一定要努力记住题目回馈CD啊,但是考完后对数学真的完完全全的失忆ORZ
记得一点是一点吧,万一有考古的朋友发现了原题呢T.T也算造福了吧~
【作文】
背景是公交车系统现在入不敷出了,所以减少了一些盈利少的路线的发车频率来缩减费用。作者就反对了。说这样下去公交车的路线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就eliminate the routes了,这样乘坐这条路线的乘客利益就会受损。最后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公车的票价,这样就可以提高收入维持现在的路线blablabla…

构筑感觉可以吐槽的点:
  • 没说减少发车频率最后就会取消这条路线,作者自己YY的assumption,没准人家减少了发车频率费用被cover了就一直维持着这个频率了。。。
  • 没有考虑到提高票价的风险。万一乘客们因为高票价都不坐公车了,公交系统会损失更多钱。
  • 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来保护少数人的利益,不公平。
  • 可以有其他解决办法来应对公交系统的财务危机,比如BLABLABLa


IR
IR整体感觉比较简单,LZ模考时都是12分的
期间有道sort图表的题,LZ感觉太长了,就瞎选放弃了。
LZ最后一题没有点next。听说这样会影响成绩,不过最后是7分,说明应该没啥影响……
1. 两屏题。出了3道题。看懂的话挺简单的。
第一屏是三个学生选课的preference和背景。camxxxx(不认识的单词)和sculpture是三维的课程,其他都是二维的课程;一个学期有8周;同名的课只能选1节,同一个时间段上课的只能选1节。
Preference: 第一个学生:想选1门三维的课程和2门二维的课程;第二个学生:想选camxxx(不认识的单词)和painting;第三个学生:不想选XX老师的课。条件可能记得不太准确……第二屏是课程表,每一纵列分别是课程、上课老师、上课教室、星期几、几点上课。
Q1 以下哪两个人可能上同一节camxxxx课。三个人两两组合,选yesor no
构筑答案是两个no,一个yes
Q2 101b上的painting课一个学期会meet几次
构筑答案是16
Q3 如果第一个人不想上OO老师的课,他上的课有从几点到几点的。选yes or no
题目条件可以得到他会选的3门课,然后看这3门课的上课时间就好

2. 有一个折线图,是5年的expenditure之类的。一条是红色虚线,一条是蓝色实线。分别代表的含义LZ忘了。问蓝色实线增幅最大的期间,下拉选答案;这个期间里红色线的增幅是不是最小的,下拉选答案,构筑好像选了least。

3.乍一看复杂的图LZ差点放弃了,看懂题就很简单。两条竖线,各有10个点,左右的点之间连起来了。左边竖线的各个点代表某人预测的各个TEAM的排名,从上到下分别是第1-10名;右边的竖线代表比完赛后,实际的各个TEAM的排名。问前五名中有多少个TEAM的排名比她预测的低,好像选half; 问后五名中有多少个TEAM没她预计的低(题目有点忘了),好像选less than half。


    4. 柱状图,太简单以至于我怀疑看错题目了。5个国家5年的出口量。问后四年出口总量多了还是少了,选没变化;问哪个国家出口量增加了,选country A.

    5. 两个人说话。历史学家说自己写这本书是为了研究以前的事情来shed lights on the current study and understanding之类的。另一个人说的话,大意就是过去的事情大多是错误的啦,对现在没什么意义啊,他这样写书会误导人们让人们以为历史进步是不可避免的之类的。选两个人最有可能disagree和agree的观点。我选的disagree是history progress is inevitable; agree是这个历史学家写书的aim是XXXXX。

    6. 有个人做T恤,网上买的话价格是y元每件+运费多少元忘了,另外一种方式是x元每件……最后她选了网上买,便宜了多少钱……然后让选x和y的数字,符合条件的。反正方程列出来最后x比y贵0.4元,选符合的那组就行了……

写到这里,LZ惊觉自己居然记得8IR题啊o(╯□╰)oo(╯□╰)o

【数学】
LZQ的过程各种惨烈,简直是pace失误的反面典型。有的题太简单几乎可以秒选,为了控制Pace反复检查发呆……有的题LZ读题3 4 遍都看不懂,为了赶上PACE就瞎选了。然后到20/30题的时候,悲剧地记成了Vpace了,导致误以为时间不够,迅速猜了好几题。瞎蒙的起码得有4……
对了,LZ好像没有碰到任何排列组合和余数题o(╯□╰)o这都是LZ考前花了好大心血的知识点啊……
JJ上的题LZ大约碰到4-5道。两辆车MN两地相向而行的PS12*8的矩形少了右上角一块X*Y的小正方形的DS2^n*5^24n等于多少该数有大于49digits,一个数等于p^a*r^b求有几个因数的DS……还有不记得了……
新狗多是残狗了,只有看了半天看不懂的和算不出来的LZ有印象。不过好消息是记不得的都比较简单,连LZ这种数学渣都觉得简单的简单……反正最后一题挺简单的……

1. 某人有两个COUPONS。如果用COUPON F,则有a flatdiscount of $f off the price; 如果用coupon P,则有a discount of p% off the price. T-shirt的价格是X,某人分别使用这两个优惠券的话,省下的钱是一样的。问题是用p和f来表示X
这道题主要是理解a flat discount of $f off the price LZ反复看了N遍,一直以为是f%x=p%x,那选个球啊……
其实是f=px,所以我选的是x=f/p
wait, 突然想起来,如果题目是p percent,应该是f=p/100x…我可能选错了,如果考场上遇到了自己注意看一下吧o(╯□╰)o

2.残狗-可能数字有误
36-18(还是63来着彻底忘了)根号3 可以写成 x+y根号3的形式,求xy
选项有18(还是12来着的), 6, -6, -18, 好像还有0

3. 残狗
给了一个坐标轴,标了3个点Q1Q2Q3Q213个数的中位数,Q1是中位数左边的数字的中位数,Q3是中位数右边的中位数。最左边和最右边是13个数中最小的和最大的数(数值忘记了抱歉啊)。单位是100Q2好像对着12Q1对着大概8右边一点,Q3忘记了……问题是哪一对数字不可能是第三和第四小的数。
太残了,希望有考古的朋友找到原题吧……
这题LZ不会做,蒙了一个850850.

【阅读】
一开始考V就蒙蔽了,SR很长,CR也很长,RC看不懂……10题特别难,后面反而越做越简单。。。大概是掉下来了。。。。
1. 第一篇阅读两段。
第一段是municipal government为了让business relocate到当地来,会采取很多补助和税收优惠之类的。但其实这样没有增加就业机会OR生产率之类的,没有提高税收,不利于政府的funding。
第二段基本没看懂,感觉在进一步讲这种优惠政策的不良影响,对周边城市的,对劳动力的,结论就是这种优惠政策不好。
全程EXO ME,3道问题基本靠猜。

2. 一篇阅读讲大城市和specialized的小城市。
第一段是比较两种城市的利弊,提出specialized的城市的一个risk,是会受到这个产业的兴衰的影响。
第二段是提出了3种措施来应对上面说的risk,一种是中央政府调控,但是很花钱之类的;一种是给当地政府更多的权力,但是它们可能会太激进太有野心不是每个城市都是硅谷BLABLA;最后一种好像是提高labormobility,但是会人们的身份认同感之类的,举了欧洲的例子。
有主旨题,推断题。推断题LZ选了not all beneficial的那个答案,因为觉得其他答案都不太对。

3. 一篇长阅读2段。
第一段是讲某个时期物种灭绝,一直以来都认为是火山爆发造成的。讲了火山爆发会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气候啊二氧化碳啊之类的。最后提出火山爆发是有很大影响,但不会造成那么大范围的物种灭绝。
第二段巨长生词很多,讲某个地质发现,大概就是发现了某种物质引发了另一种猜测,大意是海水水平面下降,露出陆地,陆地的有机物排放O气体,O气体造成XX影响,大气中氧气减少;海水里的氧气也减少……反正是一系列连环的现象,一堆哺乳动物窒息啊,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啊,气候不稳定啊……最后结论是这种气候不稳定+火山爆发,造成了那个时期的物种灭绝。
Q1下列哪种现象不是导致最后XXX的现象。这题LZ感觉文里全部都提到了……所以瞎选了一个……
Q2作者认为火山爆发的角色是什么。LZ选了是物种灭绝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Q3 露出的陆地上生存的有机物造成的第一个影响是什么。定位回去,LZ选了排放了Oxxxx气体。

还有一篇长阅读4段,可是LZ彻底失忆了。

【逻辑&语法】
语法题很多,感觉不难,主谓一致,平行挺多的,排除一下就行了。
逻辑题完全失忆了,记得有道题问法挺奇葩的,说了一个背景和方案,问题是:xxx’ plan is unlikely to succeed unless下面哪种情况,有点双重否定的意味,其实还是问加强。

【补充点北京考场的TIPS】
-  考场旁边的腾达大厦2层有星巴克,反正LZ是一定要吃饱并喝足了咖啡才能考试的那种人
-  建议提前35分钟到场就好,LZ到早了只能在走廊上等着;不过位置比较偏,在显著的“新世纪日航酒店”那栋楼的旁边那栋楼,预留一些时间找地方
-  工作人员会讲规则,主要就是不能开手机,不能用自己的纸巾,考试期间什么需求举手等老师进来
-  水笔很容易没墨,不用的时候盖紧
-  建议戴耳塞,不知道为什么老是能听到关门开门咚咚的声音
-  送分学校的CODE是不用背的……选国家城市学校找到学校就可以了……


【时间紧的朋友们就不用看啦】
大部分看JJ的人,应该都到了复习的最后阶段了吧。时间紧的朋友就不用往下看了,以下是LZ考前的一些状态和体会。

最后一周开始看JJ,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CD的小伙伴都好亲切啊~然后,悲了个剧的,考前2天换库了……个人感觉数学JJ最有用,就算考试碰不上也能当作刷题、了解GMAT题型。跪谢那些记得数学题的大神们。这次碰到4-5题真的很够用了。作文我也碰到了JJ题,挺有用的,因为一上考场太紧张,不容易想到思路。不紧张的情况下看作文题,内心OS都是丫也太扯淡了。
其他的JJ更多的是心理安慰了。
LZ考前模考了3次,500 -620-770
由于几乎所有模考网站LZ都登不上,官方模考都下载不了……除了第2次是曼哈顿的,其他2次都是GMATkkk网做的。
顺便说下GMATkkk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提过。这个网站看起来有点lowCAT自适应考试极其不可靠,但是后期我觉得挺有用的,有gwd和曼哈顿的题库,每道题有大家的讨论,有各种数据和你个人练习的数据。不过宏观统计数据不能全信就是了,bias非常严重的。
LZ第一次模考的时候,距离考试大概2周吧o(╯□╰)o内心挺崩溃的。2年前考GRE成绩中上,好多旁友都说GMATGRE简单。LZ这次刷了OG,刷了曼哈顿语法,就蜜汁自信地觉得,应该是680左右的起点了。然后就受到了会心一击,之前都不知道GMAT的分值还能在600分以下……
所以说,像LZ这种考前2周模考500分的人,都上700+了,大家对自己有点信心。

不知不觉写了好多了。LZ考前两周的状态不太好,一个人闭关快2个月杀鸭杀G搞申请,心理压力特别大,觉得这是一条异常孤独又艰辛的路。
献给所有杀G的朋友,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加油。


收藏收藏2 收藏收藏2
沙发
发表于 2016-11-16 23:07:54 | 只看该作者
蹭蹭好运~~~感谢构筑~~~
板凳
发表于 2016-11-16 23:52:2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地板
发表于 2016-11-17 00:36:1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5#
发表于 2016-11-17 10:10:5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求问你看到的relocate的那篇RC跟这个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我不会找,感觉很难搜。谢谢呀!State governments’ love-hate view of relocation incentives ends up with love winning, and there’s no clear way to change that.



Two Illinois legislative leaders put this question directly to a group of prominent investment professionals at a lunch meeting I sat in on a couple years ago: “How can we stop these demands for tax breaks from companies threatening to leave the state?”  Dead silence. Not one had an answer or even a thought. The legislators were Democrats, the investors were mostly financial conservatives, but none liked what was happening. Nor did taxpayers. That was when Sears was negotiating a package to stay in Illinois, but nothing has changed since. Today, it’s ADM asking for incentives to keep its 100-person headquarters in Illinois. Nobody wants to pay them, but ADM may well get what it wants.



Let’s face up to the two reasons why incentives remain common despite their seeming unpopularity. First, they are a large part of the fabric and rationale of how state and local taxes are levied on companies across America. They are levied variably and subjectively based on perceptions about a company’s prospects for keeping or bringing jobs, investments, tax revenue and prestige. The massive numbers prove it. Over $80 billion of these incentives are dished out each year by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according to an extensive study done last year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at’s a big chunk of total state and local tax revenue collected each year, which is about $794 billion. Some states give away as much as a third of their tax revenue on incentives, according the NYT study. Some 5,000 other companies have received more than $1 million in recent years. In short, rightly or wrongly, taxes are regularly reduced around the country on companies that can bring something to the table that the public and politicians like.



And those incentives are becoming ever larger each year making them an ever bigger part of how taxes are actually levied. This chart shows how all forms of incentives have grown consistently:

?resize=538%2C265

Incentives are an old controversy in Illinois. The $20 million request from ADM is chump change compared to some earlier packages. In 1985, Governor Jim Thompson gave a $276.1 million package for a Chrysler-Mitsubishi auto plant in Bloomington-Normal — over $580 million in today’s dollars.



With incentives so common corporations have every right to seek the friendliest location and best tax deal they can. In ADM’s case, the EDGE tax credits they  want would be applied on paychecks of their employees. So, let’s not waste time trying to shame them out of asking for incentives widely granted. This is not “corporate welfare.”



The second reason incentives are here to stay is that no state will unilaterally disarm. “Let’s have all the states get together and stop this nonsense because we’ll all be better off.” That’s the endless refrain. Incentives are indeed a zero sum game or worse for the country as a whole. But this wishful thinking is old. We’ve heard it regularly at least since that controversial Mitsubishi deal almost thirty years ago. An effective multistate pact to end incentives never happens and never will because the states winning the game won’t agree. Locally, Indiana, Wisconsin, Iowa, and Michigan have budget surpluses. Wisconsin and Iowa are considering cutting their income taxes. They have us on the ropes with no reason to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Just don’t pay them. They probably won’t move anyway.” That’s another widespread thought, and no doubt sometimes correct. I doubt ADM really thinks $20 million is material to its location assessment. However, incentive packages are often big — at least 48 companies have received more than $100 million in state grants since 2007, which is surely enough influence location choice. More importantly, politicians clearly think their incentives work and are cost effective. In principle, there’s indeed a sensible case to be made for lower taxes on companies that truly grow jobs and the long run tax base. (Whether politicians make those calculations correctly is a different matter — and part of why incentives are a problem.)  Finally, the frequency of incentives across the nation shows lawmakers are confident incentives will be politically popular at the end of the day, short term controversy notwithstanding. With union campaign contributions being what they are, none wants to be tagged with “losing” a major employer, and they live for those ribbon cutting ceremonies at new manufacturing plants.



ADM may or may not get its $20 million, but incentives for corporate relocation and retention aren’t going away.
6#
发表于 2016-11-17 10:13:18 | 只看该作者
yaomq 发表于 2016-11-17 10:10
楼主,求问你看到的relocate的那篇RC跟这个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我不会找,感觉很难搜。谢谢呀!State govern ...

http://www.kansas.com/news/business/article1148438.html 还有这个,哭哭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1:22:53 | 只看该作者
yaomq 发表于 2016-11-17 10:13
http://www.kansas.com/news/business/article1148438.html 还有这个,哭哭

我觉得只有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有点像。第一篇的对整个nation来说是zero sum game,;第二篇有一点像的,是提到relocate incentives, tax breaks 给transplanted companies享受到了益处,但是这些companies没什么贡献。
不过我又想起来第二段提到的几个点了。
一个点是说other municiples会有采取对应的政策counter acts之类的,在这里有考点。
一个点是说工人去上班要花很长的时间在路上
8#
发表于 2016-11-17 11:25:59 | 只看该作者
porquel 发表于 2016-11-17 11:22
我觉得只有里面提到的一些观点有点像。第一篇的对整个nation来说是zero sum game,;第二篇有一点像的,是 ...

好的好的,非常感谢!
9#
发表于 2016-11-18 14:12:0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10#
发表于 2016-11-18 19:40:37 | 只看该作者
39.Financial Incentive【考古确认中…】
By 81804893 730
P1:municipal为了推动business,会推出一些financial incentives。第一段好像还讲了一些关于financial incentive的事情。
P2: 但是一旦一个municipal推出了incentive,那么其他的municipal也会推出counter-incentive来以免自己的business被抢走。最后大家互相对抗,其实没有new jobs被created。Collectively,没有municipal是profit了。有些individual的municipal会profit。。。。
P3和P4失忆了,主要是这篇真心没读懂,等待大牛补充!
很难,基本没读懂,连蒙带猜。


【考古确认中…】
【V1】
地方政府使用一个什么政策去刺激那些工厂把工厂迁到这个地方,从而增加本地方的就业率,从而增加政府的收入。但是其他地方也会使用这个政策,从而削弱这个政策的效果。而且,这个政策并不能增加总的就业率。而且在本来就业率就很高的地方使用的话(好像是的),会导致城市变得很拥挤(这边貌似有题考到)。

【V2】
文章第一段说很多municipalities都为了促进经济繁荣,都会通过tax incentive吸引一些企业relocate到本地。
第二段说这个relocation incentive不能减少该地区所有municipalities的overall失业率。因为一般能出台relocation incentive的municipalities都是经济不错的,所以才有钱用于incentive。所以很多企业来到当地,却根本不能带来更多的效益。而周边其他失业率高的城市的人还必须通过long transportation来到这个地方工作,从而引起交通拥堵。
第三段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边要求各个municipalities签署一个协议,叫什么antiprivacy,避免这种relocation incentive。但是说很多municipalities都实际上不好好执行。
问题1:第一段的作用
问题2:作者认为relocation incentive的负面作用是什么?有一个选项是引起交通拥堵。

【V3】 QQ群热心网友
各地政府为了让自己当地的就业率上去,要通过当地的企业来吸收当地人就业,这样才可以让政府收入增加。然后说各地政府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就会采取税收减免啊补贴什么的来吸引企业到这里来或者让自己本地的企业留下。后面好像还说了要让当地人去什么工厂上班,这些通勤的人会引起交通阻塞什么的。忘记了.......

【V4】  iambigcha
a. 企业安置。(补充两道问题)
q1. 第一段作用:我选:一个practise, which后面段落对其讨论
q2. 一个城市要推出一个incentive吸引另外城市企业的时候要怎样才会成功:我选那个企业所在的城市没有马上反应制定出相应的incentive

【V5】  pumpkinkin
- 地方政府会想办法用tax break来吸引企业入驻,进而提高就业率,但是作者说这样其实只是把jobs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而已,collectively并没有增加工作岗位。然后有个区域政府就考虑出台个规定防止地方政府们这样争夺企业。。。
问题有一个是问在地方政府这种行为下谁是受益者
问题还有一个是问,哪个选项最类似这些地方政府们的行为,选项有一个是art dealers wishing to sell expesnsive articrafts in an auction 还有什么参加有entrance fee和一定奖金的比赛的运动员 楼主瞎蒙的这题,大家总结下怎么做这类题吧~~

【V6】 QQ群热心网友
第二篇。四段,第一段叙述公司使用一个什么方法。第二段如果有公司实行这个,另一个公司就会实行counter这个单词。有题问类比,有runners的入场费和奖金,公司增加salaries. 第三段将公司实行了这个会增加交通congestion。第四段,将公司还是会用这个,但除非意识到……这个才管用。

【V6】llssyy93 (760)
第三篇:
第一段:就是为了创造新的job机会,可以通过吸引公司relocate来刺激新economy,所以每个城市都会采取一定措施,比如减税等等incentive,但实际上这个政策不一定有效
第二段:因为如果一个A城市采取了这样的政策,那么他的对手B也会采取同样的incentive,大家之间是零和博弈(全文中心思想,就是说A好了B就差了,B好了A就差了,最后大家总体上都没长进,只不过获利的一方在变化而已),这就造成了其实总量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实际获益了或者新的job增加了,不过是new job在各个城市间的转移(有题:问一下哪个选项类似于红字部分,有画家拍卖画,运动员为了prize和金钱cost比赛(我选的这个,好像因为cost和得奖的prize会抵消,所以赢了也没啥总体获益,不过是fee的运动员和主办方之间的转移),其他不记得了
第三段:所以ABCD这些城市就相互签订协议agreement,规定谁也不能擅自独自设计这样的incentive,那么大家就都不会获益也不会亏损,但实际上这个agreement执行起来很难,需要每个城市都严格vigorous执行才有可能成功,全段高亮问第三段作用

【V7】zhaixuting
然后还考到了municipal什么提高经济,re~~re什么忘了,就是振兴经济的感觉。这篇文章JJ里有,但没想到挺难的(其他JJ里碰到的文章都挺简单,这篇读了一半才看明白是JJ里的)。有三段还是四小段,第二段说了一个点,re的这个事对没工作的人有帮助,对工作稳定的当地居民没帮助(此处有题~~那个题应该定位在这= =!批判的看哈~ 题目问作者觉得re这事什么时候有效果,我选了当失业率高的时候),之后的内容就是什么导致交通堵塞啦~~~ 大家还是熟悉一下JJ的内容,读起来没那么顺。

【V8】cindylai 和【V6】llssyy93 (760)内容差不多,不过是四段
第二段后面说更加富裕的城邦更愿意/可能实行这样的政策where job没有那么urgently need(就是说job竞争没有那么激烈)
这样就会吸引周围umployment rate高的地区的人来找工作,增加traffic congestion
(有题,问实行tax incentive 哪些人more likely to(理解为更受益吧):我就是选的:周围umployment rate高的地区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2-18 18:44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