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请高声语,必惊天上人
– 随笔MBA申请
Alan Guo
2003/10/26
人生太多偶然,我申请MBA就是其中一个。直到去年十月,我都没见过GMAT试题为何物,两个月以后,却在平安夜孤灯不眠写essay。一年后的今天,我坐在斯坦福校园里和大家分享申请的经历与思绪。
我是工程师出身,原以为MBA这类东西浮夸虚幻,远不及工程务实真切。硕士毕业工作一年多,GRE成绩快要过期了。想想是否该去念博士,算是完成一个夙愿,于是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mentor咨询。他以为我的性格未必能成好的科学家,又问我以后想干什么。我知道自己是想回中国去做企业的。于是他建议我可以先读一个MBA再回去。就这样,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报考GMAT,当时是十月初,考期约到11月。而我的工作也很忙,没有时间准备,考前只做过一套官方提供的模考,模了710。考试那天如有神助,竟考到750,只是作文只写到4分。我本想如果考700以下就不必申请,但而今GMAT分数却给了我鼓励,这才认真考虑起来。
我起初重点申请哈佛和沃顿。必须承认,写essay远比预想的痛苦与费时。若早知道那么麻烦,也许我就打消申请的念头了,但此时却已经有点“不能自拔”。初稿写好后,找到公司里一个沃顿毕业的同事帮我看简历和essay,结果被批得一无是处。虽然心里不爽,但他的很多话确有道理。我当时申请还是有很大的盲目性,所以当写到自己想读MBA的原因的时候自然下笔生涩。他说,你花这么大的机会成本去读MBA,最好先想清楚为什么。所以说,写essay最终确是帮我自己理清许多头绪的过程。
本来觉得斯坦福太难,但最终没有能挡住它的诱惑,在12月底决定申请。其实除了喜欢学校和硅谷之外,它的一篇essay题目吸引了我—What matters most to you and why。哈佛的六篇essay当时早把我折磨得不成人形,什么ethical dilemma, leadership, strength and weakness,写得让人头皮发麻。斯坦福的这个题目让我很开心,因为它没有逼我去写些我不想写的东西,相反它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一个如此重要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问题。
我安静地面对这个题目,很快决定了我要写中国。来美国三年多,我如此清晰地到认识到它对我有多重要。我不会忘记一个个思乡情切的不眠之夜,一次次午夜梦回的牵挂怀缅。我想起了两年前写的那篇《失望与希望—答我们为什么来美国》,也想起了六年前写的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a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就这样,我写下了我想说的话:
If our children no longer have to take TOEFL or GRE to get a good education or a promising future, we will then succeed as a generation who has ever struggled in distant lands, and who has the opportunity to shape
这篇文章,我当时没有让太多人看,因为我觉得它很personal,我不想为我的心灵真正相信的事情去做任何辩解。
最终斯坦福录取了我。
回头看我的申请,我觉得以下的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
(1) 如果你想申请MBA,不妨试试最好的学校。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2) 永远不要担心自己不会被录取,永远不要担心你的资历不够,你如果出身麦肯锡或者高盛,固然会被另眼相看,但一个普通的工程师或者小学老师也有机会证明自己卓然不群。
(3) 写essay,不要去想别人想看什么,去写你想说的话。写出你的思想,写出你的感情,写出中国人的自信。
(4) GMAT成绩不是最重要的,700分应该可以问鼎任何名校了。据说今年有18个满分申请斯坦福,但最后一个也没有被录取。
(5) 如果你申请美国顶尖的MBA,不要过于担心钱。如果你被录取,很大的可能可以得到学校提供的贷款。
不知道你读到这里会不会失望,因为我没有教给你什么技巧,说到那些技巧,新东方才是专家。我想说的是,今天许多机会真的已经向你我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平民知识分子敞开了,只要你勇敢地去尝试,不懈地去追求,你一定可以达成很多初初看来高不可攀的梦想。四年半以前,我第一次拿到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那个时候我没有钱付学费,我曾试过发信给上百个教授,希望得到一个RA的职位,也试过写信给大公司希望可以得到赞助,但都没有成功。今天,我还是来到了这里。也许这只是个巧合,但我宁可相信它不是,因为我确信,所有的苦难煎熬与奋斗争取,终将会有结果。
中国的未来,既需要天才勤奋的工程师与科学家,也需要敏锐博学的管理者与创业者。时至今日,我觉得自己念MBA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期待美国顶尖的商学院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兴之所至,改诗一首,与君共勉:
危楼高白尺,
手可摘星辰。
但请高声语,
必惊天上人。
版权申明:本文的一切权利属于作者Alan Guo所有。网络媒体可以自由全文转载,且必须保留本申明。非网络媒体转载必须经过作者的书面同意。为防止对这些文本任何形式或意义的曲解,任何节选或引用必须经作者书面同意。作者的联系方法alanguopublic@yahoo.com
(4) GMAT成绩不是最重要的,700分应该可以问鼎任何名校了。据说今年有18个满分申请斯坦福,但最后一个也没有被录取。
True.
(5) 如果你申请美国顶尖的MBA,不要过于担心钱。如果你被录取,很大的可能可以得到学校提供的贷款。
Seems not true. You only can get loan after you arrive at the US(not sure whether it is true for all the loans), so you have to get funding to get visa.
但请高声语,必惊天上人
Although luck is important, I don’t think MBA admission is a lottery though.
转贴作者另外的一篇文章:
失望与希望:我们为什么来美国 (2004年11月)
其实这是我很久以来就想写的东西,或者说是很久以来就想停下来回答的自己心灵的疑问:我们为什么来美国,我们曾经的义无反顾有没有错?请原谅我用的是“我们”,虽然也许我并没有资格代表任何别人。毫不讳言,这对我也是一个疑问,虽然并没有到困扰的地步,所以与其说我在给出一个答案,不如说我只在这里和大家同走一段思考的过程。
年初在发生“麦迪逊事件”的时候,我曾经在这里写过一篇文章,谈到这一代留美学生的生存状态。后来有朋友来信说,很贴切。但是我自己知道,那只是一张速写的肖像画,我并没有在任何意义上分析与回答原因。后来我曾经尝试以“失望与希望”为线索写一篇关于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章,但因为题目很大,到现在也没有完成。不过我想,“失望与希望”这条线索,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这个讨论。
我们为什么会选择留学美国?再一次,我用的是“我们”,所以我谈的是留美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剥开各种个人的表面的原因,所沉淀下来的某种非随机的无法抗拒的驱动力。
也许,因为我们中很多人在失望。
我们失望的并不是中国的经济的增长不够快,也不是中国今天的机会不够多,我们失望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价值观念的扭曲和游戏规则的荒诞!今天的中国,机会不可谓不多,可是有多少人可以在保有诚实,保有真率,保有尊严的前提下去把握这些机会呢?不错,这种状况,随着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被送上断头台,随着中国不得不与国际接轨,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隐患浮上水面,正在有所改变。社会也更从整体上在渴望,呼唤和期待新时代真正的智者志士。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孕育真正的英雄绝非易事:正当《搜狐传奇》热卖的时候,公司却在纳斯达克垃圾股的边缘艰难挣扎;正当大学生创业的战鼓尤鸣的时候,几家公司悄然关门;正当诸如“基因皇后”的事迹被争相标榜的时候,新语丝揭开他们虚伪的假面......如果你几个月不上网,不回国,当你读到中国新闻的时候就很可能和我一样会热血沸腾,按捺不住的想要回去大展身手,可是当你真的回去,你就会理解,游戏规则的规范根本不是一两天的事,价值观念的修复则更加遥遥无期。面对这辆巨大而缓慢的列车,甚至不得不感叹人生短暂。失望,在这里是一种弥漫而扩散的空气,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氛围,当你和某位老境堪忧的长者交谈的时候,当你和某位下岗多时的三轮车夫交谈的时候,当你在网络上看到某个妓女写下的无奈历史的时候,或者当你再也看不到一些久违的朋友真诚的笑容的时候,当你坐上某次本不必不该丰盛的宴会席桌的时候,当你看到奔驰轿车呼啸而过,感染酒吧灯红酒绿的时候,这种复杂的失望就一定在那里。我记得我站在外摊看埔东那些连芝加哥也望尘莫及的高楼大厦,我也记得我在燕莎赛特看那些令洋鬼子咋舌的商品标价,但我更记得站在东方明珠看到的江对面黑压压一片的旧屋,记得在陇海线两边那些二十年没有变过的风物。我不想在这里谈社会改革,不想谈新闻胡夸,也不想谈学术虚伪,更不想谈大政治,而且,我也无意批评或指摘什么,因为大约我既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我只是想尝试表达一些人的感受,我只是想说,我们自己必须勇敢的直面这种失望。
如果你认为,你选择留学是在逃避,那么你错了;如果你认为,因为失望,你有理由绝望,那么你也错了;如果你认为,这一切和你已经没有干系,那么你更加大错特错了。我常常说,象我们这些已经在中国念过大学的留学生,我们将永远异乡是客,我们将永远欲走还休,因为,一个人永远没有机会背叛青春,背叛他/她生命力的源泉。有多少记忆会日久弥深?有多少过去会午夜梦回?又有多少笑声泪水会让我们无语轻叹?如果中国没有希望,我们的人生终将灰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离开,不是因为我们要摆脱旧的失望,而是我们在寻找新的希望。
也许,你会以为你自己已经足够现实,也许你会以为你自己几经忘记了最初的理想,但是,你真的可以保证,在某个清晨醒来,你的心灵不会召唤你回归?张朝阳回去了,张亚勤回去了,黄沁也回去了......他们都不是傻子,他们也一定会有失望,可是,他们在直面自己的理想。
当然,你也可以不回去,因为也许你的理想本来就在华尔街,在硅谷,或者只是你个人的幸福生活。社会舆论永远没有资格去强加与评判个人的人生选择,问题只是,你一定要听从和追随自己的心灵,只有那样你才会快乐,否则你做知名教授不会快乐,做百万富翁也不会快乐。
再进一层,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为什么要来美国”,实质却是“我是不是要留下来”。没有人说破这一层,但道理本来是如此简单。如果,我们只是假设来读书,而不是移民,那么作为一个求知求真的学生,我们有什么不能忍受与克服的呢?扪心自问,真正可能让你不爽的是些什么?(1)你偶尔会真正理解人生来是不“公平”的,你如此费心费力获得一个学习和生活在这里的机会,对于别人来说,来得是如此的容易。(2)你常常会觉得孤独,无法溶入社会的主流,又远离亲人朋友,甚至在极偶然的场合会觉得被歧视。(3)你也许曾被视为精英,有那么多的赞许与羡慕,但来到这里,却如此的平凡,所有的社会承认与旧时的“光环”都消失殆尽。(4)你可能因为这个选择,失去了一些东西,比如一份感情,或者你习惯的生活方式,一些以前如此平凡的快乐,现在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5)你不满意你的专业,或者担心找不到工作,你在这里真正感到生存的压力,而又没有任何依傍。(6)因为没有勇气或出于对亲人爱人的体谅,或者因为你被别人视为成功者,总之,你不愿把不快与失意说出来。也许还有其它的因素,但我想,上面的6条是最有代表性的。结果是什么呢?你变得浮躁与烦闷,你变得不够自信,你的理想会以一种失控的状态远离你,你常常想要逃离,可是甚至没有逃离的方向,你是如此的渴望感情,但却又变得患得患失,踯躅不前。你渐渐会不认识你自己,在被这个社会的同化失败之后,你的自己本来拥有的“主义”--有结构的道德,思想,情感却被肢解了,你的观点会变得自相矛盾,而你又会更加自我保护,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双重的自我封闭,困于一隅,拒绝新思想的冲击,拒绝对知识,艺术的追求与吸取,没有勇气否定自己,没有勇气放弃既得利益,没有勇气fightback!你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性。
但是,你可以的!你在这里一样可以真正的生活,真正的憧憬!你不必因为生活的奔波放弃自己的兴趣,也不必为了解决婚姻问题而放弃自己的感情标准,更不必为了保住饭碗而唯唯诺诺。想白了,“大不了回去”,或者“大不了回不去”。没什么大不了。
是的,那些罗列的理由都是客观存在,我们在找寻希望的过程中,已经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异域新的失望。而这种双重的失望,有时候确实给人措手不及的打击。是留学生独有的隐痛。但是,反过来,我也想这样看这个问题:也许很多时候,并不全是离乡背井让大家患得患失,让大家不够勇敢,而是我们很多人对人生本来就太过精于计算,勤于计划,害怕失败。也许对于没有任何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的中国平民知识分子,要实现来到美国,大多必须经历那样一段全身心的小心翼翼的计划和努力,故而倒是那样性格的人容易走过来。所以,我们要勇敢的问自己:是不是我自己的情商有点小问题?从这个意义讲上,我们的教育真正的失败在于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调试心理,承受压力,没有教会我们如何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也没有给我们信仰,给我们灵魂的支点。没有让我们懂得这样的规则:就选择本身而言,无论你怎么选择人生的道路,你都要承担后悔的风险,而反过来,无论你怎么选择人生的道路,你都有幸福与快乐的机会。我们的教育,总是要我们追求100分的“完美”,总是教我们黑白分明的评判问题,总是否认人生意义的多样性,总是强加给我们圣人标准。如果现在我们还那样思维,人生永远没有出路!自由的思想与选择比自由的言论更加不易得。
最后,让我再重回到“失望与希望”的线索上来,我说过,只有中国有希望,我们才有希望,但反过来,我们必须主动的去做中国的希望的一部分。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真正让人害怕的并不是那些战争和鲜血,而是混沌的无方向感与狂热的非理性。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思想家与中国的民众一样不够成熟。中国的社会,从来都是一个有热情的社会,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喧嚣而是冷静。我对那些到底是政治兴国,文艺兴国还是科学兴国的争论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三十年后,看到中国的部长和总理中,中国的企业领袖里,中国的文艺精英中,有不可计数的才高德重的真英雄,也但愿有这些今天正在异国他乡苦苦思索与追寻人生与未来答案的热血者。无论什么样的选拔制度和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足够多胜任的候选者,都没有用。我们早就听惯了“面向未来”的口号,但是我们是不是真的认真的在面向那些看似遥远实则转瞬即至的未来呢?是的,我们不要做那些永远面向过去的所谓“思想家”:无休止地追讨过去谁该对历史负责任;我们要做面向未来的实干者,因为,将来我们终将等待历史来审视我们这一代人。
也许,大多数时候,真希望永远不会早早的给我们太多的暗示,它只是默默的在远方如星光般一闪一闪的亮,好象对我们的挣扎,我们的彷徨,我们的挚诚,我们的奋斗都熟视无睹。但是,我们知道它在那里,这就足够了。
四年以前,我曾经写过“火炬已经传递给了新一代的中国人”,我现在还想这么说。我们注定是中国希望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心灵注定要承受些苦难与考验,但是这些苦难煎熬,这些彷徨困惑,这些孤独寂寞,还有这些奋斗争取,终将为我们与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为光荣与梦想所报偿。
我知道,面对责任与挑战,我们都会害怕,但是都不会退缩!
Alan 的文章是每年都有人在这里转贴啊。年年都引起轰动。 不知道他现在还有没有时间来这里看看。
鼓舞人心。
大胆尝试,用心准备。
Alan 的文章是每年都有人在这里转贴啊。年年都引起轰动。 不知道他现在还有没有时间来这里看看。
转贴作者另外的一篇文章:
失望与希望:我们为什么来美国 (2004年11月)
我们失望的并不是中国的经济的增长不够快,也不是中国今天的机会不够多,我们失望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价值观念的扭曲和游戏规则的荒诞!
不论是否你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想法是错的.
另外,读MBA跟这问题没啥关系.
如果你一定说有关系,大家看下去就好了.
我也觉得没必要上升那么高的高度。
但是我的确佩服alan写文章的大气磅礴。
Cant agree more.
30 years ago, China was a poor country. We had nothing but dignity. We were all equally poor, while we we were all equally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
30 years later, China becomes a meaningful power in the world. Some of us have everything, through a legal or an illegal mean. These praise for the countries, proud of being rich, not necessarily proud of being a Chinese.
Some of us are doing a bit better than 30 years ago, but just a bit. These are still living in country side, trying to get into the big cities, discriminated by so some so called "cheng li ren."
Some of us are doing ok, living an ok life, having an ok job, but somehow ideally proposing to change China in an economic way. <--- these people represent a good portion of CDers.
We dont think alike anymore, we are detouring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inequlities among us. And we are parting each other farther and father. What on earth can help us bind togher again, like we did 30 years ago?
新年好.得益于你的指教,回一贴说明我的个人想法.
他当然可以有理由.只是以我的想法,我认为他的用来作理由的观点是错的.如果我说的很直率,让人不爽,我会加强我的语言能力的,请多指教.但如果有一种人的观点一发布出来,就能让别人说他错的空间都已经封闭,对这种人及其观点我是避之尤恐不及的,即使让人觉得我真的已经**沦丧.
中国当然有很多地方让人失望,不过相对我对他的话的反映(红字),这个是另外的话题,我并不想参与.我个人更有兴趣研究我认为中国有价值的地方.
罗唆了两贴,打扰了.如有引起哪位不安的地方,海量.
祝 学业进步!
iBeatTrick
Feb 20, 2007
怎么说呢,写文章的目的不一样,读文章的角度也不一样。“美国”一文的确写了很多思考,文章读起来也很大气。作为一篇杂文疏解心情,是写得相当不错的。
虽然我和中层到高管这类人打交道的时间并不长,但总体感觉来讲,这类人观察仔细、说话精炼严谨,讲道理有理有据,细节经得起推敲,论点经得住挖掘和挑战。 个人认为,“美国”一文因为写作目的不同,做为top mba的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在这方面显然并没有多加润色。大家还不可以把这篇文章等同于经过了细致调研的报告来看,其中关于中国现状的描述也不能够非常令
人信服的反映当前的问题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为文章在网上流传,并且作者是top MBA, 为防止误解,特此为国辩护。
文章写得不错,对于一个工科学生而言。
但是,因为对中国的一些现状的失望而出国,我很难理解,而且,很多人只是把这个作为堂而皇之的借口罢了;因为自己已经因为这种“失望”出国,于是在任何场合任何问题上强化着这种所谓的失望,并且用这种失望去影响别人,就是我所反感的了,当然,Alan并不是这样,我希望多一些像他这样踏实做事,积极思考同时不失热情和赤子之心的人,坦白说,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Alan写的文章我很认同,而且读MBA,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回来再把它用到自己的国家,这是个很好的理想.个人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
其实大家生活在中国,一定对这个社会,不管是制度层面,还是道德层面,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但是一到老外那里,就容不得说自己国家半点的不好,这是自信还是自卑呢,或者说是中国人"FACE"的问题作崇呢.
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题,象美国,也有很多问题,他们国家的人还会通过电影,报纸不断披露,甚至自嘲,我觉得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胸怀,才能真正进步和发展...
文章写得不错,对于一个工科学生而言。
但是,因为对中国的一些现状的失望而出国,我很难理解,而且,很多人只是把这个作为堂而皇之的借口罢了;因为自己已经因为这种“失望”出国,于是在任何场合任何问题上强化着这种所谓的失望,并且用这种失望去影响别人,就是我所反感的了,当然,Alan并不是这样,我希望多一些像他这样踏实做事,积极思考同时不失热情和赤子之心的人,坦白说,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一直在找寻TOP MBA 让人得到了什么,但这个转帖无疑让人比较失望,特别是对中国问题这一部分。
因为我看到 ALAN及其他经历过TOP MBA的人认识不到中国整体发展的方向、认识不到中国问题的复杂性,看不到厚实的中国。相反只是书生眼中的简单、抽象的中国。
更失望的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没有根基的优越感( TOP MBA的优越感从哪里来的?他们为社会做出了什么?)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必然的,就像一个中国的本科生如果有不切实际的优越感一样),让人对TOP MBA 除了了教会一些肤浅的知识之外,在培养人方面能贡献多少积极的力量产生怀疑.
更不要说强烈的参与感了,中国还是你的中国吗?如果是,你有多少改变的决心和勇气呢?难道现在的中国比当年10多岁邓小平去法国时的中国还差吗?
书生意气较重,MBA应该不是这样的。
楼上的,
但有一个问题,LZ并不是申请国内的MBA.就当是LZ的申请策略吧,各人有不同的方法,不是另外有个贴子建议一MM同性恋结婚出去的吗,看看就算了.就此问题较真的话,恐怕大家要白费表情,人家还要笑你不开窍.
发表于 2004-03-14 18:54:00
但请高声语,必惊天上人 – 随笔MBA申请 ...
qujiguo 发表于 2004-3-14 18:54
但请高声语,必惊天上人 ...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