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44440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0-7-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谨以此帖献给所有CDer们,祝大家考试成功。也一并纪念我漫长的GT路程。
首先,非常感谢mindfree,lawyer,携隐等CD大牛和参与难题讨论的同志们,感谢本月整理机经及数学讨论稿里的众多参与者,也感谢把自己的阅读整理传上来的紫罗兰(730=51+37)同志,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从一战那么糟的成绩里走出来,取得现在的成绩。
还是趁热说说机经吧: 作文两个以前貌似都没见过,AA是Nova High School,AI是violence entertainment,之前也没怎么好好写作文,两篇写完都没怎么检查。数学的难题都在讨论稿里看到了,就不多说,现在貌似只能记得很水的题了,还是不放上来了吧。Verbal部分只看了阅读,因为觉得逻辑和语法都不能完全的还原原题,按照我一战的经验,反倒会影响考试的正常解题,这次就没有看,阅读倒都是机经里的,VC, common tragedy(中午我还回了个帖,说那个北美空气和太阳能阳光的题该选哪个,晚上就碰到了,马上选了空气那个), 1300-1700 European women ,computer development(这个里有一道题1980-1990计算机发展那道,我选了per capita expense先升后降)。 说几道逻辑题吧: 1. wind highway。说科学家开始关注wind highway,认为是风帮助了种子传播。因为处在同一个highway上的两个岛,即使相隔4000多mile,两个岛上的两种植物A和B也分别有30%和40%的相似,而不在同一个highway上的,即使相隔1800mile,也只有A有一点点相似,而B则压根没有。问哪一项LEAST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claim。我好想选了个风是否经常变来变去。(不知道对不对)
2.part-time employee。说公司为了增加利润,把原来的成员构成由70%full-time变成了70%part-time,这样虽然雇佣了更多的人,但成本还是会下降。问那个能削弱这个观点。我选了part-time的高流动性,导致要高的培训费用。(这个应该没问题)
3.red and yellow ore。说兰花有两种ore,yellow and ore。科学家认为古人用red ore做胶水。因为在工具粘合处发现了这个东西,还有其他的东西。(太长,记不清了)问哪个对evaluate有用。好像乱选了个看yellow ore是不是也有这种粘合作用。
其他的记不得了。抱歉。
说说一战和二战吧。
两个月前一战,没上700,暴郁闷了几天,觉得半年时间白费了(因为托福也考了两次,结果每次不是这出问题,就是那出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考这样的分数,挺正常的(后面详细讲)。
在一战之前,大概一个月左右时间,主要看了白勇的语法,OG,GWD的数学和部分语法大全,陈向东的逻辑扫了一眼前面的讲解,题都没做,觉得不就是A和B的那点事嘛,就去考了。考前模考了三次720,740和760,觉得不错了,考个够用的分数应该没问题。结果考完出成绩时,完全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是6打头的,再三确认,没有错。而且,当时是和另一个同学一起考,他考得不错,更是让我回校途中心情极其郁闷,同学也不好意思开心,真是对不起了~
回来后,好久没有上CD,也没有碰G,想先调整一下心情。8月中旬开始正式看。我就在想,怎么能提高成绩,避免考第三次呢?那就得让这次的自己和上次有所不同。怎么不同呢?找之前的不足吧!作文没想,数学嘛,觉得应该不是问题,只是上次太过谨慎,简单题都反复确定才下手,以至于最后两道题都没有做对。打算到跟前的时候再研究下机经(证明对我是有效果的)。最重要的突破口就在Verbal上了。其实在一战之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不好的兆头,例如做GWD,最开始的几套题里,前十题很少错,可越临近考试,发现前十题错的越多(这一点是在上考场前一两天总结出来的,已经没有时间挽救)。以我现在的经验来看,当时应该是处于瓶颈期,在我亟待突破的时候,我没有加把劲冲过去,就那么冒冒失失的上了考场,结果可想而知。
插一句,说下我当时的状态吧。当时应该是看了一些东西了,可是由于长时间自己学习养成的坏习惯,不太喜欢回过头去再看看,一味的追求多,追求数量,不求理解。当时总是在从做GWD的题中寻找一种虚无缥缈的肯定,觉得做好了,考个够用的分数应该没有问题了。现在看来,这样的策略完全是错误的。
既然Verbal是突破口,那就从这里下手吧。一边复习,一边看看牛人们之前的讨论和总结。虽然在开始准备的时候都看过这些,但当时没有研究过G的题,所以看过一点感觉也没有。这次则完全不同。下面分不同的section来总结一下吧。
SC: 复习到最后,我对SC 的一句总结是这样的:如何造出一个结构完整、主谓一致、用词准确、表达清晰、简洁有效的标准GMAT句子。其实这个几乎是一句废话,但越到最后,这种感觉越强烈,或许这是抛开各种散乱的语法点,回归GMAT本质的表现吧。我一直尝试着去体会如何在做题中理解GMAT所倡导的标准书面语语法,也是这个原则指导着我后来的复习。我想,最基本的还是从各个语法点开始,白勇的书很不错,尤其是我看过一遍后看第二遍,第三遍(一周前看的),发现收获巨大。其实说白了,做语法就是对我第一句话的总结,而各个知识点就是building bricks。等到具体知识点掌握扎实了,在这样的原则指引下,一定会有突破。
在这里再次强调一下复习的重要性。对我而言,这个实在是太重要,也太及时了。 10天前,做了GWD的第13套(又是13……),错了12道,而且前十题有4道错了。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当时一战时的茫然状态,于是变得心急如焚,心想,再有10天就考试了,这样下去,杯具不还得是杯具?女朋友这时候提醒我,不要急着做题了,停下来,好好回顾一下,找找原因。于是,我放下了所有的题,开始复习之前的东西。花了两天把白勇的书看了第三遍,收获颇丰。然后紧接着看了陈向东的逻辑和新东方63套阅读里挑选出来的部分精讲文档(从CD下的),有一种浴火重生的感觉。接下来间隔几天模了GWD-24的第20和21套,20套错了6道,而且有两道是后来没时间了最后乱选错的,21套只错了两道,做这两套题,让我觉得,就是这种感觉,这种看一眼就知道有关无关的感觉!最后的一周时间里,没有再做题,除了两天时间看机经,其他时间都是在复习之前的知识。因为我觉得之前盲目(或者说埋头)做了很多题,各种类型的应该都见过了,这个时候是总结经验的时候,而且那两套题确实增强了我这样做的信念。后验来看,这样的安排是有效的。
RC:这个部分在一战的时候属于没有太放心上的,因为最开始做OG时,这个是错的最少的(现在看来不是这部分好,而是其他两部分当时太差了)。这次吸取一战的教训,首先看了杨继的阅读理解,第一次非常清楚的知道了GMAT阅读的题型和出题规律。然后找来了XDF的63篇里精简出来的几篇精讲(其实是注释版),认认真真的看了两遍。第一遍是从头到尾的看,然后回忆杨继书中讲到的原则,研究了一下主题题、细节题、其他题型等。发现还真的比较管用。第二遍是把这些文章分成问题解决性、现象说明性、新老对比型和观点说明型,每类集中看5篇(有的只有4篇),把握了下每种类型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以及主题题型的答案特点。很有用。在这期间,还认真读了GMAT难句(杨继),虽然都是在阅读中读过的句子,可是这么拿出来单独解析读,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必要的。读完会发现,原来GMAC无非是把原来的正常句子,通过倒装、改从句、插入、省略等手法,改成让人读起来非常吃力的句子。但是这样改有个好处,就是有些重要的信息,通过这样改成一句话,或者用插入语来引入,变得更加易读和明确了,比如通过not only……but also把原来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一下子说明了某个东西的两种功能。通过解析句子,分析结构,我发现自己不但在RC部分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而且SC和CR的部分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其实阅读本身就是一大障碍,通过这样的过程,解决掉这个障碍,对后面的继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CR:这个是我最拿不准的部分,但又是感触最深的部分。上面说的到最后我扫一眼就知道哪个相关那个无关,其实是夸张了,我吹的。但的确到了后来,对相关和无关选项的感觉把握越来越准了。 还是从最基础的说起吧。我觉得陈向东的书对CR的分类很有用,尤其是A和B有无本质联系、A可行不可行、A是不是B的唯一原因这三个,我感觉除了BF题,其他的都可以用得上了(当然有些会比较牵强)。最开始做CR根本找不到原则,看到OG里的解释,总觉得这是什么解释嘛,明明就是在用答案回答问题,没有任何指导意义,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于是我一直寻找这种能够指导我做题的原则。有一次好像看到lawyer的逻辑解题方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突破出现在我对OG上的大部分题做了杨继难句式的解剖之后。这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大约一周前??……)。我分别按照assumption, weaken, support, useful to evaluate, complete, BF 以及其他对OG上的题进行了一一剖析。做了一些后发现,对逻辑的表述大概可以分成这部分:大前提(介绍背景、原则、目标等)、直接前提(得出结论的导火索)和结论。而逻辑的推理,都是在大前提的光辉照耀下,由直接前提引发出了结论(废话?),答案的有关选项基本都是限定在直接前提和结论所涉及到的内容中。这里说涉及到的内容,并不是很广泛的意思,而是说在这两部分,关键词以及对关键词的限定,实际上是限定了正确选项可能出现的范围。认真体会,一定会慢慢发现这一点的。到后来,我也是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注意把握直接前提和结论的关键词和限定语言,然后从A和B的三个关系出发,来大致确定个范围,最后看选项,有和预想差不多的,就选上,没有,就看看有没有绕了个小弯和预想差不多的,绝大部分不会再绕第二个弯了!
这么埋头复习下来,选校、材料、论文啥都没有搞。现在英语终于考完了,接下来就是正式的申请征程。前路漫漫,感谢CDer们的陪同,受益CD这么多,这次趁热把自己的经验分享一下,希望后来的同志能吸取我的教训,充分准备,每个人都拿到自己理想的成绩。
PhD 申请路程刚开始,还望与各位CDer们共同努力~
gam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