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自由市场的铁锈时代; 中国知识分子是时候转变思想了(转) [打印本页]

作者: LBSMIF    时间: 2012-10-13 19:22
标题: 自由市场的铁锈时代; 中国知识分子是时候转变思想了(转)
你真的相信在市场上,商业文明已经彻底战胜了你死我活的草原法则?

当中兴、华为的高管们站在美国的议院,举起手发誓没有侵犯美国的国家安全,当下面一众一脸严肃、并不懂通信、或者假装不懂通信技术的议员们若有所思地听着冗长的解释,这种盲目的信仰很快就被撕得稀巴烂了。


10月8日,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报告做出早已经可以预判的“结论”:华为和中兴“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

你相信公平?没错;你相信绝对公平?迷信。

对于这个结果,几乎毫无悬念,因为“怀疑”这个事,永远都是“有罪推定”,“国家安全”这个借口,永远都是“绝对真理”,百口莫辩。对此,媒体也多有讨论,放在美国全球战略向太平洋转移、尤其向东亚转移的大背景下,这种推定当然是合乎逻辑的。但是,这种推定,依然是意识形态式的,证据并不直接,所以只能“质疑”,较难证伪。

对此,不再赘述,只是想选取一点更为具体的维度,就是“产业竞争与产业安全”,这方面,你可以找到很多具体的理由,来看美国政府、企业为什么要以非市场手段打击、压制对手。

美国IT八大金刚不容挑战?

我们把镜头以产业的维度拉长,会发现一组美国科技大兵进攻图谱:最近苹果集中火力全方位打击三星,顺手以专利问题压制了HTC;高通开始发力低端芯片,甚至是一向看不上的TD芯片,要防止联发科和展讯的进一步发展做大;Oracle在与SAP就数据库问题口水战,兵戎相见……至于华为、中兴在美国受屏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下的案例之一。

你看到了什么?美国人全面占据优势的信息产业领域,到处都在交火,美国VS全球,成为信息产业的竞争现实。

在全球市值超过1000亿美金的信息产业公司里,实际上只有三星一家非美国企业,在超过800亿美金的企业里,也只有SAP一个异类。“苹果、Google、微软、IBM、思科、Oracle、Intel、高通”是美国市场的八大金刚,无一例外都占据这个产业的制高点,市值都接近或超过千亿美金,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

这些企业年利润少则以百亿美金计,任何一个倒下,都意味着美国人均减少30-100美金,更不用说其间接带动的产业链。所以,无论站在这些企业股东的角度、员工的角度,还是有无数人游说的背后的政府的角度,这个利益都无比巨大。这无需什么阴谋论,无需考虑政治因素,只需站在很切实的利益角度,你就能得出合乎理性的判断。所以,在三星与苹果的战争中,法院的判断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而SAP与Oracle的竞争,相对温和,是因为二者在产业链上,还没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控制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就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美国的IT八大金刚背后恰恰是IT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权。你可以从事产业链下游的工作,但是,一旦向上发展,甚至挑战了这种控制权,就一定会被激烈、全方位应对。

具体到电信行业,抛开政治因素不谈,中兴、华为虽然都以电信设备为主,但是,正在日益加大芯片、企业网、手机等业务的扩张,如果进军美国市场,迟早对思科,甚至HP等企业网业务产生威胁。特别是在企业网市场,美国占据全球近半市场份额,思科在美国本土销售占比极高,具有低成本优势的中兴、华为们的介入一定会严重削弱它的利润。这与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优势的爱立信、阿朗不同,因为它们只局限在电信领域,且人力成本无比较优势。

我们无从知道,思科等企业是否真的参与了这种游说----即便参与了,也无可厚非,因为这就是一个草原法则:狮子不会去抓地鼠,在产业链上它们是隔层的;但是,如果你已经是狼或者豹子,这种战争总难免发生。

不谈政治,市场法则也足以引燃战火。

市场中透明的铁幕

人们信奉自由市场,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自利、安全、最好多赢。如果哪个国家为了所谓的自由市场信仰,失去了这些根本利益,不是神志不清,就是利益所使。

但是,这个前提在目前的情况下,会越来越多的失效。因为随着世界贸易的大发展,世界贸易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早是互通有无阶段,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是“黄金时代”;后来是产业链分工阶段,发达国家负责上游、发展中国家负责下游,也是利大于弊,属于“白银时代”;再后来,出现了产业链的转移,比如日本和南美的制造业向四小龙转移,四小龙又向中国和东南亚转移,已经是青铜时代,南美的制造业逐步萎缩了----好在中国的发展又从原材料方面给它们重新输血;而目前,世界正在进入所谓的“铁锈时代”,当你重新切割市场的时候,共赢的空间越来越小,你死我活的地方越来越多。

当全球GDP停滞、增长红利日少,这种矛盾会愈发激烈。

比如,苹果的成功不仅意味着诺基亚的沉沦,也意味着众多日本低端相机市场的消失;三星的崛起,直接压制的就是索尼、夏普、松下三大企业的数码和电视空间;中国在工程机械设备上的发展,一定会对传统的日、德企业形成挑战……

与此同时,各个市场的集中度都在不断提升,比如,在工业时代,全球主流汽车厂商还有十几家;到了IT硬件时代,无论是电信设备、PC还是企业网,都只剩下四五家;再到了软件时代,往往控制操作系统和芯片的厂商只有两三家;到了互联网时代,在每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往往只是一两家。Google、亚马逊、Facebook市场占有率都是绝对占优。这也意味着,草原上的野兔、地鼠们日益减少的时候,狮子、豹子和土狼们迟早是要开战的,直至相对垄断的均衡状态为止,或者一方已经取得了接近绝对垄断为止。

而一旦到了这个时候,企业之间的竞争怎么可能只是企业VS企业呢?企业不但会参与政治游说,也关乎数万人就业,还涉及到产业链上更多人的利益,数十万甚至百万级股东的利益……于是,自由市场的法则在这里撞墙了。

所以,你看到,其它国家的电子企业在韩国都是很难战胜三星的,因为,三星就是韩国的国宝,你一定会遇到文化墙,韩国人宁愿采购本国的产品;你也看到,在日本,哪怕鸿海想收购已经几近破产的夏普,也非常困难;在澳洲,你难以控制别人视为生命线的矿产资源;在欧盟内部,空客想和英国的BAE合并,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在全球化的后半场,在贸易共赢空间日益减少、铁锈时代到来的时候,自由市场信仰早已经撞上了“透明的铁幕”。按照以前的思维看待贸易,看待产业链分工,是幼稚可笑的。

不谈政治,中兴、华为对美国市场的幻想也该自我熄灭了----扔下幻想,才能更好适应铁锈时代,适应市场的新法则。
作者: acerjeff    时间: 2012-10-13 21:47

作者: darkdoug    时间: 2012-10-13 22:54
阴谋论深入脑髓,深度被迫害妄想症,无可救药。
作者: LBSMIF    时间: 2012-10-13 23:01
阴谋论深入脑髓,深度被迫害妄想症,无可救药。
-- by 会员 darkdoug (2012/10/13 22:54:07)




美分狗粮党, 嗟来食之, 无可救药。
作者: darkdoug    时间: 2012-10-14 00:09
有点过了啊。算了,无意在这争执,本来这篇文章也和本版无关,版主给删了吧,省得污染版面。


阴谋论深入脑髓,深度被迫害妄想症,无可救药。
-- by 会员 darkdoug (2012/10/13 22:54:07)






美分狗粮党, 嗟来食之, 无可救药。
-- by 会员 LBSMIF (2012/10/13 23:01:22)



作者: ppeema    时间: 2012-10-14 13:19
有点过了啊。算了,无意在这争执,本来这篇文章也和本版无关,版主给删了吧,省得污染版面。


阴谋论深入脑髓,深度被迫害妄想症,无可救药。
-- by 会员 darkdoug (2012/10/13 22:54:07)







美分狗粮党, 嗟来食之, 无可救药。
-- by 会员 LBSMIF (2012/10/13 23:01:22)



-- by 会员 darkdoug (2012/10/14 0:09:56)



一旦对自己不利马上用所谓的规则来限制对方,真普世做派
作者: LBSMIF    时间: 2012-10-16 16:51
思科华为十年之战 (转)

10月8日,美发布报告称华为中兴或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分析称这或许是由于思科受到了威胁。针对此类事件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论坛进行讨论。

十年前思科曾起诉华为,要了解这个调查得要放在十年产业的纵深来看这个事情,才能理解这个事情的本质。

美国的这个事件是十年前思科起诉华为的一个延续,核心还是利益之争。这个事件本身并不是单独的事情,是思科十年多来系统游说和运作的必然结果。

十年前,思科以知识产权之名发动了针对华为的战争,但那次没有成功。今天思科也没有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进行公平竞争,而是借助这个手段来完成它的目的。美国企业需要利用政治,政客也需要利用企业,这是这个事件的真实写照。

这次到底会怎么样,看下面的大概分析,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之所以思科在这个事件里面扮演的角色,大家现在可以看到很多报道,包括《华盛顿邮报》,去年的时候思科在业界散发了一个文件,那个文件的内容跟这个报告的很多问题、措施都非常一致。包括钱伯斯本人也不必讳,主要对手就是华为。国内业届三年前就从思科比较高层几个人的角度也证实了他们怎么游说政府,怎么利用政府来阻挠华为收购等等。这个事情虽然没有站出来,但是这个事情是显而易见的。

回顾这个事情之前先回顾一下十年前的这个战斗,2003年1月23日,当时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这个起诉主要从知识产权方面的起诉。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政府、媒体也不敢说话,觉得我们的企业抓小偷被人抓住了,但是我们很快通过人家深度研究以后事情并不是那么回事,经过一年多以后,在2004年7月,最后是和解,和解本身我们看最后的结果,法院裁定思科今后不得再以同样的理由起诉华为,双方各自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各自承担,表明看起来是和解,但是我觉得双方都认为自己有利,实质思科期望利用知识产权来阻击华为的策略彻底失败,而且不能用同样的方式来起诉。

十年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情况,我们看一个数据。2000年的时候思科当时市值达到了5550亿美金,几乎现在苹果的市值,超越了微软成为了美国也是全球的第一,但是十年以后,思科这个状况已经完全不一样。2000年的时候,思科市值大概2003年初的时候4千多亿,现在的收入大概是400多亿,员工现在大概是66000多人,员工大概增长了一倍,市值现在大概900多亿美金,只有当时的1/5。再比较一下华为,2000年的时候华为收入大概200亿,海外收入大概1亿美金,在2002年的时候华为海外收入大概是5亿美金,现在的收入2010年大概280亿美金,2011年300多亿美金,员工大概2010年11万,现在大概14万,将近15万,十年增长了10倍。

目前来说,这场官司的背景历史意义,未来三五年华为和思科谁是全球通讯领域王者之争的历史转折点,这个事情发生在转折点上很正常。

思科整个股价走势,90年上市,是硅谷最成功的一个企业,到2000年进入高峰。2000年以后,十多年来思科的市值基本上保持平稳的波动。尤其是最近几年,从09年、2010年以后,走势是跟美国总体相比是向下走的。

介绍一下思科的整个历史,84年成立,90年上市,0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到3月27日市值最高,微软花了25年到了世界第一,思科花了16年,2011年开始思科裁员6千多人,而且停发了很多新的产品,曾经的巨头硅谷总成功的企业之一,十年来股票下滑,官司产生,产品衰败线等等,面临了很大的困境。

我们再看一下思科的CEO钱伯斯,要理解思科钱伯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钱伯斯在76年—82年在IBM做销售,其中很重要的,为什么钱伯斯在华为特别敏锐,钱伯斯比华为本身更敏锐,主要还是跟他的整个经历有关系,82年—90年在王安公司做销售,负责亚太地区、北美地区,当时他在王安个人评价是非常高的,90年进入思科,95年担任CEO。从他进入思科以后,当时员工3千人,销售7千万美金,到99年达到121亿美金,钱伯斯肯定是全球业界也被评为最具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领导人。他小时候很怕上台讲话,也有诵读困难症,但是他能够不断的克服。他这个人本身在失败中恐惧,因为他进入IBM也好、王安也好,应该说思科是他第一家成功的公司,他之前的经历里头都是经历了两家公司衰败的迹象,所以他这种忧患意识我觉得比一般的人会强得多。对华为的敬畏和恐惧是他十多年来内心里头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我觉得到目前这个对手是无法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通过正常的公平竞争能够战胜的,这是这个最近发生的事件的一个背景所在。

华为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十年的成长,进入高成长,从07年大概92亿美金到现在323亿美金,一直保持高度成长。思科的销售收入是基本上09 年大幅度下滑,到现在保持了微弱的增长。这里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在02年开始起诉的时候,华为的员工大概不到它的一半,现在华为整个研发人员超过了思科公司所有的员工的总数,2011年7月份思科员工大概是66000多人,比上一年度裁到5千多左右,华为到现在14.6万人,研发人员大概占了一半左右。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大概是10%左右,大概是200多亿人民币。在2002年起诉的时候,华为在知识产权方面没有跟思科相比,那场官司促使了华为在专利申请、研发投入,实际经过了到06年,就是4年以后,华为提交的PCT的国际专利超过了思科的2.4倍,现在比例就更高了,到2011年整个全球专利的申请4万多件,所以专利上已经压倒性的超过了思科。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为什么思科会这么害怕华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思科怎么样维持高额的利润是它的一个关键。在最新的财年,他是7月份底的财年,2012年的财年里,思科年收入是460亿美金,毛利是287亿,他的毛利率是接近63%,这是一个超额的毛利,纯利率大概是17.46%。华为整个利润大概是9.1%。如果说华为能够顺利的进入美国市场,首先它会碰到的第一个事情,它的利润明显下滑,会造成整个收入的下滑。美国市场是他一个最核心的支撑性的行业。

为什么要不惜一切手段死守美国市场?经过十年来看,当年华为在全球的国外收入大概不到5亿美金,现在大家比较这两个公司,不说美国是跨国公司,中国公司基本上是国内公司,但是在华为和思科之间比较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华为远远比思科更加全球化,思科在美国整个收入,美国市场收入占60%,超过了国际市场40%,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收入大概是只有30%,在国外收入是70%。所以我觉得经过十年前的那一战,我觉得华为更加开放、更加全球化。思科整个业务,如果说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被摧毁的话,他肯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他要用一切手段维护最后一个堡垒,如果这个堡垒被攻破,思科我觉得就很难。

我个人觉得,我们先不要从民主统一或者从别的角度看,我觉得思科做的这件事情最核心的一点,他是整个价值观的死守是最大的损失,五创新至上、全球开放、公平竞争、平等互惠是关键所在,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可能会以更开放、更创新、更公平的精神去迎接这场洗礼。

我个人觉得,如果放在未来十年来看,这个事件很可能代表美国衰落的标志性事件,当美国在最强大、最有竞争优势的高科技领域不得不靠垄断手段保护自己、打击竞争对手,说明美国的衰落趋势已经进入最深层次。

思科是硅谷的也是一个价值的公司,创新肯定是他崛起的关键,这已经是成为历史。作为硅谷最重要的公司之一,他要把市场问题政治化,本身就丧失了硅谷精神、互联网精神,这种行为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获益,但是失去的是一个长远的未来。

从更深远的信息安全来看这个问题,思科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服务商,也是美国战略的重要基石。为什么美国政府要封杀华为,当年联想购并IBM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同样这么狠,虽然也在联想采取了各种措施,政府不让采购,现在以华为来说,为什么还是有大的差异?主要是我觉得PC行业最大的利润是在因特尔和微软,PC的安全核心还在于CPU操作系统,所以联想购并IBM并没有刺激他最核心的利益,但是华为的设备肯定就是不一样,如果说全球的网络设备不是美国一个厂商可控的话,美国整个在未来网络上的态势可能就会不一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为什么这次的调查报告主要是基于美国会在比如说思科Windows这些产品里面,为什么他也推断中国也会做类似的,我觉得这个逻辑还是很难成立的,这个逻辑为什么不能成立的一个最核心的一点,在全球所有的国家里头,美国是唯一采取进攻型战略的国家,其他所有的国家,包括欧洲在德国、法国、中国、俄罗斯,只能采用防御型战略,因为只有美国有实力采取进攻性战略,比如思科美国有足够的实力保证他全球不受影响,中国一个企业如果真的政府搞,可能很难在其他国家做生意,所以我觉得基本的逻辑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这里面集中调查里面,从美国政治家的思维模式来看,华为的机器每年要发送“信物”,有安全嫌疑,中国数亿台使用Windows和英特尔CPU的电脑、安卓的手机等等,整个产业和心态都在向美国发送海量的信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以美国的标准来衡量,目前美国这些重要的公司在中国,他们以超国民待遇战略整个中国市场,是不是应该以类似的手段来审查这些美国的公司。但是如果真要这么做,我们中国的企业在美国大概也就是数百亿的规模,美国这些企业在中国大概起码是上万亿的规模,如果真要打仗,肯定是一个很不对称的战争。但是我觉得这个游戏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游戏。美国强取豪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昭然诺揭。

不管怎么样,这个事件一定会把中国的信息安全问题、市场竞争问题,包括政府怎么样维护国家企业利益的问题,会是全新的一次启蒙。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的高科技企业要起来,一定要高举开放、创新的大旗。当我们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也有我们自己的手段、我们自己的策略能够从容的应对。
作者: LBSMIF    时间: 2012-10-20 18:01
中国知识分子是时候转变思想了(转)

我们这代人还能做什么?80年代我们风华正茂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跟着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起哄,甚至还为中国不曾被西方人殖民300年而痛心疾首。我们自轻自贱倒也罢了,还非得倒腾什么黄土文明和蓝色文明的巫术,把自己的国家推到别人的权力框架和利益框架之中。我们把位置让出来吧,让“80后”来把这个被我们送进了别人裤裆里的民族重新拯救出来。

从《耻辱者手记》到《中国站起来》有多远?

1998年,《耻辱者手记》刚刚出版,在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颇出我的意料。往后的几年,常有朋友向我打听,哪里能买到《耻辱者手记》。有时候在社交场合,我会遇到某位年轻朋友,很隆重地向我表示感谢,说在他上大学的时候,《耻辱者手记》曾是他最重要的启蒙读物之一。

在出版销售的第一波热潮过去之后,我对这本书就慢慢冷静下来。后来遇到读者朋友的称道,我也常常颇为忐忑。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所给予读者的东西太少了,真正是“卑之无甚高论”啊。去年初,在南昌的一家酒店里,几位老朋友依然在表示对《耻辱者手记》的厚爱。北行的火车启动以后,我向这几位刚刚在候车室里跟我挥手告别的朋友发短信致谢,其中一位朋友在回复短信时再一次强调,你怎么敢那么轻慢地谈论《耻辱者手记》,那本书处处都在张扬屈辱者的尊严,那是一种抗争者的尊严。

关于《耻辱者手记》,十年来这是最为打动我的一句评价。我没有回复这条短信,我感到也许我真得好好想想《耻辱者手记》的价值。这一年我一边写作一边不紧不慢地琢磨着那位朋友的意见。

最近《中国站起来》的出版,让我再一次集中思考《耻辱者手记》的内容与主旨。《中国站起来》虽然受到一些新读者的欢迎和称赞,却遭到《耻辱者手记》许多老读者的抵制。网上和报刊上批评《中国站起来》的,绝大多数都是用《耻辱者手记》压《中国站起来》。他们的基本句法是:《耻辱者手记》的作者演变为《中国站起来》的作者,摩罗已经堕落了。

为什么在我自己看来十分自然的思想发展,在读者和媒体看来却如此突兀,竟至于被一些报刊描述为“今天的摩罗在虐杀昨天的摩罗”、“摩罗清算摩罗”?《中国站起来》的作者与《耻辱者手记》的作者之间,究竟横亘着一些什么东西?或者说,最近13年来,我的知识和认识,究竟增加了一些什么?

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述,这些年我做了一件事,补充了一种知识,有了一个发现。

一件事:我选择江西丘陵地区、河北平原地区、内蒙古黄土高原地区等三个不同地区,对那里的乡村文化进行了一些田野调查。乡村社会既是中国的底层,也是全世界的底层。我的调查完全是参与性的,在他们祭祀祖先的活动中,我是祭祀者而不是访问者。在他们隆重的葬礼上,我是戴着孝花跪在地上对陌生死者行大礼、并到礼簿上登记礼金的凭吊者,而不是外来的旁观者。

我完全沉浸在乡村文化的人情美和神圣感之中,充分理解这种文化和持守这种文化的底层社会的正当性。所谓愚昧,所谓迷信,不过是另一个阶层、另一个种族的人出于傲慢与政治需要,对他们所作的主观描述。另一个阶层、另一个种族通过对底层文化正当性的否定,必然地通向了对他们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漠视与否定。

一种知识:我在阅读人类学著作时,从英国学者达尔文和普里查德的文字中,发现了西方在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进行殖民屠杀的蛛丝马迹。我觉得这是我了解人性、了解西方种族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我马上中止了人类学的学习,转而研究起殖民史来。

这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过程,所看到的东西,跟中国学者称道林则徐睁眼看世界所关注的东西大不一样,跟五四一代建构的世界图式更是有天壤之别。

以前阅读中国近代史时,对西方在中国的殖民表现也有所了解,但是我像与我同龄或长我一轮的许多中国读书人一样,将制造那些悲惨故事的责任都推给腐败的满清政权和愚昧的义和团,极力维护西方侵略者作为文明传播者和现代化推进者的正当性。可是,当我读到西方人在美洲、澳洲、非洲、印度进行掠夺和屠杀时,已经无法以满清和义和团作为替罪羊敷衍过去。这个契机让我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国民族性以及西方种族的性格,能够重新打量和认识。

也就是说,我上学以来所学的所有历史知识,因为这些新知识的介入,而不得不进行一次重组,以前的知识给我建构的世界图式,因为这些新知识的介入,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换句话说,以前我心中的世界图式,是由五四启蒙话语和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话语所塑造的,我跟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读书人具有相同的世界图式。现在,我心中的世界图式是在殖民史知识介入之后重新生成的,它在我的同龄人中可能不是主流,甚至可能是异端。

一个发现:非洲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个非洲人说,西方殖民者来到非洲的时候,土地在我们手里,《圣经》在他们手里。一百年后我们发现,《圣经》在我们手里,土地在他们手里。

这个故事高度概括了我这几年的相同发现。西方殖民史可以分作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以1492年哥伦布侵占美洲土地为开端,直到二战结束。第二时期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第一时期他们输出的是《圣经》和上帝,收回的是无穷无尽的金银财宝,第二时期他们输出的是普世价值,收回的是财富、屈服和服务。

500年来地球上的文化传播和财富流向呈现出十足的逆向运动态势,谁能够借助枪炮的力量输出文化,谁就能够坐享文化接受地送来的财富和服务;谁若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别人的文化,谁就必定会同样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财富奉送给那些文化的母国。

所以,那些殖民国家不只是擅长于用枪杆子统治世界,同样擅长于用自己的文化统治世界。

以上都是铺垫,现在我来说说我的卑之无甚高论的“一个发现”。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诸多民族、诸多阶级的紧张关系中创造出来的,他们创造这个文化的目的就是用文化维护自己这个群体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所以,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将自己民族的利益置于文化的中心,并极力将其他民族的存在纳入到自己的利益框架之中。一个阶级也是这样。

《中国站起来》与《耻辱者手记》神髓相通

由上文推出的下一个所以就是: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传播推广自己文化的过程,就是将其他民族、其他阶级纳入到自己的利益框架中的过程。中国的帝王将相为什么两千年如一日地积极推广儒家文化?这个教化的过程就是为了将其他阶级都纳入到权贵阶级的利益框架之中。经过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和毛泽东时代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国的读书人对我以上的判断一般都能接受,《耻辱者手记》跟这种判断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西方殖民者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推广他们的上帝和普世价值,并居高临下地批判其他国家的“国民劣根性”?目的当然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全世界的民族和国家,都组织到他们的利益框架之中。《中国站起来》就是为了揭穿这个事实、表达这个判断而写的。这个判断在中国知识界必将遭遇抵触,《中国站起来》当然也必会受到围剿。

为什么这个判断在中国知识界会遭遇抵触呢?

因为这几代知识分子,都是借助五四启蒙运动或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资源成长起来的,而那两个资源所建构的世界图式,都高度肯定西方殖民者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传播上帝福音和普世价值方面的道德形象,这种肯定一不小心就可能导致另一种罪恶的后果,那就是隐晦地认可他们殖民的正当性和掠夺与屠杀的正当性。

《中国站起来》打破了那个虚妄的世界图式,批判了西方殖民的罪恶,站在弱势国家的立场对今天依然猖獗的新的殖民形式及其相关霸权进行了旗帜鲜明的批评。尤其是,对百余年来蜂拥而入的西方文化,以及借助这种文化立场对于中国社会的居高临下的描述和命名,表现出不信任、不认可、不接受的姿态。我的老读者一时转不过弯来是可以理解的,终生在旧的世界图式中打转的学人对此有抵触也是顺理成章的。

我那“颇为忐忑”的心情持续了很长时间,这正是我积累知识、发展认识、丰富思想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整合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也许需要用一本书的规模,才能说得清楚。而写一本这样的书,也许是遥远的未来才可能实现的。当人们用《耻辱者手记》否定《中国站起来》的时候,我终于不得不对此作个简单的交代。我本来是最不愿意解释自己的人,我宁愿承受他人的误解,而不愿意滔滔不绝地为自己辩白,我从小就这样。承受误解只是有点委屈,为自己辩白却很是屈辱,两害相权取其轻也。何况我倾向于相信,时间会使他人明白过来的。

但是这一回似乎事关重大,因为关系到对读者的尊重和负责。于是我不断地向媒体解释,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反复申说:《耻辱者手记》与《中国站起来》不是矛盾关系,而是并列互补关系。前者站在作为弱者的个人立场,面对强大的国家维护自己的尊严;后者是站在作为弱者的被殖民、被掠夺的民族立场,面对强大的国际霸权维护自己的尊严。

我知道以上的介绍太书卷味了,我再用打比方的方式说说从《耻辱者手记》到《中国站起来》的发展吧。

原先我困居在一个房间里,我把自己所遭遇的不如意、所知道的一切丑恶现象和黑暗人心,都看作这个101房间的特殊现象。为了摆脱这黑匣子里的丑恶和痛苦,我拼命想象着102、103、104以及201、301、401等等房间是多么明亮、和谐、清爽。我像一个盲人一样,坐在这个房间里这样想像了大半辈子。饶有趣味的是,102、103、104以及201、301、401等等房间的人,还真的不断传来一些消息,说他们那里住的都是高贵人种,的确十分明亮、和谐、清爽。所以,咱们房间的蜡烛、檀香、面粉、金银财宝都应该交给他们的光明世界才对。我对这些说法颇为认可,我们这里反正是黑暗世界,反正是劣等人种,要这些美好的东西干什么。

这几年我点着一根蜡烛,狠狠地研究了一些材料,对于原先认定的黑匣子的特殊性有所怀疑。于是我从这房间里出来,仔细考察一番整个大楼。我发现自己那间房里的黑暗,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它的缺点与整个大楼的缺点是基本一致的。仅仅对咱们101房间进行卑贱化描述和妖魔化评价是很片面的。

就是这样,《耻辱者手记》说的是一个房间的缺陷,《中国站起来》说的是整个大楼的缺陷,并强调那个房间的缺陷只是这个大楼之缺陷的一部分。

《中国站起来》并没有说101的缺点不存在,只是说不要将101的缺陷特殊化,只是说102、103、104以及201、301、401等等房间也各有自己的缺陷,只是说不要将102、103、104以及201、301、401等等房间的人凌驾于咱们101房间之上。

《耻辱者手记》是在一个房间之内张扬屈辱者反抗强暴的权利与尊严,《中国站起来》则是着眼于整座大厦中一些房间与另一些房间之间不平等、不公正的现实,在更大的空间背景上继续张扬屈辱者反抗强暴的权利与尊严。

讨论问题的范围有所拓展,其神髓毫无二致。

我感到欣慰的是,当《中国站起来》正在遭受误解和围剿时,已经有相当多的读者朋友正在强调它与《耻辱者手记》的一致性。有不少朋友在评论文章和博客留言中,借用“内修人权、外争族权”的说法,描述《耻辱者手记》和《中国站起来》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表述深得我心。

我们是需要自审的一代

今天之所以还要再版《耻辱者手记》,就因为《耻辱者手记》中的批评并非出于捏造,就因为我今天依然认为,这个101房间需要改良之处甚多。站在今天的认识水平上说话,我也愿意对这本书有所反思。《耻辱者手记》有时候将中国的缺陷特殊化,表现出某一程度的逆向种族主义倾向,《中国站起来》乃是对这种错误倾向的审视与纠正。

既然提到“逆向种族主义”这个词,我不得不多说几句。去年春夏之交,我第一次从《中国不高兴》中读到对于逆向种族主义思想的反思,很受震动。我这几年一边研究西方殖民史,一边反思中国应对殖民掠夺与屠杀的苦难史和奋斗史,经常感到我们的应对与反抗具有无可置疑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可是五四以来我们对于这种应对与反抗的解释却常常是主动抹煞自己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这个问题出在哪里?五四以后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逆向种族主义”思潮,恰是导致我们阐释错误的症结之一。

五四一代在中华民族惨遭失败的最低谷,毅然主张抛弃民族文化,不惜以自轻自贱的方式对这个民族展开血淋淋的大批判,这恰是自审意识的高度张扬。他们的观点虽然包含不少错误,但挽救民族危亡的热肠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却是十分宝贵的。

当我们消费他们的思想长达百年之后,当中国的发展势头和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出现了重大变化之后,如果我们还只是五四思想的消费者而不是其发展者,那就说明我们的批判精神和自审意识远不如这些毅然断尾求生的伟大前辈。

100年前的思想已经不能解释中国当代的发展现实,100年前的思想尤其无法指导中华民族未来的崛起道路。我们作为五四前辈的儿子和孙子,在充分继承他们宝贵的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清算自己从他们那里继承来的逆向种族主义的思想病毒,充分肯定中国文化、中国信仰、中国道路的正当性,充分肯定中国崛起的正当性。

近代以来,最集中地承载着逆向种族主义思想病毒的学术命题就是“国民性批判”(也可称之为国民劣根性批判)学说。这几年,为了清算逆向种族主义思想病毒对于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肌体的毒害,我对国民性批判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编著了五本著作体现我的研究成果。其中编选的作品是《梁启超国民性研究》《鲁迅国民性批判》《国民性批判百年反思》。著作有两本,学术著作是《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通俗著作是《中国站起来----中国的前途、命运与精神解放》。

在完成以上工作之后,我正准备从一个窄小角度,写一写欧洲种族在500年殖民扩张中所表现的国民性,看看他们究竟是不是像五四前贤及我们这些继承者所想象的那样,真的具有什么“优根性”。

这六本书都是为了完成一个自审的过程,首先让我自己弄明白一些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项学术工程,为国人解除佩戴百年的国民劣根性的精神枷锁。

前不久几个朋友聚首聊天,聊到我们这些人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一位比我年长七八岁的朋友说,我们这代人还能做什么?80年代我们风华正茂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跟着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起哄,甚至还为中国不曾被西方人殖民300年而痛心疾首。我们自轻自贱倒也罢了,还非得倒腾什么黄土文明和蓝色文明的巫术,把自己的国家推到别人的权力框架和利益框架之中。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是跟老外打商业战争,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空谈什么文明和文化。我们把位置让出来吧,让“80后”来组织商战,让他们把这个被我们送进了别人裤裆里的民族重新拯救出来。

这位朋友的话不免愤激,但是他的自审意识与五四前贤堪称异曲同工。他摆脱了五四一代某些思想观点的藩篱,却是五四精神遗产的真正继承者和超越者。有了这种自审意识,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思想,总归有希望挣脱一切枷锁的。如果没有一点自审意识,没有一种脱胎换骨式的升华,我们这一代人确实像那位朋友所言,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我们很可能不是促进因素,而是成为拖累。

是时候了,请从那个黑匣子里走出来。
作者: LBSMIF    时间: 2012-10-20 18:24
''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是跟老外打商业战争,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空谈什么文明和文化。我们把位置让出来吧,让“80后”来组织商战,让他们把这个被我们送进了别人裤裆里的民族重新拯救出来。''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