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44823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6-1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昨天早上接到Amanda的电话,第一句话就是“Are you excited about moving into NYC?" 话说她在美国时间晚上,专门先打了电话来告诉我喜讯,还是让我挺开心的(前两个电话我还没接到,寒)。系统里面是第二天才看见状态改变的。
Columbia是我申请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第一志愿,所以我的申请之路就此结束了。
为感谢CD,以下回馈经验总结和背景:
申请的几点经验:
1)个人品牌提炼:当然看了CD上那些经典的书,也找了native speaker改终稿的语言,但感觉使essay产生质变的,是在Columbia期间向几位在校生请教,构造自己的个人key message和core story的过程。(再次感谢!)到后期我已经对个人品牌相当熟悉,一般把我的一套说出来,听者都还是觉得很impressive的(其实你我皆凡人)。眼界很重要,平时多阅读。所有故事的目的都是要让别人读后能回忆起鲜明的品牌印象,一切选择都要能从主线上解释得通。
2)Network:对MBA找工作来说,network是很重要的。在申请过程中,通过各途径找到该校校友和学生,让对方认可并帮助你,也很重要。
3)Columbia的风格:此问题见仁见智。我的理解哥大还是很cold的,business to business。所以学生一般也非花言巧语之辈,偏实际,重逻辑。我个人其实是比较emotional & passionate,所以写申请时尽量更logic。东海岸几所学校我都去呆过一段,其实单说氛围最喜欢的是Yale。哥大的特质正好弥补我的一些缺点。
面试的经验:
1)Mock:重要性勿须多言。我准备了超50个问题,几个学校的学生和native speaker N次mock。感觉质变环节是和一个kellog校友的mock interview。他因为自己当过面试官,给我分析了很多问题的目的,和一些难题的思路,非常受教。
2)Why Columbia:这是我回答最好的一个问题。答案逻辑强,且细节处体现了我对方向所有课程和老师了如指掌,学校最近活动一清二楚,本行业某某公司有某某校友信手拈来,入学后的计划清晰明确,再加入了一些让人感兴趣的个人原因。
3)Admission Committee:我是直接committee的人面的,很紧张,确实很难听得出他态度如何是否满意。除可搜到的哥大常见问题外,还问了几个我觉得是只有adcom才会问的问题:怎么处理入学后面对众多有口音的同学;针对essay2中个人经历的提问;针对essay3中社团计划的提问。
个人背景:
Indurstry外资三年经验,上海西南某高校双硕士。G730(作文成绩极低,再次证明学校不看的),T105,10月3日提交。
说实话,我很不建议大家把自己情况跟网上录取者的对比来定位。即使基本背景相同,每个人profile可能差很大,比如我有一些非常规的个人经历,对所在专业已经有了十余年focus(真的是从15岁开始滴),在同一家公司超速升职三年三个职位,有些“听上去很美”的运动经历,还创立过一个几百人的组织等。。。我的建议是:不用参考别人,最大限度塑造好自己即可。
祝大家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