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MBA最新的2007级职业发展报告公布了,在学校网站的位置极其隐蔽,能在主要页面看到的还是2006级MBA的职业报告。
报告的第二页统计显示,毕业生中已受雇的比例的有99人,占总数的比例为52.1%。该数据与同页开头的“在毕业后三个月内,74.8%的毕业生已经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差距很大,是否具体表格中的数据更为真实?
欢迎了解情况的中欧MBA同学解读分析一下:
http://www.ceibs.edu/career_c/careerreport/images/20090811/19059.pdf
看来行情是不好啊!
大家努力吧。。。。。。。。
中欧的报告看后有几点体会:
1、数据看起来还是真实可信的,也反映出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了。但总体上是不错的。
2、在起薪的Range一栏中,上海最低收入为10.2万,北京的最低收入为7.2万。应该说感觉比较雷人,但放下身段,真实的反映是最可贵的。赞一个!
3、北京的最低收入,平均薪酬,中值都低于上海和“中国其他城市”不少,一方面说明北京的经济水平确实不如上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在职业发展的战略安排上在北京是弱项,资源显得有限。
4、在雇主一栏中,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也就是说也有选择留校发展的毕业生。
5、雇主的多样性很好,也有非常知名的企业。但无论如何还是比不了前两届的。其实也完全没有必要比。中欧是国内的老大,但在经济危机面前也不能独善其身。
总体感觉还是挺好的。还在努力找工作的同学,加油啊!
中欧MBA最新的2007级职业发展报告公布了,在学校网站的位置极其隐蔽,能在主要页面看到的还是2006级MBA的职业报告。
报告的第二页统计显示,毕业生中已受雇的比例的有99人,占总数的比例为52.1%。该数据与同页开头的“在毕业后三个月内,74.8%的毕业生已经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差距很大,是否具体表格中的数据更为真实?
欢迎了解情况的中欧MBA同学解读分析一下:
http://www.ceibs.edu/career_c/careerreport/images/20090811/19059.pdf
实事求是啦,只有深入到以下页面才能找到:
http://www.ceibs.edu/career_c/careerreport/index.shtml
中欧就业率太低了 看得出CDC尽力了 但还是很惨淡
找到工作的大陆学生有将近一半月薪也是2W以下的
海外学生还有一个签了 年薪5.2万的 也是在北京 还不如本科生去四大做审计 太unbelievable了
另外今天一个很大的不同是 海外学生和大陆学生收入拉开了 中位数平均数 甚至有两倍之差
看来中欧这两年吸收了一些看FT榜的精英海外生源 不知道未来能否维持
中欧MBA最新的2007级职业发展报告公布了,在学校网站的位置极其隐蔽,能在主要页面看到的还是2006级MBA的职业报告。
报告的第二页统计显示,毕业生中已受雇的比例的有99人,占总数的比例为52.1%。该数据与同页开头的“在毕业后三个月内,74.8%的毕业生已经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差距很大,是否具体表格中的数据更为真实?
欢迎了解情况的中欧MBA同学解读分析一下:
http://www.ceibs.edu/career_c/careerreport/images/20090811/19059.pdf
这个74.8%的算法我觉得是这样的
首先把“不答复”的剥离 然后将“不求职”的剥离
最后把“创业”的人也算找到合适的工作
然后计算就业率得 (99+14)/(99+14+38)=74.8%
当然这个造数过程非常牵强
多少人读中欧是为了自己开公司? 是为了不求职? 不答复中没找到工作的估计比例也很大吧
中欧就是要输送高级职业经理人的 最终成功率为一半
中欧MBA最新的2007级职业发展报告公布了,在学校网站的位置极其隐蔽,能在主要页面看到的还是2006级MBA的职业报告。
报告的第二页统计显示,毕业生中已受雇的比例的有99人,占总数的比例为52.1%。该数据与同页开头的“在毕业后三个月内,74.8%的毕业生已经顺利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差距很大,是否具体表格中的数据更为真实?
欢迎了解情况的中欧MBA同学解读分析一下:
http://www.ceibs.edu/career_c/careerreport/images/20090811/19059.pdf
是啊,2007级的就业报告,还是不容易找到啊。不过,长江商学院网站上MBA 2007级的就业报告也删除了,只有2006级。
总的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是蛮大,前几届的就业报告是风光无限啊!不过,中欧今年的就业报告增加了薪资范围,最低的薪水都披露出来,还是蛮有勇气!另外,就业报告的风格、样式还是保存去年的,可读性强些!
这次金融危机也是对今年毕业的所有MBA的一个磨练,希望能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
BW的榜CEIBS榜上无名 当然亚太区都没有被别人 consider
在经济学家的榜上 CEIBS还落后于很多亚太区同仁 这些才是CEIBS的竞争对手
实话实说而已,请长江人证明你们的500强就业名单。
中欧年薪超过40万的就有30%以上,也就是说,中欧MBA年薪超过长江最高年薪的都有几十个人,这些都是就业报告里面可以找到的客观数据。
根据校友和CD上的诸多反馈意见,长江MBA的职业发展报告目前在重新设计中。估计会恢复以前的格式,包括所有招聘公司的名单。
实话实说而已,请长江人证明你们的500强就业名单。
中欧年薪超过40万的就有30%以上,也就是说,中欧MBA年薪超过长江最高年薪的都有几十个人,这些都是就业报告里面可以找到的客观数据。
你就表再闹了,中欧的报告已经看过,就业率也不乐观。。。。何必在这边贬低别人,抬高自己!2学校应该一起努力啊。。。
再说,就是自欺欺人。。。。中欧的XDJM们很少会有你这样的
中欧就业公司里面,拜耳,陶氏,礼来,谷歌,霍尼韦尔,GSK,IBM,HP,强生,摩立特,摩根,新加坡央行,诺基亚,诺华,OCBC,辉瑞,沃尔沃,渣打等等著名公司的招聘都是长江所没有的。
说明中欧的就业办公室要么做得更好,要么中欧的品牌在上海外企圈子里面,更出名,要么就是中欧的学生素质比长江强1,2个档次,或者3者都成立。
根据校友和CD上的诸多反馈意见,长江MBA的职业发展报告目前在重新设计中。估计会恢复以前的格式,包括所有招聘公司的名单。
中欧就业公司里面,拜耳,陶氏,礼来,谷歌,霍尼韦尔,GSK,IBM,HP,强生,摩立特,摩根,新加坡央行,诺基亚,诺华,OCBC,辉瑞,沃尔沃,渣打等等著名公司的招聘都是长江所没有的。
说明中欧的就业办公室要么做得更好,要么中欧的品牌在上海外企圈子里面,更出名,要么就是中欧的学生素质比长江强1,2个档次,或者3者都成立。
GOOGLE大哥怎么就盯上长江了 中欧要赢并不是非得长江要输
目前经济学家 华尔街日报 商业周刊 都没有充分认可中欧 总体感觉在国际上
无论是声誉还是雇主方面 中欧还落后于港科大
说事实而已,没有比较,怎么知道差异,怎么知道如何努力。
长江的BESTONE不是很喜欢抬高自己学校吗,这报告上面的话不是很刺耳吗?
要比就比较事实,谩骂没兴趣。
等你看到长江重新设计的、包括完整的招聘公司名单的职业发展报告后,再发表看法也不迟。
GOOGLE大哥怎么就盯上长江了 中欧要赢并不是非得长江要输
目前经济学家 华尔街日报 商业周刊 都没有充分认可中欧 总体感觉在国际上
无论是声誉还是雇主方面 中欧还落后于港科大
心胸过于狭窄的表现啦
我的一些看法如下:
1. 首先该报告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挺专业的,从不同角度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做了统计分析,还是具有一流水准。
2. MBA毕业生的价值不完全是通过收入来体现的。个别学生毕业后去Nonprofit或government工作的,自然收入较低;有的学生去高薪行业的自然就高,大陆学生和海外学生的最高薪值分别是71万4和83万9。其实,28万8和54万4的中值说明这届学生的收入受经济影响有所下降,但还是挺乐观的。
3. 从工作来源来看,大陆学生通过学校资源找到工作的占59个百分点,这一点对大陆学生是利好消息。不过海外学生还是依靠个人渠道或回到原公司。
4. 74.8%的就业率应该是这样计算的:(99已受雇+14创业)/(160有效回复-9不求职)。
5. 有学生留在中欧就业,说明学生对中欧的归属感还是挺强的。
我不是中欧的,也对长江没兴趣,不过最近2个学校都有就业报告,比较一下而已,长江的就业公司明显低档很多,这是事实,要知道差距。
中欧就业公司里面,拜耳,陶氏,礼来,谷歌,霍尼韦尔,GSK,IBM,HP,强生,摩立特,摩根,新加坡央行,诺基亚,诺华,OCBC,辉瑞,沃尔沃,渣打等等著名公司,长江一个都没有的。
知道了差距或者长江可以考虑降低学费,增强就业渠道,降低学生人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国际学生比例等等,免得走弯路,老是搞那些不痛不痒的教授发表论文数,教授是发财了,可苦了学生
你没看到长江MBA完整的招聘公司名单,如何知道没有?
有就列出,不要搞笑捣乱了,前几天那个长江就业报告,大家都是看过的。
根据校友和CD上的诸多反馈意见,长江MBA的职业发展报告目前在重新设计中。估计会恢复以前的格式,包括所有招聘公司的名单。
实话实说而已,请长江人证明你们的500强就业名单。
中欧年薪超过40万的就有30%以上,也就是说,中欧MBA年薪超过长江最高年薪的都有几十个人,这些都是就业报告里面可以找到的客观数据。
CK07去世界500强的同学还是有不少的,IBM、ALSTON、SHELL都有;事实上还有很多07的同学原来是500强,觉得在500强也就那么回事转而寻找其他机会的,包括HP、BP、SONY、P&G, SAINT-GOBAIN、ALCATEL等,现在这些同学在国内金融行业的居多。
你不要跟我说是我们这些同学回不了世界500强,因此得出CK没有增值反而让大家贬值了啊,那我实在没话说了,在500强工作5-6年的人回500强好象不难吧。
我只想说去500强的多少真的不是衡量国内MBA就业指标好坏的一个标准,自己喜欢自己想做才更重要,或许这个是为什么CK07的同学对目前就业还酸满意的原因。
现在和中欧07的一个兄弟很熟,他在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做海外销售总监,他说这份工作唯一让他动心的是有机会为这个公司成为这个细分行业最优秀的公司之列。在这一点上,中欧和长江的同学都是一样的。
老实说去外企还是民企真的不是衡量就业好坏的标准。创业学生多少也是一样。
偶本科大三时还觉得500强挺牛掰的,后来就没觉得进500强企业有啥了不起。
也请google2008了解一下500强的评选标准,了解一下500强的薪资待遇等。
如果您还未本科毕业,对500强带有崇敬之情,那可以理解。但如果您已经工作了几年了,仍拿500强说事,,就小有点不可理解了。
另外,请不要把素质和收入划等号。
相信清华和北大以及全国绝大部分的高校的教授们很少有年收入超过40万的,难道他们的素质比中欧的毕业生低上2、3个档次?山西小煤窑的老板们每天的收入就有好几万,他们的素质是全国最高的?
老实说去外企还是民企真的不是衡量就业好坏的标准。创业学生多少也是一样。
老实说 就如你名字提示的一样 读没读过MBA 甚至是哈佛商学院还是杭州师范毕业的都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目前来说中欧比长江好没有问题 全世界没有一个独立榜单把长江排在中欧前面 GOOGLE兄你急什么
问题不在于中欧是否比长江好 问题是中欧和长江都还不够好
什么时候国内的高盛高华 瑞银证券 瑞信方正 中德证券 麦肯锡 波士顿 贝恩 能够不用从海外商学院大量招人 而是能够就地取材 才是我中华俊才之幸时
在这样的平台发展几年后再去帮助发展民营企业(而不是学校一毕业就去) 才是我中华商界之幸事
呜呼哎哉
老实说 就如你名字提示的一样 读没读过MBA 甚至是哈佛商学院还是杭州师范毕业的都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这句真还说得没错!
目前来说中欧比长江好没有问题 全世界没有一个独立榜单把长江排在中欧前面 GOOGLE兄你急什么
问题不在于中欧是否比长江好 问题是中欧和长江都还不够好
什么时候国内的高盛高华 瑞银证券 瑞信方正 中德证券 麦肯锡 波士顿 贝恩 能够不用从海外商学院大量招人 而是能够就地取材 才是我中华俊才之幸时
在这样的平台发展几年后再去帮助发展民营企业(而不是学校一毕业就去) 才是我中华商界之幸事
呜呼哎哉
赞一个。。。。。
GOOGLE大哥怎么就盯上长江了 中欧要赢并不是非得长江要输
目前经济学家 华尔街日报 商业周刊 都没有充分认可中欧 总体感觉在国际上
无论是声誉还是雇主方面 中欧还落后于港科大
Google应该不是中欧的吧,看他以前的帖子就知道
不要每次都把对ck提出不同意见的人都往中欧上扯,中欧的学生不会主动和ck做比较
我不是中欧的,也对长江没兴趣,不过最近2个学校都有就业报告,比较一下而已,长江的就业公司明显低档很多,这是事实,要知道差距。
中欧就业公司里面,拜耳,陶氏,礼来,谷歌,霍尼韦尔,GSK,IBM,HP,强生,摩立特,摩根,新加坡央行,诺基亚,诺华,OCBC,辉瑞,沃尔沃,渣打等等著名公司,长江一个都没有的。
知道了差距或者长江可以考虑降低学费,增强就业渠道,降低学生人数,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国际学生比例等等,免得走弯路,老是搞那些不痛不痒的教授发表论文数,教授是发财了,可苦了学生
强烈抵制挑拨中欧和长江的行为!!!
根据校友和CD上的诸多反馈意见,长江MBA的职业发展报告目前在重新设计中。估计会恢复以前的格式,包括所有招聘公司的名单。
之前的报告确实太煽情了些,好像是写散文,但越这样写,越会让读者觉得学校没有底气
列出的公司名单,已经是叫得出名的吧,ck应该不会把名气大的雇主藏着不列上去
总之,MBA学校都要携起手来,共渡时艰
MBA学校都要携起手来,共渡时艰
请问MBA学校如何携手?如何共渡?
您老CCTV看多了吧,要不,帮你找个假想敌,MBA就业差都是日本鬼子给害的......大家一起携手,杀光日本鬼子,MBA就业就好转了
呵呵 GOOGLE兄最近有点激动有点愤青
呵呵 GOOGLE兄最近有点激动有点愤青
GOOGLE老兄 是一向激动的、一向愤青滴。
不过都是年轻人,无所谓啦。
07届的就业确实不是太好.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中欧的就业报告给出的是毕业三个月后的就业率.中欧07届现在毕业还不到半年,听里面的人说,绝大部分现在也都找到了(有人说80-90%,但是未经官方统计证实).
有就列出,不要搞笑捣乱了,前几天那个长江就业报告,大家都是看过的。
此外,中欧30%的人年薪40万以上,长江最高年薪才40多万,说明中欧起码有几十个人比长江最厉害的还厉害,素质比长江高1,2个档次也是事实吧
作为一个中欧的在校生,感谢你对中欧的认可!
不过你要说中欧的人比长江高几个档次,还是有点伤人了。
可能起薪会有不同,学生数量会有不同,但毕竟大家都是国内商学院,都是初创阶段。相信在经济危机面前所有学生、教职员工都有尽心尽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为外人不愿多说什么,但还是觉得长江的战略、定位、市场营销有自己的特色,执行起来也一如既往的坚决。
对国内商学院来讲,专注本土市场、关注本土企业、鼓励去中小企业、鼓励毕业生创业都是很好的方向。
这些谈不上是谁的专利,但长江的不少做法也值得大家借鉴。
说回就业报告,大环境的确历年罕见的冰冷。从过往的经验看,中欧毕业生在毕业两年之内会有不少重新选择工作。
学校的品牌对学生的作用,不仅局限在毕业的那一刻。
故FT选择“毕业3年时”的平均薪资调查,作为评价商学院的对职业发展影响的重要指标,眼光要更长远一点。
无论如何,祝福所有07级的师兄、师姐一路走好!
作为一个中欧的在校生,感谢你对中欧的认可!
不过你要说中欧的人比长江高几个档次,还是有点伤人了。
可能起薪会有不同,学生数量会有不同,但毕竟大家都是国内商学院,都是初创阶段。相信在经济危机面前所有学生、教职员工都有尽心尽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作为外人不愿多说什么,但还是觉得长江的战略、定位、市场营销有自己的特色,执行起来也一如既往的坚决。
对国内商学院来讲,专注本土市场、关注本土企业、鼓励去中小企业、鼓励毕业生创业都是很好的方向。
这些谈不上是谁的专利,但长江的不少做法也值得大家借鉴。
说回就业报告,大环境的确历年罕见的冰冷。从过往的经验看,中欧毕业生在毕业两年之内会有不少重新选择工作。
学校的品牌对学生的作用,不仅局限在毕业的那一刻。
故FT选择“毕业3年时”的平均薪资调查,作为评价商学院的对职业发展影响的重要指标,眼光要更长远一点。
无论如何,祝福所有07级的师兄、师姐一路走好!
这就叫共渡时艰
欢迎理性分析,摒弃谩骂
今年seanbb不知道有没有空发分析帖了,等会问问他
呵呵,一点都没有,只是觉得很奇怪,点评一下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比较一下差距,结果就被说成挑拨离间。
基本上,国内的MBA就是大家互相骗,你骗我:“你们学校很好,很了不起,都是外企的,厉害”,我骗你:“你们学校也好,都是民企的,都是小公司的,都很厉害”“大家都很厉害”
于是几个小市民真的以为大家都很厉害。
这就像炒股,小股民在网络论坛看到关于某个股票的消息,以为自己掌握了内幕消息,别人还不知道,于是告诉身边的人,某个股票要涨停了,另一个小股民也是,互相传来传去,于是大家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内幕消息,以为自己都是天纵英才。于是一窝蜂入市,谁知道,跌停了,于是反思,原来大家运气差,内幕消息是可靠的,就是运气差,没别的,等吧,等个10年8年,肯定要涨回来的,嘿嘿!
嘿嘿,个人还是比较欣赏google的,说话比较犀利,思路也清晰。只是MBA,就是那么回事,business也就是那么回事。剥去了那层面纱就是简单的利益关系,各取所需吧~ 不只是国内MBA,我现在呆的公司里欧美top MBA一堆堆的,什么LBS,duke, chicago的,不说也没人看得出,不过这也不妨碍人家拿高薪什么的。只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通过什么手段能得到什么,中国股市也能玩得开心。
现在的所谓500强外企 还不如央企舒服 发钱多呢 而且还不裁人
这个GOOGLE2008的MM 很是牛气呀 哈哈 不知道结婚了没?
呵呵,一点都没有,只是觉得很奇怪,点评一下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比较一下差距,结果就被说成挑拨离间。
基本上,国内的MBA就是大家互相骗,你骗我:“你们学校很好,很了不起,都是外企的,厉害”,我骗你:“你们学校也好,都是民企的,都是小公司的,都很厉害”“大家都很厉害”
于是几个小市民真的以为大家都很厉害。
这就像炒股,小股民在网络论坛看到关于某个股票的消息,以为自己掌握了内幕消息,别人还不知道,于是告诉身边的人,某个股票要涨停了,另一个小股民也是,互相传来传去,于是大家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内幕消息,以为自己都是天纵英才。于是一窝蜂入市,谁知道,跌停了,于是反思,原来大家运气差,内幕消息是可靠的,就是运气差,没别的,等吧,等个10年8年,肯定要涨回来的,嘿嘿!
请问,你这样出来讽刺一下算什么呢?对MBA毕业生有帮助吗?
。。。。。。。。。。。。。。。。。。。。。。。。
这帖子好像是说中欧的职业报告吧,这么多人来扯长江干吗?
中欧07就业是不好,但也不至于差到要和长江比了。
会导致这里的申请者都以为长江也爬到中欧这个档次了,真是不厚道阿。
长江的某些人,不要以为你们的炒作手段别人看不出来
这帖子好像是说中欧的职业报告吧,这么多人来扯长江干吗?
中欧07就业是不好,但也不至于差到要和长江比了。
会导致这里的申请者都以为长江也爬到中欧这个档次了,真是不厚道阿。
长江的某些人,不要以为你们的炒作手段别人看不出来
笑话,骂了中欧还骂长江。又是一个挑拨的。。。。马甲,一边去
笑话,骂了中欧还骂长江。又是一个挑拨的。。。。马甲,一边去
行啦,你们这些长江拿工资的。我发帖是不多,只是因为中欧的同学没那么无聊,天天泡在CD上骗人。
我倒是要把大实话多说几次——
“
中欧07就业是不好,但也不至于差到要和长江比了。
会导致这里的申请者都以为长江也爬到中欧这个档次了,真是不厚道阿。
长江的某些人,不要以为你们的炒作手段别人看不出来
”
申请者们不要被误导了。这里真是搞得乌烟瘴气的
07就业不好,中欧自己也不否认,校长还出来号召校友们帮忙呢。
但是
“
中欧07就业是不好,但也不至于差到要和长江比了。
会导致这里的申请者都以为长江也爬到中欧这个档次了,真是不厚道阿。
长江的某些人,不要以为你们的炒作手段别人看不出来
”
申请者擦亮眼睛阿!
我当年申请中欧的时候,同时也考虑过北大的项目,复旦的项目,长江我是知道的,不过可不觉得是什么好地方。
后来来到这里,居然发现一帮长江的人,见到中欧就往上贴,搞得两个学校要竞争一样,这炒作也行得通,你当别人是傻瓜阿。
不光是我,其他中欧的同学也从不说长江,因为确实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我当年申请中欧的时候,同时也考虑过北大的项目,复旦的项目,长江我是知道的,不过可不觉得是什么好地方。
后来来到这里,居然发现一帮长江的人,见到中欧就往上贴,搞得两个学校要竞争一样,这炒作也行得通,你当别人是傻瓜阿。
不光是我,其他中欧的同学也从不说长江,因为确实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
那你还在这边吵什么啊?越描越黑。。。。以为换个马甲就能挑拨2校关系啊。。。。
也不动动脑子,无知。。。
那些无意义的帖子和讨论,看之,笑之,搁之,忘之...足矣!
看看INSEAD的就业报告 差距啊
http://www.insead.edu/mba/meet_us/documents/MBA_2008_Employment_Statistics.pdf
看看INSEAD的就业报告 差距啊
http://www.insead.edu/mba/meet_us/documents/MBA_2008_Employment_Statistics.pdf
第一份工作 去500强外企蛮好的, 毕竟机制和培养体系好一些, 但MBA读后还拘泥于一定要什么500强就没什么必要了, 咨询和金融机构 给的薪水更高, 今年情况特殊, 往一些民企发展也挺好啊,薪水不少,发展空间也大 (可以参看HP中国前总裁孙振耀写的一篇文章)
理不辩不明,吵架吵着吵着我们看热闹的就明白里面的是是非非了,鼓励争论和理性的吵架。
趁着吵架,捡了一个好东西,就是上面这个链接,看了3遍,很不错,非常感谢 lshlcc
google2008和bestOne说得太好了,这不又和INSEAD比上了。要不再比比美国的学校?越比越牛气啊。
就数据而言,差距还是不小的 INSEAD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还是丰富很多 不过其建校有52历史了,自然积累的资源更为丰富
这帖子好像是说中欧的职业报告吧,这么多人来扯长江干吗?
中欧07就业是不好,但也不至于差到要和长江比了。
会导致这里的申请者都以为长江也爬到中欧这个档次了,真是不厚道阿。
长江的某些人,不要以为你们的炒作手段别人看不出来
大家很自然的会把长江和中欧比较:
1。都是体制外学校。英文教学,用GMAT招生。只是长江学生还可以在拿一个教育部的学位,前提是参加GRK考试。
2。教授都是全球招聘全球薪酬。中欧偏重教学类教授,而长江看重研究型教授。也有互相交流。有中欧教授到长江的,也有长江教授去中欧的。
3。课程设计不怎么受教育部控制
拜托这位大哥,山西小煤窑的煤老板收入比全国大部分人民高出那么多,他的素质比全国大部分人高?
下次说话前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不会说出“素质=收入”这样的话了。
黄河大学的MBA年薪5万,那你的逻辑,他们素质应该比长江MBA高多少呢?横向去比较,长江平均入学年龄30岁,中欧平均29岁,人家赚钱比长江MBA多,说明能力,素质还是要高不少的,否则凭什么公司给他们的薪水要高那么多?
脑子有病,钱多不一定素质高,但是MBA基本都是钱来衡量的,其它都是假的。
都是MBA出来的,为什么还这么拘泥于第一年的工资呢???
人的成就,优秀与否,不是靠MBA出来第一份工作的决定的
这样给我的感觉就是,中欧和长江都是急功近利的商学院。。。。。。或者说,现在中国的这些学生太急功近利了。。。
而且,有很多东西,不去了解,书面的数字只是数字而已。。。。。。
黄河大学的MBA年薪5万,那你的逻辑,他们素质应该比长江MBA高多少呢?横向去比较,长江平均入学年龄30岁,中欧平均29岁,人家赚钱比长江MBA多,说明能力,素质还是要高不少的,否则凭什么公司给他们的薪水要高那么多?
脑子有病,钱多不一定素质高,但是MBA基本都是钱来衡量的,其它都是假的。
说实话,我现在已经准备开始读MBA了,但是我并不预期我毕业后前两年的收入会超过我目前的收入。
难道我去读书后我的素质反而更低了?
而且,像您所说的很多已经毕业的MBA的第一年收入不如我高,那么他们的素质比我低?
恐怕想事情不应该这么简单的以钱来衡量。
都是MBA出来的,为什么还这么拘泥于第一年的工资呢???
人的成就,优秀与否,不是靠MBA出来第一份工作的决定的
这样给我的感觉就是,中欧和长江都是急功近利的商学院。。。。。。或者说,现在中国的这些学生太急功近利了。。。
而且,有很多东西,不去了解,书面的数字只是数字而已。。。。。。
顶这条发言
顶这条发言
清华北大的本科,是靠时间的积累下来的
靠的是无数的教授/学生的名誉积累下来的
从来没有人说清华北大的本科优秀是因为他们出来工资高!
当然,MBA是一项投资,确实也要看回报
但是,就比第一年的工资,赫赫,就是回报的所有?
实话实说,长江的就业看上去没有中欧的强,但是这不一定就说是长江的学生比较差
我相信中欧的这些学生中也有当年同时申请长江没有拿到长江offer的
其实中欧和长江在招MBA上就可以感觉到招的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说大点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不同的人
所以出来之后选择不同的道路自然的很
更何况,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就一定差???虽然马云可能没有比尔盖茨强,但是觉得比微软的一个中层经理要强!
过几年再说吧,都是年轻的商学院
其实到我们的下一代再次选择商学院的时候,应该可以看出来谁比较强了,或者说是不是势均力敌了,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只能靠时间的积累
其实到我们的下一代再次选择商学院的时候,应该可以看出来谁比较强了,或者说是不是势均力敌了,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只能靠时间的积累
顶这句话!
都走极端挺荒谬的。固然毕业起薪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至少说明一部分问题,否则各排行榜就不要把它作为最大权重的指标了。
今年中欧的就业报告在如此经济环境下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有些同学运气不佳,但是只要实力在,在经济好转的时候还是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的。
说实话,我现在已经准备开始读MBA了,但是我并不预期我毕业后前两年的收入会超过我目前的收入。
ALLAN兄您这样预期人家都不敢招你 人家也要就业报告好看亚
ALLAN兄您这样预期人家都不敢招你 人家也要就业报告好看亚
不好意思,人家招我了。
也许,人家对我10年后的样子还比较憧憬吧。
我赞成不拘泥于第一年的起薪,而且也写过"不要被起薪遮住眼睛",但是一个就业报告的数据,就说明多么拘泥了..
我收到了CDC寄给我的08同学们的CV手册和07的就业报告,感觉上,08的同学们也要抓紧了.现在是交换吧,应该早动手了..
好运..
不好意思,人家招我了。
也许,人家对我10年后的样子还比较憧憬吧。
认真的回答您,事情不是您所说的那样。
长江对申请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的审核是十分详细的。
除去在申请资料中需要阐述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之之外,长江的面试环节中有专门的CMC面试,CMC针对我刚毕业时的职业定位问过很多问题,我的想法是,即便有更好的机会,我更愿意一来。
在我看来长江的目标是为中国培养企业家,有这样目标的商学院不太会是急功近利的学校。
认真的回答您,事情不是您所说的那样。
长江对申请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的审核是十分详细的。
除去在申请资料中需要阐述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之之外,长江的面试环节中有专门的CMC面试,CMC针对我刚毕业时的职业定位问过很多问题,我的想法是,即便有更好的机会,我更愿意一来。
在我看来长江的目标是为中国培养企业家,有这样目标的商学院不太会是急功近利的学校。
商学院还是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
搞学术的教授想教出企业家 也难为他们了
商学院还是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
搞学术的教授想教出企业家 也难为他们了
呵呵,赞犀利
商学院还是应该培养职业经理人
搞学术的教授想教出企业家 也难为他们了
教授的意见在课堂里比较管用。进入实战?还是省省吧
教授的意见在课堂里比较管用。进入实战?还是省省吧
长江曾鸣教授被马云挖走,在阿里巴巴已经是重量级人物
阿里巴巴执行副总裁曾鸣
http://finance.sina.com.cn/hy/20081206/17185600842.shtml
中投里面高手很多 不能小看 08年在美国赔了几十亿不算太多 黄明能保证一直对吗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投不请黄明做顾问呢
黄明是很聪明的教授没错 但是business is business
如果他觉得自己正确率超过60% 可以去华尔街建立丰功伟绩再来教书可令天下英雄信服
看你老吹这个牛到天上那个牛到地下,我要求也不高,你先让他们把他们的无论是任何市场股票,期货,期指,etc的3年内的交易单贴出来让我们拜读下先?一边站着说话不腰疼和自己亲身去操作压根是2嘛事.
这话说的简直就是小朋友的水平
中投里面高手很多 不能小看 08年在美国赔了几十亿不算太多 黄明能保证一直对吗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投不请黄明做顾问呢
黄明是很聪明的教授没错 但是business is business
如果他觉得自己正确率超过60% 可以去华尔街建立丰功伟绩再来教书可令天下英雄信服
中投有何高手,请举例说明。 中金有一些高手,像BGI的黄海州,Citi的楚刚,和Morgan Stanley的李祥林(David X。 Li)。可以在网上查一下。这些人在华人中是赫赫有名的。
中投不找黄明王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投更多的像是一政治机构,不那么需要投资方面的真才实学。相反,高盛,摩根大通,美联储,美财政部,有大批的商学院教授作咨询或供职。
没有人会永远正确,但黄明王江等可以让中投中信等不犯低级错误。例如中投的BLACKSTONE, Morgan STANLEY 等项目和中信的澳币ACCUMULATOR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听听黄明教授的讲座。
http://www.ckgsb.com/Article/Detail.aspx?ColumnId=610&ArticleId=6222
没有人会永远正确,但黄明王江等可以让中投中信等不犯低级错误。例如中投的BLACKSTONE, Morgan STANLEY 等项目和中信的澳币ACCUMULATOR
震惊啊,还真有神人可以保证稳赚不赔的,还当什么教授啊,每天电脑点击下鼠标挣钱就可以了。
信长江,得永生!满赛!!
没有人会永远正确,但黄明王江等可以让中投中信等不犯低级错误。例如中投的BLACKSTONE, Morgan STANLEY 等项目和中信的澳币ACCUMULATOR
震惊啊,还真有神人可以保证稳赚不赔的,还当什么教授啊,每天电脑点击下鼠标挣钱就可以了。
信长江,得永生!满赛!!
人各有志吧。黄明教授的STANFORD同学江平博士弃学从商一年挣了一亿五千万美金,
http://www.haiguinet.com/forum/viewtopic.php?p=1347525&sid=ce2a760ae9076accb961c3b5788d3f93
挑战华尔街:华裔投资奇才的故事 |
亚洲周刊 2008-10-01 23:52:35 |
华尔街有这么一句话,在交易场上你挣多少钱,就有多大的实力(You are as good as the money you make)。在交易场上,赚钱最多的人腰板最硬。美国「金融百人会」唯一华裔基金经理江平,在华尔街叱吒风云的经歷引人入胜。 《交易者月刊》(Trader Monthly)是一本报道华尔街的专业杂誌,唯一的一位华人基金经理江平,以年收入在一亿和一亿五千万美元之间躋身该杂誌评选的「金融百人会」中,目前掌控著十几亿美元的投资。对於这样一个有著显赫名声和传奇般投资经歷的人物,希望从他的自传性作品《挑战华尔街》中取经的人不在少数。 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江平的个人经歷与投资过程,事实上江的故事也是书的最大卖点之一。江平认为,如果说股票是一个公司价值的反映,货币则是一个国家价值的衡量,股价高低标誌公司成败,匯率起伏则折射国家兴衰。伴随著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人民币将逐渐崛起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货币,其与美元的伟大博弈将会是我们一生中亲歷的最具歷史意义的事件之一。 江平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少年班本科毕业后先到中国科学院念了一年研究生,然后进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九三年去史丹福大学读金融博士。但博士没读完,他就进了雷曼兄弟公司成为一名技术模型研究员。 凭藉作多(看好)墨西哥和阿根廷货币两役,江平在外匯市场上确立了当年雷曼兄弟的江湖地位,在拉美外匯衍生物交易中大获全胜的他也因此升至雷曼兄弟外匯全球投资决策人。「儘管我不是最早预测到美元贬值,但我是全球少数几个现实中看到美元由强转弱的那个转折点并直接参与和促成这一转变的人。」江平率先建立了雷曼最大的做空美元的仓位,建了五亿美元的空头头寸和大约五亿美元的美元期权头寸,一度承担了其百分之九十九的外匯风险。江平於零五年加盟赛克资本管理公司(SAC Capital Management)。 除了在外匯市场上大赚一笔,江平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同样有所作为。零五年开始,他预测中国股市的復甦,在中国投资A股和B股,并加强了对香港及台湾地区股市的投资。他在上证指数四千多点时全身而退,但依然在上海保留了一家私募基金作为基地,因为他判断:「上海股市二零二五年可能达到一万点,人民币对美元匯率可以达到一:一。」 市场就像战场,大部分时间是拉锯,因此,在交易中必须注意保持实力,蓄积力量,才可以在时机来临时把握致胜良机。就如江平所言:「在我十二年的交易生涯中,遇到的重大机会不到二十个,而抓住的则不到十个。一旦机会出现,必须全力以赴。」(潇湘) |
你让你们学校的教师都从商一年看看有几个能赚到年薪的再来说话,或者像村长提到的一样,有能耐就把自己的交易清单给大家看看。
预测这东西,经济学家预测的正确率是低于硬币猜结果的正确率的。
一个关于中欧就业报告的帖子,就这样被“水”了。。。像无数其他帖子一样。
有些商学院的朋友为什么总要到关于中欧的帖子里谈自己学校的事情呢?
Co-Branding说来说去只是一个短期手段,长远看总要走自己的路,大家自重。
中投有何高手,请举例说明。 中金有一些高手,像BGI的黄海州,Citi的楚刚,和Morgan Stanley的李祥林(David X。 Li)。可以在网上查一下。这些人在华人中是赫赫有名的。
中投不找黄明王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投更多的像是一政治机构,不那么需要投资方面的真才实学。相反,高盛,摩根大通,美联储,美财政部,有大批的商学院教授作咨询或供职。
没有人会永远正确,但黄明王江等可以让中投中信等不犯低级错误。例如中投的BLACKSTONE, Morgan STANLEY 等项目和中信的澳币ACCUMULATOR
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听听黄明教授的讲座。
http://www.ckgsb.com/Article/Detail.aspx?ColumnId=610&ArticleId=6222
中投怎么不需要投资方面的真才实学了 只不过中投不光要考虑经济也要考虑政治
中投由于公司性质问题 不会随便任命一些外资投行的人来做中投的高管
中投的老总 高西庆是杜克的博士 在华尔街律师行做过 还当过中银国际的执行总裁
中投不请黄明做顾问不是因为中投不需要顾问 只是黄明的资格还不够 中投有请清华的钱颍一
我可以给你看看 中投顾问委员会的名单
亚洲
曾培炎(中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国务院前副总理
刘遵义(Lawrence J. Lau)(中国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马时亨(Frederick Ma)(中国香港)
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名誉教授、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局长
西室泰三(Taizo Nishimuro)(日本)
东京证券交易所主席、东芝株式会社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钱颍一(中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沈联涛(Andrew Sheng)(马来西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顾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前主席
美洲
艾民信(David L. Emerson)(加拿大)
FVWM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加拿大前外交部部长、前国际贸易部部长、前工业部部长
阿米尼奥•弗拉加(Arminio Fraga)(巴西)
巴西交易所主席、巴西多维亚投资公司创始合伙人、巴西中央银行前行长
梅丽特•杰诺(Merit E. Janow)(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经济法与国际事务教授、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主席、世界贸易组织最高上诉法庭前法官
约翰•桑顿(John L. Thornton)(美国)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理事会主席、汇丰北美控股公司非执行主席、高盛集团前总裁
詹姆士•沃尔芬森(James D. Wolfensohn)(美国)
沃尔芬森公司董事长、花旗集团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前行长
欧洲
科努特•凯尔(Knut N. Kjaer)(挪威)
风险计量集团总裁、挪威银行投资管理部前首席执行官
让•勒米埃(Jean Lemierre)(法国)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顾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前行长
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Lord Nicholas H. Stern)(英国)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中投怎么不需要投资方面的真才实学了 只不过中投不光要考虑经济也要考虑政治
中投由于公司性质问题 不会随便任命一些外资投行的人来做中投的高管
中投的老总 高西庆是杜克的博士 在华尔街律师行做过 还当过中银国际的执行总裁
中投不请黄明做顾问不是因为中投不需要顾问 只是黄明的资格还不够 中投有请清华的钱颍一
我可以给你看看 中投顾问委员会的名单
亚洲
曾培炎(中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国务院前副总理
刘遵义(Lawrence J. Lau)(中国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马时亨(Frederick Ma)(中国香港)
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名誉教授、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局长
西室泰三(Taizo Nishimuro)(日本)
东京证券交易所主席、东芝株式会社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钱颍一(中国)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
沈联涛(Andrew Sheng)(马来西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顾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前主席
美洲
艾民信(David L. Emerson)(加拿大)
FVWM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加拿大前外交部部长、前国际贸易部部长、前工业部部长
阿米尼奥•弗拉加(Arminio Fraga)(巴西)
巴西交易所主席、巴西多维亚投资公司创始合伙人、巴西中央银行前行长
梅丽特•杰诺(Merit E. Janow)(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经济法与国际事务教授、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主席、世界贸易组织最高上诉法庭前法官
约翰•桑顿(John L. Thornton)(美国)
美国布鲁金斯研究院理事会主席、汇丰北美控股公司非执行主席、高盛集团前总裁
詹姆士•沃尔芬森(James D. Wolfensohn)(美国)
沃尔芬森公司董事长、花旗集团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世界银行前行长
欧洲
科努特•凯尔(Knut N. Kjaer)(挪威)
风险计量集团总裁、挪威银行投资管理部前首席执行官
让•勒米埃(Jean Lemierre)(法国)
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顾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前行长
尼古拉斯•斯特恩勋爵(Lord Nicholas H. Stern)(英国)
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
中投请钱颖一而不是黄明并不是单看二者的学术水平。黄明是金融学教授,钱是转轨经济学教授,要论专业,黄更对口。但黄是长江的,钱是清华的。中投更愿意找官办学校。清华人做官本来就有通道。另外,选这个顾问委员会的人士属于中国银行系统的,对投资并不了解。从他们被梁锦松欺骗可见一斑。高西庆是律师,刘遵义是经济学教授。这个单子里懂金融资产投资的只有一个半人,Goldman Sachs ex president John Thornton (1), Norwegian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CEO Knut N. Kjaer (0.5)。这是一个高水平但很不合适的名单。
你想想,让刘翔去跑百米能跑过Bolt吗?
同样Bolt110米跨栏也不是刘翔对手。
中投请钱颖一而不是黄明并不是单看二者的学术水平。黄明是金融学教授,钱是转轨经济学教授,要论专业,黄更对口。但黄是长江的,钱是清华的。中投更愿意找官办学校。清华人做官本来就有通道。另外,选这个顾问委员会的人士属于中国银行系统的,对投资并不了解。从他们被梁锦松欺骗可见一斑。高西庆是律师,刘遵义市经济学教授。这个单子里懂金融资产投资的只有一个半人,Goldman Sachs ex president John Thornton (1), Norwegian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CEO Knut N. Kjaer (0.5)。这是一个高水平但不合适的名单。
莫非黄明是中国金融第一人?
莫非黄明是中国金融第一人?
不能这么说,中国人才济济。
不要来忽悠了,黄明的人品水平还差得远呢,你自己去长江问问他比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HARRISON HONG,雄伟如何,看他怎么说,人家7年不到就混到普林斯顿的正教授。
此外,王江也是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教授,不是长江的,长江的骗人伎俩不要太过分,小心被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告上法院。
如果看金融资产投资这一方面的话,中国还有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院长/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王江,人民大学汉青金融经济学院院长熊伟,上海财大金融学院院长王能,长江商学院教授/西南财大金融学院院长刘俊,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王坦,张橹等。
这些资料各学校网站上都有。中欧的副院长张春同时也是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教授, 但你不能否认他是中欧的教授。
王江和长江的关系请看网页:
http://www.ckgsb.com/faculty/WANGJiang/index.aspx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