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国内的商学院,都很垃圾么?? [打印本页]

作者: kakafu88    时间: 2010-2-1 12:53
标题: 国内的商学院,都很垃圾么??
本人新手上路,在CD里面看了一圈,很是感慨。

大家在争论长江和中欧的就业的时候,国内其它商学院直接被晾一边了,呵呵。

不论及时与否,至少中欧和长江,还是能看见就业报告,而国内所谓名校的MBA项目,宣讲会,只见加学费,不见报成绩。尽玩虚的!

可怜、可恨、可悲啊。。。。
作者: kenhu    时间: 2010-2-1 13:39
是啊,感觉P,T学费收10多万,结果连个就业报告也看不到,
作者: hang13    时间: 2010-2-1 14:07
体制内与体制外是不一样滴。
你看看李娜郑洁为啥最近那么牛,体制外
作者: kakafu88    时间: 2010-2-1 15:07
体制内与体制外是不一样滴。
你看看李娜郑洁为啥最近那么牛,体制外
-- by 会员 hang13 (2010/2/1 14:07:23)



有道理! 一不小心,忘了体制的存在了。

MBA,也有体制内和体制外的!

商学院本身就很不商业。没有就业报告,没有收入水平,没有薪酬报告,没有好的CDO(career development office), 还能有脸自称MBA?!!!失去实质的MBA,空有一顶帽子,终究也只能被市场所摒弃!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想读MBA的去体制外,有时间可以浪费、混个安慰自己的学位的留在体制内。各取所需。

自己要什么,还真要擦亮眼睛。
作者: 第八日的蝉    时间: 2010-2-1 16:50
标题: 转发看到的一个有价值的贴
中国MBA的前世今生浅见                              

我的MBA之路记得16年前高考前夕,懵懵懂懂的我以考上大学为目标。当时,清华、北大在我的意识中只是两个模糊的符号。主要原因是以自己当时的实力,实在不敢妄想这两所国内顶尖的学校。

1999年,在事业单位工作小有成就的我不甘寂寞,拼了命请辞当时别人艳羡不已的工作(当时还是有机会办理停薪留职的,但是我也放弃了),义无反顾地踏入了社会的洪流。我用“男儿当自强,青春应无悔”这两句话鼓励了几百人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同时,也是这两句话让我坚定地走向了中国改革的最前沿城市。

有很多人下社会之后很快就在随波逐流当中迷失了自己,而我,十几年职海浮沉,虽然让我收获了经验和效益,却并没有消磨我的求知欲。在我辞职的当年,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的顶尖商业教育项目有三个,一个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美国合作办学的北大国际MBA(BiMBA),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合作办学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MBA,还有一个是对外贸易部主管办学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中法合作法语保险专业双学位项目。当时的形势是:
(1)这几所学校的办学项目较新,受到非常多的关注;
(2)这几个项目都是中外合作,是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3)这几个项目在国内的收费都远高于体制内办学(统招),至于产出则因为项目较新,暂时无法评估;
(4)这几个项目的竞争都非常激烈,每所学校每年都是仅招收几十人,而参与申请和入学考试的人则接近千人;

在当时,国内体制内招生的MBA处于学科的起步阶段(中国最早的MBA是清华的MBA,创立于1991年),学科教学处于探索期,有教学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有实际工商管理工作经验的师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这几个与洋品牌合作的商学院项目质量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

过去的十年里,我一边工作也一边关注着这几所学校的发展,暗中为自己未来的深造物色一个好“娘家”。本科没有机会踏入国内顶尖学府的我,根据实际工作的感觉,为自己确立了只选择上国内顶尖商学院的目标。

时至今日,北大CCER不仅在世界经济界以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占据了相当的份量,还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升级为“国家发展研究院”,接下来的扩建、扩大学科建设自不细说,众所周知的CCER创始人林毅夫先生也出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中欧Ceibs也不再使用上海交大的校园资源,建设了自己独立的校园;而经贸大学的法语保险双学位项目则淡出转为中法合作工商管理学士双学位项目。体制内办学的MBA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以清华经管、北大光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影响力最甚。并且,李嘉诚先生旗下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长江商学院项目也于近年走入大家的视线,开始介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之间的办学模式探索。*这里说的介于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意思是CKGSB在录取的时候是看G分的,属于体制外招生性质,而根据其招生办公室说法在毕业时如果文凭需要得到国家认可还须参加一个国家教委组织的考试,这又有点类似体制内的同等学历认证。当然,这些不影响长江文凭的含金量,这里对比的是“体制”的不同。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最近几年国内MBA教育还有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市场对既懂国际环境、又懂中国经济,既懂企业管理、又有学术底蕴的复合型MBA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即便在眼下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一个真正具有上述实力的MBA仍然是可遇不可求。

因此,各校(特别是体制内招生的MBA院校)纷纷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或引进国外的教学体系,或与外方直接合作办学,或与外方进行学生交换,或请外文教授亲临授课;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显然,体制外招生或曰与国际接轨的BiMBA与Ceibs在10年前就看准的直接将外方教学模式引进中国并与本土国情相结合的入手点是抢先了一步,在国内其他院校着力建设市场认可度的阶段,这两所高校的MBA已然领袖着国内顶尖复合型MBA教育的大旗,当然作为后起之秀的长江商学院的影响力也非同小可。

从就业来看,体制内招生的院校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的都有,甚至有相当的部分进入了国企或国营金融机构,平均就业薪酬较体制外的略低。体制外招生的院校主要侧重与国际接轨,几乎都是采用全英文授课,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企。我也发现最近几年有些体制内的学校也开始引进全英文授课项目,相信这些毕业生都会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至于最终就业去了哪里、薪酬多少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因为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信息,每个人入学前后的条件都不同,几乎没有参考价值。所以,对于过于注重看商学院就业报告的潜申请人来说,可以不必继续浪费这个时间了。只要你的绝对实力强,无论在哪所商学院,都不会扯低你的就业潜力。

这些学校与他们办学的方式,都是中国MBA教育的组成部分。我认为各所学校都有各自明显的特色,从招生到就业到社会的回馈都存在明显的风格。中国人口多,商业容量大,完全需要这种多样性办学的丰富性。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志于追求MBA学习的申请人,最好按照如下的步骤来实现自己的MBA梦想:

首先,要积累好自己的硬件条件。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基本的申请条件,但是,申请人要知道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这里说的工作经验不是你参加工作x年就万事大吉了,而是你要有足够的实际经验来保证自己在面试的过程中经得起考官的挑战。我知道有些人刚下社会一年,工作找不着感觉,然后,赶紧趁自己的大脑没有被社会的熔炉融化的时候考个高的分数(统考或考G),这样,在交申请的时候有了高分也有了学校要求的至少到开学前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基本要求。其实,这样的申请人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0,没有哪个正规学校愿意招收一个没有工作目标和实际工作阅历的申请人。

BiMBA要求的工作经验至少是三年,实际上,就算你刚好有了三年工作经验,如果你不足够地优秀,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顶尖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就业后至少会承担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试想,如果你的实际经验不够,就算给你一个团队或部门,甚至给你一个子公司,你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另外,如果要报考BiMBA,英语能力也是另外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最近也有英文基础较弱的CDer问过我这个因素的影响有多大,我们不妨反过来想想,如果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达不到流利的程度,坐在BiMBA具有40%外籍同学的课堂里,到时纯英文授课的内容和讨论如何能参与进去?

其次,要确立考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目标。体制内与体制外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体制内的顶尖院校的竞争性也不比体制外的差多少;体制内的院校虽然不需要考G,但是要参加联考录取,学费会稍便宜一些,并且,同学的平均年龄会相对较小一些,毕业的去向是各个方向都有,平均薪资待遇虽然比体制外的要低一些,但是,比其他体制内的研究生专业有着明显的竞争力。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体制内的院校因为走国际化的路线,现在已经有很多与国外合作或是交换学制的条件了,甚至有的院校可以拿到两个MBA学位,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优势。但是,体制内的学制通常为两年,学业的完成周期长。

再次,无论是考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认真准备考试。在备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备考本身也是一个净化、提高的过程。一个申请人有没有足够的学识或潜力,考官会在面试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那些参加过所谓的攻略指导的人几乎没有可能瞒过考官的法眼,在此,奉劝大家不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去走这样的弯路。如果你确实对商学院没有感觉,对怎样准备也没有概念,那么,很可能你就不适合去读商学院,或者换句话说你上了商学院也未必能够有效增值。当然,也有些人在备考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虽然最终与商学院失之交臂,但是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与事业过程中更有信心,毕竟考上商学院不是唯一的出路。

总结成一句话:客观地对比体制内与体制外院校的不同,合理地分析各个学校的办学优势,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最重要。前提是,你在基础学识和工作经验上已经准备好了,至于商学院如何评价你的Potential,这是我无法帮助的。

最后需要搞清楚的一点是:无论你最终上了哪家商学院,都不要期待商学院能让你脱胎换骨。真正能够让你脱胎换骨的还是你自己,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Attitude),就算进了Top 5也无法保证最终打动用人单位的HR,拿到好的Offer。而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好的习惯或思维,那么,Of course,商学院能够对你的人生和事业起到助推的作用。我一直主张“一个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怎样选择就注定怎样发展,你怎样思考就决定你怎样表现”,其实这些都与商学院无关。

我自己经过超过十年的工作历练,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获得的哪些东西能够从商学院取得,也非常清楚有哪些是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我选择商学院的标准很简单:第一条是顶尖的;第二条是我喜欢并且适合我的;第三条是发给我录取通知书的。其实,各商学院的教授也经常互相客座授课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此情况下,学校平台对于个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最关键的是看你更喜欢打哪个LOGO在自己的名片上,以及自己怎样去提升个人的综合实力;正如在一个效益不好的公司里有人赚了很多钱,而在一个效益非常好的公司里有人不赚钱。

我有一个特点是:我认准的事情,我可以通过五年甚至十年的努力来达到。我的短跑成绩不弱,但是,我长跑成绩更好。我上学时没有哪项体育成绩是第一,但是我每项基本上都是前两三名,所以我的综合成绩总是最高。我游泳时不是跳进池里爽爽地游上两三个来回就休息,而是从一进池开始就不停地游一个小时才出水。我爬山不求头半小时走多快,而求无论多累我都不停,所以我能够参加香港万人“乐善行”32公里的全程山路跋涉而排在前列。

我中学时不敢梦想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但是,回看过去的十几年的努力,我最终还是坐在了顶尖商学院的课堂。在BiMBA的学习过程中,读到环球领导力课本上有句话说“一切的成功都来自于一点一滴的努力的积累”,这句话朴素而深刻;除此之外,我还要说:一切的失败也来自于没有做一点一滴的积累。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思想浮躁、急功近利,还有一些人夸夸其谈、唯我独尊,这样的人生观鲜见能够将人推上真正的成就顶峰。这些都是我们想走入顶尖商学院的学子们要谨戒的。

CD这个名字取得很好,谨以拙文借此大好平台与诸位分享。我非研究中国MBA发展现状的专业人士,如上见解为个人观点与体会,如有偏颇,请自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化。懂得怎样有选择性地吸收也是商学院学生的一个基本能力。

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走进顶尖商学院的殿堂,让我们一起追逐梦想!

*备注:北大的商学院有三所,分别是北大光华(体制内),北大BiMBA(体制外)和北大汇丰三所。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1 21:07
不管进了哪一家,谈得上有成就的永远是少数人。

不管进了哪一家,只要你能成为前5%出色的人,你肯定能有所成就。

研究生要讲究导师带,找到一个既有能力又认真传教授业并且投缘的恩师,这个选择的重要性不亚于你当初选择对口的商学院。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1 21:11
体制内外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老师都是互相流通的。

王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中欧商学院教授王高

教育背景:

? 1998年,耶鲁大学社会学博士

? 1994年,耶鲁大学社会学硕士

? 1988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学士

教学/研究领域:

? 营销管理

? 品牌管理

? 消费者购买行为

简介:

王高博士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在加入中欧前,他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王高博士曾在芝加哥的信息资源有限公司(IRI)工作,担任高级咨询师,负责营销模型开发。他所开发的模型分别咨询于可口可乐、宝洁、卡夫等企业。王高博士还曾在休斯敦的可口可乐分公司Minute Maid工作了两年,担任战略分析部经理,负责销售规划与评估。回国以后,他还为联想、强生等企业担任咨询顾问。

王高博士获得人民大学获得人口学学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营销模型及定量分析技术、消费者购买行为、品牌资产、顾客资产、顾客价值分析、销售促销、市场细分与定位,顾客满意。他目前主持三项研究项目:顾客品牌选择的营销组和要素的模型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零售企业客户满意研究(中国零售研究中心)以及顾客生命周期价值和顾客资产(国内某零售商)。王高博士撰写了《人口抽样调查技术》一书,并在一些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如《管理世界》,《心理学报》,《管理科学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等等。目前他还担任《营销科学学报》和《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前沿》的编委,中国市场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1 21:17
中欧挖了王高先生到中欧讲授营销学课程,
而我们的课程是王高先生的前上级赵平老师教授的。
++++++++++++++++++++++++++++++++
我相信王高老师在海外的博士生涯为他带来了很好的国际视野,但同样我绝不否认赵平老师已在国内营销学术上独树一派,教育看成果,赵平老师带的博士研究生直接受聘国际名校营销教师。营销系主任赵平老师的弟子首开国内先河直接受聘国际一流大学教师:“2009年12月,清华经管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生董松挺正式受聘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ANU),成为该校商业和经济学院管理、市场营销与国际商业系的讲师。”

廖理副院长带的MBA那就更不用提了,廖理副院长平均每年都会精选极少量MBA作研究生课题,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就是编写哈佛案例库案例。达到这种层次的弟子生活却很低调,并不告知别人年薪,就我所知的跟廖SIR的MBA师兄早已不领年薪了。
作者: Mydream1219    时间: 2010-2-1 21:54
中国大学 官僚作风  以及明显缺少社会责任感 体制落后  这些  和西方发达国家 差距不是一点点

即便中国最好的大学  也不是几年内 就可以赶的上人家中等水平的大学
作者: noss    时间: 2010-2-1 22:40
厉害啊,我觉得还是要看教你的人会是那些人了~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1 23:22
中国大学 官僚作风  以及明显缺少社会责任感 体制落后  这些  和西方发达国家 差距不是一点点

即便中国最好的大学  也不是几年内 就可以赶的上人家中等水平的大学
-- by 会员 Mydream1219 (2010/2/1 21:54:52)



——如果钱颖一先生、李稻葵先生、廖理先生带你,目前绝对比北美中流大学好。人脉不说,钱先生本身就是M7的教授。只怕你是没这能力跟到这些导师而已。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1 23:29
钱颖一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分别于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2006年起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2009年4月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 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
  清华大学管理学学士(1985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1992年)。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访问学者。199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经济学)学位。1992年至1999年任美国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并兼任该校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97年至1998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从事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变迁研究。1999年至2004年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并任该校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白重恩 的简介:
白重恩博士 白先生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自2004 年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雷曼经济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 年至2004 年在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先后任职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2 年至2004年,曾兼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1992 年至1999 年,白先生曾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学院。1985年至1993 年期间,白先生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系及哈佛大学经济系分获数学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79 年至1985 年,先后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白先生在制度经济学、发展与转轨经济学、公司治理、金融、产业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杂志和刊物上发表过众多论文,2006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长江学者。白先生同时担任多个社会职务,包括《世界银行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编委和清华大学《经济学报》联执主编、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IPD 研究所公司治理研究员、美国密西根大学戴维逊研究所研究员,并曾任世界银行咨询顾问。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1 23:49
2008年10月15日至18日,由清华经管学院和哈佛商学院联袂举办的“中国私人股权及风险投资”课程在清华经管学院顺利开课。54名来自亚太地区的金融投资精英及企业家参加了本次课程。

   该课程是清华经管学院和哈佛商学院合作的首届私人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高端课程,旨在应对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投资格局的蓬勃发展及其影响,为学员提供崭新的行业视角及实践经验,帮助学员重新定义投资策略,提升交易技巧,提高投资回报。该课程师资阵容强大,由风险投资业权威——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金融系廖理教授联手哈佛商学院乔希·勒纳教授(Josh Lerner)及哈佛商学院中国金融问题专家金李教授共同讲授。

   清华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教授,课程学术主任廖理教授及哈佛商学院金李教授等出席了15日的开学仪式。杨斌书记在开学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希望各位学员在教授高深学术造诣的引导下、在清华经管学院与哈佛商学院两院悠久历史的熏陶下,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战经历相结合,总结并升华已有经验,系统提升在战略及专业方面的理念和技能。随后,廖理教授介绍了项目的起源,并对项目将中、美两国案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了系统评述。金李教授则向学员们介绍了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乔希·勒纳(Josh Lerner)。
————————————————————————————————
廖SIR在课程里与哈佛教授同台主讲,每年都向哈佛商学院撰写教学案例,并推荐案例相关人等去哈佛商学院给哈佛学生讲课。他主持的会议叫啥名字我想不起来了,但是记得有四个人参与,美国商务部长、美国证券主席、中国证监会主席、央行长。

廖SIR的弟子摘录:

郭若然  花旗银行IBD  经管学院2006级硕士,曾写作案例《国美电器》(入选哈佛案例库)
李华兵  汉能投资投资经理 经管学院2004级MBA,并很快升任副总裁,现为知名媒体投资人,曾写作案例《框架传媒》(入选哈佛案例库)——最近传来消息该师兄在筹建一个专注在传媒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作者: Mydream1219    时间: 2010-2-2 17:31
我说的是 官僚作风  社会责任感  以及 大学体制   并非教授名号强不强 大陆找工作社会资源牛不牛


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大家继续讨论吧  这个版还是适合潜水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2 17:54
我说的是 官僚作风  社会责任感  以及 大学体制   并非教授名号强不强 大陆找工作社会资源牛不牛
就当我什么都没说 大家继续讨论吧  这个版还是适合潜水
-- by 会员 Mydream1219 (2010/2/2 17:31:45)



++——不过你的“国内的商学院,都很垃圾么??”这个标题表达出来的不只是这个意思。

从论述内容来看仍然不是这个问题,论述一条核心论据就是“没有就业数据。”

没看出来哪条论述涉及到了官僚作风和社会责任感??

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上边提到的几个老师都没必要在中国。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2 17:56
本人新手上路,在CD里面看了一圈,很是感慨。

大家在争论长江和中欧的就业的时候,国内其它商学院直接被晾一边了,呵呵。

不论及时与否,至少中欧和长江,还是能看见就业报告,而国内所谓名校的MBA项目,宣讲会,只见加学费,不见报成绩。尽玩虚的!

可怜、可恨、可悲啊。。。。
-- by 会员 kakafu88 (2010/2/1 12:53:05)



——回答的问题,就是解答楼主就业报告的困惑。什么叫成绩?啥是虚的?
作者: HiCD    时间: 2010-2-2 18:07
国内MBA投资价值、性价比也很好。哪怕是一些看似很三流的MBA,绝大部分读它的人都受益了,都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实现了职业上的提升。名牌的不用说了。
作者: kakafu88    时间: 2010-2-3 16:26
本人新手上路,在CD里面看了一圈,很是感慨。

大家在争论长江和中欧的就业的时候,国内其它商学院直接被晾一边了,呵呵。

不论及时与否,至少中欧和长江,还是能看见就业报告,而国内所谓名校的MBA项目,宣讲会,只见加学费,不见报成绩。尽玩虚的!

可怜、可恨、可悲啊。。。。
-- by 会员 kakafu88 (2010/2/1 12:53:05)



——回答的问题,就是解答楼主就业报告的困惑。什么叫成绩?啥是虚的?
-- by 会员 慕容楠生 (2010/2/2 17:56:26)



感谢 慕容楠生 的详细介绍。

但我也想指出,我的困惑乃至抱怨,和本贴中其他朋友的说辞,都是就国内商学院整体的现状而言。您不能就个别院校和个别现象而无视全局吧。

对于想申请MBA的群体来说,都是向借助商学院的资源提升自己的实力和价值,而就业率和就业报告,就是评价市场对商学院认可度的一个量化指标。而国内商学院对此,可能作的很不够。这和个别老师个别学生的优秀不相矛盾。

另外,有的朋友说不论什么MBA,都是有收获的,何况名校。这份言论过于极端,不念MBA,活一天也是有收获的,至少活了。关键在于这份收获是多少,值得不值得?因为这个中间有成本在。商学院要做好这点,就要有投入产出的评估,并提供申请者衡量的数据和标准。而国内MBA教育,似乎是卖方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存在的必要性。不能不让人垢弊阿!
作者: HiCD    时间: 2010-2-3 16:50
我说的并不极端,恰恰说的是一个客观事实。你一定要强求国内商学院做出就业报告,象外国商学院一样,才是极端,不切实际。如果你人脉够广,你就能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就会认同我的说法:国内MBA的持有者也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而且我说了是“性价比”相当好。如果你实力强劲、粮草充足,你尽可以去冲击世界top20的MBA,你不稀罕国产MBA价格便宜量又足的优势。但你不适合有人适合,很多人适合读国内MBA。大宝润肤露也有市场的。

而且国内MBA招生量大啊。不是所有的国外商学院的申请者都能如愿以偿的,事实上大部分人希望会落空,那怎么办?读国内MBA也不委屈啊。穿不上意大利名牌,也不能光着膀子不是?
作者: kakafu88    时间: 2010-2-3 17:02
我说的并不极端,恰恰说的是一个客观事实。你一定要强求国内商学院做出就业报告,象外国商学院一样,才是极端,不切实际。如果你人脉够广,你就能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就会认同我的说法:国内MBA的持有者也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职业发展。

而且我说了是“性价比”相当好。如果你实力强劲、粮草充足,你尽可以去冲击世界top20的MBA,你不稀罕国产MBA价格便宜量又足的优势。但你不适合有人适合,很多人适合读国内MBA。大宝润肤露也有市场的。

而且国内MBA招生量大啊。不是所有的国外商学院的申请者都能如愿以偿的,事实上大部分人希望会落空,那怎么办?读国内MBA也不委屈啊。穿不上意大利名牌,也不能光着膀子不是?
-- by 会员 HiCD (2010/2/3 16:50:12)





谢谢 HiCD 的回复。

我发觉我们失去争论的焦点了:我说的是国内商学院需要提供给申请者,比较成本和收益的可信参照数据;而您说的是成本不同的MBA教育,总有一款适合的,都有存在的价值。

另外,我觉得要求国内商学院提供MBA就业报告,应该不算是强求把?难得商学院可以只管忽悠招生,占有社会资源,却忽略、回避收益产出的报告,不需要对社会有所交待?
作者: HydraDream    时间: 2010-2-3 17:08
楼上此言差矣。MBA是一盘生意,生意是什么?就是尽可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取最大的利益。就业报告也是广告,和其他广告一样,都尽量修饰出漂亮的一面给你看。HBS不也有人待业么?难道你报HBS的时候他还会故意提醒你注意这个风险?
作者: HiCD    时间: 2010-2-3 17:24
国内的MBA,哪家就业好,哪家不好,不一目了然,也大差不差吧?

就我的了解看,京沪比较知名的MBA咱么不说,且说内地一些MBA。很多内地MBA入学的时候,年薪可能只有4万到6万,在读期间或毕业后,很多都要么跳槽转行了,要么加薪了,要么升职了。然后年薪变成6到10万,甚至更多。他们没有多少机会进顶尖投行、咨询,但在各个industry里也发展得挺好。

当然你可以说如果不读MBA也能增长。是的,但我相信读了MBA使他们的成长更具可能性、同时提升了成长速度。要我证明这个,我证明不了,我有大量的样本,但不可能有专门的调查报告。

CD上趋之若鹜地申请美国MBA,其实很多人打的是“国际收入差”。在国内拿一、二十万年薪,跑到美国MBA读出来后,拿10万美刀,增长煞是喜人。但对美国本地学生来说,他们入读前,可能就已经拿6万、8万的美刀(这里的数据仅为举例说明,不具有统计意义)。就是说,国内MBA毕业生的收入增长及职业成长,如果不放在国际视野下比较,也并不寒碜。

而国际收入差公平吗?不公平。更多的是由于帝国主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酿成的,是罪恶的,这些美金上流着后发国家人民的血。
作者: hellogo    时间: 2010-2-3 17:28
“不公平。更多的是由于帝国主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酿成的,是罪恶的,这些美金上流着后发国家人民的血。”
——————可爱的HiCD同学
作者: HiCD    时间: 2010-2-3 17:31
通过留学,加入帝国主义分肥集团,本质上是有罪的。但人性自私,难以克服。但至少要知道自己是有罪的。

如果不知道,我这里提醒一下下。
作者: Mydream1219    时间: 2010-2-3 18:40
通过留学,加入帝国主义分肥集团,本质上是有罪的。但人性自私,难以克服。但至少要知道自己是有罪的。



你这么说就不好了  按你这种逻辑  在国内 考公务员  相当于加入独裁统治集团分肥  进外企 也是加入帝国主义分肥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MBA 或者有没有在海外读过MBA 就业过  你这种逻辑 是不对的
作者: HiCD    时间: 2010-2-4 09:16
基本的是非伦理,一目了然。我们不能象西方人一样伪善、自欺欺人,直面现实的勇气总得有。

至于你例举的公务员,也有类似的问题。绝大部分疯狂报考公务员的,动机非常不纯。

外企员工,相对罪最轻。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4 11:19
如果要把大陆体制内的商学院排除掉清华北大复旦交大,这里就排除掉了4个学校的至少8个项目(每个学校都有对外合作学位在该校授课的项目)。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谈人大、中山大学、对外经贸、中央财经和上海财经。

——————————————————————————————————
如果说这5个商学院也不包括在所谓的“都”和“普遍”里的话,楼主就别感慨了,眼光放到了全球高端,实力落到了内地的低端,然后再抱怨内地的低端有多么的垃圾,这个叫啥来着,貌似我奶奶教育我说这个叫“眼高手低”。
通常来说,我们认为有资格拿海外商学院和大陆商学院选择的人,起码的素质是能考虑大陆的TOP4,再不济也得TOP10。
——————————————————————————————————
考学考虑到大陆商学院TOP10后边的人,本不应该到CD来。
作者: 张楠    时间: 2010-2-9 11:11
客观回复LZ:不是所有的都很垃圾的,还是有不很垃圾的学校。
作者: HiCD    时间: 2010-2-9 13:31
国内几乎所有商学院的MBA,就业都很好。绝大部分MBA在读期间、或毕业后薪酬都有较大涨幅。很多人担任了公司内中层以上管理职位。读MBA,追求的不就是这些吗?

当然这些MBA的薪酬都是以人民币计量的,短期内,大部分人的年薪集中中5万到10万这个区间,沿海的、大城市的、京沪的MBA十几万、甚至20万以上也很常见。

国内商学院的MBA跟世界top商学院教学水准或有差距,但也都创造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垃圾的商学院。“崇洋”可以理解,毕竟水准有差距,但贬低本国的商学院,就是丧失了自信心的自贱行为了。
作者: LILY0920    时间: 2010-2-11 12:43
标题: 这个。。。
有几个人能跟到这样的导师。。。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10-2-11 18:40
上边提到的还没有包括一些在国内学习研究的老师。

前边我都一直不知道,听最近同学提起才知道给我们上营销课的赵平教授,虽然没有他同系被挖到中欧的老师那样闪亮的国际背景,但是在国内的学习也同样造就了他高屋建瓴的学术成就:
————————————————————————————————
亲自带过四个博士生


朱镕基的院长做了17年,但是真正能够有精力倾注到他的学生身上,也是去上海做市长之前。在这期间,朱镕基亲自带了四个技术经济的博士生,其中一个是曾任北京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新四通)总裁的杨宏儒,一个是现在任清华经管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的赵平教授

朱镕基谈到这四个学生时,曾经在告别清华的演讲时说:“他们的论文我也读过,但的确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来。”但董新保说,朱镕基对他的博士生是真正地行使指导之责,吕森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朱镕基这个人是这样的,只要他答应的事,他一定会负责任地做好。”

但是,限于条件,在他调任上海市长之后,博士生杨宏儒接受导师指导的机会比师兄赵平要少了很多,他的毕业论文也是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换句话说,赵老师的毕业论文是朱院长指导的。)
作者: lhn8848    时间: 2010-2-13 17:46
“朱镕基的院长做了17年”

1984年——4月,兼任国务院非常设机构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5月出任清华大学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并获教授学衔,同年9月任国家经委党组副书记。

1987年至1991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

不知道他的17年是怎么算的?
作者: 大钢板    时间: 2010-2-14 11:26
如果你对于朱镕基的水平很崇拜,我只能崇拜你了。
拉大旗做虎皮不是不行,但这个大旗的声誉实在是不怎么样。
另外,楼上,一般来讲去做官,大学的院长职位是保留的,因为关键时候还有用。
作者: hang13    时间: 2010-2-14 14:42
不明真相的群众路过
作者: maomao2510    时间: 2010-3-6 08:10
连就业报告薪水数据都没有的说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