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505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信息] MIT Sloan MBA学生在线分享 文字实录 - (2010年12月5日)

[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0:35: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MIT Sloan MBA Students Online Chat

Date: Dec 5, 2010 (Sunday)
Time: 11:00 a.m. - 12:00 a.m. (Beijing time)
Place: http://chat.chasedream.com/
Language: Chinese

Guests:

Xing Meng
MBA candidate of MIT Sloan, Class of 2012
3 years of Investment Banking

公告地址:http://www.chasedream.com/show.aspx?id=6226&cid=11

嘉宾:大家早上好!我们现在是11点,我们现在开始MIT Sloan的在线聊天。感谢大家来参加,对MIT这么感兴趣。这个形式我以前自己申请的时候没有参与过,也是第一次参与,我不知道能否覆盖大家想要了解的所有东西。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MENG XING,今年是MIT Sloan第一年的MBA。我本科是在美国上的,我在伯克利上的本科,学的数学和经济。本科毕业以后,我在香港投行做了三年,主要Cover中国科技方面的股票,做一些公司的IPO等等。从大概去年10月,我是去年10月份开始考虑申请的,已经错过了第一轮,相当于10月底的时候,着手开始考虑看看GMAT。11月份,因为当时在投行上班,也没有太多时间去focus,11月中的时候,大概休假休了大概一个多礼拜、两个礼拜时间去准备一下GMAT,11月底的时候把GMAT考了。我申请的学校都是在第二轮申请,申请了五所。我自己最后在沃顿和MIT之间最后去了MIT Sloan。

我觉得当时主要申请的原因有这么几个吧,一个是我做了三年,从我本科毕业开始,我觉得投行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能够让你很快对各行各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其他行业不太可能接触到这么高层的人,有这样的视野,我觉得投行给我的经历还是不错的。三年以后,慢慢你学习的速度就会逐渐下降,做的事情发现重复性比较高,在这个时候,我觉得需要一个新的平台开阔视野,这个时候有很多出路,可以考虑去私募,回国创业,当时觉得MBA可能能够短时间内接触人最多,开拓的视野最宽。投行的工作有时候越来越窄,很难做到最让自己满意的事情,MBA我觉得是短时间内能让人开阔视野最快的一个地方。

所以我觉得三年对我来讲也是一个最合适的位置,因为基本上该学的硬功夫差不多都学到了,做Financial modeling等等,欠缺的对于行业的经验和知识,我觉得我同学之间,来这边是最好的一个互补的过程。自我介绍就这么多吧。

提问1:MIT在healthcare的项目方面有什么优势?尤其是创业方面。

嘉宾:我主要看科技,我个人对healthcare不是太了解,我自己观察到的,在这边,我觉得从几个方面:第一,MIT,大家一进来的时候我们就讲美国有两个创业中心,一个是波斯顿这边,一个是硅谷这边,硅谷这边有斯坦福,创业方面来讲,所有科技、网络基本上还是以那边为中心。波斯顿这边,相对于科技方面也是很强的,但是相对于硅谷可能稍微差一点,但是弥补这方面的主要就是healthcare。举例来说,我现在住的宿舍旁边全都是科技创业公司,80%都是做healthcare。对于学生来讲有什么意义呢?一个是这些资源很多是从MIT走出去的,这些创业出去的人会回来讲关于healthcare各个方面,从CEO层面的人,到CFO层面的人,都会讲作为healthcare方面的创业怎么去做。当然也有很大的公司会招人,所以招聘方面会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都在local,所以做面试等等方面都很容易。伴生healthcare,还产生了一些其他的专门做healthcare的咨询,还有专门做healthcare的投行,这些都在波斯顿,其他地方相对来说比较少。具体在学校里有什么healthcare(特点),有healthcare Club,有healthcare conference,我想可能其他学校也有,但是MIT相对来讲比较有名。

提问2:MIT通常第一轮申请递交后多久会受到interview invite?

嘉宾:我记不太清楚,我第二轮申请,大概是1月18日是deadline,还是1月13日,invite好像是2月份收到的,但是我是第二轮申请的,第一轮我不知道大概是什么时候。

提问3:请问MIT 的action-based learning 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有什么具体的项目?

嘉宾:我觉得主要体现的是课上,课上有一些Case study,这个可能现在主要的商学院都会有,我觉得并不是MIT的特点。我觉得MIT的特点是有很多(特别的)课程,比如叫做G- lab,就是Global lab,或者是E-lab,entrepreneur lab。这些lab做的是什么呢?比如E lab,找一些当地的创业公司,他们当地比如都是一些新兴科技企业,他们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有一个新的科技,在市场上不知道怎么去推广。项目课程会把学生找过来,选这个课的学生会组成4个人一组,50个人,分别找大概10家公司,然后去分别面对,解决这个公司面临的创业的问题,你会直接跟公司的管理层交流,然后同时上课老师会给你一些指导怎么去分析这些问题。然后在这些方面结束的时候,你可能会给公司一个汇报,同时这也作为你这个课的成绩。这样的lab非常多,也有在全球,像二年级经常上一个G-lab,这个基本上二年级的学生就会在全世界跑,尤其在寒假的时候,在新加坡、中国、欧洲的全都有,解决一个国际的创业公司或者更大的公司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Market lab,针对于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的课程,这也是跟公司合作的,今年我同学有做微软的或者什么的,跟他们合作,可能做具体市场的营销项目。还有一些entrepreneurship的东西,也是创业公司遇到的一些问题。关于Master Finance的问题,今天我就不回答了,我没有申请过,我只能说我同学是什么样。我能给大家讲的,可能就是多数同学,至少中国人有一半或者一半以上都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直接都是从国内出来的,他们是一年的program;相对来讲,我觉得可能找工作压力比较大,因为第一年开始进来以后就要开始找。我自己看到,他们很多人想留在美国,基本课程时间被找工作的压力占用了很多;课上学到的东西,更多的是比较基础的东西。如果你是之前没有做过Finance,可能更书本化的东西比较多;相对于出来以后,也许课上学的,我自己感觉master program课上学的和工作中做的工作是稍微有一些脱节的,找一个做这方面的校友可能更加合适,我不是太了解。

提问4:听说MIT有个fellowship program,请问你知道这个和普通的2年的MBA有什么不同吗?

嘉宾:fellowship program就是原来MIT Sloan里没有EMBA,原来fellowship program就是EMBA,直到今年才开始有还是去年开始有EMBA,所以工作经验比较长,相对来讲工作职位比较高的这些人上的是fellowship program。

提问5:MIT的奖学金多吗?

嘉宾:MIT的奖学金相对来讲不是太多,我觉得和哈佛相比肯定少很多,跟其他学校相比我觉得差不多。

提问6:我是文科生,没有学过数学,MIT的课程是否对数学要求很高,我是不是在申请之前要去修个数学课之类的呢? 高数没有学过的话会不会有些课程就听不懂啊。

嘉宾:我觉得对于数学课程要求并不是太高,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我觉得Sloan可能稍微差一点的地方就是和其他的学院相对来讲,Sloan community是比较集中的,大家在Sloan以内互相会接触比较多,但是相对于Sloan,比如和engineer school或者跟其他的science的科目接触并不是那么多,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你选课,包括课程设计,都是以Sloan人、MBA人招进来的背景为主。Sloan本身可能很多都是相对于其他学校更多的是engineering背景会多一点,但是课程设计来讲,尤其像学Corporate Finance 等等这些课程来讲其实也不会用到太深的数学。我觉得从国内来讲,多数课程上不会用到积分。当然你数学基础好一点当然更好,我个人本科是学数学的,我觉得基本上从本科开始学数学以后,在本科学的任何数学在MBA里都没有用过,其实高中数学就可以解决了。我觉得也没必要专门去学一个数学课,我觉得中国人的数学基本都是OK的,没有必要专门为这个去准备。

提问7:你好,请问您身边的中国同学GMAT大概多少分呢,谢谢。

嘉宾:这个问题大家很少交流,进来以后,不会去谈;我估计应该都在710以上吧,平均分可能730。

提问8:请问你当时拒了Wharton,选择Sloan,主要基于什么考虑呢?

嘉宾:对于我个人来讲,大家背景不一样,这是对于我来讲一个比较具体的原因,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从我办公室同一层的走出去去沃顿的,可能以前在我们办公室工作或者之后来到我们办公室、同时跟我一块申请的,比我早一届,从我们办公室走出去的有7个,比我早一届在沃顿的,就是2011年的Class里有7个是从我同一个办公室走出去的,我觉得跟我背景相象的人,在沃顿太多了。其实我觉得选择去MBA是因为我对科技创业比较感兴趣,我想去利用一下MIT的资源。当然这个资源可能更多的不是MBA的资源,更多的是整个学校的资源。所以反过来看看沃顿,沃顿的好处很明显,学校名声很响,中国每年校友很多。作为整个学校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来看,除了沃顿和她的Medical school可能还比较好以外,其他的系、院基本上都是一般。MIT反过来讲,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你在MIT,有media club、有engineer school,有各种各样的学院的支持,如果你对科技很感兴趣或者你对创业很感兴趣,或者你本身就对开阔视野很感兴趣的话,我觉得MIT肯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我觉得我来了以后,确实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我并没有任何后悔。稍微有点后悔的是,比如对比现在沃顿的同学们,如果纯粹来MIT是为了作为一个跳板找工作,沃顿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她每天可能有六七个公司来给你做校园宣讲, coffee chat, informational session, informal interview,同样的东西在MIT每天可能就一个公司或者两个公司,这个比例相对少一点。

提问9:可以说三点你觉得MIT和其他TOP MBA最明显的区别吗?

嘉宾:我觉得MIT的科技、创业方面很强,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个我觉得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一个是MIT办的100K Competition,这是很有名的,美国最大也是最老的一个商学院的Competition,从各个方面支持科技创业方面,是其他学校不太好比的,除了斯坦福之外。然而斯坦福,我觉得模式可能也不太一样,她去鼓励你直接进入硅谷寻求合作,我说这个可能不太合适,因为我没有在斯坦福里面跟人有太多接触。在MIT这边,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成型的一套系统,比如你只是有一个想法,你去找谁,由谁来资助你;你现在有了想法并且有了团队,你去找谁,谁来帮助你;你现在有了团队并且已经有了prototype 和product,你去找谁来支持你;有了product以后,你已经有了钱融资。在不同的阶层,都有对应的团体或者组织或者人去辅导你,做各种各样的创业行为。我觉得这是从各方面给予不同的资助是相当明显的。 MIT和其他的Top MBA的最明显的区别,我觉得一个是人比较少,进学校的时候,当时院长就讲了,我们为什么把人数永远控制在400人以下,这是我们现在的目标也是未来的目标,这400个人目的是为了你两年之后,你必须能够认识完这400个人,全都认识。人数如果超过400人,我们觉得你在两年program以后,你MBA的同学都认不全,其实没有必要招这么多人进来,我们希望是一个更close的community,大家毕业以后能够有互相联系。我觉得相对来讲是比较有道理的一种说法,400个人认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有熟或者不熟。我觉得能够保持在这么一个小范围之内,不被学费或者其他因素所影响,我觉得还是不太容易的,对于MIT这个团体坚持了这么久,经济好的时候、经济坏的时候都是招这么多人,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提问10:Sloan中国大陆的学生有多少?

嘉宾:去年大概从中国大陆直接招过去的不多,大概5个左右,今年大概7、8个。所谓中国人,就是说能够说中文,能够适应在中国工作,大概20个,这包括香港和台湾。

提问11:MIT几篇essay题目看起来都差不多,能分享一下如何选story,如何balance呢?谢谢。

嘉宾:我不知道今年的题目是什么,我没有看过今年的东西。我觉得这不是针对MIT,是任何商学院的申请的essay,我个人的体会就是,选题的时候,大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因为topic就这么几个,你要么讲leadership、teamwork,你怎么在困难之中成功等等;说出来,尤其现在大家工作经验是3-7年之间,做的事情写出来感觉都差不多,我觉得这个倒是没有关系。但是我觉得你要选材料的时候,你可以这么想这个问题,你工作很忙很累,我相信大家申请MBA的,肯定都是在之前的工作岗位上非常辛苦的,工作这么忙、这么累,你回到家以后,你会跟你的父母,你的朋友,男朋友、女朋友或者好朋友,去讲什么样的故事,是关于你工作上的。比如我今天毕业了,你讲的故事肯定不是说你每天都做的日常的工作,你讲的肯定都是能够当做比较精彩的故事,让你留下记忆或者让别人觉得非常印象深刻,或者是当做一个很好玩的事情听着的一种东西。我觉得你把这些东西想想,你会跟父母或者你朋友讲什么关于你工作的故事,你可以把它当做材料。可能不一定是能够直接展现你leadership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是,让人觉得感兴趣,或者你自己觉得别人听了会觉得interesting的事情。我自己选的时候,我开始选了很多,投行每年有review,我就想把给reviewer看的说我自己为什么好的这些东西写出来,一看我就觉得很无聊,因为每年看;(然后我改变思路,挑选让另外的行业感兴趣的故事,比如)大家做餐饮行业的,对投行完全不了解,他会感兴趣听哪些东西,我把那几个故事择出来,我觉得相对来讲比较有意思。

提问12:MIT不要求TOEFL?大陆学生也不要求?那不要求语言成绩咯,只要GMAT就可以了是吧?

嘉宾:这个我不太了解,我就不回答了。

提问13:我想问一下除了Tucker Catherine外还有哪些professor focus on internet,这方面谁最Popular?

嘉宾:从MBA角度来讲,我觉得接触Professor的机会不太多,因为不像本科或者是做PHD的,我觉得Professor能提供的帮助比较少。现在你注意Professor的东西,更主要注意的不是他的研究方向,更多的应该注意他讲课是不是好。第二,如果作为entrepreneurship的话,他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源能够支持你。我们在这边最比较牛的一个Professor叫做Edward Robert ,这个是当时和张朝阳一块创立搜狐的Co-founder,当时张朝阳找到他,当时他也投过搜狐,也是进过搜狐的董事会。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这个人,可能在中国比较有名,我刚开始是不认识这个人的,我进来以后,上了这个课我才知道。他在波士顿和硅谷科技创业方面的资源非常广阔,他自己也会投,他自己开了一个课,这就是后来MBA有了entrepreneur Center,MIT有了entrepreneur Center也是他创立的,有了这个ENI,也是以他为主导的,所以ENI每年的第一节课由他来教。他教其实并没有一个lecture,他每节课都会请一些要么是他自己投的公司的创始人来讲关于他们创业的经历,要么是他一块合作过的基金经理来讲他们的投资的理念,要么是请一些学校的支持创业资源的部门来讲这些东西。当然如果你做出来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或者你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想法,你可以找他投,也许他会给你投资,因为要避嫌,可能要毕业之后才可以做。但是他至少会把你介绍给很多其他的行业里的投资人或者是合作伙伴等等。还有一个叫做Howard Anderson ,这两个人我觉得都是可以看一下的。编者注: Edward B. Roberts http://mitsloan.mit.edu/faculty/detail.php?in_spseqno=1957751159&co_list=f Howard Anderson http://mitsloan.mit.edu/faculty/detail.php?in_spseqno=13173

提问14:MIT有没有房地产方面的program?

嘉宾:我没有听说有具体的地产方面的Program,做房地产的人相对来讲比较少,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因为整个Program人就少,这个我不太了解。

提问15:华尔街五大投行和其他的差异在哪里?

嘉宾:我们换一个时间再聊吧,这和MIT没有太大关系。

提问16:MIT在国内的校友资源如何,能给国内找工作提供帮助吗?

嘉宾:MIT的Program比较小,国内以往来讲招人比较少,所以MIT在国内的校友确实不如其他的比较大的像沃顿、哈佛这样的学校发达。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看MIT的校友,一定要看一个广义层面的,不是Sloan的校友,是MIT整个学校的校友,这个networking其实对于你找工作而言,或者说作为你创业而言,其实区别不大。MIT作为整个学校的校友资源在中国还是很广泛的,各行各业尤其科技行业里是非常强大的。现在逐渐也有Sloan校友,慢慢也回(国)去,在国内的创投行业,现在也有中国的校友,也有一些创业的人,也有一些校友在那边。你说直接能不能跟沃顿比,现在还是没有办法比的,尤其大家比较热门的行业,比如说投行、咨询、基金等等方面,其他学校毕竟时间长,校友也多;但是我个人感觉MIT的校友,由于人数比较少,所以能够找到一个的话,更加有帮助,更加贴近,因为人比较少,你接触得会比较多,不像沃顿的校友,我打一个电话,知道你是校友,你也可能就比别人多一个电话或者多一个E-mail而已。

提问17:你在MIT期间有没有和MIT其他系或者和Harvard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嘉宾:我刚才讲了,我觉得Sloan作为一个实体本身,没有创造出足够的空间,和MIT其他系联系,但是你个人会有非常多的机会,比如因为学校各种各样的competition,你可以找其他系参加,比如100K创业的competition,你可以拉其他系的人一起做创业。我进来的时候,我就拉了一个团队,我跟哈佛和MIT其他系的几个人,我们一块做了一个小公司;我们这个公司里拉了一些项目进来,主要是科技方面的idea,有时候也找一些教授,找一些比较成熟的专利,有哪些他们认为可以做市场推广的,我们把这些项目拉到我们公司里一起做这个事情;我也是通过一些之前的联系和在开学的时候的一些social event,认识了一些哈佛的PHD和MIT的PHD,我们一块慢慢琢磨这个项目。相对来讲,其实很容易的,我觉得如果你作为一个MBA的话,大家会意识到MBA的价值。通常来讲,我觉得创业有两种,一个是你做一个以科技为主导的创业,比如你做的是一个化学材料,或者你做的是一种玻璃表面的处理技术,这种东西,你可能需要一个懂科技的人来主导,在MBA来讲,你更多的是提供一些organization的support、Financial的support,你知道运营一个公司是怎么去做的,你能提供这些帮助,但是你不是主导这个创业团体的人,这是一个方面。通常在这种创业里,我觉得很多其他专业的PHD会意识到MBA的价值在哪儿,现在学校里的风气是多数会意识到MBA会对他们进行很大的互补,他们会很期望团体里有MBA。我到这儿以后就接触到很多人,他们希望能够拉MBA过去参与到他们的团体之内。另外一种创业就是做business model的东西,比如你做一个网络销售的模式,或者说你做一种能源,在波士顿这里有个流行的demand management,做智能电网,可以控制对于每家每户电力的输出或者电力需求,这种东西更多的是一个idea,用这个idea来drive你创业的团体,这种东西可能更多的是以MBA为主了。这种时候你个人就要去找专门懂技术的人,懂技术的人通常来讲也比较愿意参与到一些已经比较成型的idea里。所以我觉得两种形式都比较容易找,但是建立在你个人要有这个意愿去能够参与到其他的环境里来。

提问18:请问MIT有哪些独特的 hone leadership 的 program吗?

嘉宾:有很多课去讲leadership,有沟通的课等等,我觉得现在没有什么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独特的讲leadership的;唯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大家也知道这边有一个LGO Program,是专门做operation的,你operation背景非常强的话,你可以申请这个,我也没有申请这个,这个也是我简单看了一下,应该是免学费的,但是你有一个暑假加一个整个学期要给合伙人公司做实习。当然毕业的时候,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在哪里工作。这个可能相对于做leadership来讲,有一个比较structure的Program,因为他们是一个特定行业里的特定Program,大家聚集在行业里,leadership是怎么运作的,大家都比较熟悉。 提问:能否描述一下在MIT学习生活的氛围,文化之类的概况。

嘉宾:MIT的Core课,就是规定你必须要跟整个class一定选定的课,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只有一个学期,哈佛是一年;由于缩成了一个学期,所以课程比较重。当然选择课来讲,课本身并不难,像我们必选的有Finance Accounting、Corporate Finance、Organization Process、Communication,还有微观经济,还有类似于统计之类的课,零零散散加一块,我估计有六七门课,这个课加在一起还是蛮重的,作业还是挺多的。但是课本身并不难,如果你是一个做金融背景的人来讲,多数课肯定是学过的,没学过的就是Communication和Organization Process,这个相对来讲是比较新的。我觉得造成的结果就是个人要做一个抉择,看你对MIT这边作为一个MBA Program你对哪些方面比较注重,因为在国外,如果你完全是国内背景,没有在国外上过课,你对课本身可能比较注重,你可能觉得这些对于个人,不管课的内容怎么样,对个人是一种新的体会,我觉得你可能花更多的时间上课。对于我个人来讲,我和其他的同学在美国上课时间比较长,尤其是那些课都学过一遍的人来讲,我们就会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在上课上,可能会集中更多时间去办各种各样的展会、各种各样的论坛,MIT的各种会议非常有名,比如MIT的Energy Conference。我刚参与主办的一个MIT的VC论坛,各种各样的会议我觉得是增加对自己networking和社会经历非常好的一个途径;课,有的时候能去上就上,作业该做完就做完,但是不会花更多时间。生活,如果上课和课外活动加在一块已经占了很大时间,11月份以来,到12月份,尤其到明年初的时候,找工作的压力进来以后,剩下给生活的时间就不太多了,所以我觉得相对很忙的;我不知道大家对投行的工作时间是不是了解,我觉得在投行是相对比较累的一个工作,我来到MIT以后,工作时间一点都不比投行少,我睡的时间基本和投行是一样的甚至更少。这个可能更多的由于个人的压力,因为这边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机会非常多,可能你少去参加一个东西,你个人会觉得很后悔。这几个方面加一块,就会占你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如果剩下你还想去做一些比较有情调的事情,看看电影,小资一下,这种时间有,但是要自己去控制,我觉得相对来讲不是大家想象的MBA玩的时间比较多;我个人进来MBA的时候我觉得可能会是一个非常轻松的状态,事实上我个人觉得完全不是,做各种各样其他事情的时间并不是太多。

提问19:MIT的理工背景对Sloan在Internet行业的应用方面有什么帮助吗?

嘉宾:这个问题不太懂,如果你是理工背景的话,你在Sloan想做互联网方面,我理解如果你想去做创业的话,我觉得相对来讲肯定会有帮助,你做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公司,在我们这边比较容易实现的模式就是EMBA加上engineer学生。如果你自己兼具两方面的特长的话,你就再找一个其他人,可能就要求会少一点,你自己能够有这方面特长的话,你对领导下面搞技术的人也会比较容易。

提问20:中国学生毕业后起薪大概在什么水平?回国的多还是留在美国的多?谢谢!

嘉宾:这个没有专门的对中国学生的统计,我觉得应该去看一下主流的杂志的统计,《商业周刊》、《US news》这些应该差不多。回国的多还是留在美国的多,当然是回国的多。

提问21:请问去年招了多少大陆本科背景的学生?

嘉宾:大概有七八个、八九个吧。

提问22:请问下MIT的 cover letter主要需要写哪些内容进去呢? 是不是career goal 的内容不用重点来写, 一笔带过就可以了呢?

嘉宾:cover letter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格式,格式比较规范,能够看你是一个在Professional行业里做过的人。这是第一。第二,你cover letter里写的内容,简历上写不出来的东西,或者简历上不够地方写的一些东西,我觉得你在cover letter上可以展现,没有什么固定一定要写哪些内容进去,比如你在某两方面的特长非常明显,比如你之前是做consulting project manager,但是你跟其他的同行或者同一年的人不太一样的就是你个人handle过很多cline,你每年都是自己独立跟客户进行交流,你的简历上反映的只能用一个bullet point写是“我独立跟客户做了很多交流”,cover letter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个展开写,我这方面非常强怎么怎么样的,我做过哪些,甚至还可以举个例子。另外就是skill方面的东西,还有你个人的story方面的东西,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我为什么要申请Sloan或者为什么要申请MBA,我觉得也是挺好的;可以写一个mini version在你的cover letter也很好。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觉得很难讲有什么具体的方式。我觉得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一点,今年我和美国同学在聊,都是在MIT Sloan第一年的MBA,从我个人来解,而且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申请的学生的理解,在整个申请package里最重要的,就是可控的部分里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你申请的essay,我相信大家也都比较同意这一点,然后才是你的推荐信、GMAT等等方面的成绩。工作经验这种东西是不可控的,没有办法。美国人的观点,他们认为essay是最不重要的,他们认为你的推荐信或者你的GMAT成绩比这些更重要。所以这个对我来讲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发现,我以前从来没有觉得,后来发现确实很多美国人都是这么想的。根据这个,大家也可以相对对cover letter包括其他的essay相对来讲放一点,不是说大家不要花全部精力投在这里,但是我觉得我们不用紧张到神经质的阶段,每一个东西是不是要放多少,每个字是不是足够雕琢等等;我觉得能够把你一个完整的故事描述出来,比你字的雕琢更重要,或者是否take 大家的advice更重要;因为你开始写这个essay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你去问每个人,都会给你一个不同的建议,每个建议,多数建议还是矛盾的,你最后是选择了哪些人的建议去写。如果你最后的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是把大家的建议,以妥协的方式都放进去的话,我觉得肯定不是一个好的essay,最后一定是要展现出你的个性的一个essay比较好。包括如果你问一个从这儿毕业的学生,如果他认为跟你很矛盾,你觉得你听了以后,照着他说的改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你觉得你改完了以后,不太容易写成你自己非常舒服的essay的话,我建议你就完全不要听他的,还按你自己的方式去写,你让他改改你的文笔就行了。

提问23:是不是比其他学校课业负担重,竞争非常激烈?

嘉宾:课程我之前讲了,我觉得相对比较重,因为有其他各种各样活动的原因。竞争,我想每个学校都有,我觉得学校小,竞争肯定没有大学校那么激烈,我觉得这是MIT的一个优势。

提问24:MIT里面本身就有创业背景的大陆学生多吗?

嘉宾:几乎没有,非常个别。

提问25:HOW ABOUT MIT AND YALE IN FINANCE SECTOR?

嘉宾:我不知道具体问题是什么,我觉得如果是从雇主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耶鲁在financial service方面中国人的networking还是比较强的,我自己的小老板、大老板几乎都是耶鲁的。我刚进到投行的时候,耶鲁的人非常多,MIT相对来讲比较小,因为MIT本身就是一个创业更集中的学校。当然最大的雇主,不管是哪儿,都是咨询和投行,MIT也有很多这样的资源,作为中国networking来讲,耶鲁这方面可能更强势一些吧。但是一样,如果你真正注重于找投行方面的工作的话,我的同学们每个礼拜五都会跑到纽约去做networking;你会找MIT的校友,当地美国投行也会组织这样的info session去做,每个学校其实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太的区别。

提问26:貌似MIT比较鼓励 career changer, 这个在学校里有什么具体体现呢?

嘉宾:我不知道这个观点从哪儿来的,我没有觉得有特别出众的鼓励 career changer,我觉得具体体现可能是说,本身创业方面比较多;比如你在哥伦比亚或者芝加哥,你可能接触这方面比较少,你原来如果做金融行业,你几乎接触到的,本身可能也就是金融行业的资源,讲话的这些演讲者可能也都是金融行业的人,所以造成你自己也可能不太有可能往其他方面发展,同学可能也很少有人往其他方面发展,不管是你个人原因也好还是同学压力也好,你可能还会留在同一个行业里。

提问27:能分享一下您当初面试的经验吗?

嘉宾:面试,我记得MIT面试很有意思,和沃顿、芝加哥面试不太一样,MIT面试不会问你任何why MBA,why MIT,不会问你你将来想要干什么这种问题。我非常支持这一点,你现在想干什么,对学校录取你这个决定我觉得没有任何意义,我觉得你进来的时候,写的东西肯定是更适合你的申请的Package的东西,什么更好写什么,出去的时候更多的是career Chang,可能跟你之前想的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她录取的时候,你有想法其实没有什么太大必要。MIT正好会避免这些东西,完全不问,MIT完全是situation based interview,问的全是如果是你跟你同事出现矛盾的话怎么办?你怎么解决?举个例子,当时怎么想的,怎么解决的。我个人没有太多准备,我其实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很晚了,我意识到MIT这种面试形式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在面试前一天还是前两天的时候,当时也没有多想,主要就想了几个,大概我手里也就四五个例子,我觉得相对来讲是比较通用的,用到了各种各样的面试的问题上了。当时就去面了,面的时候,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面试进去前二十分钟,一直没有找到面试的人坐在哪儿,当时也很紧张,后来面试人都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我出来又打电话把他叫出来了,开始就弄得比较狼狈;但是开始以后,我觉得整个过程是比较顺当的,他可能也就问了两三个具体的situation based 的问题。我个人的面试,我非常喜欢讲特别长的事情,他只要不让我停我就一直讲下去,包括我私募基金面试;我是比较喜欢主导面试的过程的。有些人更多喜欢回答问题,控制自己的时间,我觉得关系不是太大,但是我觉得如果你希望回答,由于这种面试形式造成了你不确定你准备的例子能否回答他所有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你采取一个更加主动的控制局面的面试方式,对你自己可能更容易。我觉得你essay里写的这些东西,你什么样放在essay里,同样的道理,什么样的东西会用在面试上,这些故事你觉得有哪些是你愿意跟父母去分享的,有哪些愿意跟你的完全不是做这行的朋友去分享的,让人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故事,不一定对你自己歌功颂德的故事,我觉得更有意义。我讲的几个,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有意思的是,比如他问你说,有一个团队里,有一个人的表现跟其他人差很多,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遇到挫折的话怎么办?我自己举了一个例子,我在投行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同事,他家里背景非常好,他不是跟我们同样的方式进来的,可能是一个高官的小孩,对这方面了解非常少,他可能对这方面的东西做得本身训练就不够,有些习惯方面也不太好,你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当时他一听,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方式,可能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听完以后,我觉得明显觉得他听了以后就会不停地问,关于同一个问题,不停地问下去,这时候你要跟着他的思路进行回答,你再去推出一些更有意思的观点,我觉得蛮重要的。另外面试过程中,很好的一个方式就是你去讲几段式的结构,先开始描述当时的情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对于你个人面对的抉择是什么?你当时怎么想的?你的选择一是什么,选择二是什么;选择一的结果可能是什么,选择二的结果可能是什么。你自己去take哪个approach,可能是选择三,你为什么会选择三?选择三你具体做了哪些东西,最后选择它的结果,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头到尾,我觉得你写essay也是同样的结果,我觉得面试也差不多。

提问28:MIT毕业后大陆学生的流向是什么?

嘉宾:MIT毕业后大陆学生的流向,之前没有做过调查,比我大一届的学生可能回国的居多,留在美国的不太多。

提问29:问一下essay中的weakness的问题,您觉得personal的weakness比如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facing multiple choices,会成为硬伤吗?或者有其他applicant也可以回答我一下。

嘉宾:不记得我weakness写的是什么了,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会真正成为“硬伤”,我觉得你的故事写得有意思;我觉得申请的时候,大家都比较谨小慎微,怕有些东西写坏了就会直接被裁掉了。我觉得就我的了解,大家都是会看整个故事,更多的是软的东西,看完了以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感觉挺有意思的,或者这个人非常有特点,不管你提到的问题是什么,你可以把自己说成是一无是处的人,但是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写得特别精彩,这个故事里写的内容是你特别犹豫,你自己做不了决定,只要把故事写得有意思,我觉得其实问题不大。我自己的essay确实不记得了,我也不太愿意在这个公开的场合来分享这个故事。

提问30:据说MIT是简历控,是不是essay的分量在整个package里比较轻了呢?您身边的同学有没有工作背景比较弱,但是靠essay强进去的?

嘉宾:我周围的中国同学,从国内过来的,我个人感觉背景差不多,主要是咨询的比较多,有一些咨询的,也有一些从行业里进来的。我觉得没有明显的特别强或者特别弱的人,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不太适合吧。

提问31:教育培训行业的创业者在MIT会有很多资源吗?

嘉宾:我之前有一个校友,他就是八九年前在MIT读了MBA以后出来就做教育,在教育行业里还留在MIT的;其他人我不太认识,但是MIT本身作为教育模式还是蛮有意思的,MIT是第一个开网络课堂的学校,也是主要的网络学校的倡导者,跟之前很多公司也有合作;包括之前我做上市之前的教育,跟他们可能也有一些国内资源的共享,我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大家具体创业者,关于教育方面的资源,我不是太了解,我个人也不会花太多精力做教育。

提问32:请问Xing当年是如何找到MIT校友的?

嘉宾:这些有的是通过工作关系认识的,比如当时做某一个上市项目的时候发现对手高盛的MD就是MIT的校友,也是做完项目才发现的。我个人没有太积极地去找,可能有一些同学他们找到,然后互相介绍认识了。

提问33:但是你的3年工作经验里,对承销团里的不同成员应该有一个印象。MIT教育最终目的还是就业。那我这样问吧,不同级别投行的经验在MIT念书时有没有太大的区别,MIT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呢?

嘉宾:你问的是,如果不同的投行对于申请的容易程度,我这么理解的;我觉得从申请角度来讲,我们这边什么样的都有,我觉得国内投行也有,国外投行比较差一点的也有,甚至于做什么的都有,国外投行做很奇怪的structuring的也有,做IBD的也有,国外比较好的投行也有,最后可以看到的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投行,而且在投行里做各种各样的职位的都有。

提问34:high tech的背景,除了创业,MIT还在其他方向比较强吗?比如general management。

嘉宾:我觉得看你对强的定义是什么?因为对MIT来讲,所有的科技公司都会把MIT作为一个主要的区域来招人,所以对于recruiting position,对MBA主要就是两种,比如易贝、Amazon、Google、Apple这样的公司,它们都会来MIT招人,因为MIT的传统的reputation在这儿放着。招的两种,要么就是做marketing的,要么就是做project management,还有很小一部分做Finance的。我觉得你如果想走general management这条路的话,比如去Google做一个product manager,我觉得是一个很正常的路线,也都是这么走上去的。MIT由于有科技方面的优势,这样的机会会比较多,我相信肯定会比哈佛多。我现在主要的对比都是和哈佛比,因为我们离得比较近,大家对互相的资源也都比较了解,我相信比沃顿、哥伦比亚也会多很多。

提问35:why Sloan的时候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的goal是high-tech的创业,为什么不选择西岸的学校?离硅谷的资源会更近?

嘉宾:没有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如果真问到这样的问题的话,从两个层次来讲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应付申请来讲,我觉得你完全可以把剑桥(Cambridge, MA)和波士顿说成一个是跟西部齐头并进的创业中心,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来讲,创业的,无论是VC的投资来讲还是创业公司的数量来讲,可能还是比那边少很多,如果你看这个趋势来讲,硅谷那边每年VC的Funding现在是越来越少,波士顿这边几乎是不变的,但是从绝对数量来讲还是少很多,这边相对来讲还是欣欣向荣。从VC质量来讲,我觉得西岸的VC质量会高很多,但是这边的VC数量上比较少,但是也有很多不错的可以和西岸抗衡的。所以我觉得作为整个环境来讲,你可以完全说东岸就是一个适合创业环境的,而且我希望在东岸,因为东岸也有自己的优势,因为离纽约比较近,要是做一些消费品的东西或者是跟房地产相关的东西的话,我觉得在这边是比西岸更强的。如果你是完全做互联网方面的东西,从道理上来讲还是西岸强一些,但是我觉得也不是说一个非常大的遗漏,就说你为什么要来这边做。

提问36:MIT是否能接受Re- application?

嘉宾:这个我不知道,你到网站上看一下。

提问37:MIT的面试是Blind interview吗?

嘉宾:我不明白什么叫做Blind interview,能否请解释一下?可能是之前会看过essay的,我个人的经验是非常详细地看过essay的,对我的简历很细小的、放在很下面的某一个小点都很了解,当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是这种情况,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MIT的文化吧。

提问38:请问你对MEM(工程管理硕士)了解吗?

嘉宾:我不太了解。

提问39:MIT在金融和经济方面的学术教育如何?有什么资源?

嘉宾:金融,很强,刚把Robert Merton,就是做option pricing的这个人请过来,Nobel Prize winner。经济方面,我不知道现在排名怎么样,我毕业那年,当时MIT的经济是排第一的,现在应该也是在前三吧,资源方面,著名教授多得是。我本科是在伯克利的,伯克利当时在经济系有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几乎见不到,能够出来给一次演讲就很了不起了;在MIT,我觉得经常会有这种演讲,我觉得这个资源比伯克利强很多。

提问40:大陆过来的学生中做销售背景的有么?比例是多少呢?

嘉宾:做销售背景的,去年有一些,不太多,今年似乎是没有的。

提问41:MIT有一些清华的交换生,表现如何啊。现在好像清华的MBA也有MIT的校友身份,问下您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啊?

嘉宾:MIT的清华交换生,没有见过,应该不是MBA的项目里,可能是其他系里吧。之前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个交换项目吧,但是我没有见到过任何清华的MBA的校友,这个不太好发表看法。

提问42:Pharmaceutical industry 的公司来MIT招人的多吗?举些例子好吗?而且他们一般是哪些Function部门居多?

嘉宾:之前讲过,非常多,Health care, Pharmaceutical, CRO制药等等,都有很多公司来。至于举例子,不太容易,因为我个人不做这方面的recruiting,我也只是看到。包括(59:30)Pfizer比较大的这些公司都会来招,Consumer方面强生的医疗部门也会来招,做product manager, marketing的很多,跟科技公司大致差不多,都会有。

提问43:MIT是不是對IT background的人比較友善?對healthcare的背景MIT友善嗎?

嘉宾:我觉得是一样的,没有说对IT背景的人有什么特别关注,我觉得进来的人金融背景也很多,MIT因为是一个科技校吧,healthcare肯定会比金融背景更加贴近,所以我觉得金融背景没有被歧视,所以healthcare肯定不会被歧视。

提问44:请问一下在国内的NGO做行政类工作10多年,对申请会有怎样的影响?MIT是否也有类似背景的同学。谢谢!

嘉宾:如果你要申请MIT的话,我觉得你的背景可能更适合申请肯尼迪,就是哈佛政治学院,我不知道你之后更想做什么,之前也有同学是NGO背景的,可是没有你工作时间这么长,也想来这边,也问MBA有没有针对于做NGO的program,我觉得这个部分有很多人感兴趣,但是program肯定不会太大,也不会有太多人感兴趣,我估计最多十分之一的同学可能对这个有兴趣吧。对于申请有什么影响,我想如果你已经有十年的工作经验的话,我建议你考虑一下申请fellowship program,十年对于MBA来讲时间比较长了,我不知道是否更合适。

提问45:学生中主流的年龄一般是多少?

嘉宾:学生主流年龄,一般二十七八岁吧,82、83年的居多。

提问46:请问MIT MBA 学习中, 学习压力来源于哪儿?

嘉宾:我觉得课上,如果你不是学金融背景的话,上课对你本身可能有一个压力,但是课程本身不会太难,所以主要是量多,学习难度并不大,作业比较多。另外有很多project,因为MBA是以project base为主的一种教育模式,你可能有很多时间会花在跟你自己的小core team里去。Core team,基本上所有的作业都会一起做的,第一学期学校是这么要求的,你有一个固定的core team,几个人所有作业一起做。有很多team project,你的core team,如果赶上大家都是对效率要求比较高,对质量要求相对来说比较低的话,你做得非常快,可能学到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少。如果对质量要求比较高,对效率要求比较低的人,你可能就花无限多的时间在跟团队的讨论当中了,会做出来的东西很漂亮,会学到很小东西,但是基本上时间会全在这个里面了,留给自己的时间就非常少了。所以学习压力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如果你没学过这些东西的话,对于你来说是一个新东西,量很多,作业很多。第二是你跟小组花的时间会很多。

提问47:MIT对有创业背景的人如何看待?

嘉宾:我觉得跟没有创业的人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太大区别,我觉得不会有特别大的优势吧,当然肯定不会有劣势。

提问48:亞洲男性錄取會不會很少很難?

嘉宾:是不是结构里就是这样的,我不了解,看数据的话,去年比我高一届这些人里,确实从亚洲过来的女生比较多;今年过来的里面,从大陆过来的,男女比例差不多平衡。从台湾过来的,也是女生偏多,从香港来讲,如果不把我算在香港里的话,应该全是女生。

提问49:做Project,对语言写作要求较高?

嘉宾:这是对你的锻炼吧,不管project对语言写作要求高,我们还上communicating class,这对语言要求都会很高,我觉得这也是MBA最有帮助的一个地方,就是提高你的语言能力。如果你以前英语不太好,你说来这边能不能survive,我觉得也是可以的,为什么呢?大家做project的时候,就像模拟真实情况的一个分工,进来的时候,本来分小组的时候学校就会给你分好,大家来自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特长,有些人就是律师,有的人就是记者,他写作能力特别强,通常来讲,写作工作一般都会在这些人身上,比如你是中国人,可能英语稍微差一点,你做其他数字方面的能力强一点,对这些工作大家会有一个自然的分工。但是你想锻炼我的语言能力,我想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的话,大家绝对会让你做这个事情,但是不会因为你做了某一方面有短板,造成你在这里不能生存,这个几乎不太可能。

提问50:請問你認識的台灣的學生背景都是哪些呢?

嘉宾:有做hedge fund的,有在台湾的科技公司里,比如手机通信公司等里面。还有在跨国公司里做marketing的。非常感谢大家对MIT感兴趣,如果大家有谁在北京的话,我12月24日在北京会有一个coffee chat,应该在ChaseDream说有一个帖子,大家可以在上面注册。其他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在ChaseDream上给我发信息,如果有什么具体问题的话,我们再继续交流。 ——结束——
收藏收藏22 收藏收藏22
沙发
发表于 2012-8-7 15:01:4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本身实力背景就太硬了~~
板凳
发表于 2012-8-7 16:15:35 | 只看该作者
顶我们创业牛人
地板
发表于 2013-10-3 21:23:52 | 只看该作者
本科就应该出去啊~
5#
发表于 2019-2-24 13:17:2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6#
发表于 2019-2-25 09:58:53 | 只看该作者
几个月前见到楼主真人,非常厉害。顶一个。
7#
发表于 2019-2-25 11:27:08 | 只看该作者
Mark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1-21 07:1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