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求助]2.13刚回来,Q5*V2* 败在最有信心的CR上 [打印本页]

作者: iser    时间: 2008-2-13 14:44
标题: [求助]2.13刚回来,Q5*V2* 败在最有信心的CR上

13号早上考完刚回来,Q5*V2* 败在最有信心的CR上...先说说考试的情况.

题没换,所以数学做的很顺利.特意放慢了速度,还提前了25分多做完. 没有什么不确定的,但是还没没拿到满分,有点郁闷.难道是做太快被扣分?是不是少于20秒提交会被扣分?

语文,提前15分钟,考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低分,更意想不到的是,栽在一直最有把握的逻辑上.

一直以来逻辑是我最强的一部分,一开始接触og逻辑的正确率就在80%左右. 逻辑部分og2遍,ff一遍,prep一遍正确率都在80%以上,做题感觉逻辑主线非常清晰,答案也非常有把握.gwd逻辑差一点,不过也差不多有70%的正确率.而且即使内容不能完全看懂,逻辑主线还是很清晰,顶多掉到在争议选项里面...实考居然差这么远.

由于阅读都是jj,SC很清晰很确定(也可能是进了低分库所以很简单),所以一路做的飞快,等到发现想慢都慢不下来了...(平时做题pace也很快,3次prep模考,第一次650提前5分钟,第二次640提前几分忘了看不过至少10分以上,第三次730提前将近15分.所以我做题一般不看时间.)诡异的是逻辑我全都没有把握...题目看的半懂不懂,选项也是似是而非.题目不懂内容不要紧,只要能读懂逻辑主线就没问题,这次居然读不懂逻辑线索,每题总有两三个选项模棱两可...能有把握的题没有几道.晕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阅读底子不够?还是实考跟以前做的题目差别太大?如果是练得还不够,正确率还不够高,大不了再练.要说做逻辑我还真不怕.一晚上能做上百题.大不了我把逻辑大全LSAT题都弄来做....但是我做的题也不少了,事实证明这么练没效果啊...

大家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根本原因呢?我现在情绪很稳定,纯鼓励安慰的话就不用了,想听点一针见血的建议和批评,谢谢!

另外,由于工作需要,接下来不得不开始准备4月中的cissp考试,没有时间再耗在G上...本打算如果考得太差就干脆死了出去的心思,可这个成绩也不是低得不能申,但就这么申又太不甘心...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安排?是两手一起准备满了一个月就去二战,还是扔下4月份以后再重新复习备考?(如果有考过cissp或类似考试,知道其难度的xdjm的建议就太好了!)


作者: MrDJay    时间: 2008-2-13 15:02

my two cents.

在准备一个月二战。

重要的不是做题的速度和数量,重要的是每道题你对了知道怎么对的。错了知道怎么错的。然后我觉得语文方面除了语法,其他的部分和平时的准备有关系,所以从现在开始电视只看纯英文的,报纸只读纯英文的,一个月,一定高分。

祝你好运!


作者: lulu_odin    时间: 2008-2-13 15:02

自惭形秽,cr我最没把握了...

LZ再接再厉吧!付出总有收获!


作者: lukeleng    时间: 2008-2-13 15:26

扔下4月份以后再重新复习备考-

不会只是CR差,如果RC和SC都有70%的正确率,CR就算差到40%,那总体还要有60%,你CR不会差到到40%,那会不会是RC太大意了?

还有就是如果错误都连在一起,即使前十题都对了,分数也还是受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3 15:28:45编辑过]

作者: lulu_odin    时间: 2008-2-13 15:39
顺便问一句,LZ是在上海考的吗?想问下考场有没有暖气?
作者: qincong83    时间: 2008-2-13 15:50

dear,尽管你说不用鼓励,我还是要鼓励你一下!真的很棒,一直看你复习过来,春节没回家还把考试完成了,成绩也不差的,很厉害!

我建议你还是照原先计划把CISSP考完,现在千万要跳出GMAT的圈子,这绝对不是全部,不要为了这个考试牺牲太多其他的正事.工作经历要胜过一个英语成绩多得多,而你的CISSP恰恰是为你职业发展起最大正面作用的东西。GMAT暂时丢一边,一定要放得下,没有什么不甘心的~我当时也是一样的情况,事后调整了很久才放弃考第三次的想法按时申请下来了,越到后面,就越发忽略了GMAT考试成绩,因为一个合格的准MBA,需要考察我们太多太多东西了!这些东西,真的真的不是GMAT高分就能弥补的。

具体考试战败原因,等我回上海再和你详细讨论,现在你就放松放松,开始准备CISSP吧。

加油!

PS:在家上网真不方便啊~~~~~哭


作者: iser    时间: 2008-2-13 16:19

上海考的.有暖气,温度还可以,不是很热.穿一件毛衣就行了.

今天我是最后一个进去,坐在门口.因为作文数学之间只休息了一小会,数学语文连着做,而且两部分加起来提前了将近40分钟.所以12点10分左右第一个考完走人...其实考的过程中也预感到了,这个分数并不意外.所以可能总的感觉还是对的.SC应该是做的还不错的,几乎没有没把握的.RC虽然是jj,第一篇有的题还是有点不确定.后面几篇都还可以,但是明显感觉越来越简单.可能前十题确实做的不好掉低分库了.CR我真的不敢说正确率能有40%...可能只有一两题有把握...

可能是由于一直都是在职,工作方面还比较顺利,所以考试的心态一直还都比较好,无论分数高低都能不会太影响到我的情绪.当然还有好多朋友一路的鼓励陪伴,不过这次铩羽而归,就先不忙着致谢了,暂时放在心里.呵呵,我没事,大家放心吧!

主要是败的比较诡异,找不到原因实在心有不甘...谢谢二楼MrDJay兄的建议.接下来一个月里看完砖头一样厚的cissp <all in one>说不定真的会对G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许我应该试一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3 16:23:30编辑过]

作者: lulu_odin    时间: 2008-2-13 16:25

LZ加油啊!


作者: iser    时间: 2008-2-14 10:26

过年这将近十天都在家复习,门都没出.主要在突击阅读,模考,练作文.其实逻辑已经有将近半个月没有专门练习了(最近一次是元月底做prep的CR,用了两个晚上,将近90%的正确率,所以就放心扔下了), 只是在模考里做做.是不是有可能因此而生疏了?

现在想想也真是天真,考场上基本就是放开了凭着本能反应在做题,所以才会做的如此快还如此义无反顾...晕啊!

另外就是从没有3个部分连起来做过,prep的时候都没有写作文.估计当时也是累了,而且因为请着假急着赶回公司也没有休息.当时在兴奋状态不怎么觉得,可能大脑已经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4 10:35:35编辑过]

作者: lukeleng    时间: 2008-2-14 10:59

就该是那么回事了,下次好运!

我自己要注意了-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4 11:00:46编辑过]

作者: 携隐    时间: 2008-2-14 13:30
你语文部分提前15分钟,就应该知道不太可能出好成绩的了。普通人都是满打满算用完时间的。以前的高人们,像南瓜啊,800分的tonyadidas啊,mumu啊。。。都是做到最后一分钟的。

GMAT出题的规律,是你做错一道,下面的题就更简单,给的分数就越少。你做的越快,越粗心,错题越多,回到高分题库的难度就越大。一个简单的例子,最开始的几道题,如果你错了1,进入题库2,错了2,进入题库3,然后你要至少连对两题,才能回到题库1--GMAT具体是个怎么分配题库法,我们也不清楚,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一直说,GMAT要讲战略的,不是光战术就可以的。

Pace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很多前人都提到过。pace会很大程度影响分数。你接下来的复习,要着重在培养pace上了。

作者: lulu_odin    时间: 2008-2-14 14:39
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要认真对待每一题啊,因为前一题的正确都影响了后一题的难易和分值
作者: lukeleng    时间: 2008-2-14 19:40

pace很重要-我的理解是G也是考耐力的,这样说可能不恰当,但是又快又对肯定是更难做到。

关于低分库,阅读即使连错也不会掉入低分库,但是逻辑和语法肯定会(按普林斯顿的说法是,当你错一题时,后面的题的难度会降低,阅读题没办法这么出题,所以有人认为逻辑更重要或语法更重要)-这从你的经验看应该是这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4 19:42:03编辑过]

作者: iser    时间: 2008-2-14 20:35

现在想想确实是太高估自己了.由于想去的香港对分数要求不高,所以复习和考试过程中下意识的有些自大和轻敌了.

自以为把一切都考虑到了,安排好了.自以为计划周详,天衣无缝.自以为可以用最少的努力换回想要的结果...现实却总是要跟我开个小小的玩笑.

如今接下来的诸多安排都被打乱,更重要的是,我必须要在这件事情上总结原因,吸取教训.我想,原因不单单是pace乱了或是状态不好.真正的原因或许要到我性格里面去找...


作者: weidehou    时间: 2008-2-15 06:20
做得太快了再加上英语不是母语
导致漏看一些很细节很关键的点
导致逻辑上的失误
合理运用时间啊,提前那么多时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啊。。。相当于浪费了
希望能有点启发意义
给楼主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