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福布斯:让MBA到广袤的工厂去
[打印本页]
作者:
xqwysh
时间:
2011-7-1 11:36
标题:
福布斯:让MBA到广袤的工厂去
看到一篇文章。有点意思,方向有点转了啊!
如果说金融危机之后,商学院教育经受了铺天盖地的否定和质疑,那么现在,商学院们正在着力反击这一质疑,他们开始让学生们“到广袤的工厂里去”。
朱应生不会忘记在中国龙工实习的半年时间。
龙工是中国最大的轮式装载机制造企业。这家成立于1993年的民营企业和它的不少同业一样,享受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繁荣带来的超速成长。然而盛宴过后,和不少民企一样,龙工开始发现,当市场环境发生转变,需要变革原先的管理方法才能带来同样的增长。
龙工的故事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典型。每年两位数的增长令公司乐观自信,在那个不错的年景,公司上下都充满干劲。当然,成绩也是显著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已经成为中国的轮式装载机前锋企业,2005年率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之先在香港主板上市,2009年公司综合实力跃居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24位。然而,当金融危机不期而至,市场风向陡然转变之时,尽管较之同行已是佼佼者,龙工依旧需要精益求精。或许是之前跑得太快,龙工发现之前的管理显得有些粗放。
朱应生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全球运营领袖项目(China Leaders for Global Operations, 简称CLGO)2007级的学生,他的毕业前提不再是论文,而是要在龙工完成6个月的实习。工作量是浩大的,龙工上海工厂有11个车间,约1800名工人,生产多达90种不同类型的轮式装载机……
在他的导师的指导下,朱应生在龙工实施了精益化生产改造,工厂的产量从40余台/天,增加到54台/天,这意味着生产率提升了25%。此外,交货期从7-8天下降至5-6天。
在商学院培养制造业管理者,MIT是最佳实践学院。
上世纪,当丰田汽车开始遍布美国的街道时,美国制造业慌了。一贯自信的美国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扭转局面,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才培训。
1988年,以摩托罗拉(Motorola)、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波音公司(Boeing)、联合技术集团(UTC)和惠普公司(HP)等为首的美国大型制造业企业联合起来,找到了在工程和管理方面均领先全球的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MIT),共同出资委托MIT设置紧密结合工程和管理的、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 以期为美国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皆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提高美国制造型企业的竞争力。由此,MIT斯隆商学院联手工程学院8个专业共同设立了制造业领袖项目(Leaders for Manufacturing, 简称LFM)。MIT LFM项目的设立,标志着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壁垒被首次真正打破。作为赞助方的企业除了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实习和就业机会,而且企业与学校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委员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招生和整个项目的运营。企业经理人也频繁地进入课堂和各种活动与学生和老师深入互动交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黄亚生教授介绍,LFM成立时,美国的制造业状况非常不好,产品质量下降,就业减少。“他们希望LFM能够帮助美国的制造业。”事实证明, 经过20多年的运营和优化,MIT LFM项目为美国制造业培养了一千多名优秀人才,他们当中不乏像波音(Boeing)商用飞机事业部全球副总裁Pat Shanahan, 苹果(Apple)全球研发总裁Dong Field等全球领先跨国企业的高管, 成为全球制造和运营领域的中坚力量。美国的制造业也经受住了考验,今天,“突破地理观念,以企业控制角度,美国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1.955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19.8%,第一次超过美国,美国去年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9.4%。“然而,中国制造业是没有心脏的制造业。”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吕巍教授慨叹,“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一位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国经济整体的飞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的企业都能获得增长,而当大环境改变后,只有真正管理过硬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事实上,中国不少企业一度过分强调扩大生产规模,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时,片面追求高自动化和暂时的高生产效率,而不考虑整个生产过程和需求的均衡性,企业重技术轻管理现象也比较普遍。中国制造难以突破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管理软肋,尤其表现在对人才培养的忽视。
一方面,一些中国企业尚处在产业链最低端,尚没有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黄亚生教授指出,“中国制造业公司的结构,与其说它是公司还不如说是工 厂。”所谓工厂就是有一个厂长,其他人都是工人。这是一种头轻身子重的结构,管理人员很少。原因也很简单,工厂从外企那里拿到订单,中国企业放弃了思考。 “中国代工企业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懂英文的人,能把对方要求翻译成中文,然后交给工人去生产。”
而另一方面,已经意识到人才重要的企业却没有这个魄力和耐心培养人。“中国企业只想挖人,不想培养人。” 吕巍教授指出,“中国制造业除了缺核心技术人才,更缺熟悉全球业务的管理人才。” 和当年美国企业主动找到MIT要求联合培养人才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没有培养人才的意识。
目前已有不少国内商学院开始引入制造业管理培训生项目。据了解交大运营制造项目的毕业生平均起步年薪为21.6万元,相比入学前有111%的增幅。朱应生现在已经是中国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信息化部长,相当于分公司总经理。
人们往往将MBA与银行家画上等号,实际上,在中国市场上,让MBA们进入工厂,进入制造实践,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议题。
作者:
星星点灯2010
时间:
2011-7-1 22:03
CLGO的mba还不错。
不过让mba去工厂可能不是大多数mba的初衷。花了大价钱去读个全职mba,再加上时间的机会成本,去工厂如何把钱赚回来。
而且,制造业不是十分看重和需要mba,更看重的是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
作者:
Derek2008
时间:
2011-7-2 09:23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思路很正确。我就是来自制造业,而且毕业后去继续去制造业工作。
作者:
samueldong
时间:
2011-7-3 11:11
赞同,当然如果大家讨论我觉得可以修改下。
mba未必都需要到工厂去,但是一定要了解工厂,空中楼阁没什么用,很多东西不是靠学、教,靠的是悟,一个身份改变不了什么,或者换句话说,mba应该到一线去,至少要了解一线,甚至我个人觉得一个好的mba都应该尝试去创业,即便是开个小超市,小饭店,甚至小加工厂,能真正的知道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知道怎么办执照,知道怎么租房子砍价,知道怎么管理工人,知道怎么发工资,当然了也可以不自己创业,去企业里面多了解,但是这样的机会毕竟不是谁都有,只有了解了基础才能更好的做好高端的工作。
现在也许却的不是纯高端的mba,名牌大学毕业生,是能把这些同实际结合起来的人。也许这些在大家看来很基本的东西,尤其MBA很多都有大公司工作经历,自己的工作能力毋庸置疑,但是我相信以前一个朋友说的话,一个能推销出去可口可乐的销售员未必就强过一个推销街边散白酒的销售员,但是后者一定可以推销出去可口可乐,因为对于可口可乐这样的产品来说,中药的不是销售员本身,是可口可乐本身和公司本身。如果没有名片和公司名头,甚至mba名头,仍旧很强大,那么是真的强大。
btw:貌似我要被骂,轻点啊呵呵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