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5579|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的日子] 来美国读博士的感受(续)(ZZ)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2-4 16:3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空闲的时候随便写点自己来美国读博士的感想,仅供大家参考。
1、经济的好坏决定着经济学和商科的地位及博士就业等相关问题
就好比马克思所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一样的道理。经济学和商学院诸学科的地位是由实体经济来决定和造就的。在过去20年内经济学和商学成为显学,是由于全球经济持续景气造成的。景气的经济产生了对各种经济和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使得经济学和商学院有机会向市场大批量供应标准化人才,因而提供了商学院教职的大量空缺。同时,由于经济学和商学更多参与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更有可能为资本增值提出可行性方案,因此商学院和经济系所获得的巨额市场捐赠同时商学院教员的高薪水成为理所当然。但这种供需两旺的局面恐怕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不复存在。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展速度都不同程度下降,对经济学和商学的人才需求也大大下降。具体体现在商学院收入减少,削减录取的博士人数以及教职人数。而且这种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恐怕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个人的判断是经济系和商学院的博士恐怕就业会越来越难,薪水也会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也许有人会说,不是生产关系也能反作用促进和影响生产力吗?但是目前经济学和商学院的各种理论恐怕没有什么希望将世界经济从低迷的形态中拯救出来。而从其他学科来看,新的工业革命或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革命完全没有苗头,不可能为经济复苏提供强大的技术动力。
2、读博士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是悟性,也就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
这点对于人文学科(包括经济学)和商学院的博士尤其重要。理工科的博士,只要不是研究太理论和基础的东西,如果没有悟性,毕业后起码可以去企业当个工程师混口饭吃。但是人文学科的博士没有悟性,那结局就很悲惨。你既不能进行理论创新从而在学术界谋生,又缺乏相应实用的技能去企业就业,不失业才怪。我个人的看法是,如今人文学科以及部分商学院的博士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不在于社会不重视不扶持,而在于学习人文学科和商学的大部分博士生其实根本缺乏悟性。让缺乏悟性的学生来学习不该学习的学科(或者称为人力资源的错误配置),导致人文学科自身发展缓慢,既难以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又不能经世济国为现实出谋划策,从而导致了人文学科和商科的全面信誉危机。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市场越来越不接受,同时标价越来越低。有些博士生可能会争辩,很多学科比如社会学、政治学等东西,本来就是纯理论的。这种观点大错特错,如果一个学科如政治学既不能很好解释现实政治现象,又不能为预测为建设政治新制度提供方案,这种学科存在的价值在于哪里?商学院的各类学科则更是应该为商业活动服务。但恰恰相反,商学院的教授越来越多沉迷于理论的象牙塔,用盲人摸象的方法自得其乐。所以我很担心商学院的大部分学科(除MIS,会计和金融外),会步其他人文学科的后尘。
3、不要为了赚大钱而读商学院的博士
我身边很多商学院的中国学生,包括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总觉得来美国读博士可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还没毕业就幻想成为徐淑英之类的人物,一边在大学里过着自由的生活,一边大把大把赚着外快。可惜世人皆执着于现象,看不到别人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不可否认,商学院教职的平均薪水比其他学科要高。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是因为商科更能为资本增值所致。就好比会计和金融能更好地服务资本,所以会计和金融的教职平均薪水又比其他商科要高,需求量也更大。所以,如果你想赚大钱,其实更应该去名校读个金融本科(硕士也足够了),赶快进入华尔街,赶快进投行给大资本家打工从而获得青睐。当然,有人会给我举出很多有博士头衔的商界成功人士。但是,你能举出100个有商科博士学位的高管,我就可以举出10000个只有IVY本科学位但是更成功的商业人士。何况,投入也要进行成本回报分析吧。如果想赚钱,去美国名校读个1-2年的金融硕士然后赶快进入业界积累人脉经验拿高薪的机会,比经受5-7年精神和肉体双重折磨且情商缺乏可塑性的博士要高的多。而在国内金融界,人脉和经验比所谓“技术”则更为重要,有Wharton金融博士学位的人未必比有人大在职金融博士学位的人混的更好(当然,Wharton的金融博士是否愿意回国是另外一码事)。
4、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读PhD
首先,有悟性。悟性说白了就是你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到哪里都非常重要。你在职场,能用新工作方法和流程把老板给你的任务完成更快,或者你发明个金融衍生模型能给公司带来更高利润,那你就更可能获得高薪。学术界亦是如此。那些大学术名家,比如德鲁克、马歇尔、弗里德曼等等,个个都是大思想家。所以必须先要有大智慧,才能有大成就。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内引领学术潮流,提出的重要经济管理思想至今还是人类的财富。所谓“大牛挖坑,小牛灌水”,“挖坑”才是创新,是占领了学术界生物链的高端,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回报。“灌水”已经在低一层的食物链上了。至于靠拍马屁而获得和大牛小牛合发文章的机会则又低了一个层次。
但是,悟性这个东西确实捉摸不定,不是说你想努力就能得到。所以,商学院不得已而求其次,把勤奋放到录取标准的首位。都说在四大“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畜生使”。但我觉得在任何领域成功都一样,必须付出的比别人多,相应也就失去了享受其他生活快乐的机会。总之,美国的博士培养系统给大家提供了“不把自己当人”的机会。所以,在美国读博士的辛苦程度希望大家有充分的估计。每年我身边都有不少博士生因为吃不起苦或者不愿意再继续吃苦拿硕士走人(当然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好事)。
如果悟性和勤奋都没有,又想在学术界立足,那就靠人际关系混吧。虽说大家认为“关系”是中国大陆的专利,其实我觉得美国学术界在这方面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程度可能低于中国学术界。牛人总是少数,学术界的终身教授大部分是由勤奋的人和会溜须拍马的组成。所以下次从中国回来,多给导师带茶叶等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博得导师欢心,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大牛小牛培养感情,多给大牛小牛写文章然后挂上自己的名字,对你在学术界混是非常重要的。没创新就拼勤奋,没勤奋就拼关系,没脑力就拼体力,总之有啥特长使啥特长。如果你又没有悟性,又不愿意吃苦,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还不愿吃亏为别人免费打工,那要对是否读博士这个问题三思。
5、保证兴趣的前提下,尽量不要选择华人(亚裔)导师&不要选择和文化太相关的领域
记得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不必惧怕中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不谈爱国感情,用客观的角度来说我赞同这句话。把这句话运用到商学院的学术界来说,我觉得可以改为“华人(甚至亚裔)学者,其实缺乏提出新思想的创新能力“。不信你把商科或者经济学科的所有理论梳理一遍,几乎看不到亚洲人的身影。即便是理工科,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也就杨振宁、丁肇中等那么几个人,他们只是长长诺奖名单中的微粒而已。商学院的知名华人学者,即便是象徐淑英这类在香港出生在美国成长丝毫不受中国大陆教育体系“迫害”,在我眼里更多是发表论文的机器,而不是有很强创新能力的大思想家、大学者。所以,我觉得大家在选择导师时,在坚持自己的兴趣的同时尽量选择非亚裔导师。起码可以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水平吧。
同时,我觉得要避免选择和文化太相关的研究领域。我觉得文化这个东西更多是与生俱来的,靠后天的弥补和学习也难以参透其中的奥秘。就好比没有在大陆土生土长的徐淑英,即便美国学术界推崇她是研究中国管理问题的权威,但是我觉得她的不少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其实对中国的现实问题了解的非常肤浅。当然,学术研究兴趣首先是第一位的。让一个对会计金融完全不感兴趣的人去读哈佛,我想他也会很痛苦。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跨文化研究的艰巨性。
6、中国学生改怎样读phd
首先,不要太功利。中国人的功利性非常强,我身边来美国读博士的大部分学生目标就是终身教授。有奋斗目标是好事,但是5年的读博时间是那么的长,如果仅仅把这段时间当做成为教授的手段,希望赶快熬过去。那你的人生其实没有什么趣味。要学习好,还要平衡好自己的生活。象夏一红那样,完全为了发论文而忽视家庭和子女,从妻子和母亲的角度而言是非常自私的。何况,大部分博士最后都无法拿到终身教职,成功只属于少数人。那为什么我们不从现在就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安心做好手头的每件事并享受这个过程呢?
其次,要有主体性。也就是要有自信心。从做人层面来说,我觉得很多中国学生崇洋媚外,觉得外国的什么都好,对外国人阿谀奉承。有些华人教授张口闭口“中国学术腐败,中国是定时炸弹,中国人只会搞关系等等”。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丝毫没有想到,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哪来对中国经济和管理学的研究需求,哪来你华人教授在商学院的地位。我怎么没有看到商学院中非洲经济管理研究成为显学。从学术层面,中国学生普遍太乖,恨不得看完所有论文,希望吸收所有知识。但是“供在殿上的未必都是佛”。论文里面其实也良莠不齐,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辨别。只有自己有了主体性,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理论框架,才能够超越前人,有所创造。否则一辈子跟在大牛小牛后面摇旗呐喊,又何来的创新,就连自尊心也不允许我们这样做。
最后,中国博士的未来大舞台在中国,机会在于贯通中西,从而为中国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可否认,现在很多中国人恨不得往欧美跑,实在不行拿个新加坡和香港的护照也好。而且不少华人安于一隅,将他国的机会与自身的发展结合的比较好,从而获得了成功。“但是十几亿的大国,妄自菲薄,靠拾人牙慧决计是活不下去的。中国人必须找到自己的价值才有生存的权利。中国人的价值需要在与其他各民族的范式对话中重建。”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学生而言,仅靠像梁小民那样翻译西方经济学教材就赚了几千万版税而吃穿不愁的机会没有了,象徐淑英那样凭自己的华人身份和对中国的一知半解而占得先机的机会也少了,而象国内很多教授靠四处抄袭向行政权力屈膝叩首而扬名立万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我想,中国博士的机会在于:全面掌握西方的知识体系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海外博士比本土博士有优势);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继承(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比ABC有优势);从而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经济和管理理论。这才是我们这代博士的使命和努力方向。
最近看到论坛上红红火火,既要恭喜拿到offer的同学。但希望你们对在海外读博士的艰辛有清醒的认识。Offer到底是人生的希望之星还是又一苦难的开始,没人知道。又希望那些没有offer的同学不要气馁。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我们要选对的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选择别人羡慕的路。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收藏收藏40 收藏收藏40
沙发
发表于 2011-2-4 23:21:4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文章很有启发,讲的也很有见解,赞一个
板凳
发表于 2011-2-4 23:49:3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有见地
地板
发表于 2011-2-4 23:52:46 | 只看该作者
不敢苟同
5#
发表于 2011-2-5 00:17:42 | 只看该作者
不敢苟同
-- by 会员 他也用马甲 (2011/2/4 23:52:46)




Yeah, I also can't agree all viewpoints, especially for the disadvantage of culture difference. After all, strategical management has two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est practice or resource-based. The distinct culture also has two edges. It can bring new ideas for research.
6#
发表于 2011-2-6 06:15:2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定的参考性
7#
发表于 2011-2-6 13:21:2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啊
哪里转来的?
8#
发表于 2011-2-7 11:52:24 | 只看该作者
“商学院的各类学科则更是应该为商业活动服务。但恰恰相反,商学院的教授越来越多沉迷于理论的象牙塔,用盲人摸象的方法自得其乐。所以我很担心商学院的大部分学科(除MIS,会计和金融外),会步其他人文学科的后尘。”说的好!

商学院从本质上是应用学科研究,过于“理论研究”的确就成了脱离经济运行的象牙塔。但LZ其它有些观点说服力不够
9#
发表于 2011-2-7 12:55:49 |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啊
哪里转来的?
-- by 会员 金融 (2011/2/6 13:21:20)



同问。写得挺好的。
10#
发表于 2011-2-9 01:20:14 | 只看该作者
有启发性啊!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4-20 04:26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