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为什么我去Ceibs(中欧)而放弃M7/LBS/INSEAD(长文慎入) [打印本页]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6 19:03
标题: 为什么我去Ceibs(中欧)而放弃M7/LBS/INSEAD(长文慎入)
申请是一件很personal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况、偏好和目标。我无意于强加我的价值观于其他人,但很愿意分享为何我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恨不得获得越多的信息帮自己作出一个人生最优的选择,但事实上,谁都无从得知另外一条路的风景。我倾向于认为,在读MBA这条路上,和人生的其他重要选择一样,或许根本不存在那唯一一个最优解:北美有北美的努力方向和玩法,欧洲有欧洲的精彩,而留在国内放弃海外的机会何尝又不是背负更大的压力呢。

当然,肯定要感谢在这个论坛上活跃着的各色牛人。很多人提供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建议、批评和鼓励。

>>>>>>>
背景
我的背景不太具备代表性:TOP2本科年级第1,外资行融资+股票研究4年(两年大陆,两年香港),某新兴产业亚太区高管1年(在大陆),pre-mba的基本工资已经超过所有商学院毕业生的medianCFA charter holderGT很均衡:730+6+109
我觉得我的背景的特点在于,投行的经历让我很熟悉职业圈,包括各类商学院的毕业生;而企业高管的经历极大拓展了我对于职业生涯的视野。在刚刚从投行跳到企业的时候,各种不适应,当时我一度觉得MBA是转型的救命稻草,期望回到职业圈。但随着逐渐适应,我愈发感觉到完全另外一个圈子的精彩。

>>>>>>>
决定
在北美M7+LBS+INSEAD9所学校的Pool里,我今年申请了4所。中了3所,失败了1所。本来是完全没考虑中欧的,但在被学校陆续录取,接触了更多的校友和资源的过程中,在最后一刻选择了中欧。并且获得了录取。
整个决定的过程,非常的难熬。我并不想披露我放弃了哪些学校,也决不愿给人中欧比这些学校好的印象。恰恰相反,由于我深知中欧在很多领域都比不上这些全球更知名的顶尖商学院,也因此做出这个决定才更艰难——因为它意味着我需要用更多的努力获取资源,弥补学校名声上的差别。

>>>>>>>
原因
毫无疑问,家庭原因和成本问题都是考虑原因,但除此之外的因素也非常重要。

1)
大多数国际顶级商学院的强项,对于投行/咨询的job placement,恰恰是我最不感兴趣的。

个人体会,外资投行整体而言,包括投行/研究/S&T在亚洲的势力在逐渐减弱。一方面是美国和欧洲对于大金融机构监管的更高要求,一方面也是宏观经济的转变让新兴市场在二级市场的吸引力在降低。每年仍然有工作机会,职位的待遇也会不错,但长远来看,失业风险增高,有能力的求职者增加,香港房屋买卖限制,港币人民币汇率,使得目前进入亚洲投行的risk-reward10年前进入香港外资投行相比还是差了不少。

当然,外资投行中已经占着坑的人未来有可能赢来很大的机会,比如一些获得名誉的资产管理组,以及一些已经拥有很好客户资源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但这些很好的坑和MBA几乎无缘。即便有MBA进入大行PB也不会像10年前那样可以很快晋升为拥有客户资源的主力。

关于咨询,在MBB的很多朋友也都有各种抱怨,抱怨咨询这个行业也越来越难做了。业内的朋友觉得,咨询卖的就是想法和思路:10年以前,咨询公司拿着老外的方法论和先进的经验来忽悠,靠的是信息的时间差和知识的不透明。而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客户一个比一个精,客户的人才越来越多,知识和经验差距越来越小,而且大家对于飘忽的管理咨询的认识也不是原来的阳春白雪那样,大部分用得起国际管理咨询其实大部分就是把咨询公司当枪来用,现在很多项目拼的就是学习能力和快速的分析能力。

和投行相比,咨询公司和商学院的对口程度应该更高。咨询公司卖的是人,也更在意学校的名气,所以国际顶尖商学院的毕业生去咨询公司的更多,仅此而已。我第一不赞同按照薪水评价一个人的优秀程度,也不赞同按照是否进入那些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评价一个的优秀程度——尽管社会的主流往往这样认同。我看过很多成功通过MBA转型高薪的人,也看到很多转型失败或者即便去了投行咨询仍然痛苦的人。投行和咨询的技能很窄,出路并不多。尤其是咨询,远不是想的做几年就可以去企业做高管,这几年多数也是去了PE的投后管理和企业的战略部门而已。尤其到了40岁以后,咨询师如果没有积累足够的人脉资源,其实非常辛苦,最好的积累人脉的时间错过了,转行远不如五年前容易。

这些光鲜的行业其实都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在这些领域,中欧不如其他国际顶级商学院。但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抗拒光环的诱惑,我相信一定有人认同我的观点,外资投行和外资咨询并不是朝阳行业。

2) 中欧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是他相对于其他顶尖商学院的加分项

在面试的时候,中欧反复强调“China impact”。我也觉得这是中欧的亮点。中欧在中国的校友圈异常强大,并且可以提供的资源也非常多,EMBA,讲座,创业基金,教授等。很多人可能会质疑,这些资源真正落在你身上的又有多少?但非常明显,作为商学院里唯一全职的项目,这些资源和MBA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我还没有入学,但我坚信,你能受益多少,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和付出。这和在美国时候融入美国的社交圈,参加各类活动social,甚至在linkedin上找校友求职一样。我坚信在中国的商学院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从资源性上是一点不差的。只是一个是美国的偏一点国际的资源,还一个是中国的偏少一点国际的资源,资源类型不同。客观来说,其实我认同大多数人在北美MBA其实奋斗的比中国MBA更辛苦,但如果你在中国的MBA比如中欧可以像在北美MBA那样奋斗,我相信机会和视野一点都不差。你可能接触不到全世界顶尖fund的投资策略和故事,看不到全球型大公司对亚太中东南美的经济判断,但你能接触到中国本土的革新,看到本土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教育改革,中国式的政治经济关系,新型农业和新型消费品,本土式的营销策略及中国艺术品市场。

我个人的体会:作为一个职业人士,很多时候其实生活关系网相对简单,主要面对老板和客户即可,有很繁琐的职业技能需要锤炼。但真正要超出职业人士做更多的事情,比如经营自己相对独立的业务,则需要编制更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处理更复杂的多的Stakeholder的关系。我相信,中欧的校友资源和活动资源比任何一个国外的商学院都能带来这方面的受益。具体的东西不一而足,比如周末的各种讲座,各种社团联系。这些东西对于资源的建立的帮助应该是巨大的。

如果你的职业目标仅仅是有一份光鲜体面的在中国大陆60-100万的职业人士的工作。那或许这些资源帮不到你,国外顶尖MBA能够风险最低的将你带到那个圈子(但存在你其实并不喜欢那种职业方式的风险,以及被裁员的风险);但如果你志向是在40岁或者45岁的时候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有一群互相认同的圈子,可以自主决定大多数事情并且经济没有压力,而如果事业做好了反而有一飞冲天的可能。有可能,一家之言,国外顶尖MBA带入的那个圈子只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跳板”而已,我理解你很容易会在MBA毕业5年左右进入另外一个瓶颈。

3) 创业教育与创业机会

我相信绝大多数事业心强的人都会有一个创业梦。因为熟悉资本市场,或者接触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深名作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掌舵人才是真正的牛逼人物。大多数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践。我也一样,有了想法,做了一些行动,却被更多的阻力和原因搁置着。但我从没放弃在商学院的学习中更近距离接触创业。

其实国外的很多商学院也都非常重视创业学,也因此诞生了很多知名和成功的人物。中欧也是如此。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创业基金,创业社团……几乎你能想到的资源这里都有。而相比于StanfordINSEAD这两所尤以创业出名的商学院。中欧最大的优势在于,这是中国。中国目前的市场仍然充满机会,很多领域的发展与革新使得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这些改变,有些和美国类似,但也有很多是独特的。在中欧读书我认为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些,和你的同学们交流这些,然后力所能及的进行实践。

我非常确定在中欧的创业成本一定会比美国低。而中欧一直在不断努力在生源上保证一定比例第二代企业家的数量,这使得其MBA项目的人脉资源一直是被低估的。
而中欧和中国创投机构的紧密关系也是任何一所国外的顶级商学院无法比拟的,这从就业生的毕业去向就可以看出来。尽管很多知名的VC的创始人和合伙人都是国外MBA,但这是基于时代的不同。在10年后的今天,同样一个HBS,你读书出来的机会和当时是不一样的。即便创始人是你的校友,那作为校友的你可以复制他当年的辉煌吗?我认为答案是明显的。中欧也一样。起码在优质风投的进入门槛上,我认为中欧是要远胜国外顶尖商学院的。

4)商学院是培养“精英”的项目?

我认识很多非常典型的bluechip的同学和朋友,MBB, GS/MS, Fido/capital, Carlyle/Blackstone,这些人除了咨询的以外(咨询行业不适应我这个章节),大多没有读MBA。事实上,对于事业上一帆风顺的人来说,读MBA的意义更多是潜在的、不确定的,而风险和损失却是直接的、明确的。也有非常多不在行业最顶尖的branding下,但却在各自领域非常成功的,无论是无名的私募,低调的fund,在S&T, PB, Research高速提拔的部门的红人。他们也几乎不会去读MBA,甚至也不会跳槽的,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和工作关系,他们目前的状态已经让他们足够满意。

所以,真正去读商学院的,或多或少都是存在着不如意的地方,无论在外人眼中多么华丽的背景,都是冷暖自知。或者由于家庭原因想换一个城市,或者在工作当中遇到了瓶颈,甚至换了一个老板,预感目前所处的是夕阳行业。所以MBA即不神奇也不神圣,就是一个职业转化的平台加上一群需要镀金的咨询师。也因此,我并不认为商学院是培养“精英”的地方,相反,他更多是一个让璞玉变成美玉的平台而已,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如是而已。商学院申请的游戏规则,也远不是选拔精英的机制,而是“过去的你”+”商学院”=“未来的你”这个等式。尤其是美国的商学院最喜欢的版本,就是曾经的经历风霜,但有风骚的潜质,被商学院画龙点睛,一下子就可以在未来绽放光芒这个版本而已。

也因此,其实学校和学校的差别远远没有排名所表现的那样差异巨大。尤其对于中国学生。但是却有太多的人仅仅在意了学校名声的差别,于是武断地做出AB好等等评价。事实上,不算LBSINSEAD这种国际学生比例超高的地方,美国的MBA的设计极大程度仍然是为美国人服务的。无论是案例,就业,还是社交活动。我在top2本科的时候,其实比较清高,也不太看得起当时学校里的各种MBA等办学项目,尤其是什么国际MBA的外国人,觉得他们就是沾了学校牌子的光。其实很多M7的学生看他们MBA的外国人的时候,或多或少不会带着这样的想法吗?

所以,把MBA的学校名声看淡些,其实有时候选择就会容易许多了。我想积累更多中国的社会资源,学习兼顾了西方经验的中国和各国案例,拥有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文化活动,可以近距离和中国的大佬们一块拜访演讲参观,同时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变革与发展,那么选择中国最好的商学院,其实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一味追求排名,甚至学校名声,在中国,多数时候往往是听到一声声“哦,哇”的来自圈外人士或者后辈的赞叹声,其他的意义并不多见。当然,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小圈子,比如微信群,校友会等等。不去这个学校的MBA,当然进入不了这个圈子。这只是一个选择问题——top2 MBA的微信群,中欧的校友会和行业活动,并不一定比北美的圈子差。

5)关于生源

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教育,在于分享。

老师和学生的分享,以及学生之间的分享。行业差距越大,交流障碍越低,获得的收货越好。这也是全球所有的商学院都会强调学生的多远和差异,每个商学院都想摘掉自己身上“金融”或“咨询”的帽子。人们往往都会觉得得不到的是最美的,因此在本科毕业后的最初期最难进的咨询和投行往往成为大家最羡慕的。

但我恰恰觉得最有意思的人在那些实业里,尤其是那种不是跨国企业的一颗螺丝钉,而是各类民营企业中参与很多,拥有自己经验和视野的人。我知道很多投行或者咨询的人不大看得起这些人,有一种我为何要和这些人为伍的错觉,或者投行〉咨询〉实业的认知。但我强烈反对这个观点。

曾经的时候,我也觉自以为老牛了。一直都是top performer,同事老板喜欢,有一票朋友互相喜欢认同,周末出个海爬个山出个国,拿个几百万做直升飞机去澳门豪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觉得青春的潇洒不过如此,工作四年之后就可以衣锦还乡回国拿百万年薪的高管。

但现实呢,进入企业之后,发现之前的技能和经验用处很小。商场里面尔虞我诈,真真假假,想要开拓业务各种资源渠道都没有,融资艰难。所以一度产生了极强的不自信和挫败感,直到逐渐放下过去的那些清高骄傲,虚心开始和社会中原来忽视的各种“能人”打交道,才真正感慨到社会主流的这些企业家和商人的能力和魅力。

我能看到的现在,中欧在努力集结着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可能他们更多的来自实业,但却来自于你在国外MBA接触不到的有趣的行业,中国的新型农业,工程,医疗,游戏,不一而足。而如果在接触了中欧的圈子后感到生源良莠不齐,那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高估了在国外顶尖MBA学生(尤其美国MBA的中国学生)MBA之前的经历。由于多元化,国际化等等考虑,国外的MBA也同样良莠不齐。

但很多时候,也只是你的偏见让你给行业划分了三六九等,或者纯粹以薪水和公司的名气论英雄。我并不认同于此。虽然很多人可以远远没有那种职业素养,但他们却有其他的特质会在一些你所欠缺的地方,比如企业家精英甚至江湖习气。

我知道我的选择并不常见,我也并不愿强加我的选择和理解于任何人之上,只是想把我的想法写出来,和你分享,给大家分享一些我对于中国和西方商学院选择上的理解。

作者: 38383388    时间: 2014-1-6 19:29
挺好的。什么时候中国人不需要去国外读书,外国人需要到中国读书,才说明中国强大了。
作者: pigman007    时间: 2014-1-6 19:38
广开言路,谢谢LZ的好文
作者: jimmyjiyi1989    时间: 2014-1-6 19:42
好文,明白你说的人不在少数,能有勇气放下面子选择国内MBA的就不多了,说到底还是面子问题。

投行>咨询>实业的心理优越感实际上就造成了欧美MBA>本土MBA的心理优越感。。。
作者: pigman007    时间: 2014-1-6 19:45
我感觉这将是又一个火贴!火钳刘明
作者: kinghades    时间: 2014-1-6 20:23
见到的去美国MBA混得不咋的人多了去了  
支持楼主


楼主职业目标短期 长期各是啥啊
作者: tastestory    时间: 2014-1-6 20:37
火钳刘明~

楼主的观点我其实深表认同,不过还是想去美国MBA,主要是没见过世面,想去看两年,也许觉得不过如此就可以回来踏实工作了
作者: sisurain    时间: 2014-1-6 21:32
LZ最后选择的是中欧的在职mba吗?如果是,那可以理解啊,如果是选择全日制,那我认为完全没必要。
作者: bigbaby    时间: 2014-1-6 22:22
牛人在哪都牛
作者: bigjoe    时间: 2014-1-6 22:33
写得相当真诚
作者: liuruijoy    时间: 2014-1-6 22:56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帖子,如果你不仔细分别的话。作者说的没错,本土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你不要忘了,作者是一个缺乏本土经验的家伙。如果有人是一毕业就混社会的老土炮,考虑就是另外一个方向了。所谓缺什么补什么,您可看好了。至少我这样随时可以找一堆二代企业家的家伙来说,本土人缘,真不需要一个学校来获得。
作者: lhlincoln    时间: 2014-1-6 23:32
Life is a process of self-discovery. Life is a journey that shows us not only the world but how we fit into it. Keep going and keep reaching out. Good luck, LZ.
作者: detectivezw    时间: 2014-1-7 00:09

730+6+109?这个6是神马有人知道吗?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7 00:15
detectivezw 发表于 2014-1-7 00:09
730+6+109?这个6是神马有人知道吗?

gmat awa I Guess.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7 10:42
liuruijoy 发表于 2014-1-6 22:56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帖子,如果你不仔细分别的话。作者说的没错,本土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你不要忘了,作者是 ...

我个人的感觉,企业家和职业人士之间其实有个互相不理解的鸿沟。在MBA的学习,尤其在本土MBA的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弥补这个鸿沟,一方面接触二代企业家,一方面也接触成熟的资本。我相信圈子一定会扩宽不少的。
作者: liuruijoy    时间: 2014-1-7 10:49
dongqi221 发表于 2014-1-7 10:42
我个人的感觉,企业家和职业人士之间其实有个互相不理解的鸿沟。在MBA的学习,尤其在本土MBA的学习可以最 ...

你说的很对,你也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非常棒。我只是提醒一下有些想不清楚的家伙。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鸿沟自然存在,特别是每一个感觉到自己过去成功的人。你知道有些人明明能力已经超过博士了,还要去读博士吗? 如果你做出这样的选择,若干年后,你不会在有些场合觉得自己还是缺点什么吗? 国内的mba如此好混,大把时间可以part time。不过好在你还年轻,如果是我,我选择先外后内,有什么所谓嘛。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7 10:53
liuruijoy 发表于 2014-1-7 10:49
你说的很对,你也很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非常棒。我只是提醒一下有些想不清楚的家伙。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 ...

恩你说的很对。所以我也在一开始说申请是一个很personal的事情嘛。只是分享本土mba或许在一些方面被低估,但我也没有否认出国读的很多优势和裨益。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7 10:54
bigjoe 发表于 2014-1-6 22:33
写得相当真诚

thanks Bigjoe.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7 11:00
bigjoe 发表于 2014-1-6 22:33
写得相当真诚

thanks bigjoe.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1-7 11:08
LZ的境界远远的超越你的年龄,年轻有为,十分地佩服!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1-7 11:12
detectivezw 发表于 2014-1-7 00:09
730+6+109?这个6是神马有人知道吗?

GMAT730,AWA6,TOEFL109
作者: liuruijoy    时间: 2014-1-7 11:34
dongqi221 发表于 2014-1-7 10:53
恩你说的很对。所以我也在一开始说申请是一个很personal的事情嘛。只是分享本土mba或许在一些方面被低估 ...

我想问下,可以总结为“接地气”吗? 哈哈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1-7 15:37
jimmyjiyi1989 发表于 2014-1-6 19:42
好文,明白你说的人不在少数,能有勇气放下面子选择国内MBA的就不多了,说到底还是面子问题。

投行>咨询> ...

那些所谓头顶欧美顶尖MBA就觉得有优越感的人out了,海归在今天大家心中的地位已非常清楚了。纷繁复杂的中国商界,由于LZ上述提及的一些原因,就只有那1,2家以EMBA校友为主的本土运营的体制外商学院,他们那类圈子才是高大上。不屑于拿那张本土MBA“入场券”的基本就失去了打入这张异常强大关系网的机会。
作者: tastestory    时间: 2014-1-7 15:58
liuruijoy 发表于 2014-1-6 22:56
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帖子,如果你不仔细分别的话。作者说的没错,本土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你不要忘了,作者是 ...

你说的有道理,缺什么补什么

不过楼主能去想这些问题,并且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十分值得钦佩的。我记得我好想看过楼主另一个帖子,好像和楼主还是校友,而且比楼主高四届,自叹境界的差距...

这几天正在赶R2,又想到我的essay,和这篇帖子相比简直差好几条马路,估计就是幼儿园的思维水平
作者: buzhidao01    时间: 2014-1-7 17:13
非常感谢LZ的文章,很启发思考! 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是为了圈子,为什么LZ没有考虑本土体制外的EMBA呢?
作者: iyouth    时间: 2014-1-7 18:20
lz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点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所欠缺的,在这个时代,能够独立思考真的很不容易。个人觉得,选择ceibs还是北美mba,关键在于自己想从mba获得什么,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评价个人的选择。
作者: 星星点灯2010    时间: 2014-1-7 20:50
楼主想混圈子,就熬多几年去读EMBA了。你对中欧MBA(或者国内其他MBA)的看法,基本是在胡思乱想,这些MBA是混不到圈子的。

思维逻辑性这么差,不知道你的那些背景和offer是不是在吹牛。
作者: lifetree22    时间: 2014-1-7 20:54
个人觉得多年后也许会有一天中欧会比北美商学院难进。
佩服楼主的视野、前瞻性!
作者: OxSead    时间: 2014-1-7 21:56
2年或更久以後回來告訴我們你後不後悔,也許才會有些價值。
作者: purewatersh    时间: 2014-1-7 22:16
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存在,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无论中国是否在模仿国外,相信以后国内的MBA甚至各种资源都一点不会比美国差。
只是对自己而言,去美国读MBA,能在短短2年内,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看似有着共性但又完全不同的人成为同学,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个人向往的。
作者: tanklance    时间: 2014-1-7 23:09
mark一下
个人认为LZ想要的圈子还不是国内MBA项目能给你的,应该是EMBA吧。
对中欧而言,我看过他们近两年学生的mini bio,可能是我观察力不够敏锐,我并没有发现有一些强大圈子的影子。
MBA项目早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已经成为大多数想要改变职业生涯的人的选择(那些拿着公司sponsor去念M7的除外),大家都是"屌丝",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国内国外皆是如此。甚至可能,你要想认识那些圈子的人,去海外说不定几率还大点。根据自己身边的例子,好的土豪不缺大陆的人脉,但很多希望拥有优秀的国际视野。
归结到底,还是那句:缺啥补啥。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8 10:40
tanklance 发表于 2014-1-7 23:09
mark一下
个人认为LZ想要的圈子还不是国内MBA项目能给你的,应该是EMBA吧。
对中欧而言,我看过他们近两年 ...

我和中欧长江的EMBA的人都聊过。感觉呢,混圈子很好,但是很多人纯粹是为混圈子去的。MBA的背景肯定比EMBA差,但就像你说的,国外的MBA的学生背景其实也没有那么Fancy,谈到资源不考虑父母这个层面就如你说的大家也都是“屌丝”。而很多家里的背景又不一定能够直接转化成为同学间的资源。而MBA相对于EMBA的好处,我个人觉得,全职的学习生活会建立起更深的了解和友谊。而且我接触的,大家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想法和资源的。你看国外MBA的mini bio其实真的也没有那么好。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8 10:41
purewatersh 发表于 2014-1-7 22:16
所谓的普世价值的存在,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无论中国是否在模仿国外,相信以后国内的MBA甚至各种资源都 ...

同意。不否认这一点。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8 10:42
liuruijoy 发表于 2014-1-7 11:34
我想问下,可以总结为“接地气”吗? 哈哈

恩,差不多吧。不过也是相对于国外的接地气,仍然保留一些国际色彩的接地气吧。我是这么理解的。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8 10:45
buzhidao01 发表于 2014-1-7 17:13
非常感谢LZ的文章,很启发思考! 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是为了圈子,为什么LZ没有考虑本土体制外的EMBA呢? ...

说实话不是没考虑过。我之前的回帖简单说了一下我理解EMBA和MBA的差别。其实还有一点的,就是EMBA更适合一个稳定的已经确定的Career path中获得资源,而MBA更适合重新梳理过去的经历选择一条新的career path。我个人的体会是国内的很多机会和变革正在发生,我很犹豫是否该给自己一个重新审视自己所处行业,选择新行业的机会。如果我很满意我现在的行业,当然是EMBA更合适。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8 10:47
OxSead 发表于 2014-1-7 21:56
2年或更久以後回來告訴我們你後不後悔,也許才會有些價值。

恩非常同意。不过MBA的经历和体验其实也是很personal的事情。每个人专注的方向不一样,收获也不一样。个例的失败不能作为借鉴,个例的成功恐怕也难。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0:51
dongqi221 发表于 2014-1-8 10:40
我和中欧长江的EMBA的人都聊过。感觉呢,混圈子很好,但是很多人纯粹是为混圈子去的。MBA的背景肯定比EMB ...

不知中欧和长江的入学前薪水平均什么水平,GPA多少,GMAT多少
就业我和他们管就业的一个老师谈过,感觉不乐观,他们的学生自己也不建议我申请。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0:59
不过国外很多学校的生源也不怎么样我也赞同,比如S16我去过的两家感觉学生质量也很一般。
M7好一些,但看看BIO,还是有不少让人觉得“这种人都能进去M7不过如此”的感觉。

但正体现了M7或者S16的魔力,不说化腐朽为神奇,起码化腐朽为普通偏上了。
对比国内大学的program,包括MBA尤其是UNDERGRADUATE,都是在做化神奇为腐朽的工作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8 11:19
gabriel198411 发表于 2014-1-8 10:59
不过国外很多学校的生源也不怎么样我也赞同,比如S16我去过的两家感觉学生质量也很一般。
M7好一些,但看看 ...

很好奇怎么说国内的MBA(比如中欧)化神奇为腐朽呢?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1:38
dongqi221 发表于 2014-1-8 11:19
很好奇怎么说国内的MBA(比如中欧)化神奇为腐朽呢?

我参加过一次qs在美的top MBA,和他们的几个学生谈了挺久。
多的也不好说 自己对他们的就业不乐观。因为他们似乎对career service的人态度有些离奇。而且到美国s16交流的机会竞争也很激烈。

当然欧也不是国内的大学。
如果进去的是楼主或者其他放着m7不去念上的中欧,我觉得的确这叫化神奇为不神奇。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1:46
至于北大mba,国内几个老同学上完都挺惨的。而我觉得他们都是天生的leader。
当然,一家之言。纯粹个人感受。
作者: dongqi221    时间: 2014-1-8 11:49
gabriel198411 发表于 2014-1-8 11:38
我参加过一次qs在美的top MBA,和他们的几个学生谈了挺久。
多的也不好说 自己对他们的就业不乐观。因为他 ...

恩谢谢分享。。。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2:02
dongqi221 发表于 2014-1-8 11:49
恩谢谢分享。。。

化腐朽为神奇主要指的是很多大学的MBA.
对中欧主要的看法在qs mba会后的一些交流。以及他们的学生自己建议我没必要去念。(这个很严重)
中欧成本我想比起拿不到奖学金的北美top有优势,生源就个人接触感觉和t30有一拼。

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但个人感觉和m7或者t16还不大可比。

楼主各方面都很强。强到mba在哪里念都对你有用。我觉得你的选择没什么问题。单就一般论和个人观感而言。
作者: xiaocuicuimm    时间: 2014-1-8 12:54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作者: westham    时间: 2014-1-8 16:39
gabriel198411 发表于 2014-1-8 11:46
至于北大mba,国内几个老同学上完都挺惨的。而我觉得他们都是天生的leader。
当然,一家之言。纯粹个人感受 ...

我倒觉得清北的MBA对于想一直在体制内混的人有用,当然,PHD头衔可能更加有用。
作者: shyerplayer    时间: 2014-1-8 16:40
所述观点深表认同!其实在中国要做大事,必须要能够“接地气”,飘飘忽忽的纯金融也从来不是我心里的菜。我也一心想要在实业(传统能源领域)好好做,所以选择了北美德州大学,想去增长见识,以后继续在这个行业奋斗。很受用的帖子,收藏了!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1-8 17:38
gabriel198411 发表于 2014-1-8 12:02
化腐朽为神奇主要指的是很多大学的MBA.
对中欧主要的看法在qs mba会后的一些交流。以及他们的学生自己建 ...

其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是在qs场合碰见一哥们,背景挺强,让我吃惊的是他对M7不甚感冒,主要是他一朋友哈佛mba毕业出来了,在北美找实习找fulltime job都相当不易,也同时了解了好几个其他topmba的比较悲观的就业情况,使他对所谓topMBA均相当失望!那你说,就一些个案能说明M7不好么?

其实正如楼主说的,名气大小对个体而言没有那么重要,而大多数人更加关注外在的学校光环,忽略了关键的如这个学校的强势资源是否与个人长远发展情况匹配等因素。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8:21
wsxqaz659 发表于 2014-1-8 17:38
其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是在qs场合碰见一哥们,背景挺强,让我吃惊的是他对M7不甚感冒,主要是他一朋 ...

你遇到的这一哥们是M7毕业并且在M7 展台的不?
还是“哥们”的“哥们”呢?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8:31
wsxqaz659 发表于 2014-1-8 17:38
其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是在qs场合碰见一哥们,背景挺强,让我吃惊的是他对M7不甚感冒,主要是他一朋 ...

学校名气大小对于背景很强的人而言已经没有必要。比如UC IRVINE的MBA,很多UCB,UCLA毕业在IRVINE很不错的公司很强的背景的人,就随地读一个UC IRVINE出来也是前途无量。
对于这些人来说MBA也就是不用多掏住宿费,修几门课,补充一下短板,换个环境和胃口,利用学校关系找个位置是顺水推舟。

否则,比如我在联系家里关系安排MBA毕业后的退路时,那几个美国医药公司在华高管答应我的也只是如果是TOP这个级别毕业之后他们会帮忙招进来,否则难说。

这就像一个APPLICATION PACKAGE,如果本科研究生学校名气不强,其他都很强,没有问题。
但如果其他不强,这两个方面也不强,那就很难走。

而CEIBS今年公布出来的就业率比去年降低了5个百分点,看来我了解的也不是MARGINAL的Info。
当然,主要是看自己是对的,而且楼主的条件更符合这一标准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9:07
ceibs最有用的一点我觉得是他宣称的
“Many cases are selected from top schools such as Harvard, IMD, etc.. Others are taken from CEIBS’ own pool of China-specific cases written by faculty and staff of the Case Development Centre. ”
另外一点当然就是才6万美元的学费
---------------------------------------------------

但从生源来看,在主要是中国学生的情况下Average GMAT只有695,四分之一的人工作年限不到三年,从中国申请人POOL的COMPETIVITY来看这也的确只是T30以下的标准。
大多数人的选择虽然不一定对的,但我们研究的这个大多数人的POOL本身已经是一个很聪明的POOL。
楼主的选择有他的道理,其他人不假思索选择M7  S16的也有他们的道理。
但如果要看“人的选择”这个课题,或者为了避免“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出现的个例,我们还是看看中国APPLICANT被录取的统计水平比较有意义,而不是用“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是对的”来回避


作者: gabriel198411    时间: 2014-1-8 19:17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MBA更是如此
对于楼主我觉得MBA的主要收获也就是课程学习上和FACULTY资源上,CEIBS有他独到的优势。
更何况不用搬家不用签证,成本也比TOP50的PROGRAM都来得便宜

至于学生的人际资源,恐怕比不上楼主在工作中已经拥有的人际资源。
------------------------------------------------------------------------------------

而对于多数我们这样指望通过MBA做CAREER SWITCH的普通人,需要的还是平台优势。尽管现在这个平台优势已经被削弱太多了。

作者: petit_prince    时间: 2014-1-8 19:25
文章写得很赞。
作者: alancao    时间: 2014-1-8 21:27
说的很好哦,当年我一个好朋友,小咨询小投行做了3年,然后准备以后往国内大PE做的,拿到Insead和中欧两个offer的时候,经过仔细考虑,可能不像楼主那么logical那么全面的分析,最后果断选择了中欧。自己到底想做什么,需要的资源从什么学校从哪里可以获得,两个联系得密切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最后还真顺利拿到在中欧属于顶级的PE offer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1-10 19:03
gabriel198411 发表于 2014-1-8 18:21
你遇到的这一哥们是M7毕业并且在M7 展台的不?
还是“哥们”的“哥们”呢?

这哥同我一样关注国内topMBA
作者: richtung    时间: 2014-1-10 20:13
gabriel198411 发表于 2014-1-8 19:17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MBA更是如此
对于楼主我觉得MBA的主要收获也就是课程学习上和FACULTY资源上 ...

对的,你说的很棒。对于大部分只想career switch的普通人来说,美国TOP MBA还是秒杀国内的TOP MBA的。当然任何结论都可以引来反例,但,大家的选择都是概率,我想在这个论坛上的大部分人对于普通人通过美国TOP MBA实现自己career goal的概率大于国内TOP MBA的这一结论应该持赞成态度吧。
作者: Jesyishuang    时间: 2014-1-11 23:43
期待楼主读完后的后续感想。。
作者: kennyan    时间: 2014-1-18 07:56
分析的不错。每个人的经历塑造了每个人的选择,总有人单纯觉得去了国外读mba就好了说明还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
作者: acerjeff    时间: 2014-1-18 17:39
枪文也顶。
作者: flyreng    时间: 2014-2-4 21:12
原因1,应该是作者自己所写

原因2及以后,可能是受cdc指导,或者自己想想写的,缺乏原因1的洞察,上完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总的来说确实不错
作者: bugzhao    时间: 2014-2-6 00:56
“但如果你志向是在40岁或者45岁的时候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有一群互相认同的圈子,可以自主决定大多数事情” 看到这句,倒感觉长江更适合lz:)
作者: helen812    时间: 2014-2-7 00:23
tastestory 发表于 2014-1-7 15:58
你说的有道理,缺什么补什么

不过楼主能去想这些问题,并且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十分值得钦佩的。我记得我 ...

他是隔壁的
作者: arthask    时间: 2014-2-14 11:40
Great ideas, you are such a wise person. I think you will succeed in any schools or companies.
作者: dingdang15    时间: 2014-2-14 12:30
helen812 发表于 2014-2-7 00:23
他是隔壁的

啊我猜你是不是姓李。。
作者: KarenLin    时间: 2014-2-19 11:05
抛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exposure的差异不谈,成熟的申请人的确是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做好预期,毕竟说到底,MBA不是目标,只是途径。
作者: oneAlps    时间: 2014-2-19 15:21
lz 只要说服自己就行了
作者: cocoyang1988    时间: 2014-2-21 08:50
LZ牛人啊~~~~~~可以说古今中外,社会上向来缺乏LZ深邃的独立性思考,且能不顺应舆论营造的流行趋势,佩服!!!Ceibs不是大牌,也确实比不上北美top名校,但他的确是个不错的学校,很适合大陆学生。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2-21 09:18
同意楼上的。

依Lz所述,你的事业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了,还能客观地分析不同选择的得与失,很是佩服!

其实很多事业也是比较成功的人往往很容易陷入个人英雄主义而忽视了趋势、时机、地理位置、不同学校的资源禀赋差异…

中欧携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势,看好lz的选择!!

作者: helen812    时间: 2014-2-21 15:21
dingdang15 发表于 2014-2-14 12:30
啊我猜你是不是姓李。。

你咋知道。。。
作者: 星星点灯2010    时间: 2014-2-21 23:05
wsxqaz659 发表于 2014-2-21 09:18
同意楼上的。

依Lz所述,你的事业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成功的了,还能客观地分析不同选择的得与失,很是佩服 ...

呵呵,楼主可能在逗大家玩的吧。

1. 楼主所说的不一定是真的
2. 如果楼主所说的是真的,这个贴放了这么久,也没看到楼主说他完全确定去中欧,并准备入学了。
作者: DerMore    时间: 2014-2-22 01:27
总的来说我还是能部分理解楼主的想法,并且觉得在作出读MBA这样看似“随大流”的决定时,有一些自己的思考是很好的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楼主这个选择还是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楼主想要的一些东西真的不是在TOP10的名校MBA里面找不到。
作者: Robertfpx    时间: 2014-2-22 01:42
我确实觉得中欧的话读在职MBA就足够了,全职没必要。
作者: fatmoe    时间: 2014-2-22 10:30
为什么我读了之后觉得这像是中欧MBA的软文啊……


作者: 星星点灯2010    时间: 2014-2-22 17:54
fatmoe 发表于 2014-2-22 10:30
为什么我读了之后觉得这像是中欧MBA的软文啊……

是喔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2-23 21:33
"我坚信在中国的商学院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从资源性上是一点不差的。只是一个是美国的偏一点国际的资源,还一个是中国的偏少一点国际的资源,资源类型不同。客观来说,其实我认同大多数人在北美MBA其实奋斗的比中国MBA更辛苦但如果你在中国的MBA比如中欧可以像在北美MBA那样奋斗,我相信机会和视野一点都不差。你可能接触不到全世界顶尖fund的投资策略和故事,看不到全球型大公司对亚太中东南美的经济判断,但你能接触到中国本土的革新,看到本土移动互联网的革命,教育改革,中国式的政治经济关系,新型农业和新型消费品,本土式的营销策略及中国艺术品市场。"

无比认可楼主的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商学院招生委们一直问考生的:找到你的fit!
作者: 星星点灯2010    时间: 2014-2-23 22:23
wsxqaz659 发表于 2014-2-23 21:33
"我坚信在中国的商学院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从资源性上是一点不差的。只是一个是美国的偏一点国际的资源, ...

这个逻辑本身是没有错,不过放在楼主的描述里变得有点怪。同样的逻辑会产生这样一个结论 - 只要努力了,不读MBA和读MBA,根本没什么差别。
作者: wsxqaz659    时间: 2014-2-25 09:48
“其实学校和学校的差别远远没有排名所表现的那样差异巨大。尤其对于中国学生。但是却有太多的人仅仅在意了学校名声的差别,于是武断地做出A比B好等等评价。事实上,不算LBS和INSEAD这种国际学生比例超高的地方,美国的MBA的设计极大程度仍然是为美国人服务的无论是案例,就业,还是社交活动。我在top2本科的时候,其实比较清高,也不太看得起当时学校里的各种MBA等办学项目,尤其是什么国际MBA的外国人,觉得他们就是沾了学校牌子的光。其实很多M7的学生看他们MBA的外国人的时候,或多或少不会带着这样的想法吗?

所以,把MBA的学校名声看淡些,其实有时候选择就会容易许多了。我想积累更多中国的社会资源,学习兼顾了西方经验的中国和各国案例,拥有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交文化活动,可以近距离和中国的大佬们一块拜访演讲参观,同时专注于中国市场的变革与发展,那么选择中国最好的商学院,其实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一味追求排名,甚至学校名声,在中国,多数时候往往是听到一声声“哦,哇”的来自圈外人士或者后辈的赞叹声,其他的意义并不多见。当然,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小圈子,比如微信群,校友会等等。不去这个学校的MBA,当然进入不了这个圈子。这只是一个选择问题——top2 MBA的微信群,中欧长江的校友会和行业活动,并不一定比北美的圈子差。”

再次领略lz的深刻见地和不顺应流行趋势的勇气!!!如果中国要出Steve Jobs类型的人物,应该从你这种类型的人群中出现!!!
作者: 星星点灯2010    时间: 2014-2-25 12:22
wsxqaz659 发表于 2014-2-25 09:48
“其实学校和学校的差别远远没有排名所表现的那样差异巨大。尤其对于中国学生。但是却有太多的人仅仅在意了 ...


这个贴越来越胡扯了,要成为Steve Jobs的人,读MBA根本没有用的。

人脉本质上是资源互换。进了微信圈,校友会用处不大。

这些跟帖基本认证了这篇文章是篇软文。
作者: sxf112233    时间: 2014-2-25 13:47
原来星星今年转战美版了。
揭穿下:星星是一个2011年申请CLGO(3年制超差MBA)失败的大专生。平时以误导打击申请人为乐。其典型的话就2句:1、MBA读了没用。2、LZ背景太弱。
作者: sxf112233    时间: 2014-2-25 13:49
我就是来揭穿他的,希望选校的同学们谨慎。
作者: 星星点灯2010    时间: 2014-2-25 20:47
sxf112233 发表于 2014-2-25 13:47
原来星星今年转战美版了。
揭穿下:星星是一个2011年申请CLGO(3年制超差MBA)失败的大专生。平时以误导打 ...

呵呵,我回应下你,你说的这些是造谣。

我来点一下你的背景,如果不是真实的,你就回帖回应吧。

你一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毕业的,在国企每天无所事事。懂的实在太少,你的回帖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作者: oneonepig    时间: 2014-3-9 22:21
好赞 难得看到这么心理成熟冷静的选择 对于一个工作五年的人能有这样的气度和头脑我表示很欣赏

我自己继续修炼
作者: 寄居蟹    时间: 2014-3-9 22:44
能够冷静的选择自己的需求,而放弃众人眼中高大上的名校,需要强大的内心。祝愿一切顺利,在多少年后为今天的选择骄傲,加油
作者: chengko    时间: 2014-3-11 15:12
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follow your heart
作者: GMATBOOK    时间: 2014-11-3 16:05
大半年过去了,楼主又写了一篇入读中欧三个月后的总结,本着CD分享的精神,转帖与大家分享!
http://forum.chasedream.com/thread-923482-1-1.html
准备申中欧第二轮,希望更多志同道合者一起加入中欧!
作者: dongxu1103    时间: 2014-11-8 00:30
9月底我在CEIBS陆家嘴的活动上见到LZ了 印象是那种稳重睿智的男士 淡定的超乎了同龄人的成熟 btw 他是student ambassador
作者: Lye18    时间: 2014-11-8 10:23
嗯 不错 很有启发
作者: M-M-M    时间: 2014-11-28 13:39
“江湖气息”,喜欢这4个字~
作者: xyczju    时间: 2014-11-29 22:58
很真实的想法,赞
作者: 水夜的蓝鲸    时间: 2014-12-10 03:35
马克一下,仔细读一下。
作者: jinhang    时间: 2015-1-15 17:15
昨天晚上在CEIBS  Campus Reception上见到了楼主了,牛人。。
作者: Biencastrer    时间: 2015-8-28 16:14
楼柱写的不错,mark
作者: evetutu    时间: 2015-8-28 17:13
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居安思危,一直努力才行~去什么学校都能发展好,关键看个人
作者: jasmineliu0808    时间: 2015-8-31 14:5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eorgefu    时间: 2015-9-3 03:52
看了这篇帖子感觉於我心有戚戚焉。经历了从开始觉得常春藤无比高大上到后来见到很多美国名校MBA挤破头也只为了进MBB和投行而心生失望的过程之后开始考虑国内的MBA或EMBA。楼主说得很对,对于找工作和创业的两类人来说,MBA的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有些人来说MBA就是用来在美国找份好的工作过上北美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是对楼主这样的人来说MBA是个绝佳的获得上流社会人脉的机会。能有机会打入这些手握资源的人的圈子,以后的发展可以想象的空间会很大,应该不是北美的中产阶级可以比拟的。

感谢楼主的分享。当然楼主此文只适合于有一定海外背景的申请者,对于本身就是二代手握各种资源的申请者和心怀美国的申请者都不太适用吧。
作者: purplecici    时间: 2015-9-3 06:46
谢谢lz的分享,不太需要纠结内容,如果申请人都能像lz这样问自己到底要什么资源,哪里有这些资源,真的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就不太会后悔了。
作者: cowcowgenius    时间: 2015-9-3 08:42
非常感谢分享~~~
作者: sound2music    时间: 2016-2-11 18:47
好帖!谢谢分享!
作者: 老张1999    时间: 2016-9-3 09:44
楼主的文章还是相当不错的,赞同你的观点。

但这只是维度之一。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MBA并非只有功能指标和职业发展。
从整个人生的角度,MBA是一种人生经历,是在你老的时候,告诉自己没有错过什么。MBA是学习,但也是一种人生体验。
很多人即使不读MBA也能一样事业非凡,有些人即使读了MBA也一样的上班打卡。
没有要反驳楼主的意思,我只是觉得MBA这件事不可以简单的视为职业发展的升华。

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除了考虑一些指标之外,还经常问自己,
如果我的生命重新过一次,我在每个十字路口该如何选择?
如果的我的生命重新过一次,我要自己怎样的人生。
作者: micke    时间: 2016-9-5 17:40
感谢分享!               
作者: andres616    时间: 2017-1-11 22:37
居然到现在才仔细看到这篇文章,三年前就对那么多问题,有那么深的认识和成熟的看法,真心很佩服。。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