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分享]OG11-57 之终于想明白了 [打印本页]
作者: waterteller 时间: 2008-3-12 00:36
标题: [分享]OG11-57 之终于想明白了
经过了一个小时的思考,参考了数张讨论贴,我终于想明白了!!!
Among the more effective kinds of publicity that publishers can get for a new book is to have excerpts of it published in a high-circulation magazine soon before the book is published. The benefits of such excerption include not only a sure increase in sales but also a fee paid by the magazine to the book's publisher.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nslusionns is best supported by the information above.
A. The number of people for whom seeing an excerpt of a book in a magazine provides an adequate substitute for reading the whole book is smaller than the number for whom the excerpt stimulates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
我个人认为Lawyer_1和gonghao对于此题的解释是不那么合适的。(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24&replyid=1732727&id=183315&page=1&skin=0&Star=1)
(对不起,不知道这么说会不会大逆不道,没有任何不尊敬的意思。只是就这道题而言而已,两位的水平本人高山仰止。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吾之愚者亦会偶有一得而已!还望担待则各。)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是阅读的精准性,每一个词组和单词都是如此的重要(这也是Gmat的魅力之一啊!)
A中比较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是这么两种人。一种是(an adequate substitute for reading the whole book),另一种是(stimulate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注意蓝色的字!(尤其是这个Desire和Read)。万万不要把这两种人,reapectively 等同于看完杂志后买书和不买书的人。在万般崇尚简练的Gmat考试中,文中那么一大段的修饰绝对不是没有用的!!!
什么意思?摘要到底有什么用?从常识或者说一般的逻辑出发,摘要对于整书的销售应该有三种影响:1. 正影响(收益):刺激(stimulate)原来不买书的人去买(desire to read)。2. 负影响(损失):原来本要买书(the whole book)的人,不买了(an adequate substitute)。3. 0影响(对于是否买没有影响):原本要买whole book的还买whole book。原本不读此书的人也没有被刺激想去读此书!
只有在摘要的收益大于损失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本不买而要买人的数量要大于本要买却不买的人的时候,才能造成a sure increase!!!
以上,就是本人的分析。之所以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在于英语阅读的能力还是不够强悍啊!有什么进一步的问题,欢迎讨论!
![](/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0.gif)
作者: 小小胖子 时间: 2008-4-11 21:56
也就是说本不买而要买人的数量要大于本要买却不买的人的时候,才能造成a sure increase!!!
good explanation, 这样说我就想通了
不过我从A选项里读不出是这两种人,不知道是阅读能力的问题,还是这道题的确不是很严谨
作者: dingxiang 时间: 2008-5-4 11:25
顶
作者: michellejoy 时间: 2008-7-3 23:51
可是,这里A 为什么要用 for whom。。。
结构没看懂,阅读能力太差,还请大家指教。
作者: goyce36 时间: 2008-7-4 22:52
for whom,就是引出对于这些来说怎么了。whom后就是怎么了。
作者: rock19840717 时间: 2008-7-5 09:07
这题我认为就是道结论题,LAWYER我觉得说了很清楚了,只要sales能比过去上升就OK了,LZ最后句话也就是关键所在了,应该没什么问题。原贴很多人举了很多数字做例子,很简单,相对增长是不能用绝对数字的增长来攻击的。
作者: richardxia 时间: 2008-8-7 00:33
恩我也觉得这道题主要问题在于阅读
作者: yi11 时间: 2008-8-7 00:51
不需要数字就可以想通的,杂志中印书的摘抄对书的销售有两个影响,一个是看到摘抄的人进而去买了书(摘抄起到广告作用)增加销售,一个是本来想买书的人看了摘抄觉得看摘抄就可以替代看书然后决定不买从而减少销售,两者综合就是对销售的影响。既然文章说销售上升了,那么第一个作用一定比第二个作用大,这也是(A)七扯八扯想表达的意思
(A)主要的难点就是那个for whom的定语从句,从for whom到is smaller之前都是修饰文章开始的number of people,句子大结构是number of people is smaller than number,两个人数比较,第一个人数是说看摘抄可以就完全替代看整个书的人(本来可能买,但是看了摘抄就不买),第二个人数是看完摘抄会引发买的欲望的人。
语法角度,那个for whom中的for是修饰number的,举例number for whom the excerpt stimulates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转换成完整句子就是the excerpt stimulates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 for i.e. 300 peop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7 0:57:44编辑过]
作者: richardxia 时间: 2008-8-7 12:00
以下是引用yi11在2008-8-7 0:51:00的发言:
不需要数字就可以想通的,杂志中印书的摘抄对书的销售有两个影响,一个是看到摘抄的人进而去买了书(摘抄起到广告作用)增加销售,一个是本来想买书的人看了摘抄觉得看摘抄就可以替代看书然后决定不买从而减少销售,两者综合就是对销售的影响。既然文章说销售上升了,那么第一个作用一定比第二个作用大,这也是(A)七扯八扯想表达的意思
(A)主要的难点就是那个for whom的定语从句,从for whom到is smaller之前都是修饰文章开始的number of people,句子大结构是number of people is smaller than number,两个人数比较,第一个人数是说看摘抄可以就完全替代看整个书的人(本来可能买,但是看了摘抄就不买),第二个人数是看完摘抄会引发买的欲望的人。
语法角度,那个for whom中的for是修饰number的,举例number for whom the excerpt stimulates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转换成完整句子就是the excerpt stimulates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 for i.e. 300 people.
LS说得好,确实没有必要分析具体数字,我昨天想发表观点的时候突然不能打中文就作罢了。因此这道题是可以通过取非来验证的。如果摘抄对书的销售起了消极作用,即降低了(原本预计不出摘抄也能达到的)销售,与题干表述冲突,所以A是必然结论。
作者: joe_gross 时间: 2008-11-8 23:17
该题的出题者的确是楼主所要表达的那个意思。但是这道题还不够严谨,即,看杂志的人一般理解都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不存在“本来要买的”“本来不要买的”这些区分。
作者: ashurzhang 时间: 2008-11-10 10:02
我觉得看了摘抄以后觉得不必再买书的人应该从原本打算买书的人中算,因为原本没兴趣的人不会认为摘抄是好的替代品,他们原本就没打算买。
这个题应该理解为:以前打算买书的人中,看了摘抄后决定不买的小于看了摘抄后才决定买的人
作者: Rebecca2945 时间: 2008-11-10 10:32
以下是引用yi11在2008-8-7 0:51:00的发言:
不需要数字就可以想通的,杂志中印书的摘抄对书的销售有两个影响,一个是看到摘抄的人进而去买了书(摘抄起到广告作用)增加销售,一个是本来想买书的人看了摘抄觉得看摘抄就可以替代看书然后决定不买从而减少销售,两者综合就是对销售的影响。既然文章说销售上升了,那么第一个作用一定比第二个作用大,这也是(A)七扯八扯想表达的意思
(A)主要的难点就是那个for whom的定语从句,从for whom到is smaller之前都是修饰文章开始的number of people,句子大结构是number of people is smaller than number,两个人数比较,第一个人数是说看摘抄可以就完全替代看整个书的人(本来可能买,但是看了摘抄就不买),第二个人数是看完摘抄会引发买的欲望的人。
语法角度,那个for whom中的for是修饰number的,举例number for whom the excerpt stimulates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转换成完整句子就是the excerpt stimulates a desire to read the book for i.e. 300 people.
这么解释,就能看懂了。多谢!
作者: echohhh 时间: 2008-11-11 21:33
不错的解释,够清楚。
作者: graceguo98 时间: 2009-3-24 04:04
赞这个引用。
很清楚了
![](/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01.gif)
作者: 冬之心 时间: 2009-7-23 13:52
![](/static/legacy-emoticon/Dvbbs/em17.gif)
作者: lzj1209 时间: 2009-10-1 20:06
首先,我认为此题是归纳题(文章support选项)
另外,我也赞成LZ的解释:本不买而要买的人的数量要大于本要买却不买的人(这样才会导致sales增加)
已知一个结果必有其原因,这里能不能把上面这句话理解为结论(即sales增加)的一个必要条件呢?
作者: yaqi_svw 时间: 2009-10-2 11:40
这道题og解释的很清楚唉
我也错了这题,理由也是选项没看懂,不过仔细看了下,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两个number of people比较嘛,就是看了这个摘要就觉得够了不需要再去买书的人要少于看了这个摘要就想去买这本书看的人,很简单的,我觉得
作者: angela7258 时间: 2010-10-16 18:11
赞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