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汇报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久违的消息。上周一晚上终于接到了CBS 的电话,拿到了J-termMBA 的offer 。这是我第四年、第六轮、第20 次申请了( 如果去年申请的MITMBA & HKS MPA joint program 算是两次的话, 那就是21 次了) ,也是今年惟一申请的一所学校。 我申请的故事很长。听我一一道来。从09年开始申请,总共申了20次,当然申请的全是美国Top10的学校,而且是全部的Top10都申过,也都被拒过,共计被拒了前19次。 去年申了3 所,走的最近的是CBS ,被waitlist 了,面试后感觉挺好,跟interviewer 聊的也确实不错,不过过了快一个月adcom 又来信说还要再补面一次,由他们亲自来面,当时主要就是纠缠shortterm goal 里我说想留在北美这一点反复challenge ,我解释了半天,他们还是不大相信,就先defer 然后2 个月后才ding 。我当时也觉得很无奈,一个破careergoal 至于么。不过一个正在CBS 读书的同事跟我说如果你在essay 里没把自己的未来规划清楚,到时候很可能找工作时就无法专注,学校也不知道该怎么帮你。这话倒是让我对careergoal 这种我历来看不上的东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其实学生某种意义上是学校的产品,让你找到好工作是他们的责任,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既然这是个很现实的社会,商学院又更是如此,那重视这种看似无聊的话题也就情有可缘了。 我之前之所以一直没把这个问题想透,其实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智力去理解,而是没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我历来心中总有一种轻言误国式的清高,打心眼儿里看不上只重功名和回报但却缺乏深刻和情怀的商业社会。在申请上之所以一败再败是由于总是有一种“虽败犹荣”的情绪,总觉得是对方浅薄因而不能理解我,总觉得是怀才不遇,所以内心还反而因此而得意,而且一再地坚持用并不切实际、并不拥有实在的商业模式、并不以我现在的经验就能立即上手做的事情作为careergoal( 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确实想借这个机会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至今我也依然认为从此角度讲我这样做是正确的) 。 但随着思考和学习的不断深入,我才逐渐意识到我之前的思想状态其实是陷入了只注重高谈阔论而没有知行合一的“道学”窠臼之中,仅仅是“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而已,而历史无数次地证明这种人是没什么实际用处的。正是这种认识的加深才让我开始悔改之前的傲慢,能够平心静气地反思过往的得失。所谓文化传播无非是要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以此来对社会产生影响力,而这可以体现在任何一个行业之中,其本身并不必然是一种商业模式,也不必然是一项具体的职业目标,因此我之前所想的虽然至今仍是我要做的,但如果把这些写成essay 的主题,这却是答非所问。其实这些道理3 年前就早有人跟我提过了,而且不止一次,但“知道”和“理解”是两码事,我没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算是天分有限,悟性不足吧。但只有在承受了这么久的折磨与痛苦之后,我才知道这个道理我终于懂了。“知”是离不开“行”的,道理不是空谈就能理解的,理想也不是空想就能实现的。现在回顾过去三年半的历程,我不觉得有失败,不认为曾经ding 掉我的那些学校做错了什么,心里也没有任何抱怨,这段经历留给我的唯一的东西就是成长。 说回正题,本来去年再次全部沦陷后已经心灰意冷了,灰溜溜地从澳洲回到了北京,继续做着疲劳而又乏味的工作,经常觉得前方很模糊,看不清楚,想不明白该往哪个方向走。于是做了一个漫长的半年的项目后又到了夏天,我总是觉得心有不甘,心里又起了再试一次的念头,最后一次吧。但因为不想再让关心我的人失望,所以几乎没跟任何人说,在提交申请之前只有帮我写推荐信的和帮我改essay 的两个同事知道这事。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私下进行的,有就有,没有就算了。 这次的准备异常简单:花了半天填applicationform ;让原来在澳洲时的一个principal 帮我写了recommendationletter (CBS 在这方面还挺人性化,re-app 只需要一封) ;又花了2 个半天写了一稿essay ,让一个在CBS 的前同事看了一下,按修改意见又改了一稿,然后就交了( 当然这次的careergoal 就已经是跟我的工作联系起来了,不再去空谈文化及相关的衍生话题;虽然有些事情是始终在我心里铭记的,但我没必要在任何场合下都跟所有人讲) ;在得到interviewinvitation 之后,花了几个晚上的零碎时间准备了一下面试,一次都没mock ,就直接去了,聊了20 多分钟,相言甚欢,当时面完后就跟我说“你应该没问题”;再之后就是一周后的某周日收到adcom 的信说周五给你打电话没人接啊,给我回个电话吧,有事跟你说,我就觉得“大事济矣”,但为了保险,还是等周一晚上借出去健身的机会在健身房给adcom 打了电话,第二天早上收到confirmationletter ,转给了老婆,她那天也很忙,快到晚上才看到。 这次只申了这一家,一来是觉得申了太多次,毕竟有些累了,CBS 是上次走得最远的,应该也是最有戏的吧。另外两个重要原因是:(1) 我的知识结构里最欠缺的就是finance ,如果选的话,我会希望到一家finance 很强的地方去,而其他的,比如management 或者marketing 很强的,则对我没有太大吸引力了;(2)Columbia 地处NYC ,文化传媒方面很强,如果将来我回中国去做相关领域的话,也许这里是让我起步的地方,“finance+ media ”或许意味着这家学校能够为我提供在文化传媒领域进行资本运作的知识、人脉与机会,毕业后是否可能在北美或香港找到相应的岗位,如果是的话,将来回国后相关的经验便能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及文化产业的海外扩张相衔接,如此才是君子务本之道。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并无很强依据的假设而已,但却是Columbia 对我而言还比较独特的重要原因。当然我申请的这个J-term 可以省半年时间(18 个月的学制,课程和学位跟2 年制MBA 完全一样,但没有summerintern) ,再加上纽约本身,这让我最终下决心再试一次。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还是很值得庆幸的。回想过去这3 年多,如果单就申请这件事来说,确实还是多多少少有点辛苦,或者说更主要的体会是烦人— 总收拒信有时就是会觉得很烦。我还记得09 年申请时,为了多写几版essay ,专门请了一个月的假,即使如此,依然经常把全部时间投入还觉得不够,有时到晚上实在熬不住了,就只好早点睡,然后早上4 、5 点起来继续写。即便如此,2 轮8 所学校还是全部挂掉了,到澳洲后R1 的5 所学校也是如此,由于这5 家都是非常想去的,全被拒掉后有点手足无措了,只好仓促地在R2 又申了3 所 · Haas :为了准备该校的essay ,曾经早上3 点多起来参加学校组织的online discussion ,还把学校网站上几乎所有的网页和视频都看了,最后根本没理我 · Yale :很惊喜地拿到interview ,心想干脆拼了,就飞到美国去做campusinterview ,走的那天是周六,本想我和老婆是买了票要周日去看RiverDance 全球巡演的,只好把票再卖掉,而且那天是我生日。先做SYD—LA 的航班横跨太平洋,再做LA-JFK 的航班横跨美洲大陆,在路上走了整整一天时间。走之前尽可能多地联系到YaleSOM 的学生与校友,而且提到一天到了NewHaven ,跟他们去谈以了解学校,转天才去面试的( 跟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后来通过一个清华的师兄,也是二年级,是这个interviewer 的同学,得到一些feedback ,还是说我的careergoal 讲的不好,汗死) ,之后又回纽约转了一天,继续原路返回,在悉尼落地的时候是周六早上8 点多,美国应该已经是周五下午快下班了,由于我面试的比较晚,那个周五应该是所有offer 的deadline 。当时真的挺紧张的,刚出机舱就在门口的座椅上坐下来,打开电脑,用3G 卡上网查邮件,发现只有一封邮件让我给interviewer 打分的,觉得有点奇怪,难道offer 太多了,发不过来?没办法,还是先回家吧,到家9 点半,第一件事就是再打开邮箱,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封拒信。申请了这么久,被过拒很多次,这是第一次我的第一反应是学校搞错了,也是第一次真的觉得受到了很大打击,在那之后连续好几天,都沉默寡言,每天都很早上床,但就是要连续躺着3 、4 个小时,根本睡不着。也许是我的阅历还不够,城府还不够,这件事情当时确实没有办法很快化解开 · CBS :这是初次申请该校,这段经历最搞笑。当时已经过了Early Decision 了,其实希望已经不大,但anyway 就试试吧,一月初就交上去了,到了二月底才给回信,说你的Toefl 成绩过期了,学校的要求是学生入学时成绩还必须有效,开学是9 月初,你的成绩只到8 月中。我说就一个月,至于吗,他们说不行,这是规定,必须重考,否则不能继续审核你的申请资料。我说我现在忙着呢,没时间重考,要不你把我的申请材料退给我吧,我等过几个月有时间了重考T ,然后夏天重新申请ED ,你别把我当成re-app 就行,他们说可以,于是这次申请就这样结束,什么事儿啊 之后搞笑继续,我5 月底终于重考了T ,然后6 月开始改essay ,当时的想法就跟今年夏天差不多,觉得就申这个就行了( 不过后来又加上了MIT ,因为毕竟对理工科学生来讲这个名字像神一般,但还觉得不过瘾,又申了MIT 跟HarvardKennedy School 的jointprogram ,于是后来搞得那年的申请其实工作量也不小) ,有就有,没有就算。所以慢悠悠地改essay ,花了2 个多月改了10 几遍,还规划了9 月中下旬到Columbia,MIT 和Harvard 的campusvisit 。 一晃时间到了9 月初,开始填CBS 的application form ,开始只是觉得找个晚上有时间的时候花1 、2 个小时搞定就算了,但当填到考试成绩时就又出问题了。T 自然没事,不过我之前一直没想过的G 出了同样的事:我的GMAT 是07 年7 月考的,12 年7 月过期,如果是申ED ,即2 年制的MBAprogram ,是12 年9 月入学,到开学时G 成绩也过期了,依然不符合申请规定,而这个事情我之前都大意了,从来没注意到过。当时对J-term 还没怎么在意,因为觉得没有summerintern ,如果想转行会比较吃亏,所以基本没考虑申这个( 当然在今年申请时跟已经在J-term 读书的同事聊了聊,才知道情况也并非如此,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学生是经常可以在平日去WallStreet 做SchoolDay Intern 的) 。 当我意识到G 成绩不能用的时候,瞬间觉得血都凉了。这可咋办?G 可不是T ,不是准备2 、3 周就能直接去考的,我上次考G 是07 年初刚毕业,去上了新东方,然后花了将近半年时间准备,才考了710 。现在9 月初了,离deadline 还有不到1 个月的时间,根本没可能再重考。而且CBS 是rollingbasis ,越早提交申请越有利,就算重考也不能真等到9 月底、10 月初( 况且我们当时的计划是我去美国后直接回北京,十一在北京过,算是探亲,难道把时间都花在考试上?) 。想着这些问题,我脑子里给自己的答案都是一个词:不行。这是否意味着,之前的所有准备全都白费了…… 我很沮丧地跟老婆说了这一切,她先是安慰了我半天,但是突然说你就不能重考一次?我说哪那么容易啊,上次花了半年准备呢,才考了710 ,这次几周准备,不是纯粹送死吗。她说也不一定啊,死马当活马医吧,反正你要申请CBS ,这个成绩必须有,而且你在北京也没什么别的事,就好好复习几天,然后去考呗,你不试怎么知道不行。我当时也是觉得真是被逼到绝境了,跟丫拼了,于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到mba.com 上搜索北京的考场,但是太多学生要在那个时候考了,全国几乎都没空位了,又悲剧了,f**k! 这时老婆又说了,要不你干脆就在美国考吧。在美国考?我之前从没考虑过这事,但也只好如此了。 我在美国两周,第二周全在Boston ,计划去HKS 和MIT ,于是就在那周的周五,即呆在Boston 的最后一天,报考GMAT 。同时为了保险起见,还对整个申请计划进行了调整:(1) 申请ChicagoBooth ,虽然已经被拒了2 次,但这家学校毕竟跟我们公司的关系比较好,把握稍大一些,而且没有CBS 那种要求T 、G 成绩在入学时必须有效的变态要求,这算这次GMAT 考砸了,原来的成绩依然可用;(2) 如果这次G 考得好就申2 年制的ED ,如果考的不好,就用原来的G 成绩申J-term ,这样1 月入学时成绩还是有效的。于是又赶紧修改全部行程,中间加上了去Chicago ,然后再去Boston ,这时已经深夜了,想赶紧填完applicationform 然后打趟太极拳就睡觉的美梦彻底破灭了,这时离GMAT 考试还有20 天。 之后就是没日没夜,疯狂地复习了,万幸的是当时不太忙,不在项目上,时间上还比较轻松,第一周的周中一哥们儿从美国来澳洲,也跟他请教了不少关于GMAT 考试的tips ,他的指点对我后来的复习计划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我在一开始就没怎么走弯路。在悉尼复习了一周之后,就是飞纽约了。那个时候的正确率不堪入目,还有2 个礼拜,当时想这种水平去考试,简直是飞蛾投火。出发的当天中午,老婆跟我说,你想吃啥你就说,想吃啥都给你做。后来好像是做了一盘虾仁,一盘羊肉。嘿嘿~~ 当时国航正好有一个北京— 纽约的优惠机票,而且再用一部分我的里程,可以省些钱,所以采用的是悉尼— 北京— 纽约的线路,钱是省了,但路上花了30 多个小时,到酒店时人都快散了。当时很珍惜一分一秒,在飞机上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做题。在北京时,幸亏是国航金卡,马上进休息室睡了一会儿,稍微缓上来了一点儿,正好中午,赶紧去吃了些东西,特意多吃了很多,这样就不用在飞机上吃饭了。然后马上又上了去纽约的航班。还是做题,不过在飞机上发生了两件小事,至今让我都觉得有些难忘:(1) 为了能有稍微大一点的空间做题,我选了一个靠走廊的位置,旁边是两个在美国读高中的中国学生,听口音就知道是北京孩子,他们问我说他们另外一个同学坐在别处,能不能跟我换一下位置,我看了一下,那个学生坐的是一排3 座的中间那个,考虑到坐那里我做题很不方便,连书都摆不开,我拒绝了,我说我太胖,坐中间很不舒服,他们也没再说什么,但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觉得有些歉疚;(2) 飞起来之后,要填入境表,跟我隔着走廊坐着的是一个中年大叔,拿着美国护照,但英文基本不懂,连这种表格上的英文都看不懂,于是要我帮他挨个翻译,我只好停下手中的题,耐着性子给他从头讲到尾,他中间还穿插着问了不少问题,比如“May” 是不是“四月”之类的,我心想大叔你真够可以的,这水平都敢出国啊?好不容易帮他填完了,他说他有朋友一家子4 、5 口人,也请我填一下,而且是塞给我一叠护照,然后让我帮他们填,也是移民过去,但英文一句不通的,这次我又拒绝了,最后经过协商,我说只能他们写一份,其他的自己去写。当时心想,我TMD 忙成这样,连吃饭的时间都省下来了,哪有那么多时间帮你们一个一个地写,而且刚才每一项是什么意思我全都给你讲过了,让他们照你的表格填不就行了吗,他们自己的护照号、出生日期、姓名的拼音,这些东西有必要让我为每个人抄一遍吗?当然也只是心里想想而已,没说啥。如果是平常,我会去帮他们的,但当时,我真的没那个意愿,人在窘境之中,想高尚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次就算是我没通过考核吧,我离圣人的境界毕竟还差很远。这点我最后还会讲。 在美国的两周,是癫狂的两周,战斗的两周。白天去学校,晚上有时还参加一些学校的活动或者见见学生和校友,然后就是没黑没白的做题。这5 年来GMAT 的练习题又发展出很多套,像马列著作一样浩如烟海,我皓首穷经也是做不完的,2 周的时间,沧海一粟啊。只能是能做多少算多少了。经常是晚上回来后就开始做,一直做到后半夜,有时会趴在桌子上直接睡着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又采取了早晚早起的方式,4 、5 点或者更早就起床,做题做到7 点多,然后睡一个小时,再去学校。有一次在Chicago 刚进酒店,下午5 点多,实在觉得太累了,就下意识地在床上躺了会儿,结果一睡不起,醒的时候都已经半夜2 点多了,一看手机,10 几个未接电话,都是老婆打过来的,还以为我出事了呢。 在美国的第一周先到New York ,又去Chicago ,很奔波,做题也是时断时续,但周末到了Boston 后就会好一些,之后的一整周都在Boston 了,就把所有campusvisit 之外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做题,起早贪黑,当时为了有一个好的环境,一咬牙,用尽了所有的Startwood 积分还又花了几百美刀,一周全都住在Sheraton ,这样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可以自由控制作息时间,不用像在Chicago 那样住hostel 了。于是就有时晚睡,有时早起,那边的Starwood 似乎是和Starbucks 有很强的合作关系,房间里都有Starbucks 的咖啡粉,而且配有咖啡机和奶,很方便就可以泡出香浓的咖啡。这两个“Star ”都是我非常欣赏的,所以复习时的心情还是挺愉悦的。现在一想起来Boston ,觉得都是咖啡的味道。 为了成绩能稍微好一点,最后一周的时候看了不少机经,但当时最大的担心就是会换题库,因为时间上差不多了,万一要是换了,可就毁了。于是每天一大早起来都是先在CD 上看GMAT 版,幸好每天都说题库没换,一直到周四深夜都说每换。于是,到了周五早上,又打开一看:还是没换! 我觉得是这是老天给我留的一条生路吧,之前把我挤兑的实在没路可走了,唯独这次网开一面。于是就抱着一个挺轻松的心态去考试。发现基本上全是机经里的题,再加上之前几周的复习也夯实了基础,一切都很顺利,每一道题都是非常认真地读完题,然后选出最有把握的那个答案,确信已经做对了之后再看一下题的。最后做完时还剩5 秒种。觉得应该还是考的不错的吧,长呼一口气,点了看成绩的button ,760 …… 出来后,给老婆和几个朋友都发了短信。当时真有一点要热泪盈眶的感觉,那是我第一次真心地感谢上苍,第一次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第一次知道原来老天其实待我不薄。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条路留给你走的。BTW ,那天是该月题库的最后一天。 当然这种喜悦没持续多久就又被接二连三的拒信给冲垮了 · MIT 一如既往地不理我,似乎我跟该校的缘份在2010 年初的那次面试之后就已经尽了,HKS 也是几个月后把我拒了 · Chicago 没啥特别的,跟历次一样,得到interview ,然后面,感觉还可以,然后就等一个月,等待拒信的到来,这次我依然是从文化角度去写的,具体的careergoal 是socialenterprise ,说实话,写得挺乱的,因为太难跟目前的工作结合起来了,一个刚从Wharton 回来的同事看过我的essay 后说,我暑假去了非洲做probono consulting work ,做了好几个月,但如果让我写,我都不敢把NGO 或者socialenterprise 写成careergoal ,因为有在那里已经呆了8 年、10 年的人,跟他们的经历比起来的,我没有任何竞争力,那你也这么写,凭什么让我相信你能做好?Again ,我还是没听 · 关于CBS ,考完试当晚就提交了,11 月初面试,当时感觉非常好,跟interviewer 也很聊得来,但等了一个月,先是11 月底追加二面,又是12 月初defer ,然后1 月底reject 其实CBS 的问题我当时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担心我说short termgoal 想在北美工作,但事实上找不到,影响他们就业率,所以这次再申时,我基本上还是按原来的内容说,只是补充了一些今年的工作经历,然后把shortterm goal 里的USreplace 成Beijing 。而且在面试时,被问到毕业后想在哪里工作,我坚决地说回北京,然后被追问说那要是北京没有你合适的工作呢,我说那就去上海! 要还没有呢?那就去香港!! 反正坚决不提美国。于是,就搞定啦~~~ 之后的一切都很顺理成章地发生啦,sigh ,让我说点啥好。 一口气写了这么多,耽误各位观众的宝贵时间了。不过我想这确实是个机会把以往的经历总结一下了。这可以算是我人生里一个不大不小的挫折吧,一晃都挫折到30 岁了。最近这一两年其实心境并不算太好,经常会感到失落,觉得一事无成。不过有时看看古往今来那些伟人的故事,像孔子、林肯啥的,就觉得其实比我过得惨的人还是大有人在滴。于是心情会稍微好一点。不过,不管怎么讲,有这么好的老婆在,有当年跟我一起申请的亲爱的兄弟姐妹,有待我还不算太狠的老天爷,还有一直在关心我的师长亲友,我觉得过得就算还不错。 最后,总结一下吧。首先是别放弃啦,在这点上,清华给了我无尽的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校训似乎早已经深深地溶入我的基因里。不管你自认为多惨,其实老天总会给你一条路走的( 如果真的觉得没路走,就好好忏悔,上辈子究竟做了什么孽,让老天这辈子连条路都不愿意给你走,然后多赎罪、多行善,下辈子就有路走了) 。我开始以为GMAT 这样去搞肯定没戏,其实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因为当时没有意识到一年的海外工作已经让我的英文,尤其是阅读理解能力,跟07 年刚毕业时相比有质的飞跃,当时看GMAT 文章总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内看懂,选项也往往是如此,所以做题经常靠猜和蒙,这样当然不行,但这次再考觉得每次都能把文章和选项仔细读完,讲的东西都能理解,然后再选择就觉得是十拿九稳的。而且咨询工作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因此现在再做逻辑题,感觉就是跟平时teamdiscussion 时的水平差不多,也没那么不可思议了。如果当时放弃了,真的挺可惜。 另外,我总是想起孔子跌宕坎坷的一生,他这一辈子究竟为了什么。功名利禄、香车宝马、阿谀奉承、投怀送抱,这一切只要他想,就都会有,但问题是他不想。为了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鲁哀公鸣不平,他宁可得罪权臣;为了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宁可拒绝所有的高官厚禄,然后一国一国地游说。这其中即便面临被杀死或者被饿死的窘境,他也从不曾背离自己的信仰,按他自己的话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说君子即使在吃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里都不会违背仁德,即便是仓忙奔逃中也要这样,即便是颠沛流离时也要这样。最终他发现他无论怎样矢志不渝地宣讲自己的主张,都不可能被当时的上流社会所接纳时,就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编修古籍,教育学生上,学生无分贵贱,只要对他表示最起码的尊敬,他就会教,“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是干肉,就是拜师的一点见面礼) 。而且在教学上花费的大量心思,他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至今都没掌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这一切,如果放在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下去看,放在他悲怆的命运中去看,才更会觉得有多么不容易。我想这是我的偶像吧。不知道什么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来一副对联( 真是蹦出来的,没专门用心去想过,不过我没学过写对联,所以如果有专业人员能指出其不当之处,万分感谢) ,算是对他老人家的赞颂,也算是自勉吧: 终食行仁,又哪堪颠沛造次;束脩而教,更何况愤悱启发 当然,这种境界,我知道我还差挺远-- by 会员 davidliuzhibo (2012/10/31 0:15:30)
lz总结很实在。恭喜苦尽甘来,心态放平就离成功不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