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8866|回复: 24

[申请总结] R1申请总结,R2继续努力!

[精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3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首轮最后一个学校出结果,今年的申请第一阶段就算是彻底告一段落了,总体来说我对结果还算满意,谈不上多好,但是在不利的背景下也算完成了预期目标。写个总结,简单梳理一下这小半年来申请中学到的东西,了解的信息,以及个人的提升。

先报下背景:
学校:top2本科,GPA3.1;美国top10硕士,GPA3.9
工作:金融行业,自认为工作成就和能力在同龄人里应该算很突出的吧
课外:四年多NGO经历,上学的时候就有做公益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考试:G740,T115

目标学校:毕业之后还是想继续做金融,所以首轮申的都是金融校,CBS, Stern,LBS, Booth,Wharton,外加去年开始发力金融的Kellogg和欧洲新贵IESE。
结果:
拿到面试:CBS,LBS,Stern,Kellogg,IESE
Offer: LBS,Stern,Kellogg, IESE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以下内容逻辑结构混乱。。。

1. Why MBA?
每个人读MBA的目的都不一样,大体可以分成“为了跑的更快更远”和“为了换条跑道”。我属于后一种,换跑道的又无非是换三样东西:industry, function, location。据说这三样东西最多换两样,不可能三样都换。我想换location,所以对MBA的排名等外在因素一直不怎么关心,我更关心海外就业的资源和当地工作签证难度。我一直都知道Wharton和Booth对我来说有点outof reach。LBS,CBS,Stern我觉得都很好。大环境对中国人越来越差,难说明年美国签证有多难,所以Wharton和Booth挂了我没觉得咋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在MBA申请中的所有问题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why MBA,这个回答一定要真实,因为一个假的答案即便忽悠的了审核package的第一道admission fellow,也不太可能忽悠的了面试官(尤其是专业AO面试的),更不可能忽悠的了自己。我记得半年前我刚开始和前辈们聊MBA的事的时候,聊了一大堆,校友问我为啥要读MBA呢,我说我这几年专业技术学的差不多了,想有更好的发展的话就需要加强soft skills的训练,所以想读MBA。校友立刻打断我说,你前面说了很多你回国后遇到的困难和不顺,你很显然是想靠MBA出国的,为啥跟我扯了一堆soft skills的nonsense?其实学校并不那么care你的理由有多崇高(也许HSW除外),但学校在意你是否想的透彻、清楚、全面。如果经过审慎深入的思考,认定MBA是换location的最好办法,那完全可以实话实说。真实的想法才是最好的答案。我后来深以为然,在所有面试中都坚持实话实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Stern是一个很看重职业目标可行性的学校,几乎所有面过Stern的人都反映面试官会针对职业目标可行性盘根问底。我面试时面试官直接challenge我“当前签证政策对你不利,你能实现你的目标吗”,我也很坦诚的告诉她that’sa risk I’m willing to take。我认为实话实说是最正确的申请策略,面试后不到一周就发了offer。
有次和一个AO聊天,她说去年面试的时候有个女生的MBA reason是:我老公在xx城市工作,我读MBA是为了尽早跟他团聚。这个女生最后也录取了。所以说,真实最重要,如果你的MBAreason都无法说服自己的话,即便进了面试也会被戳穿。

2. 考试
这里得强烈推荐一下helr(其广告在CD上遍地都是),我认为helr至少在CR方面是唯一真正掌握了GMAC出题思路的培训师,如果helr的CR笔记看不懂的话,说明逻辑思维方式肯定是有点问题。建议至少先看懂,熟练掌握,再在做题时扬弃地运用。Helr做SC的方法稍有点绕但也绝对值得好好学习。我考了两次分数一模一样,感觉也够用了就没再考。个人感觉从680到730可以通过提高考试技巧来实现,730以上每提高10分都需要逻辑思维水平有实质性的进步。当然不排除运气好蒙对了的情况,但假如说连续考5次的话,5次为一组,每组的平均分想提高10分我认为是需要能力有实质性提高的。GMAT的思维方式和逻辑严密度比较符合商科专业的要求,本科学经济学、金融、管理的人会有一定优势,理科方面物理、化学、生物专业的人会更加适应GMAT,文学、数学、哲学、工科的人一般需要多花点时间适应。美本比陆本会有优势,因为GMAT经常逼急了靠语感做题准确率也挺高,陆本不管你英语多好,语感方面终究比美本还是有差距的,美本相比美国人也有差距。但从录取结果来看,admission committee应该是考虑了这些差异的,美本的GMAT平均分似乎比陆本还是高一些,说明AO对美本的分数要求更高。
我自己的备考策略是,CR靠helr,SC靠Ron,RC靠自己。我的英语强项是阅读(托福阅读从来没低于过满分,高三的阅读理解也基本是满分),所以我没有在阅读上花时间,每天保持读英文报刊的习惯,维持语感和反应速度。CR我是看了helr的讲义和茅塞顿开,正确率瞬间从60%飙升到90%,模拟题基本能控制在每套题总错题数5个以内,此处不再赘言,大家请自行搜索helr,强烈推荐!SC是很多人没想明白的死结,很多人把SC当成数学题来做,用摸索出来的语法规则去排除错误选项,这个思路完全错了。SC考的是把一个能明白在说啥但表达方式有点问题或者有点不专业的句子捋顺了重新说一遍的能力。一个符合GMAT标准的句子需要做到含义准确、表述专业、简洁明了,三个要求的重要性依次下降。所以其实根本就没有啥绝对正确的语法规则,GMAC根本不是按语法规则出题的,什么that只能修饰东西不能修饰人,that只能用于限定性修饰,adj.必须修饰挨着的名词等等这些规则,都是可以打破的,只要打破以后语义准确就行。语义准确的基础上,要做到表述专业。所谓专业,我觉得就是有逼格、不尬,像个成功商业人士的口吻,或者想象一下你在英文办公环境中怎么给领导和客户发邮件,专业到这个程度就对了。
举个例子:
句子1:Tom used to be awar hero who killed Iranian soldiers who murdered civilians.
句子2:Tom used to bea war hero who killed Iranian soldiers that murdered civilians.
有很多GMAT讲义会告诉你,GMAT不用that修饰人,必须用who修饰人,但这两句话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句子2胜出,因为不管用that还是who都不影响句意,而句子1里连续出现两个who,读起来尬,所以选2。只有很少量的语法规则是绝对不会打破的,难度系数越高的题能打破的语法规则越多,因为SC真的不是在考语法,而是在靠商务写作和逻辑能力。SC的逻辑不是CR那种硬逻辑,SC就是看你能不能把句意理解准确,能不能捋清这句话说的到底是谁在干嘛,干出了啥,导致了啥,影响了谁,etc.
已经半年没接触GMAT了,有些当时的领悟现在都忘了,如果有机会再慢慢分享吧!

3. 择校&SchoolResearch
我不觉得对学校的了解程度能影响申请结果,school research在申请表和essay中几乎没有地方给你表忠心。对我来说school research更偏向于排除我觉得对我帮助不大或者我不喜欢的学校。比如说Wharton虽然贵为金融第一校,但在录取CBS的情况下我不会去Wharton,因为通过school research我发现自己接受不了Wharton的aggressiveness,在这这种环境里待两年肯定会很不开心。School research我觉得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课程/专业设置、就业资源、地理位置、校园文化。很多人会忽略地理位置,但这是很大的失误。很客观的说一句,CBS和Stern能有各自的地位,地理位置至少贡献了50%,如果把这俩学校搬到Ithaca去,那真不好说还有几个优秀的人愿意去。
关于要不要campus visit的问题,我认为申请阶段没必要campus visit。如果campus visit的目的是近距离了解学校,那么时间ok的话可以去转转,如果去做campus visit的目的是show commitment,我觉得趁早拉倒吧,别浪费时间。20多岁的人应该工作都很忙,如果你的工作居然能请出一礼拜的假飞到美国去show commitment,那说明工作不饱和,让人不由得质疑你工作上是否有简历里写的那么多achievements。在你已经熟读学校网站的所有角落,撩遍所有能找到的校友的情况下,campusvisit的边际效应极低,如果工作忙,不建议在录取前做campus visit。通过campus visit增加的那一丢丢了解,并不能帮到申请。最好的campusvisit时点是录取之后,这时候应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下,看哪个学校的vibe和自己最合适。
选校的时候我定了两条标准,一是金融要强,二是大城市。我读MBA的目标是从国内市场换到海外的一流投行,所以我很看重金融方面的职业资源,又因为现在签证越来越难,大城市有更多的跨国公司,可以想办法hustle到一些其他国家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如果学校的文化比较谦逊、和睦,就更好了。所以我锁定了美国的四个金融校加欧洲的金融校。这几个学校都比较难申,尤其是Wharton和Booth,所以我没有把期待定得很高,我的预期是CBS和LBS录一所即可。

4.第一轮申请的几点体会
体会一:international experience的重要性最高
我的申请结果可能低于一些好朋友的预期,但是还挺符合我自己的预期的。尽管我的背景看上去不错,但细想其实有几个致命伤,一是工作经验短,二是本科成绩差,如果说这两个问题还都能解决的话,第三个问题则是死穴:缺乏international experience。不是在美加英混个水硕就能叫Internationalexperience的,必须要有和多元国际背景的团队合作的经验才算数,所以要么本科在国外,要么工作在国外,最最不济至少客户也得是国外的。我这种本科国内然后混了个水硕又回国工作的,international experience等同于没有。没有internationalexperience的话,不管你的实际能力、水平、品格如何,在申MBA的时候目标学校就需要掉一档了,比如能力够HSW的人就可以多看看CBS, Kellogg,能力本来在M7 ex HSW的人最好多申俩S16保个底。MBA申请有很多的“死穴”,我个人认为对于目标M7和欧洲top2的人来说,可能只有international experience和标化考试是真正能决定成败的死穴,其他问题都还是有办法解决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体会二:MBA难说是“择优录取”,真实最重要
第二个感受是,MBA申请和高考、找工作都不一样,MBA的名额不是按能力分配的,not even close。MBA就像女神找对象,差一点的学校招生就像网红找炮友,顶尖的学校招生就像林志玲找丈夫。我们的CV上的学校、公司、title就是我们的颜值。虽然长得帅的男生确实比长得丑的男生更容易泡到女神,但是婚恋观成熟的女生不会只看颜值,而是会综合很多因素来选择嫁给谁。长得再帅,性格不合,女神也不会青睐你;风趣幽默、博闻多识、品格坚韧的男士,即使长了个雷佳音的大脑袋,也一样能吸引到女神。当然,学校选择学生的时候当然也会犯姑娘们谈恋爱的时候常犯的错,比如有的学校明显就是resume school,那免不了会招进来很多简历上一水的brand name,而真实水平一般般的人。
最近和朋友聊天,听到很多人提到一个概念叫做“留学套利”,所谓留学套利就是很多在国内考不上顶尖大学的人,考个SAT和TOEFL去了美国top30的学校,学习能力完胜美国人,相比陆本,美本学生毕业后在国外能相对容易地进入名牌企业,三四年后申请MBA的时候依然有优势。这个套利机制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的优秀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将套利空间压缩到所剩无几。吃到这波红利的那一代人是很幸运的。没吃到红利的后来者,只能认倒霉了。
类似的不可控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所以MBA真的不是一个比谁优秀的游戏,它更像相亲,有太多因素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不是说你长得帅又有钱就一定能娶林志玲的。所以我认为申请过程中也应该放松心态,一切都是缘分,没必要为了某个学校的偏好而改变自己,应该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成就成,不成就拉倒。你要是因为自己很优秀就非M7不去,非HSW不去,最后八成结果达不到预期。娶了女神的,哪个是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最帅最有才华,非校花不娶的?往往是细水长流,不那么用力,随遇而安,心怀感恩的人,最后结局最好。

体会三:对MBA的期待要客观,否则容易陷入怀疑和沮丧
考上清华北大这辈子就衣食无忧了,这个说法小时候是不是听过很多次?20岁以后我们都知道这是胡扯淡对吧?但是很多人对MBA却还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上了M7以后,接下来的五年就应该一帆风顺。如果毕业后发现找工作很困难,签证搞不定,就特别沮丧,感觉被欺骗了等等。
MBA并不是美好前程的保障,MBA只是一张竞技场的入场券,至于能不能获胜杀出来,那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为什么很多人坚定地读MBA?因为很多人(尤其是我这样的大陆金融狗),如果没有这张入场券的话,连获胜的机会都没有,读个MBA至少能把机会从0%提高到50%,能力强点的甚至能提高到70%,但谁也不能保证你读了M7就everythingwill work out。正确的心态是把MBA看做提高成功率的途径,它没法确保成功,但只要你能力够强,MBA能提高你成功的概率。
是否要读MBA,取决于MBA的预期收益和你自己的风险偏好。对很多人来说,MBA的潜在收益并不能justify他对风险的厌恶,那就没必要读MBA。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要光看收益,也要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意愿。我在网上看到了太多的MBA不值或者MBA帮不到自己的抱怨贴,但总体看下来大多问题不是出在学校的资源上,而是自己对学校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MBA要是真那么神,学费早就不止这个价位了,我等普通人也申不到了。
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能过上什么样的人生,下限靠能力,上限靠机遇。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强行上了个top MBA,或早或晚都会遇到问题。选择MBA这条路,务必要以自己过硬的能力为前提,对自己能力有信心但是缺机遇的可以读MBA搏一把,指望MBA提高自己能力使自己改头换面的要慎重考虑。




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R2也在紧锣密鼓的努力中。写个冗长啰嗦的总结帮自己梳理一下半年来的思考,也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希望大家都有满意的offer,也希望我自己能顺利开启人生的下一篇章!


发表于 2019-12-13 14: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
发表于 2019-12-13 15: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在K家录取群里吗?
发表于 2019-12-14 13: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Mark一下!               
发表于 2019-12-14 14: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lz!  最后去哪家呢?
发表于 2019-12-16 00:20:09 发自 iPhone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待很好!
发表于 2019-12-16 05: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哎,读书工作都么有任何international experience的大陆狗咋办哇?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09: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VickyMM 发表于 2019-12-16 05:28
哎哎,读书工作都么有任何international experience的大陆狗咋办哇?

申到M7的也有,但真的特别特别少。。。
发表于 2019-12-17 08: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lz分享。想分享一下自己对campus visit的观点。

个人觉得campus visit还是很重要的,可以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增加对各个学校的了解不是只有campus visit一个途径,还可以通过和目标校的校友打电话,参加当地的info session和coffee chat来了解学校。

我在申请期间也纠结过到底要不要去campus visit,我在西海岸,申请的学校大部分都在东海岸,最后还是狠下心请了几天的假去东海岸看了2个学校,然而这2个学校最后都没有进。我觉得campus visit期间很遗憾的一点是,虽然可以参加课程,参观校园,但是期间和current students以及alumni的联系并不是很多。还不如我在西海岸去的另外2个东部学校的info session,每个info session都请了不下20左右校友过来,遍布各行各业以及pre mba experience也各不相同,我在info session认识的一些alumni后来申请过程中一直有联系,对我整个申请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后来在面试CBS时,面试官有问到我有没有去campus visit,想来也是看我对CBS的commitment如何。我去东海岸campus visit的时候因为schedule conflict并没有去CBS。我和面试官说我虽然没有为了申请去campus visit但是我以前在纽约做summer internship住在哥大旁边,经常去那边的food truck买吃的。。面试官听后大喜,然后开始和我聊哥大周围的吃的。

所以重点还是通过了解学校把自己和学校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和读申请的AO/面试官迅速clicked,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authentic...campus visit确实是很好的途径
发表于 2020-1-2 08: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Wharton、Booth、CBS这三个学校的录取率,CBS (13-14%)低于Wharton(19-20%)低于Booth(~2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近期活动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4-3-29 08:07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3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