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请重点看红色标记出来的段落,蓝色和桃红的部分尤其重要 有一首冰心的诗我一直很喜欢: 爱在左,同情在右, 走在生命路的两旁, 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 使得穿枝扶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 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高三的时候我把这首诗送给了班上一个像袁泉的MM,转眼经年。每当看到这几行字,就好像字里行间的透着一种淡定和明朗。 我是不喜欢抱怨的人,因为如果你自己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说给别人听只能添加了对方的愁苦。所以,除了一直一直的探寻可以继续走下去的通路,也只是和室友睡前吐吐槽而已。如果是真的痛,是根本无法名状的。 相反的,我发现当自己变得保持乐观之后,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无穷的勇气和力量。这是我之前没料想过的。于是真如诗所说,生命一径长途,有泪却不是悲凉。是一种如何的对生活和生命本身的热爱。人做任何一样事情,如若不是真的热爱,真的用心去发现其的好,也就无法得到真心的回报,更无法体会到对方回馈给你的快乐。 我生来就不是聪明得冒泡的女孩子,加之父母从小采取的放任自流的教育模式,变成了爱恨分明马虎而散漫的现在。从报名GRE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吃着这些后患带来的苦头。很多很多次的,都觉得自己怎么可能再坚持走完,之后还有那么那么多的复杂的东西,我这样一个表格都填不对的人又怎么搞得定。我又怎么有可能去国外做学术。 可是每次在第二天早晨醒来的瞬间,又觉得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没有理由和源头。也许就是出于,那一腔热爱。 我现在并不是在说跟写作无关的东东哦。记得一位前辈在论坛上说,不要对AW的题目太过标榜,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帮助你训练逻辑,有的是时间让你做。可是当时我并没有看完题库,也就没有说什么。这位学长,我想你的想法是对的。可是,对于现在这种现状来说,你认为当经过了AW之后,真的会有那么多人继续找寻那些可以帮助训练逻辑的东西去训练自己的逻辑吗?既然他们在复习AW之前就没有这种意识,如果对于AW还没有训练逻辑的意识,那将来就更不用寄希望于让他们主动去训练自己的逻辑了。 世界其实就是很残忍的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永远有人在前方领路,有人在其身后追随。有人在翻云覆雨,有人只能逆来顺受。其实,各有各的难处。领路的人,面临第一个可能掉进沼泽的风险;追随的人,也许永远感受不到发现新大陆的甘甜。这也就是说,在创造于复制之间,就痛苦的程度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可是,就其回报来说,意义就大相径庭了。 有时候我想,你可能永远无法去说服那些人放弃万全的中庸之念而走上钢索。可是,其实走钢索的人,又何尝不是中庸的追随者呢。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仔细和审慎的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防范措施。他会比任何一个人都要认真的去准备,因为,这关乎生命。在这种对生命的保护和对世界的探索中,我想他所得到的喜悦和收获是旁人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在准备AW的过程中,我就经历过这样一次“深度”和好几次“浅度”。虽然我自己并不是技艺高超的走钢丝的人。只是这种过程也无异于是负着保全自身和秉承信仰的走着我自己的钢丝。那一次深度,几乎点亮了整个黑夜的光芒,重新带给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从未如此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要的是什么,和要怎么去做。让我头一次这样笃定和明确为什么要去美国,为什么选那个program,自己可以为其做怎样的贡献。我就好像知道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以及成为的可能。最后哪怕就是申请不到,也知道是需要换一个方法,而继续走而已。这就像是一个暗示,一个希望,一个也许并不切近的依靠,就好像是闭着眼睛走着钢丝,可以义无反顾起来。 我对AW和一整个复习过程充满感恩。我想在这个论坛出没的人,没几个是真正一开始就喜欢英文写作的吧。我在这之前几乎已经很久没有写过中文,真的。我最多的就是写给了你们。除此之外,除了学术分析还是学术分析,稍微有点乐趣的就是电影分析,而很可惜,却也是从几近枯燥的学术角度。我甚至写不出任何一种为自己写的中文。我心里很清楚,当你根本没有对生活注入热情的时候,它也不会理你。 AW也是一样。如果你不是真的去真心与那些题目接触,不是一次又一次去体会字里行间暗含的意义和作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信息;如果你不是在查找资料和信息的时候,对那些陌生领域的知识报以真正的尊敬,如果不是真的秉承着对知识的渴求。它也会毫无慷慨的让你才思枯竭。让你永远倒在逻辑的脚下自卑得永远站不起来。让你一辈子将自己打上没思想没逻辑没原创性的标签,最可悲的是,你还欣慰与此。真理是如此公平的对待着每一个人,它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可是当你真正体会到真理的存在,哪怕你抓不住它,它也很难从你身边走开。你的世界会从此变得如此的逻辑清楚,哪怕知识面还不够思想不够深刻,可是事情的条理因果就是如此有系统的可以联系在一起。从这里开始认识世界,成为一个智者只会是时间的问题。当我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思考AW的题目时,我并没有觉得轻松的快感,反而是更加深邃和艰涩的思考。我说过了,我并不是聪明的小孩。问题复杂到一定程度时,脑子就会想得很痛。每次我都想,如果有一个人比我聪明,又能明白我的理解方式,一定可以得到比我多得多的真知灼见。 我在确定ISSUE的要怎么写之后,几乎每一次的模考都不用看时间,有时甚至写了一大段,回头看时间才过了5分钟。字数总是550-650,我还是掐掉5分钟了。关于语法和拼写的问题,我真的很抱歉。无法给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我只是知道这很重要,也总是强调很重要,其实我在说那些和强调那些时,很多都是在强调给我自己听,是在监督我自己而已。然而,我所说的文法重要,并不是说句子的华丽和技巧高超。我自己不善于造很牛的句子,只能尽量在那些基本的点上规范再规范。我对自己的要求只有这些。其他的,在没有充分的领会之前,并不想刻意模仿和强行被改造。 还有。为什么我一直在强调“系统”和“结构”的问题。可能这也跟我专业主课老师的培养,和我自己一直以来做论文的习惯有关。我在上大一的时候老师就总是强调,学一门课程,你们可以记不住我讲的那些推理过程,记不住我用囚犯实验来证明边际效益递减还是递增,然而,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学科的总体框架。将来无论你走到哪里,也许做着和这门学科无关的工作,可任何时候需要用到的时候,你都可以心神气凝的找到相关的部分,然后再去查找与之相关的方法论。而不是孜孜不倦的钻到一个小孔里,纠结于它的“得”“地”“的”分别用出了什么花,攥着脑中仅有的那些相关现象死想。而如果这样一直下去,你的脑中永远没有存在全局,你的思维和见识的深度和广度永远被限制和狭隘着。不仅是对这一门学科。 这也就是说,当写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如果你没有给读者一个框架和系统,对方看你的时候也会觉得你只是这样一个深陷混沌的人。他们不能从你的文章中抓不到任何闪光的有力的东西。哪怕你用了那么饱满的例子,你把人名拼得一字不差。在别人眼中也是浮云。因为这些全都是可以被替换的,你能写,其他人也能写,你并没有带来更高级的价值。而如果你有自己完整的系统和框架,你对全文都心中有数,你就成为了一个无法被任何人替代的创作者。 至于ARGU,我在前两天遇到过小小的困顿和停滞。可能是太过重视去花时间给ISSUE的缘故。我总是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字数也总是不达标。于是我特地对官方的判分标准研究了一下,列出以下几条觉得是不可或缺,必须要达到的: 1 介定和分析出短文的重要特点 我将这里的重要特点理解为是对短文重大错误的判定。例如,这些短文大都分为这么几类,有的是做了一个主要的对比。列出两个东东,然后进行各个方面的对比或类比;有一种是用两个不相干的分枝硬绑一起来得出一个结论;还有一种就是传统的从一句推另一句,直到对出结论,而这一系列的因果推导都存在错误的。这就是我总结出来的针对全文作者推导概念所犯的错误。换言之,就是这种方式并没错,只是用错了材料。这种错误是应当在开头说出来的。而这才是ARGU要求我们在文章开头点破的重要特点。而不是主要错误的罗列。 2 组织,表达,发展 这是文章中间的2-3段都公用的准则。首先是组织出每种错误的类型,提出来,然后阐述和解释出来。这里会用到例子和说理。都属于表达的范畴。之后的发展,我认为就是对论点的深化,和深度认识。我觉得这一步并不是必须的,有能力的可以试一试。是拿分的好地方。 这里有一点需要重点提出的是,考试要求里明确说了关于对文中措施的一些“建议”和关于“怎样怎样作会更好”之类的东东,是应该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和说理方法放在正文里,而不是全都放结尾的。结尾也可以放,但我始终认为ETS这样说明的意图在于暗示结尾应该有更重要的东西。 3 结尾 关于结尾,我也思考过很久。到底写什么才合适。如果是复述开头,我宁愿不要结尾。我写学术论文的时候基本就这样。有时很自然的就结了。提出建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是要求中说这种建议应该是用在“表达”的部分里的。而不是结尾陈辞的部分。再我思考良久之后,认为结尾的功能无非是两种,如果你要用结尾的话,就是强调你重点提出的那个错,和发展一种insightful的观点出来。可是insight不是说来就来的。所以我开始对那些写短文的人犯错原因想。一个人为什么会这样说胡话?它的脑海中到底是有怎样一种先天的固有的缺陷导致了它一张嘴就错?我觉得大家不妨试试对作者错误源头追溯一下。可以说说导致作者从一开始就形成这样不严密的四位模式,大概就在于它再推理之前就主观的把。。相成。。。,而又没有任何调研,这个源头的思维模式的错误导致作者无论之后再文中如何条例清晰,如何有力的判断,都只是一纸空谈。 这只是我想出的一种解决办法。不过也不是最佳办法。是目前这种状况下所能想到的了。 |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