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锟夺诺贝尔奖
(星岛)
星期三 05:30
(综合报道)
(星岛日报 报道)有「光纤之父」之称的中大前校长高锟与两名美籍科学家博伊尔及史密斯,共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港人之光。诺贝尔基金会赞扬高锟对光纤传导研究的贡献,以及另两位得主发明应用于数码摄影的电荷耦合组件,开启了现今的信息科技革命,为互联网时代奠定基础。高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
现年七十六岁的高锟,是继另一位美籍华人崔琦后,第二名曾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奖 。在今年三位得主中,他分得总奖金一千万瑞典 克朗(一千一百多万港元)的一半,即约五百六十万港元。高锟拥有英国 和美国 国籍,亦持有香港身分证。
「没想过获奖,非常惊喜」
高锟昨透过中大副校长杨纲凯回应说:「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诺贝尔奖鲜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高锟又说,「过去四十年,光纤大大促进了信息世界的发展及进步;亦有赖光纤的出现,这个喜讯已于瞬间传到千里。」
特首:有承担的教育家
行政长官 曾荫权 昨亦祝贺高锟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指该奖项是科学界最高荣誉,认同高锟不但是一位杰出科学家,亦是一位谦谦君子和有承担的教育家。香港能够有一位如此出类拔萃人物,是港人的无比骄傲。
影像音讯秒间传遍全球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表扬高锟在光通讯科技,在光导纤维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声明表示:「如果我们拆开铺设在地球的光纤,可驳成长达超过
高锟于一九六六年发表划时代的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提出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的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开创性地提出如果利用带有包层材料的石英玻璃光学纤维(光纤)来进行光通信,能够让光在光纤中传播超过
根据此原理,四年后消耗小于每公里二十分贝的石英单模光纤诞生,自此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模式。
与两科学家瓜分物理奖
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由发明电荷耦合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的博伊尔(Willard Boyle)及史密斯(George Smith)瓜分,以表扬他们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在一九六九年首次发明了设有数码感应器的影像科技,为摄影带来革命,除了使用菲林,还能通过电子科技捕捉光线。
电荷耦合组件是一种半导体成像电路,利用光电效应,在短时间将大量画素所收集到的光转换成电子讯息,是数码摄影机的「电子眼」。
此外,电荷耦合组件也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天文仪器,小至显微影像,大至宇宙观测,全部都受惠于这种发明。八十五岁的博伊尔和七十九岁的史密斯是在被视为「电讯支柱」的贝尔实验室发明电荷耦合组件。相关新闻刊A4版
本报记者
掌舵中大十年「人生第二高峰」
(综合报道)
(星岛日报 报道)高锟最为港人熟悉的身分,是他曾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高锟七○年开始在中大任教,至八七年成为校长、九六年退休,与中大结下不解缘。高锟曾形容,出任中大校长是继发明光纤后人生中第二个高峰。
高锟去年接受中大刊物《联合迈进》的专访时提到,由国际资讯工程公司的科研总裁转为中文大学校长,是无心插柳,他表示当
盼为港科研出一分力
高锟早于七○年于中大成立联合书院电子学系,并成为该系创系主任。当时他在国际上已是知名的科学家,在电子学上亦具名气,但由于希望让子女在香港成长,免受歧视,始接受时任中大校长李卓敏的邀请出任系主任。
他在访问时亦提到,另一应邀原因是有见中大当年研究气氛淡薄,故亦聘请一些由美国 留学 回港的教授,提升科研气氛。
能够在科研上作出伟大的贡献,必须有一些前瞻性的看法。高锟担任中大校长时,现时通行全港的「八达通」还未诞生,但他当时已预视到可用一张资料卡,让学生和教师在校园内通行,可作购买、乘车、出入图书馆等用途,更着助手去香港电讯公司查询可否生产这样的「储值卡」!此外,高锟亦预知信息时代的来临,指如果有人发明出一个工具或提供服务可以帮网民在网上搜寻资料,这个人一定会很富有。众所周知,雅虎的杨致远,发明了搜寻器,果真成为世界富豪。
工作背后,高锟亦十分着重家庭生活。早于二○○○年时在香港电台 的《杰出华人系列》时,提到他如何在伦敦 邂逅太太,并谈数十载后仍鳒
情深。高锟在儿女眼中是一个思想广阔、和寓工作于游戏的父亲;他更会在日常生活中引入数学理论,如超级市场中货物价格则成为他引用理论的好例子。
记者
冯淑环
高锟喜获迟来的肯定
光纤之父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明报专讯】早于40年前已提出光纤传送信息理论、造就现今互联网世界的「光纤之父」高锟,昨日终于获得「迟来的肯定」,与两位美国 学者共同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9位获奖的华人学者。高锟得悉获奖后发表声明说﹕「有赖光纤的出现,这个喜讯已于瞬间传到千里……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行政长官 曾荫权 透过发言人祝贺高锟,「是我们的无比骄傲」。
特首:是我们的无比骄傲
高锟虽然于1933年出生上海 ,但一生与香港结下不解缘,早被视为本土学者一分子﹕他幼年来港入读圣若瑟书院,其后从英国 学成归来,为中文大学当开荒牛建立工程学院,其后担任中大校长达9年之久,退休后亦以港为家。
高锟﹕深感荣幸
非常惊喜
高锟现时身在美国,中大副校长杨纲凯引述高锟的获奖回应说:「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诺贝尔奖 鲜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故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过去40年,光纤大大促进了信息世界的发展及进步;亦有赖光纤的出现,这个喜讯已于瞬间传到千里。」
香港学界纷纷赞扬高锟在光传导和信息传播研究的贡献,高锟徒弟、研究光纤逾30年的应科院行政总裁张念坤形容,恩师1966年已发现光纤技术,这个奖迟了20年﹕「全行公认他是首个发现光纤的人,诺贝尔奖应早于1980年代就颁给他。因为1988年以后,全球海底电缆都以光纤铺设。」全球光缆系统总长度已逾10亿公里,足以环绕地球2.5万次。
瑞典 皇家科学院本周颁发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昨在香港时间傍晚宣布物理奖由3名光学大师分享,排首位为是高锟,他与两名发明CCD光学图像传感器的美籍科学家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史密斯(George Smith)共同夺奖。高锟可获1000万瑞典克朗(约1100万港元)奖金的一半,其余一半由另外两名科学家平分。
高锟是历来第9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亦是继去年钱永健凭绿色荧光蛋白夺化学奖后,连续第二年有华人学者夺奖。高锟也是继崔琦于1998年夺得物理学奖后,第二位在香港读书成长的诺奖科学家。
评审团今年集中表扬光学研究,形容3位光学大师把铜线电话和邮寄通讯年代引领向互联网、电邮和实时通讯的新纪元。评审团说﹕「诺贝尔物理学奖,表扬两项给现今网络社会奠下基础的科研成就。它们为日常生活创造出很多实用发明,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评审团赞促成宽带发展
评审团赞扬高锟在光学通讯上取得开创成就,更促成环球宽带发展,「令文字、音乐、影像和影片在一瞬间传到世界各地」。
60年代曾与高锟一起研究光纤的科学家Richard Epworth说﹕「光纤对遥距通讯的重要,就像车轮对交通运输一样——只需一条幼如发丝的光纤,用很小的能量,就能够以高速作长距离信息传递。」
至于另外两位得奖者博伊尔和史密斯所发明的CCD图像传感器,更已融入大行其道的数码相机,成为数码摄影器材的「电子眼」,令传统菲林成像技术出现翻天覆地变化,造就市民以手机等小器材,也可举机即拍,分享生活。
评审团指出,现今网络通讯之中,数码影像占去很大部分,博伊尔和史密斯凭早年爱恩斯坦创立的光电概念,于1969年成功以CCD数码感应器,为后世开创了数码成像潮流。
一条光纤
实现天涯若比邻
(综合报道)
(星岛日报 报道)我们日常上网、打电话,为生活带来不少方便,都是基于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即光纤),为信息社会奠定基础。但他当年提出「光通讯」基础理论时曾被很多人讥笑为「痴人说梦」;就算互联网亦因他的发明应运而生,但由于专利权属于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所以发明光纤并无为他带来庞大的财富。
高锟从一九六三年开始研究如何利用玻璃纤维来传送激光脉冲,冀可取代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传统通讯技术,一九六六年发表了《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发丝更纤幼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讯息,传输量比传统技术高出一万倍,当时被外界讥笑为「痴人说梦话」。
曾被讥笑「痴人说梦话」
但高锟没有因此放弃,他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辖下的标准电讯实验室(STL)担任工程师,研究如何实行「光通讯」基础理论时,遇到的主要难题是怎样除掉玻璃所含的铁离子,因为铁离子吸收和打散光线,令光通讯难以付诸实行。
他后来发现了一种叫「溶凝石英」的玻璃提炼过程,能提炼出「无杂质」玻璃。四年后,美国 康宁玻璃厂取得技术突破,让高锟在其理论提到的光纤得以诞生。在光纤生产过程中为减少光线损耗而加上化学「添加剂」,更令光纤质素不断改良。
一九八一年首个光纤系统面世,今天,光纤系统获广泛应用,为互联网普及奠定基础。曾与高锟在英国 标准电信实验室共事的科学家埃普沃思,赞扬高锟对人类的贡献:「光纤对电讯的贡献,一如车辆促进交通发展,光纤让你能在消耗少量能源下,以高速在长程路线传送信息。」
专利属电报公司
未获巨富
但光纤的发明没有为高锟带来巨大财富,高锟曾说:「因为这项发明的专利权属于英国的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我不会说自己的发明有多伟大,只可说它对信息传输产生了相当大的革命。」
他曾说,讯息科技加快讯息传递、生物科技解释生命奥秘、纳米科技促进新物料产生,地球人类生活将会因而出现巨大变化。
研究当娱乐
「专利税云云何足道哉」
【明报专讯】40年前,世界分隔万里,高锟在香港拨一个长途电话到伦敦 问候父母,匆匆3分钟就得挂线,令他感受到以光纤拉近人类的重要。高锟主力研究光纤传讯技术,透过开发传讯过程零损耗的石英玻璃导管,把长程传播变成可能。高锟直言光纤未为他带来丰厚专利财富,但坦言「历史留名史于愿已足,专利税云云,何足道哉?」
小六自制炸弹吓猫狗
高锟自小是科学迷,以各式各样化学物品做实验,父母视他「顽皮仔」。高锟二战前在出生地上海 读小学,六年级在化学实验的第一个发明,是一个用来赶吓猫狗的泥球炸弹!高锟在自传中说,小时候发现红磷属易燃物,氯酸钾则是氧化剂,当这两种化学物混合和经摩擦就会爆炸,他把这两种物质像馅料般塞进湿润泥土里,风干后成泥球炸弹,甫掷出即把猫狗吓得半死!
致兄烧伤手
远化学研无线电
但年少的高锟不畏险,最终令哥哥在实验里遭酸性液体烧伤手部。高锟后来远离化学研究无线电,到英国 修读电机工程,毕业后于英国标准电话与电报公司旗下的实验所工作,投入开发新一代电讯设备。
19世纪初期,人类依靠电报和电话等技术沟通,但容量已现樽颈,高锟见传统微波有局限,但以激光的光波作为信息媒介,可以光速传送万里的光导技术才能切合需要。高锟为寻找让激光前进的载体,曾测试不少物质,最终找出可透过高温制造的石英玻璃导管,将内里会损耗激光质量的杂质抽除,成为高纯净度的光纤管,从此光可传送万里。
诺贝尔评审团昨天赞扬高锟小心计算如何利用光纤作长距离传输,一条纯玻璃纤维,可把光束信号传送逾
高锟估计,下一代将是信息科技、生物科技和纳米科技的世界,望后辈透过开发科技造福世界。
虽然光纤是划时代通讯产品,但高锟却在自传中承认从未分享专利税,光纤研究的专利权全属于公司,他只获公司升职加薪,以及退休后获终身长俸。高锟不介怀财富,坦言能找出到完全投合自己兴趣的工作,令工作也变成近乎一种娱乐,还得到报酬和同行专家赞誉,专利税对他而言何足道哉?
研究早人10年
出钱出力扶掖后辈
【明报专讯】「发明一项技术,往往是三四个人差不多时间一起发现,但他(高锟)发现光纤,较贝尔实验室和康宁玻璃工厂还早10年,所以全球行内都公认他是发现光纤的第一人。
」形容自己是高锟徒弟的应科院行政总裁张念坤忆述,高锟除主动鼓励后辈,更组成公司资助华籍科研人员创业,「他对我说,从事科研要创新,要看得远,要想下两三代的技术需要」。
「科研要想下两三代需要」
「他是我的老师之一。」研究光纤逾30年的应科院行政总裁张念坤笑说自己于1976年「入行」时,已很佩服「
高锟与Hockham于1966年发表的论文,结合其光纤理论与实验成果,约10年后,美国 贝尔实验室与康宁玻璃工厂(Corning Glass Work)开始研究光纤,「他的研究早人家10年,赢了几个马位」,他形容当时甚少中国人研究光纤,「更是来自香港的中国人,觉得很自豪」。
1984年出任贝尔通讯研究公司(Bell Communications Research)先进光波技术区域经理的张念坤表示,高锟曾于1988年出任该公司顾问,张忆述高锟为人随和,经常主动鼓励后辈,更于1996年成立香港高科桥有限公司,资助华籍科研人员创业。
被问及香港有否优势发展科研,还会有「多少个
但谈到要把研究成果发展成产品,张念坤坦言,自1970年至今,私人机构对发展高科技研究的支持一直不足,较美国、日本 和中国少。
明报记者
高锟成就超越科学领域
(综合报道)
「光纤之父」高锟与另外两位发明家共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港人与有荣焉,希望他的获奖可鼓励本港开放科研风气。
三位获奖科学家皆已退休,诺贝尔奖 委员会官方网页列出他们的任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 出现在高锟栏下,是本港高等学府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官方对得奖者身分的介绍。
与另一位曾经在香港接受中学教育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崔琦相比,高锟较为港人熟悉,原因是他曾经任教中大,在临近回归前担任了九年的中大校长,退休后继续在港办教育,担任创新科技委员等公职。
严格来说,中大与高锟获奖没有直接关系。高锟早在来港任教前,已经在一九六六年发表了他今次获奖的主要论文。当时他在英国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属下的标准通讯实验室做研究,发现可以用廉宜又坚固的石英玻璃纤维作为长距离传输讯息的材料,突破了传统用铜线等物料传递讯息的瓶颈,为今天的互联网信息传输铺下坦途,有关专利至今仍然属于ITT。
前瞻思维 威力靠时间发酵
另外两位美籍得奖者博伊尔和史密斯,则在一九六九年发明以电子讯号取代菲林感光,开启今天数码映像的先河。这些四十年前的发明成就,到今天才获诺奖确认,原因是一些初面世的创新思维和发明,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显示其庞大威力。
诺奖向来偏重基础研究,因应用研究而得奖者较少。今次三位科学家以应用研究获奖,显示诺奖委员会肯定他们的发明,对现代科技发展到普罗大众日常生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今天,年轻一代已经难以想象没有信息科技革命的生活,还有人权组织酝酿把上网列为基本人权。
高锟曾经说过,他觉得重要的不是发明东西,而是如何利用这些发明来改进生活。这很值得本港发展知识型经济参考。
应用科研 靠开放多发奇想
知识型经济注重科研和创意,需要一个宽松环境供大家多发奇想。高锟自幼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以至少年时代竟自制泥土爆炸品,幸而没有伤人。受到这种自由气氛熏陶,高锟把促进自由交流试验的作风,贯彻在他对中大的管理,以及他绝不咄咄逼人的待人处世态度。
本港为高锟获奖欣喜之余,也可以参考他的理念,顾及本港应用研究比基础研究为强的传统,加大力度促进企业与学术机构的应用科研配合,把研究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和社会创富,也不断为改善人类生活作出贡献。
在商业社会,部分人会用财富衡量人的成就,高锟发明的光纤,为人类生活形式和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千亿元计,其中只要有千分之一由个人所得,已是天文数字的财产,但他没有斤斤计较这些好处。作为一个科研人员,高锟的成就早已从今天全球互联网的普及得到肯定,诺奖荣誉是对他科研成就的确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对促进人类进步的贡献和胸襟,同样值得尊重和赞许。
贝尔实验室祝贺高锟获奖
美国 贝尔实验室总裁金钟勋,对高锟获诺贝尔奖 表示祝贺,指他在光纤领域的成果为通信工业做出了持久贡献。
美国科学家乌伊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与高锟分享今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贝尔实验室表示,对两位科学家获奖感到「非常自豪」,同时也对高锟获奖表示祝贺。
贝尔实验室至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达到13人。金钟勋表示,他期待将来有更多来自该实验室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贝尔实验室从1925年起正式运作至今,其研究人员共获得3万多项专利,一直担当全球先进电信技术的龙头角色。
贝尔实验室的发明创造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统计,现代社会家庭使用的电子产品中至少有20多种源于贝尔,它们包括电话、电视、遥控器、录像机、无线电收音机、立体声、激光唱机和计算机等。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