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CD美国著名华人教授介绍(1)--伯克利杨培东
[打印本页]
作者:
普渡哥
时间:
2011-11-23 09:01
标题:
CD美国著名华人教授介绍(1)--伯克利杨培东
杨培东
杨培东
1971年 出生于
苏州
;
1985年-1988年 就读于吴县
木渎中学
;
1988年-1993年
中国科技大学
化学系学习。1992年获
郭沫若奖学金
,1993年获应用化学学士学位;
1993年-1997年
美国哈佛大学
求学,1997年毕业于
哈佛
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获化学博士学位;
1997年-1998年
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9年至今
美国加州大学
伯克利大学
化学系助理教授、
副教授
、
终身教授
、教授。
期间,2001年至2004年获得美国
阿尔弗雷德·斯隆
奖;
2002年获得美国
贝克曼
青年
研究员
奖;
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行列;
2004年获得美国材料学会(MRS)青年科学家大奖,这一奖项一年一度,只有一位获奖者,杨培东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200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授予他奖金为50万美元的艾伦·沃特曼奖,这项研究奖每年仅授予一位杰出青年科学家,在业内被称为青年诺贝尔奖。
2011年,入选汤森路透集团依据过去所发表研究论文的影响因子而确定的最优秀的100名化学家榜单中第十位,同时入选了同样遴选标准的10年中最优秀的100名材料科学家中第一位。
37岁时的杨培东清瘦,衣着俭朴,在
独墅湖高教区
的小道上碰见他,你会以为这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本科生;而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进进出出他办公室的助手们则对他恭敬有加,因为这些“玩”纳米的博士和博士后最清楚,眼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家伙曾经在这个领域里鼓捣出了些什么。
去年,美国《科学》报道了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纳米材料学家杨培东的杰出成就。这篇题为《青云直上》的文章写道,最精细的半导体导线使杨培东大奖不断,特别是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授予他的艾伦·沃特曼奖,把他的科研生涯推向了顶峰。
作者:
普渡哥
时间:
2011-11-23 09:04
“大牛”之路
纳米界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你的博士简历上写着导师是
哈佛大学
的
查尔斯
M.利伯教授
,差不多就是在自我介绍“我是大牛”。
初为牛犊
1993年,22岁的杨培东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远赴哈佛投师利伯教授门下,成为一只“牛犊”。“哈佛的四年经历,对我的学术生涯影响深远。”杨培东说,“那是我最辛苦的一段日子,光是攻克语言关,就花了两三年时间。这一关过了,学习就轻松了许多。”做科学研究,最难的是确定选题方向和制订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哈佛,杨培东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找出重要的科学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交叉进行多项研究任务。
全美最好的化学系在加州大学
伯克利
分校。1999年,在完成了18个月的博士后研究后,杨培东与大约20所美国顶尖大学面谈,最终得到近10所大学的工作邀请,他选择了伯克利,年仅28岁任职化学系助理教授。
成为大牛
说起来,杨培东跟伯克利还有一段故事。当年杨培东决定赴美攻博时,首选就是伯克利,然而遭到了拒绝。这一次,伯克利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伯克利这次做出的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终身教授
在
美国大学
里,从助理教授升到终身正教授,通常要花10年左右时间。2004年,进入
伯利
克的第6个年头,杨培东就受聘化学系终身教授。在伯克利历史上,化学系还只聘过两位华人科学家当终身教授,前一位是
诺贝尔化学奖
得主
李远哲
博士。
认准目标,锲而不舍,这样的性格不仅体现在“择校”上,同样也体现在杨培东的科研生涯里。一进伯克利,助理教授就要独立带小组进行科学研究。良好的学术素养,加上正规的科学训练,让杨培东迅速在众多纳米技术科学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耀眼的
明星
。
目前,已被公认为世界顶尖材料科学家的杨培东在伯克利带领着一个30人的科研团队,
杨培东
其中20人是他的博士研究生,另外10位则是博士后。今年一月,杨培东小组的又一篇论文在《自然》发表。他说,每年在顶级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一两篇学术论文的状态已经延续了近10年。
作者:
吹小泡泡
时间:
2011-11-23 09:24
膜拜
作者:
普渡哥
时间:
2011-11-23 09:25
华人科学家的榜样啊!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