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MBA这一年(连载更新中) [打印本页]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5-14 12:11
标题: MBA这一年(连载更新中)
2013年4月25日,我正式踏上美帝的土地,开始在Emory University为期一年的MBA学习生涯。作为一个多年的文学青年和4年工作经验的男公关,打算用博客写下这一年来的见闻所感,既是对这份独特人生经历的记录和思考,也为大家提供一个近距离观察美国社会和MBA学习、求职的窗口。虽然我不知道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我能坚持多久,但按照目前的goal setting来看,希望可以一直写到毕业和求职结束为止吧。
Update by May 20: 上周开始处于连轴转的模式,博客写作大大落后于学业和social的实际进度。这个周末2天看了差不多5个case,8、9个阅读材料,N个计算题,1次小组讨论,还抽空和大家去看了场棒球......现在是半夜12点20,勉强写完给大家更新一下吧......
MBA这一年(1)车轮上的国家
从空中俯瞰芝加哥,主要的地面元素是大片的树林、纵横交错的路网、规模惊人的停车场,以及一小撮一小撮零散点缀其间的建筑物群。
“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的这个别称,成为我入境后对这片土地最深刻的印象。从芝加哥机场出海关,老美一下子消失得一干二净,驾着各式各样的车风驰电掣地赶向下一程;机场快线上,零星站坐着的几个人里一半是同胞,另一半倒是我们的邻居印度人,只偶尔有一两位黑人兄弟同行。
到了亚特兰大,这样的感觉更加强烈。与接机的同学会和后,她驾车带我经市区前往学校,一路看来,美国的建筑物颇有我国回民分布“大分散,小聚集”的特点,每两个主要建筑群之间的步行距离往往在20-30分钟左右,途中只有公路、树木和零散的住宅接驳,靠11路可以把腿走断。与此同时,每个建筑群的功能相对单一,往往是几个饭馆凑成一堆,或是一两个便利店带几个商店就算一片“繁华地段”,大型的购物中心、特定的服务机构或是更细化的消费场所如中国超市等,则数目有限且坐落偏远,没有车确实极难抵达。
建筑距离远的另一面是公共交通的相对孱弱。相比于许多真正的“美国就是个大农村”那样的小城镇,亚特兰大这样的大型城市有地铁有公交而且路线还算丰富,已是谢天谢地。不过公交线路也相对有限,且班次远不及我国密集,许多地方都还覆盖不了,出行先用百度查查公交接驳方案这样的事就只能YY一下了。和许多美国大学一样,Emory有自己的公交系统,可以免费搭乘,覆盖了周边的主要住宅区,也能抵达一些大型超市(对不起,沃尔玛宜家TARGET这类还到不了…...)和购物中心(只有周六可以)。初时心说这公共交通还可以嘛,回头一想学校自行提供公交服务,也恰恰是城市公交系统不发达的又一体现吧。
事实上,也正由于公交系统的便利性不足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公交本身的硬件建设与搭乘情况也与国内差别较大。这里的公交车看着还是很不错的,但普遍比国内小了一号,学校的校车更是显得身材苗条;公交站往往也没有详细的时刻表和站名,许多地方只孤零零地戳着一块公交标志,是哪趟车?这是哪一站?此车去向哪里?什么时候到站?只有靠自己事先去公交网站查询,或是上了车再向司机、乘客现问了。此外,也许是因为亚特兰大的黑人比例高达60%,又或是搭乘公交确实反映了经济实力,公交乘客大多以黑人为主,剩下的就是我们这样初来乍到的“老外”了。
在国内常看到留学生说“没有车生活很局限”,彼时很不以为然,之前更有一位表姐在迈阿密读书,软硬兼施地终于说动家人买了车,此后还有过小事故和若干额外开销,被长辈们叹为小姑娘任性瞎折腾。现在,到了这里转了两天包括采购和置办家具,才强烈感觉到车对于美国生活的重要性——在美国没有车,就好像中国人吃饭没带筷子。早晨黄昏出去溜达,不能免俗要看看洋房花木松鼠喜鹊,一路上难得碰到行人,只有身边的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前后无边宛若长龙。更有意思的 是,有些财大气粗的餐馆会雇人站在路边,身上挂着巨大的招牌,有的还抱了吉他,冲着车龙又喊又唱又比划地揽客。一开始我心说何不弄个灯箱省钱省力又闪亮? 后来一想,得嘞,马路上看到灯箱不稀奇,看到大活人才稀奇呐…...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5-14 12:14
MBA这一年(2)开学之前
作为Emory一年制MBA的学生,确实有种时间紧迫的感觉,所以自己也老是东看看西看看唯恐浪费光阴。没想到学校对“时光如白驹过隙”这句话的认识更加充分,在正式开学前就安排了一堆任务,既有学业准备的,也有求职相关。
MBAmath.com。一年制学生要把两年制学生用一年学完的基础课程在三个月的夏季学期里搞定,也因此要在开学前就对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通过MBAmath这个网站自学几门基础课程。MBAmath提供多门数理类课程,包括财务、会计、统计、经济学和Excel,有视频有练习有学习材料,全部都由网站创办人自编自导自演,讲解深入浅出,也可谓是目前最火的MOOC概念的具体实践。
CareerLeader测试。CareerLeader由哈佛商学院的两位Dr.设计,自1998年起通过在线形式提供一系列关于职业倾向、动机和商业技能的测试,在完成几百道的测试题后会给出详尽的职业倾向报告,包括你最适合的若干种职业、你的主要成功动力分析,以及你现有的商业技能的优势和弱势。当然,CMC的同志们也会依据这份报告和你有更加具体的讨论。此外,CareerLeader还提供了大约20余种主要职业类别的概要介绍,算得上是探索不同职业选择的入门指南。
Birkman测试。Birkman(伯乐门)测试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在过去50年中官方应用于个人职业性向的测试与分析。通过数百道选择题,这个测试可以较为精准地判断你的职业偏好和个人风格等。不过相比于前面的Carerrleader测试,Birkman更为复杂(或者是自动化程度差一些?),测试者并不能直接看到结果,而是由学校的一位教授在稍后的专门时间为我们进行解析。
Resume。简历可谓是所有MBA的毕业成绩单,好与不好,能不能搞定满意的工作,就看简历是否到位、出彩,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商学院都有大量的精力和工作人员扑到了简历上的缘故。Emory的CMC在新一批学生刚刚录取的时候就已经主动出击,发来了学校的专用简历模板和简历指南,让大家依样画葫芦交个初稿。到了新生orientation的时候,CMC则开放时间,让学生与就业顾问做一对一的简历修改,而这样的修改与讨论还会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Pre-Assignment。在正式开课前,一年制的学生要突击两周的foundation课程,算是将MBAmath的自学内容再次梳理、检验,同时也是为开学后的各门课程做好准备。因此,每门foundation课程的老师也就纷纷开出自己的作业单,譬如数学课是一堆看图计算和统计推理,而管理课的题则以信息检索和分析为主。
Business Card。用英文说顿时就感觉高级了许多,其实就是个名片嘛。不过老美确实有种天然的喜好,就是能底气十足地把许多我们看着稀松平常的东西夸大、拔高,搞出煞有介事的唬人模样——按照CMC的说法,名片是“进行自我营销的重要求职工具”,因此要求我们提前提交信息以便制作。你看,一个小物件,三两句就包装成了产品、工具和服务,只差做做路演上市去卖啦。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5-14 12:17
MBA这一年(3)Orientation
从上周五开始,陆续进入了Orientation的阶段。作为国际生来说,我们参与的Orientation内容,既包括国际学生办公室关于签证和身份的相关培训,美国文化和风俗的介绍,国际生见面,校友分享,教职工聚餐活动,还包括教务部、就业中心、图书馆、IT部门、医疗部门等各个学业资源相关部门的见面活动。
今年的一年制班共有约50名学生,其中包括了12名国际生,共计韩国3,巴西1,哥伦比亚2,哥斯达黎加1,俄罗斯1,中国1(嗯,就是我了),台湾省1,印度1,泰国1。不过国际生很快就淹没在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汪洋大海之中了——此后加入我们的所谓“国内学生”,包括了许多移民自土耳其、秘鲁、墨西哥、印度、台湾的学生,同样操着南腔北调的英文和迥异的生活哲学,差别只是多了一张绿卡和若干年的生活经验。
在美国文化和风俗介绍方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观点。譬如,和我们想象的一样,美国人确实直来直去,但大多数美国人更喜欢的是“对别人直言不讳,别人对自己 委婉相待”;又譬如,在美国,孩子会得到比在其他国家更多的重视,被以完全同等于成人的方式对待和交流。这里还包括了一些美国南北方的差异,例如在南方地 区,人们非常喜欢在排队等候或其他一些公共场合与陌生人攀谈,而在北方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除了教务部门和就业中心这样的重头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商学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相比于北大图书馆凶悍烦躁以二线部门自居的大妈们,Goizueta图书馆无论是小姑娘还是白发老太太,无一不透出热情似火的年轻心态,而且丝毫不觉得自己是个沉闷的部门,异常积极主动。在整个Orientation期间,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几乎全员出动,参与了N次见面,不但热情与新生攀谈,更手舞足蹈地show出她们的丰富资源,包括各类商业数据库、商业书刊、就业指南和就业统计数据等,而且这些资源并不按信息本身分类,而是按照用途分类,聚焦行业研究、求职、就业等几大方向并分别制作了专题。
随着国内学生的加入,原来针对国际生的Orientation进一步延展。在下周,我们还将进行更多与学业相关的入门介绍活动,包括case method的介绍和模拟,Birkman职业爱好测试的解读,以及为期两天的户外团队拓展,作为正式开课前的最后准备。
作者: cynthia_dyu 时间: 2013-5-14 14:39
原来生活这么丰富多彩啊,果然是让人耳目一新。楼主坚持写、不要弃楼哦。
作者: ptmjdz 时间: 2013-5-15 13:55
写得很好,希望楼主能常更新,多谢了
作者: jessiewangfq 时间: 2013-5-20 10:43
坐等更新。。。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5-20 12:16
更新来了。
MBA这一年(4)“屎一样的”Birkman测验
“有多少人觉得这个测验就是坨屎?”
这是负责解读Birkman测验的教授开课的第一句话。同学们不分国籍和文化背景,居然90%都十分配合地举起了手:“真的是坨屎唉…...”美国人对各种数量统计工具真是十分热爱,Birkman测试不过是我到校报到后做过的若干个测试之一。不过这个测试的问题相对简单,又在数百道题之间重复选择,因此大家颇为不屑,这也是我们将之视若粪土的原因。
不过这个测试的确有两把刷子。创立于1952年的Birkman测试主要用于测算人的动机、兴趣和外部行为特征,目前已经有200万人使用过这个测试工具,并且每年都保有不断更新的75万人的数据,用于锚定你个人在整个商业社会中的行为表现。
Birkman测试主要从三个角度描述和解读每个人的内心与行为,分别是兴趣、需要和压力,并通过诸如权威、挑战、同理心、自由等11个方面来囊括人在社会中的主要行为和需求。兴趣反映了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就是你对他人的行为模式;需要反应的是你对他人的期待,而压力则反应了你的需要未被满足的时候的反应。
每个参与测试的人都拿到了一本厚厚的分析手册,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看似简单单调的问题,居然十分精准地把许多深层次的性格和行为逻辑描述了出来,并给出了每个人在各个测试领域值得规避的问题,直看得大家两眼放光。事实上,这个测试不仅仅被用于MBA,整个Emory的教职工都使用了这个测试,用来分析团队内各个成员的行为习惯和内心需求,从而更好地调整沟通和团队管理方式。
但精准揭示测试者的性格还不是最神奇之处。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教授对测试结果的解读。教授要求大家按照测试结果中“沟通中对人直截了当”的程度排成一排。结果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相近,差不多70%的同学都习惯于对人对事直来直去。但当按照“需求”(在沟通中希望别人对自己直截了当)的程度再次排序时,只有大约30%的同学希望别人对他们直言不讳。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咧咧的老美们整齐划一地羞赧地笑了。
事实上,整个解析最后都归结为两个逻辑。一是没有所谓的“最佳行为”,每一种行为偏好都有其优缺点,独裁者可以是大救星,天才也可能是控制狂。二是人的行为模式,与他希望别人对待他的方式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譬如许多人特别喜欢独处,但其实内心又十分期盼收到团体的认可;一些人很喜欢制定各种计划并严格执行,但恰恰不喜欢别人给他们定好计划跟着走。
一个让人颇有当头棒喝之感的例子是,在讨论“权威”(懂得让他人按自己指令办事)和“结构”(懂得给他人正确的指令)两个指标时,班上的不少同学在两个指标上都得了高分——既清楚详尽地知道要让下属做什么,又知道如何让下属严格按自己的指示执行,可谓是天生的好领导。教授问有多少人希望在这两项得到高分?100%的同学举起了手。教授突然追问,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领导在这两项上得到高分?大家面面相觑,居然没有一个人举手——是啊,谁会希望自己的领导想的又细又全,管的又深又宽呢?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5-28 11:36
MBA这一年(5)Foundation课程
正式上课一周了,真可谓人仰马翻,直熬到这个点才有功夫更新一下。暂且算是倒叙,把正式开课前的情况再回忆一下。
一年制的课程时间紧迫,因此学校要求在MBAmath.com上自学了统计、经济和会计课程。到了学校之后,又专门安排一周的Foundation课程,请各科的老师用一两天的时间再捋一边,一是巩固知识点,二是与学校的课程相连,做好正式开课的过渡。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美国的教育模式,十分新奇。虽然和正式开课后受到的冲击一比,这还都是小意思。会计科的老师手无教材,来了就大谈他小时候在某个小镇上骑着自行车送报纸的故事。从送报纸开始,讨论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能否按期收到报酬,收到了怎么记录,没收到的又怎样计算,一步步把会计里最重要的balance sheet的概念讲个通透;第二天的课程,这老师“心血来潮”打算在亚特兰大开个奶酪店,进货、买机器、租房子、买保险、建网站、请老师、做培训、卖耗材、向亲戚借款、股东自己抽现金…...一个小小的奶酪店,把income statement、cash flow、T-account等核心概念也一一展现,而且有实例有讲解,通俗易懂,到手能用。
Foundation期间也是各科老师纷纷亮相的时刻,大家纷纷展示肌肉,以期在第一时间将自我感觉颇佳的MBA们震个七荤八素服服帖帖。譬如,Management Practice的老师一来就大摆身世,耶鲁大学毕业后做了一阵子专业音乐人和激进的环保干将,此后回耶鲁读完MBA又杀进麦肯锡做了多年咨询顾问;从麦肯锡出来又奔赴哈佛读博并留校任教,期间还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十分成功,顺利卖掉。而今年已经是他在Emory的第20年了。另一位负责Operation Management的老师语速惊人,像速射炮一样将各种考核、规定、期望统统打出来,吓得同学们摇摇欲坠,然后又亮出case让大家立地上手。后来也证明,这位老师的确是在正式课程中给人压力最大的。
Foundation的最后是一天半的户外团队拓展。大队人马拉到学校的Oxford校区,请了个专业拓展公司来做培训。Oxford校区是Emory的发源地,是个方圆不大但宁静美丽的古典式校园,Emory得了可口可乐三代CEO的巨额捐助后,才搬到如今“幅员辽阔”的新校区,又搞起各种壮丽的意大利式建筑。一天半的团队拓展到底能带来多少改变,按下不表,不过最主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不妨说social),在此后的学习中也一再一再地被创造出来。
(美州同学在里面喝酒,亚洲同学在外面合影......)
作者: Fighting4U 时间: 2013-5-28 19:19
持续关注···我猜左一是LZ?
作者: frankiris 时间: 2013-5-29 20:10
是亚洲男同学在外面合影……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5-30 03:39
frankiris 发表于 2013-5-29 20:10
是亚洲男同学在外面合影……
唉,还真没有亚洲女同学...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6-12 10:53
MBA这一年(6)咨询——MBA的全民情人
上本科那会一度对咨询很有兴趣,一是工作有趣又有高度,二是待遇确实不错。不过在09年的危机大潮下终于断了这个念想,此后对咨询的印象就仅限于偶然聊天时拿来对比对比自己行业的薪酬福利——“啊,楼下那家某CG,每月饭补就有8000!”。
不过本科那会大家对咨询的热情,和MBA们对咨询的狂热一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格格巫见甘道夫。来美国之前,无论是MBA们自己讨论的,还是各种留学论坛求职论坛上的帖子,投行和咨询都是最大热门,其中又以咨询的开口更广,工作压力相比投行也略显宜室宜家…...一点点,因此备受青睐。但这样的热潮来了美国、进了商学院才能体会得真切。大致上和同学们一聊,10个有9个都会很郑重地表示,自己对咨询很有兴趣,咨询是自己的求职方向云云。
考虑到学生强大的求职意愿,以及咨询offer实在是光鲜的招牌,学校本身也卯足了劲煽风点火。到了学校还没几天就收到咨询协会的邮件,开篇大标题就是“告诉你们一个坏消息”——想进咨询,你们比2年制的同学已经晚了1年,比兼职MBA的同学已经晚了2年。到咨询协会办的case workshop时,全班更是80%的同学倾巢出动,火热程度的确远超其他方向。在workshop上,除了咨询行业和企业的基本介绍,能力和技能要求,以及大概的case讲解外,最受关注的自然是薪酬部分。Emory的MBA毕业薪酬大约在年均10-11万美元,作为top20的学校来说已经很是前茅,但和咨询一比——不谈麦肯锡BCG之类顶级咨询,仅仅是二线咨询公司的年薪就13万起步,表现不错的则有望达到20万美元。对于大部分美帝鸟不拉屎的“大农村”来说,20万美元按某美国同学的原话,“不得活的老奢侈了啊”。
学校的CMC自然也有专门的consulting track,每次大小活动都有针对咨询的专题,常常把其他方向的学生吸引得一干二净。我去参加marketing的track,偌大的教室里连我就坐了两个学生,后来成了我俩一起安慰那个就业顾问“他们一会就来了,一会就来了…...”但这话就像苏联常鼓吹的“共产主义马上就实现了,马上就事先了”,结果说到最后也没实现……
学校甚至还有一门课,称之为Management Practice,按我的看法简直就是一门咨询顾问培训课——教材清一色的麦肯锡方法、麦肯锡思维和金字塔原则,作业用的表格是埃森哲的,老师本人是麦肯锡出来的,课上讲的也都是如何服务客户、分析case、制定和讲解方案云云,最后还会一起为一个真实的商业客户做一个case。这么一门课自然挑战无限——第一次上课就让各个小组上去讲解某case的方案,第一个组声情并茂演绎了PPT,却被老师扮的“客户”问得七荤八素;第二组上去忽然被告知“投影坏了不能放PPT,用老式幻灯将就吧”,一通手忙脚乱;第三组更惨,上去正想操作幻灯,“客户”直接来了句“我在车上呢,你们就con-call给我讲吧”,得,改朝天放炮的电话会议了。
作者: AloneWandering 时间: 2013-6-12 23:38
先说一句在这个时间点上,楼主不容易,还能保持文笔幽默,生动有趣,不简单啊。拍手拍手,还望楼主继续
作者: 浅rz 时间: 2013-6-18 23:53
喜欢喜欢,楼主加油!
作者: katherinehz 时间: 2013-6-23 09:24
好帖子,楼主继续更新啊!
作者: yinghao427 时间: 2013-6-24 00:33
lz写的很好啊,慢慢看
作者: 茶花 时间: 2013-6-24 18:51
作者: dingxiang 时间: 2013-6-27 01:51
写的很好!赞一个!
估计搬到北美板块会更有人气。
作者: MangoYu 时间: 2013-6-27 22:07
等楼主更新哦
作者: chinach 时间: 2013-7-8 11:16
听从大家的建议,转到北美MBA申请区去了,链接在此:http://forum.chasedream.com/thread-864554-1-1.html
作者: SophiaSH 时间: 2013-7-8 16:57
希望能继续。。。。。祝顺利!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