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也没啥好说的,只有一篇阅读,就是关于那个microscope的,之前的jj说得比较少,我读的比较仔细。 第一段:现在流行的几乎所有的显微镜,都有一个缺点:好像是通过镜片什么的来对焦,会有折射衍射之类的(defraction?反正就是测量珠峰那篇里面的那个词)。某个科学家,很早之前提出了一个方法来观察测量精密的atom之类的,但是一直无法实现,因为not until recently,才发现了能够达到那么高精度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你可以让他只膨胀或者缩小1微微米那种,这样材料做出来的显微镜精度高)(这句话好像有题) 第二段:说这个新型显微镜“XXX tunnelling microscope”的工作原理,这个显微镜就是通过control(大概就是支架)来控制一个probe,由于这种材料能够精密控制大小,这样能够让那个probe尽可能的贴近标本的表面,但是不接触。这样足够近的情况下,两边如果有电压,就会产生一个"tunnel",实际就是两者的gap中产生电流了。(有题问tunnel是什么,就是the nature of currents between probe and specimen)这个电流的强度,是由probe和标本中物质粒子的距离决定的,probe会在整个标本上移动,当他经过一堆atom上时,电流就强,当他经过atom之间的相对空白的地方(想象两颗石子中间的空当),电流就弱,所以根据电流大小就可以知道这个标本的表面的形状。 然后又讲了一个反馈机制,就是反过来,如果电流强,probe就上移,如果弱,就下移,说白了就是始终跟标本保持一个距离,这样根据probe的移动,就可以画出标本表面的三位立体图来(类似于现在航拍三维地型)。 另外一篇,就是descriptive和P类语法的文章里面 那道问四句话按作者来看谁对谁错的题,他的选项果然问得很绕 语法书里说1a对 1b错 2a对 2b错,但实际上作者认为1a对 1b错 2a对 2b对 所以答案是A) Neither 2a nor 2b is incorrect 其实就是都对,他用了两个否定词 -- by 会员 忽然忘了解脱 (2010/4/28 22:23:59)
恩,这个说的比较接近的,应该就是这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