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有人知道中欧和长江的MBA混得最惨的是什么样子吗? [打印本页]

作者: zhuxiaocao    时间: 2007-8-6 15:54
标题: 有人知道中欧和长江的MBA混得最惨的是什么样子吗?

MBA是投资没错儿,投资就必须看投资回报率,这点很多人已经在做了。但是投资也要看风险,有人看到风险了吗?难道中欧一届120多名毕业生个个都风光无限?学校的宣讲会当然是不会给你答案的,他们是来招生的,是来挣钱的,他们都是商人而已,在跟你做对他们来说不亏本的交易而已。

我们申请人必须对自己的投资负责,必须认真研究未来可能的风险和成本,必须了解顶尖的商学院毕业的MBA中,最惨的,最次的是个什么情形。你敢保证你不会成为其中一员吗?当初进来的时候除了GMAT分数可以看出差别,其他的可都是软项目,谁比谁差呀?再说,长江、中欧不是号称只选“合适”的人吗?哪些30好几,花了几十万学费的人出来去做管理培训生,跟本科应届生一个起点的人,不也是所谓“合适”人选吗?

别忘了,你和商学院是在做生意,互相利用,你对于商学院有利用价值,反之未必亦然。你是商学院的“客户”,不是“粉丝”

永远记住:Business is business

有谁知道他们这些名校MBA中,有没有混得很差的,差到什么地步?

有了解情况的请大家跟贴,我们不能就这么被忽悠下去


作者: lisony    时间: 2007-8-6 16:16

继续关注


作者: QHDMBA    时间: 2007-8-6 16:43
以下是引用zhugewolong在2007-8-6 16:04:00的发言:

混得差的,就是失业吧,中欧今年不是有10几个失业吗?当然 这跟读MBA之前背景,自身能力有关了。

zhugewolong,我想你是误读了中欧的就业报告。10几个人没有回复就业调查,并不代表人家就是失业。有些人经营自己的企业没法填写个人收入,有的人可能就是不愿意回复。任何调查中都不苛求百分之百的回复率。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6 17:25

同意楼上的

肯定没工作的12个人, 如果假设没有回复问卷的22个人也是失业的话, 那么一共34个人失业.

34/165=20.6%, 失业率超过两成啊!

看这样子, 今年中欧的排名要往下调一调了.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6 17:27
看历年报告, 长江好象还没有毕业就失业的, 最低工资出现在第一届, 有个年薪6万的. 不过据说是做投资的, 工资收入不是大头, 浮动奖金没有统计.
作者: shero    时间: 2007-8-6 18:07
以下是引用zhugewolong在2007-8-6 17:03:00的发言:

呵呵,恐怕是你自己看报告看的不仔细吧。回复率跟失业当然不是一个概念。中欧165人毕业,收回回复的143人,如果以没回复就认为失业的,那么,就业率只有143/165=86.66%。很明显,这不是我指出的那个概念。

也就是说,就业报告是撇除那165-143=22个没有回复就业调查的MBA的(这部分人失业与否,就业中心也不知道)。

就业报告所有信息是基于143人的回复的。而这在报告里面明白的说了,在毕业的3个月内,91.5% 的毕业生找到工作。也就是说,在143人里面,8.5%是没有找到工作的。也就是8.5%×143=12人,也就是说12个人失业是明确的,这12个人回复了就业调查,然后说他们没找到工作,于是,这些人跟其它人一起构成了91.5%的就业率。

如果对这个还有疑问,你应该回去再读GMAT,或者重修一下统计。

[attachimg]60021[/attachimg]
麻烦您看仔细,91.5%是基于165名学员的
作者: lisony    时间: 2007-8-6 20:48

怎么没看到毕业后创业的,是不是含在8.5%里。


作者: lisony    时间: 2007-8-7 08:47

如果这样的话,其他学校岂不更不能上了?


作者: 慕容复    时间: 2007-8-7 10:06
中欧2007年招了多少人,翻倍了吗?
作者: 谈股论金    时间: 2007-8-7 10:36
为什么标题是"中欧和长江的MBA",具体内容却只讨论中欧一家? 其他院校的情况呢? 比如长江,北大,清华,复旦,香港中文,香港科大,新加坡国立.我觉得平衡报道很重要.
作者: 慕容复    时间: 2007-8-7 10:53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如果这样都打不死,那就是武林盟主了呗。呵呵,开玩笑的。

北大清华复旦,招生体制不同,学生很少来这里混的。真的都来这里,那就更热闹了。

长江不是有100%的就业率摆着么,难道和记黄埔就是传说中的保底Offer?

香港和新加坡,可能争议比较少一点吧,或者是关心程度比较少一点。

作者: shero    时间: 2007-8-7 11:04
以下是引用zhugewolong在2007-8-6 19:54:00的发言:

我同意楼上的,问题是,如果22人没回复,怎么知道这些人有没有就业呢?这里是非常有疑问,而且互相矛盾的地方。

22人没回应的,这些没回应的人,你怎么知道他们怎么样的情况呢?譬如说根据165人×8.5%=14人,就是说根据就业报告,全部的只有14人失业的话,那么至少需要全部回复的人是完全就业的,此外,还要那些没有回复的22人里面,有8个以上是就业的。这样,最后才能剩下14个人没就业。

这里唯一的解释是,他们的数据就是根据143人的样本,来推断总体。譬如说,143人里面12人失业,那么以此为样本,推断全体的就业率为91.5%。不然就解析不通了。

我想仁兄你误会了一件事,调查问卷的内容第一条应该不是“有没有就业”吧?有没有就业,这个信息比起后面的分析来说,不是最容易得到的吗?问卷的内容应该就是报告中的统计分析的基础:行业,职位,职能,地点,来源,收入等

但是这里的“COMMON SENSE”是,那些不愿回应的人里面,失业估计时候比较严重的,或者不是失业的话,也是“混”的不太好的。混得好的,谁怕被调查。

这只是一种可能吧,也可能,举个例子,一个海外学生,毕业后回国工作,在中国读书时候注册的邮箱不用了,或者忙到没时间check对他来说比较不重要的leisure的邮箱,也是完全有可能大。仁兄你这里犯的错,是逻辑中的:缺乏信息证明即证伪,呵呵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7 11:07
以下是引用慕容复在2007-8-7 10:53:00的发言: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如果这样都打不死,那就是武林盟主了呗。呵呵,开玩笑的。

北大清华复旦,招生体制不同,学生很少来这里混的。真的都来这里,那就更热闹了。

长江不是有100%的就业率摆着么,难道和记黄埔就是传说中的保底Offer?

香港和新加坡,可能争议比较少一点吧,或者是关心程度比较少一点。

中欧就诉那传说中的少林派, 长江就是那武当, 其他都是昆仑, 雪山派什么的.

少林派和尚多, 中欧人也不少; 武当道士少, 长江人丁也不多.

少林, 武当是正道两大巨擎, 一般不吵架的.

不过, 妖魔鬼怪要扫平武林一般都是去灭少林的? 呵呵..轻送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7 11:12:45编辑过]

作者: QHDMBA    时间: 2007-8-7 21:46

zhugewolong, 我列出国际知名商学院的就业率,是想说明很多名校MBA毕业3个月内就业率达不到100%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名校毕业生找工作的期望值要高些,所以要花更长的时间,在3个月内工作暂时落实不了也在情理之中。

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商学院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并非唯一条件,所以你说的“更何况以就业率来比的话,长江或者BIMBA完全在中欧之上,是否这就能说他们比中欧强呢?****** 要这样的话,长江、BIMBA早就超越HBS了”是不成立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7 22:05:32编辑过]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7 23:29
以下是引用zhugewolong在2007-8-7 22:38:00的发言:

老兄,你自己的邏輯和中文能力我就不評價了。我也不跟你瞎鬧,LET US GET TO THE POINT。作為一個中歐人,你就老老實實告訴我們,我的就業解讀是否是實際情況?那22個人的就業情況如何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此外,那12個失業的已經是血淋淋的事實。

如果你知道就說一聲,不知道就去學校職業辦公室問問,順便給他們一點壓力,你也要畢業了,讓他們多努力一點,對你們就業也有好處。然后給未來的申請人一個明確的信息,免得人家再犯錯,尤其是那些想著去中歐出來后就能發財立品賺大錢的。


卧龙的说话实在.

别老护着学校, 没用. 就业办的官员拿钱干活. 给他们点压力.

12个失业的, 肯定内部大家也知道点情况的. 说给申请者听听, 也提醒大家MBA入市有风险! 


作者: FINAC    时间: 2007-8-8 00:28

大家纠缠这10-20个人有意义吗?能不能看前面的人啊?难道你愿意跟那些最后10%的人比?我还知道有国际TOP 10毕业不工作,在美国读艺术的呢。跟他们比啥啊?


作者: terryzhang    时间: 2007-8-8 01:06

好问题,继续关注中!


作者: 慕容复    时间: 2007-8-8 01:07
反正我现在还是不能确实是否真的有不少人暂时失业。
如果真有,我觉得至少我们谈论一下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
看看招生宣传,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恨自己进不了中欧。似乎一进去30万的年薪就收入囊中了,而且,还不包括待定的奖金。
等到辛辛苦苦考了G,面完试,交了定金,辞了职,才渐渐明白,阿,原来还有这么多事情我不知道啊,比预期的多出很多风险阿。。。

作者: natashaa    时间: 2007-8-8 09:14

大家不要纠缠什么失业的好不好?其实大家都知道,中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很轻松的,之所以有人没工作是因为看不上手中的offer, 想再等一等。还有的是准备自己创业的,这些人是在给大家创作就业机会阿,嘻嘻。


作者: which    时间: 2007-8-8 09:27

这根本谈不上是纠缠,这里很多打算申请MBA,或者已经辞职念MBA的人,他们希望看到就业积极的一面,也希望理解另外一面,看看那些就业困难的人是否与自己背景相似?自己该如何改进提高,免得到时候遇到相同的境域。

作为商学院,避重就轻是当然的,好的就业我们都看到了,但数据中被忽视报道的一面却没有任何说明。

很多人苦苦追问就里,完全不是为了刁难中欧,而是的的确确把中欧看作是自己追求的目标,希望得到全面的信息。

可有些同学还是老样子,被触及学校不利的一面,就拼命维护,殊不知你们自己也将面对,我不信你们根本不关心剩余的没有被就业数据涵盖的那部分人的情况?

中欧作为中国商学院的代表,有好的消息我们会为之欢呼,有不好的消息,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理解,并督促校方加以改进。

瑕不掩玉,有点缺点也可以完美,但故意避实就虚反而得不偿失。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8 09:55
以下是引用natashaa在2007-8-8 9:14:00的发言:

大家不要纠缠什么失业的好不好?其实大家都知道,中欧学生毕业找工作是很轻松的,之所以有人没工作是因为看不上手中的offer, 想再等一等。还有的是准备自己创业的,这些人是在给大家创作就业机会阿,嘻嘻。

50块买进的股票, 手中捂了18个月, 现在你给我个30块买出去的OFFER, 我能接受吗?

MBA毕业趁鲜卖, 每天价钱往下跌的.


作者: bostonleo    时间: 2007-8-8 10:24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7-8-8 9:55:00的发言:

50块买进的股票, 手中捂了18个月, 现在你给我个30块买出去的OFFER, 我能接受吗?

为什么50块/30块,而不是5块/3块?比例是一样,给人造成的心理压力不一样,因为买了几股不知道,又没说一定满仓!(别人有没有退路谁知道啊!)

为什么是50块/30块,而不是50块/60块?难道60块的价格就能接受??18个月啊!所以说兄弟你又制造心理压力!

真正恰当的比喻是

12(年薪12万)满仓买进的股票, 手中捂了18个月, 现在你给我个14--15(同前)块买出去的OFFER, 我能接受吗?

我不能!

当然如果不是12,是6的话,我欣然接受!

MBA毕业趁鲜卖, 每天价钱往下跌的.

这是必然的么?

。。。。。。

就你知道么?

。。。。。。

那为什么那些人还在等呢??

这我也不知道了,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吧!


作者: wanderingbird    时间: 2007-8-8 10:37
以下是引用慕容复在2007-8-8 1:07:00的发言:
反正我现在还是不能确实是否真的有不少人暂时失业。
如果真有,我觉得至少我们谈论一下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
看看招生宣传,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恨自己进不了中欧。似乎一进去30万的年薪就收入囊中了,而且,还不包括待定的奖金。
等到辛辛苦苦考了G,面完试,交了定金,辞了职,才渐渐明白,阿,原来还有这么多事情我不知道啊,比预期的多出很多风险阿。。。

呵呵,做任何事总是有风险的,MBA毕业后出来会怎样,每个人都不一样,平均年薪是用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总体水平,而不是用来预测个体的.如果每个人一进去就一定会有30万的年薪,那中欧的平均薪水就远不止30万了,这个简单的逻辑大家都应当知道的吧,

对于存在的风险,大家都应当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如果自己不主动,很难会有人把所有的信息全部送到自己面前的,读MBA是这样,找工作,找老婆/老公,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其它的方方面面也是一样.大家都一把年纪了,不要有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了.

每一所学校都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公众面前,我相信这是可以理解. 就象找工作的时候,有哪个公司招聘广告或者宣传资料上会说自己有很多不足呢?而大家在找工作或者申请MBA的时候又有谁会把自己的缺点全部说出来呢?

另外,象这些楼主所提的这些,好象都是不难了解到吧,我们中欧的在校学生和交友也在努力向大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信息,希望大家对中欧能够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希望任何一个师弟或者师妹进了学校之后感觉他们的师兄骗了他们吗?

中欧并不完美(但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提高,但我们更多地看到他的优点和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东西.举个例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大说特说前雇主的坏话是很忌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作者: bostonleo    时间: 2007-8-8 10:55
以下是引用zhugewolong在2007-8-8 10:42:00的发言:

老兄說的對,MBA毕业趁鲜卖是對的,不然畢業好幾個月了,人家一看你簡歷,還在找工作,人家企業怎么看你這個人?誰還對你有信心?說局實話,企業是很勢利的,你有OFFER在手,人家就更喜歡給你OFFER,你沒有OFFER,人家就跟著踩你。窮者越窮,富者越富。

我相信這是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面臨的很大一個壓力。也是我推斷很多人不可能手里拿著OFFER然后不去上班等更好OFFER的原因。有OFFER先上班,然后跳槽是最優也比較可行的,不然,畢業后每天呆在家里找工作,怎么面對家人朋友,尤其是人家知道你是在中歐讀MBA畢業的,人家在耳邊一句“中歐畢業了幾個月現在還在找工作”,試問你能受得了?

所以中歐的朋友NATASHAA,就不要假惺惺上來澄清說那些人其實是有OFFER的,哈哈,首先,我估計你也不認識這些人,其次,你說這些人有OFFER的,怎么證明?當然你說什么也沒人相信。起碼中歐的就業報告我們是相信的,而他們在報告里面是寫者沒工作的。

拜托,不用解释的这么详细吧,是人都知道啊!又不是小学生写议论文!

这些又想说明什么呢?说明MBA毕业趁鲜卖是对的!然后这又说明什么呢?别人现在不卖是不对的!

可以说明么?

你怎么知道人家不知道呢(还用假惺惺这个词,大哥贵庚)?

然后又想说明什么呢?

总之就是想说中欧不好对么?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8 11:00
以下是引用wanderingbird在2007-8-8 10:37:00的发言:

呵呵,做任何事总是有风险的,MBA毕业后出来会怎样,每个人都不一样,平均年薪是用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总体水平,而不是用来预测个体的.如果每个人一进去就一定会有30万的年薪,那中欧的平均薪水就远不止30万了,这个简单的逻辑大家都应当知道的吧,

对于存在的风险,大家都应当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如果自己不主动,很难会有人把所有的信息全部送到自己面前的,读MBA是这样,找工作,找老婆/老公,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其它的方方面面也是一样.大家都一把年纪了,不要有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了.

每一所学校都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在公众面前,我相信这是可以理解. 就象找工作的时候,有哪个公司招聘广告或者宣传资料上会说自己有很多不足呢?而大家在找工作或者申请MBA的时候又有谁会把自己的缺点全部说出来呢?

另外,象这些楼主所提的这些,好象都是不难了解到吧,我们中欧的在校学生和交友也在努力向大家提供大家感兴趣的信息,希望大家对中欧能够有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希望任何一个师弟或者师妹进了学校之后感觉他们的师兄骗了他们吗?

中欧并不完美(但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提高,但我们更多地看到他的优点和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东西.举个例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大说特说前雇主的坏话是很忌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码了这么多字, 都是废话. 学校做marketing展现最好的一面是学校的事情, 作为里面的学生敢不敢说真话是自己的事情.

1. 北美区讨论加拿大MBA, 有个IVEY的同学, 说IVEY是名声大, 但出来很多中国人找不到工作, 劝大家谨慎. 很多打算移民加拿大, 然后移民监的时候读MBA的同学就很受教育, 知道了风险.  那位大哥没因为自己是在读学生就帮着学校掩盖真象.

2. 我对新加坡的MBA很熟, 也有些同学问新加坡的情况.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 搞金融, 会计的, 四大背景的come, 这里机会多多. 混工业的就算了, 我自己都准备闪了. 做什么决定是别人的事情, 但既然问到我头上了, 我就说具体情况. 我是NTU的,家里的那位NUS的, 但不会因为这个帮学校说好话.

 "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大说特说前雇主的坏话是很忌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你想说什么?

学校是雇主吗? 雇主给你工钱, 学校收你学费. 甲方乙方搞清楚先! 还生活态度, 文过饰非, 就是你的生活态度?


作者: zhaobing1704    时间: 2007-8-8 11:21
其实很正常阿,做社么事都是有风险的么,决定去读mba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作者: wanderingbird    时间: 2007-8-8 11:27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7-8-8 11:00:00的发言:

码了这么多字, 都是废话. 学校做marketing展现最好的一面是学校的事情, 作为里面的学生敢不敢说真话是自己的事情.

1. 北美区讨论加拿大MBA, 有个IVEY的同学, 说IVEY是名声大, 但出来很多中国人找不到工作, 劝大家谨慎. 很多打算移民加拿大, 然后移民监的时候读MBA的同学就很受教育, 知道了风险.  那位大哥没因为自己是在读学生就帮着学校掩盖真象.

2. 我对新加坡的MBA很熟, 也有些同学问新加坡的情况.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 搞金融, 会计的, 四大背景的come, 这里机会多多. 混工业的就算了, 我自己都准备闪了. 做什么决定是别人的事情, 但既然问到我头上了, 我就说具体情况. 我是NTU的,家里的那位NUS的, 但不会因为这个帮学校说好话.

 "我想大家都知道在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大说特说前雇主的坏话是很忌讳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你想说什么?

学校是雇主吗? 雇主给你工钱, 学校收你学费. 甲方乙方搞清楚先! 还生活态度, 文过饰非, 就是你的生活态度?

呵呵,这位同学不用这么激动吧.

您能不能告诉您想要我们说的真话是指哪些? 如果是中欧的就业率,我想在职业报告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你希望我们在CD对这些资料做和你想法一样的解读,抱歉,我们的想法就是不一样,没办法.希望你不要因为我们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认为我们是不对的. 就象你所说的IVEY的情况,有的同学认为不值得读,但另一些同学还是认为值得去读,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我们不能强求他们一致.

对于你上面所说的NUS的情况,你不帮NUS说好话,那是你个人的个人的选择,我没有权力干涉.但我对我中欧有感情,觉得中欧是一个值得我热爱的学校,那我为什么就不能说中欧好呢?

至于您说的甲方乙方的问题,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无论我们是甲方还是乙方,都是合同的一方,都希望对方能好好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也努力配合对方去做.所以我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希望学校对其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我不认为因为我们付了钱,我们就是大爷,学校就是孙子.

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还是多往好的方面想想吧.


作者: wanderingbird    时间: 2007-8-8 11:31

接上面

看了您说的"那位大哥没因为自己是在读学生就帮着学校掩盖真象",我不知道您是不是认为我们现在是帮着学校掩盖真象?那我们掩盖了哪些真象呢?是就业率,还是...?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8 11:47
以下是引用wanderingbird在2007-8-8 11:27:00的发言:

呵呵,这位同学不用这么激动吧.

您能不能告诉您想要我们说的真话是指哪些? 如果是中欧的就业率,我想在职业报告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如果你希望我们在CD对这些资料做和你想法一样的解读,抱歉,我们的想法就是不一样,没办法.希望你不要因为我们和你的想法不一样,就认为我们是不对的. 就象你所说的IVEY的情况,有的同学认为不值得读,但另一些同学还是认为值得去读,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我们不能强求他们一致.

对于你上面所说的NUS的情况,你不帮NUS说好话,那是你个人的个人的选择,我没有权力干涉.但我对我中欧有感情,觉得中欧是一个值得我热爱的学校,那我为什么就不能说中欧好呢?

至于您说的甲方乙方的问题,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无论我们是甲方还是乙方,都是合同的一方,都希望对方能好好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我们也努力配合对方去做.所以我们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对希望学校对其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我不认为因为我们付了钱,我们就是大爷,学校就是孙子.

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还是多往好的方面想想吧.

这个贴子是对风险比较敏感的同学来了解下商学院的就业情况的. 想说就说, 想爆料就爆料的地方.

您乐观, 您知道了也不想说, 那你来这个贴子的目的是?

如果想说好的, 可以另开个贴子, "中欧长江混的最好的可以到什么程度". 对吧..


作者: frisp    时间: 2007-8-8 11:48

我是中欧的,之前在一家稳定的国有企业工作,当时出来读书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疯了。我可以充分理解大家辞去稳定的工作出来读书的心情,放弃的东西很多很多,收益也不确定。当时来读书的主要原因是想体会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自已也比较好强,不愿意就这么混一辈子,实在不行(成了所谓的10%),也安排好了后路。

转眼一年过去了,07届的学生也步入校园,我们06届的也马上要开始找工作,现在看来,关于就业,有以下几点体会

多交朋友/多提高自己/多把握机会(实习,GCP,mentor program,企业讲座)

现在我在一家比较有名的公司实习,这里的员工大部分都有名校背景,能够留下来的机会很大,这个机会我想如果没有读中欧也许永远也不会有。

MBA永远是一项风险投资,但我不认为是一个疯狂的冒险。从长期看(5到6年),绝大多数人的NPV是正值(20%的discount rate)。我有很多05届的朋友,据我所知,没有人后悔作出了这个选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2 12:05:42编辑过]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8 12:01
以下是引用frisp在2007-8-8 11:48:00的发言:

我是中欧的,之前在一家稳定的国有企业工作,当时出来读书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我疯了,女朋友也和我说了再见。我可以充分理解大家辞去稳定的工作出来读书的心情,放弃的东西很多很多,收益也不确定。当时来读书的主要原因是想体会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自已也比较好强,不愿意就这么混一辈子,实在不行(成了所谓的10%),也安排好了后路。

转眼一年过去了,07届的学生也步入校园,我们06届的也马上要开始找工作,现在看来,关于就业,有以下几点体会

多交朋友/多提高自己/多把握机会(实习,GCP,mentor program,企业讲座)

现在我在一家比较有名的公司实习,这里的员工大部分都有哈佛之类的名校的背景,能够留下来的机会很大,这个机会我想如果没有读中欧也许永远也不会有。

MBA永远是一项风险投资,但我不认为是一个疯狂的冒险。从长期看(5到6年),绝大多数人的NPV是正值(20%的discount rate)。我有很多05届的朋友,据我所知,没有人后悔作出了这个选择。


谢谢这位中欧的朋友, 投资MBA是大事, 向你这样去之前就做好最坏打算是很理智的.

非常同意你的观点, 从长远来看MBA确实是值得的投资.

感谢你的分享


作者: 慕容复    时间: 2007-8-8 13:07
看来根本就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
CD亚洲版只是个宣传平台而已,属于公共场合。
在公共场合问如此尖锐的问题,就好像往春光明媚、碧波荡漾的湖里扔大石头一样,煞风景。

作者: HappayPig    时间: 2007-8-8 14:07

大家为什么争着抢着当这最后的20%啊,搞不明白。


作者: lyflyfly    时间: 2007-8-8 16:06
以下是引用慕容复在2007-8-8 1:07:00的发言:
反正我现在还是不能确实是否真的有不少人暂时失业。
如果真有,我觉得至少我们谈论一下是有意义的。
为什么?
看看招生宣传,前途一片光明,就是恨自己进不了中欧。似乎一进去30万的年薪就收入囊中了,而且,还不包括待定的奖金。
等到辛辛苦苦考了G,面完试,交了定金,辞了职,才渐渐明白,阿,原来还有这么多事情我不知道啊,比预期的多出很多风险阿。。。

上面的这位老兄啊,我看到你的想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你是要读MBA的人啊,是将来要做管理者的啊,或者更进一步要做领导者的啊,将来可能底下一帮兄弟都指望着在你的领导下养家糊口的啊. 退一步讲,你就算进了某著名商学院,出来拿了几十万,你的压力不会小的,没有轻松的几十万的.比如你会面临提高利润,打击对手,开拓市场,拓展客户等很多棘手的问题.我觉得这里某些人拼命研究为什么中欧有些人没工作的心态是不健康的. 大家觉得世界可能存在一个地方保证你出来后就变黄金了吗?没有,不可能.那就不是商学院,而是falun功了. 所以我觉得中欧就业率百分之90几很正常啊, 要是每年都百分之一百那才真是有问题了, 那岂不是把自然界最基本的正态分布规律都推翻了. 最后善意的说一句,无论你是要考中欧还是去国外商学院, 都是好选择. 但心态一定要好,否则很难通过面试的,面试官毕竟都是阅人无数的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8 16:08:40编辑过]

作者: 慕容复    时间: 2007-8-8 16:45
楼上的老大,我没想得罪中欧阿,如果您觉得我冒犯了,那我说声对不起了阿。
一个工程师,英语不好,拿三千。英语流利,拿八千,为什么?全球化阿,老外公司待遇好啊。
同样技术同样水平,人家20万你10万,为啥?机遇啊,有些公司你就是敲不开门啊。
事业单位,一样的职位两样的待遇,为啥?人家有政府编制你没有啊。
还有那些投行咨询风投啥的,没开过眼界阿。
中欧毕业平均能拿30万,多好的机会阿。但谁又知道这些机会是不是我的呢?不是说牛人面试offer一大把,穷人干瞪眼么?
我这不是想多了解一点情况么,如果即使进了中欧也是20万以下的料乃至失业的话,那我就识相一点,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了呗。读个成本低一点的MBA,或者part-time 也行啊。garbage in, garbage out。反正也没有点石成金的地方,您说的是真理阿。
这个地方的确水很浑阿,我压根就不应该屁颠屁颠得跟着瞎起哄。被您老结结实实的教育了一番,我错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8 17:40:45编辑过]

作者: shero    时间: 2007-8-8 17:55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16:06:00的发言:

上面的这位老兄啊,我看到你的想法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你是要读MBA的人啊,是将来要做管理者的啊,或者更进一步要做领导者的啊,将来可能底下一帮兄弟都指望着在你的领导下养家糊口的啊. 退一步讲,你就算进了某著名商学院,出来拿了几十万,你的压力不会小的,没有轻松的几十万的.比如你会面临提高利润,打击对手,开拓市场,拓展客户等很多棘手的问题.我觉得这里某些人拼命研究为什么中欧有些人没工作的心态是不健康的. 大家觉得世界可能存在一个地方保证你出来后就变黄金了吗?没有,不可能.那就不是商学院,而是falun功了. 所以我觉得中欧就业率百分之90几很正常啊, 要是每年都百分之一百那才真是有问题了, 那岂不是把自然界最基本的正态分布规律都推翻了. 最后善意的说一句,无论你是要考中欧还是去国外商学院, 都是好选择. 但心态一定要好,否则很难通过面试的,面试官毕竟都是阅人无数的人.

您偏题了,我们并没有讨论就业率90几正常不正常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正是因为这事将来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大家都清楚,mba是一项大投入,而近2年的全职学习更是投入了很大的时间以及机会成本,这完全是一项高风险的运作,自然每个人都盼望着高产出,如果2年后失业的话,那就是无产出,血本无归,是你你会怎么想?

我们所能做的,自然是控制风险,通过研究那些后20%的,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自我定位,了解自身相类似的缺陷,从而尽力提高自己,避免重蹈覆辙,这是每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common sense吧?

当然,必要的自信也是要的,但不是盲目乐观,了解worst case在风险控制中是最重要的吧?


作者: shero    时间: 2007-8-8 18:00
以下是引用慕容复在2007-8-8 16:45:00的发言:
楼上的老大,我没想得罪中欧阿,如果您觉得我冒犯了,那我说声对不起了阿。
一个工程师,英语不好,拿三千。英语流利,拿八千,为什么?全球化阿,老外公司待遇好啊。
同样技术同样水平,人家20万你10万,为啥?机遇啊,有些公司你就是敲不开门啊。
事业单位,一样的职位两样的待遇,为啥?人家有政府编制你没有啊。
还有那些投行咨询风投啥的,没开过眼界阿。
中欧毕业平均能拿30万,多好的机会阿。但谁又知道这些机会是不是我的呢?不是说牛人面试offer一大把,穷人干瞪眼么?
我这不是想多了解一点情况么,如果即使进了中欧也是20万以下的料乃至失业的话,那我就识相一点,宁当鸡头,不做凤尾了呗。读个成本低一点的MBA,或者part-time 也行啊。garbage in, garbage out。反正也没有点石成金的地方,您说的是真理阿。
这个地方的确水很浑阿,我压根就不应该屁颠屁颠得跟着瞎起哄。被您老结结实实的教育了一番,我错了。

兄弟怎么这样就退缩了,mba不是应该aggressive的么?被教育了一下就灰心了不好啊

您也是有抱负的啊,自信总要有些吧,老想着garbage就真成了garbage了


作者: lyflyfly    时间: 2007-8-8 18:44
以下是引用shero在2007-8-8 17:55:00的发言:

您偏题了,我们并没有讨论就业率90几正常不正常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那些没有工作的人?正是因为这事将来完全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大家都清楚,mba是一项大投入,而近2年的全职学习更是投入了很大的时间以及机会成本,这完全是一项高风险的运作,自然每个人都盼望着高产出,如果2年后失业的话,那就是无产出,血本无归,是你你会怎么想?

我们所能做的,自然是控制风险,通过研究那些后20%的,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自我定位,了解自身相类似的缺陷,从而尽力提高自己,避免重蹈覆辙,这是每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common sense吧?

当然,必要的自信也是要的,但不是盲目乐观,了解worst case在风险控制中是最重要的吧?

恕我直言, 假设真有10%的中欧毕业生情况不好,找不到工作. 人家为什么要拿出来给你研究,商学院为什么要告诉你,知道情况的同学为什么要告诉你,这里不光有你看,别人的160几个同学也在看啊. 只要把背景经历说出来,马上就知道谁了.换成是你,你愿意吗. 做事就是做人,请记住,做人要厚道!我觉得你说这话太没水平了,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你为过别人考虑吗.我劝你不要考MBA,这样对你来说是风险最小的也最适合.


作者: shero    时间: 2007-8-8 20:13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18:44:00的发言:

恕我直言, 假设真有10%的中欧毕业生情况不好,找不到工作. 人家为什么要拿出来给你研究,商学院为什么要告诉你,知道情况的同学为什么要告诉你,这里不光有你看,别人的160几个同学也在看啊. 只要把背景经历说出来,马上就知道谁了.换成是你,你愿意吗. 做事就是做人,请记住,做人要厚道!我觉得你说这话太没水平了,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你为过别人考虑吗.我劝你不要考MBA,这样对你来说是风险最小的也最适合.

 好一个“做事就是做人”,别动不动上纲上线,分析问题客观理性点,少点个人感情色彩

的确,他们没必要拿出来,没必要告诉我,但这与我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人去探求答案有关系吗?如果你做marketing research,难道要竞争对手告诉你他们的情况?就算只了解概况也好,总比盲目地挤破头最后一无所获好吧?渠道很多,cd是其中一条,如果有了解的人在这里分享不是更有意义的一件实惠麽?或者说,你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了,出来后如果是最后10%的活该倒霉?


作者: lisony    时间: 2007-8-8 20:22

看来这里有不少人被中欧拒了。说实话,这么没有自信读了MBA又有何用?


作者: lyflyfly    时间: 2007-8-8 20:40
以下是引用shero在2007-8-8 20:13:00的发言:

 好一个“做事就是做人”,别动不动上纲上线,分析问题客观理性点,少点个人感情色彩

的确,他们没必要拿出来,没必要告诉我,但这与我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人去探求答案有关系吗?如果你做marketing research,难道要竞争对手告诉你他们的情况?就算只了解概况也好,总比盲目地挤破头最后一无所获好吧?渠道很多,cd是其中一条,如果有了解的人在这里分享不是更有意义的一件实惠麽?或者说,你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了,出来后如果是最后10%的活该倒霉?

这只是对你是更有意义的一件实惠,而且这是不道德的实惠.很可能最后盲目地挤破头一无所获的人就是你自己,越怕说明越心虚.你说的没错,我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了,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没用!出来后是不是那90%只取决于你的努力加运气,去算自己是不是那10%是很可笑的.这是算出来的吗?


作者: lisony    时间: 2007-8-8 20:58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20:40:00的发言:

这只是对你是更有意义的一件实惠,而且这是不道德的实惠.很可能最后盲目地挤破头一无所获的人就是你自己,越怕说明越心虚.你说的没错,我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了,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没用!出来后是不是那90%只取决于你的努力加运气,去算自己是不是那10%是很可笑的.这是算出来的吗?

没错!以前论坛里大家讨论如何成功面试都说BE YOURSELF,现在一样,作好自己就行了,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那个实力而成为8.5%所谓的“失业”人群中,最好现在别读MBA,读了也是浪费,还不如把你的名额给别的想读的人呢。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8 21:04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20:40:00的发言:

这只是对你是更有意义的一件实惠,而且这是不道德的实惠.很可能最后盲目地挤破头一无所获的人就是你自己,越怕说明越心虚.你说的没错,我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了,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没用!出来后是不是那90%只取决于你的努力加运气,去算自己是不是那10%是很可笑的.这是算出来的吗?

lyflyfly, are u CEIBS student? are u CK student? Are you interested to know the hidden reason of low 10%?

If all the answer is "NO", why you here? 

You could open a new topic to talk about the "how success of the top 10% students in CEIBS and CK" if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positive things.

BTW, 在另外一个贴子, 你说外企30万,不如康佳3000每月块的笑话还没回呢, 是不是闪啦?

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67496&star=4&page=


作者: shero    时间: 2007-8-8 21:07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20:40:00的发言:

这只是对你是更有意义的一件实惠,而且这是不道德的实惠.

这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些笼统性的概括性的文字来警醒一下后来者注意风险收益的问题

很可能最后盲目地挤破头一无所获的人就是你自己,越怕说明越心虚.

没错,我没有家财万贯,没有背后撑腰的,还有爹娘要养,能不谨慎注意风险?

你说的没错,我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了,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没用!出来后是不是那90%只取决于你的努力加运气,去算自己是不是那10%是很可笑的.这是算出来的吗?

自己的事,也包括前期调查,自然是在决定读mba后要做的。至于该不该的,这种空洞的论调都是用来自我麻痹骗骗小孩的,拿来这里说理不免太贻笑大方。努力是自己唯一能把握的,不用你说我也会做。其他因素多了去了,汇总统计分析过去的数据并预测未来的趋势难道不是mba的基本技能麽?


作者: lyflyfly    时间: 2007-8-8 21:49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7-8-8 21:04:00的发言:

lyflyfly, are u CEIBS student? are u CK student? Are you interested to know the hidden reason of low 10%?

If all the answer is "NO", why you here? 

You could open a new topic to talk about the "how success of the top 10% students in CEIBS and CK" if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positive things.

BTW, 在另外一个贴子, 你说外企30万,不如康佳3000每月块的笑话还没回呢, 是不是闪啦?

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67496&star=4&page=

还是老话,您是长江的学生,要有风度.你的同学有人是认识我的.大家没有必要伤了和气.不是不回你,而是太多人来回你了,所以我就不说了.

拿30万说事真的很可笑,我以前就是民企,我们公司拿30万以上少说也有一万人,包括我也接近.这不是我们读MBA的追求,真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8 21:54:07编辑过]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8 21:58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21:49:00的发言:

还是老话,您是长江的学生,要有风度.你的同学有人是认识我的.大家没有必要伤了和气.不是不回你,还是太多人来回你了,所以我就不说了.

拿30万说事真的很可笑,我以前就是民企,我们公司拿30万以上少说也有一万人,包括我也接近.这不是我们读MBA的追求,真的.

俺可没用什么30万说事吧, 30万以上的民企应该是顶尖的了, 但和顶尖的国际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说实话, 华为,联想这样的企业的崛起, 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超过花旗都很让我们海外华人骄傲的. 但现在去民企确实还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也是事实.

咱好好讨论的说.


作者: wanderingbird    时间: 2007-8-9 00:44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7-8-8 21:58:00的发言:

俺可没用什么30万说事吧, 30万以上的民企应该是顶尖的了, 但和顶尖的国际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说实话, 华为,联想这样的企业的崛起, 中国工商银行的市值超过花旗都很让我们海外华人骄傲的. 但现在去民企确实还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也是事实.

咱好好讨论的说.

您是长江的学生?

长江商学院将以大中华地区的新兴市场为立足点,锁定中国企业目前及将来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帮助民族企业"取势、明道、优术",研究和开发新兴市场的特点和战法,有效结合"游击战"(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和"局部阵地战"(西方管理的精髓)战法,形成中国企业自己的"镇山之宝"。

我等没有长江那种博大胸怀,多以外资企业为工作目标,对比长江,心中甚为惭愧.不过今日看到您的发言,心中宽慰了许多.


作者: 遥远的绿洲    时间: 2007-8-9 09:47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20:40:00的发言:

这只是对你是更有意义的一件实惠,而且这是不道德的实惠.很可能最后盲目地挤破头一无所获的人就是你自己,越怕说明越心虚.你说的没错,我的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去探究这个问题了,个人做好自己的事.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也没用!出来后是不是那90%只取决于你的努力加运气,去算自己是不是那10%是很可笑的.这是算出来的吗?

了解一个学校的90%和10%目的都是更全面的了解这个学校.只报道积极的一面,而掩盖消极的一面只能适得其反.越掩盖就越会引起好奇.不如坦坦荡荡,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中欧是很好的学校,大家都知道,但是好的什么程度,很多人还是不知道的.


作者: wanderingbird    时间: 2007-8-9 09:49

无论是谁,无论他是不是来自长江, 只要对中欧提出问题,我都愿意尽力回答,我想我的同学和校友也是差不多的吧.

感觉一些兄弟学校的同学对中欧极度地关心,相信中欧同学从中受益良多.但我们而中欧同学却很少关注兄弟学校,这一点做得不够好.

另外,对于一些事情,个人认为,关键是把一些事实情况说清楚,相信看帖子的各位同学会有自己的判断的.我本来不应当在这里多说些什么,只是看到一些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时,心里确实很不舒服,唉......将心比心地想一下吧.


作者: wanderingbird    时间: 2007-8-9 09:54
以下是引用遥远的绿洲在2007-8-9 9:47:00的发言:

了解一个学校的90%和10%目的都是更全面的了解这个学校.只报道积极的一面,而掩盖消极的一面只能适得其反.越掩盖就越会引起好奇.不如坦坦荡荡,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中欧是很好的学校,大家都知道,但是好的什么程度,很多人还是不知道的.

我很理解大家的想法,及对未就业的8.5%的同学的关心,我们同学也尽力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进行了回答.我们也从来没有想掩盖什么.就您所说的"掩盖消极的一面",请问您指的是什么呢? 指未就业率? 还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9 9:54:59编辑过]

作者: 遥远的绿洲    时间: 2007-8-9 11:58
以下是引用wanderingbird在2007-8-9 9:54:00的发言:

我很理解大家的想法,及对未就业的8.5%的同学的关心,我们同学也尽力根据自己所知道的进行了回答.我们也从来没有想掩盖什么.就您所说的"掩盖消极的一面",请问您指的是什么呢? 指未就业率? 还是....?


消极的一面是泛指,并不针对该贴.论坛上不少人一看到别人谈论中欧"消极的一面"时就会针锋相对,有时会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实在看不惯


作者: dicsnp    时间: 2007-8-9 12:18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7-8-8 21:04:00的发言:

lyflyfly, are u CEIBS student? are u CK student? Are you interested to know the hidden reason of low 10%?

If all the answer is "NO", why you here? 

You could open a new topic to talk about the "how success of the top 10% students in CEIBS and CK" if you really want to hear positive things.

BTW, 在另外一个贴子, 你说外企30万,不如康佳3000每月块的笑话还没回呢, 是不是闪啦?

http://forum.chasedream.com/dispbbs.asp?boardID=16&ID=267496&star=4&page=

Lyflyfly是CEIBS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人家是哪关你什么事?哪都不是的就不该回帖了?什么逻辑。您脑门上挂着“我是CK的“,别要求人人都像您这般高调。

对于任何一个MBA毕业后就失业的学生来说,原因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都说烂了。一句话,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背景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期望,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起就好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建立职业网络,了解市场动态,你有什么理由毕业就失业?那些如此担心自己会落入low 10%的,找不到工作的,我们在这里说一千句,一万句也无法建立您的信心。都这么大的人了,自己不明白自己,非揪着人家要人家就那10%给你个解释,小孩要棒棒糖,不给就撒泼。就算那10%全都是失业,就算是给了你所有人的背景,又如何?改变不了你是个沙砾或金子这个即成的事实。自己不行送你去magic seven出来也还是个垃圾。


作者: wanderingbird    时间: 2007-8-9 13:10
以下是引用遥远的绿洲在2007-8-9 11:58:00的发言:

消极的一面是泛指,并不针对该贴.论坛上不少人一看到别人谈论中欧"消极的一面"时就会针锋相对,有时会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实在看不惯

对于一些有关中欧的消极消息,我想,从申请人,或者旁观者的角度,也会希望能看看中欧同学对这些事情的看法吧.这样他们就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些事情,也有利他们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而既然是针对那些内容的,我们自然不好顾左右而言其它了,你说呢?

实际上有个别朋友在提问,讨论的时候,很不礼貌,甚至使用了许多攻击性的言语,起先的时候,我们都还能客客气气地回答.可我们的这种做法好象反而鼓励了他们,不胜其烦.有的时候实在受不了,我也只能被迫反击.如果这一点让你感觉不舒服,实在抱歉,我以后会尽量使用平和的语气的.


作者: derivatives    时间: 2007-8-9 13:57
一帮无聊的人,有这功夫在这里浪费口水讨论无意义的问题为什么不去干点实事呢?哪个成功人士天天上网逛论坛阿
作者: haierjohn    时间: 2007-8-9 16:18

如果你真的很在意这10%,那就不要来读MBA了,就这么简单了,

如果你认为10%就是找不到工作,而且你可能有幸成为这10%,就更不要读MBA了。

那些在这里总是喜欢胡搅难缠的,不要在这里几条鱼腥了一锅汤。

建议真的想申请的人,直接找学校,还有在校学生,毕业的学生聊一聊,还可以顺便交几个朋友。

MBA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经历。投资要划算。经历,我就是喜欢。来这里吵来吵去,烦不烦呀,呵呵。


作者: edward_zhang    时间: 2007-8-9 16:44

有这点时间,不如去找个好工作~~~


作者: millanw    时间: 2007-8-9 19:04
以下是引用dicsnp在2007-8-9 12:18:00的发言:

Lyflyfly是CEIBS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人家是哪关你什么事?哪都不是的就不该回帖了?什么逻辑。您脑门上挂着“我是CK的“,别要求人人都像您这般高调。

对于任何一个MBA毕业后就失业的学生来说,原因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都说烂了。一句话,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背景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期望,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起就好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建立职业网络,了解市场动态,你有什么理由毕业就失业?那些如此担心自己会落入low 10%的,找不到工作的,我们在这里说一千句,一万句也无法建立您的信心。都这么大的人了,自己不明白自己,非揪着人家要人家就那10%给你个解释,小孩要棒棒糖,不给就撒泼。就算那10%全都是失业,就算是给了你所有人的背景,又如何?改变不了你是个沙砾或金子这个即成的事实。自己不行送你去magic seven出来也还是个垃圾。

  原来Seanbb是CK的学生,呵呵。


作者: zhuxiaocao    时间: 2007-8-9 23:46

我发这个帖子只想知道一件事儿,名校的MBA就业最差能差到什么程度?比例是多少?

有几个嘴皮子还算利索的家伙在这儿臭贫,我没兴趣看,相信大家都没兴趣看,我只想知道真相。

我花十几二十万跟商学院做生意,信息必须对称,否则我永远是冤大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9 23:48:02编辑过]

作者: zhuxiaocao    时间: 2007-8-9 23:51

什么乱七八糟的,哪里像是准备读MBA的人,整个儿俩粉丝团火拼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10 00:12
以下是引用wanderingbird在2007-8-9 9:49:00的发言:

无论是谁,无论他是不是来自长江, 只要对中欧提出问题,我都愿意尽力回答,我想我的同学和校友也是差不多的吧.

感觉一些兄弟学校的同学对中欧极度地关心,相信中欧同学从中受益良多.但我们而中欧同学却很少关注兄弟学校,这一点做得不够好.

另外,对于一些事情,个人认为,关键是把一些事实情况说清楚,相信看帖子的各位同学会有自己的判断的.我本来不应当在这里多说些什么,只是看到一些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评论时,心里确实很不舒服,唉......将心比心地想一下吧.

wanderingbird, 俺的想法和你一样, 就挖掘点事实. 如果俺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话, 您就提个醒, 咱自己去蹲小黑屋..
作者: seanbb    时间: 2007-8-10 00:46
以下是引用dicsnp在2007-8-9 12:18:00的发言:

Lyflyfly是CEIBS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人家是哪关你什么事?哪都不是的就不该回帖了?什么逻辑。您脑门上挂着“我是CK的“,别要求人人都像您这般高调。

对于任何一个MBA毕业后就失业的学生来说,原因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翻来覆去都说烂了。一句话,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背景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期望,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起就好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建立职业网络,了解市场动态,你有什么理由毕业就失业?那些如此担心自己会落入low 10%的,找不到工作的,我们在这里说一千句,一万句也无法建立您的信心。都这么大的人了,自己不明白自己,非揪着人家要人家就那10%给你个解释,小孩要棒棒糖,不给就撒泼。就算那10%全都是失业,就算是给了你所有人的背景,又如何?改变不了你是个沙砾或金子这个即成的事实。自己不行送你去magic seven出来也还是个垃圾。

女生吧, 嘿嘿, 握把手先.

脑门上有个CK的牌子确实不错, 不过好象GUCCI, LV的更好点. 此外脑门上挂不了牌子的, 要扣帽子才在脑门上, 挂牌子应该在头颈里.


作者: foever    时间: 2007-8-10 01:07

我是长江的毕业生,这个话题我从开始就关注,但一直没有发表言论,我很明白,作为长江学生无论我说什么都很容易引起争议。本来我们作为"局内人"说些自己的想法会对申请者有所帮助,但迫于这里的氛围,每当谈及中欧/长江时,我都尽量不发表观点,两年多来看了太多这样的争论了。我想说的是不必用哪个人的观点评价一所学校,甚至不必这样评价一个人,这样比较片面。不少人都是同时拿到这两所学校的offer或者申请了这两所学校,只是去了其中一所,何必用标签来评判一个人呢?如果这个人去了另外一所呢?


作者: QHDMBA    时间: 2007-8-10 01:08
以下是引用zhuxiaocao在2007-8-9 23:46:00的发言:

我发这个帖子只想知道一件事儿,名校的MBA就业最差能差到什么程度?比例是多少?

有几个嘴皮子还算利索的家伙在这儿臭贫,我没兴趣看,相信大家都没兴趣看,我只想知道真相。

我花十几二十万跟商学院做生意,信息必须对称,否则我永远是冤大头


zhuxiaocao, 你要求信息必须对称,那你能保证对商学院(或生意对手)完全披露你自己的全部真实信息吗?当今社会要求你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分析判断。就像很多公司的招聘考题,比如说要你估算出上海有多少条轮胎?

没有人不想知道真相,但是一定要得到全部真相,恐怕也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作者: hgj77    时间: 2007-8-10 01:21
以下是引用QHDMBA在2007-8-10 1:08:00的发言:

zhuxiaocao, 你要求信息必须对称,那你能保证对商学院(或生意对手)完全披露你自己的全部真实信息吗?当今社会要求你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分析判断。就像很多公司的招聘考题,比如说要你估算出上海有多少条轮胎?

没有人不想知道真相,但是一定要得到全部真相,恐怕也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呵呵,我的观点是,要尽力去收集可能的信息了。做,总比不做要好!

例如: 因为有可能申请人对商学院没有披露完全的真实信息,所以商学院要做背景调查啊,申请人也会签署相应的责任文件。如果照你的观点,商学院是不要调查了,因为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了?


作者: QHDMBA    时间: 2007-8-10 01:28
以下是引用hgj77在2007-8-10 1:21:00的发言:

呵呵,我的观点是,要尽力去收集可能的信息了。做,总比不做要好!

在时间和成本允许的情况下,我完全同意你上述的说法。

例如: 因为有可能申请人对商学院没有披露完全的真实信息,所以商学院要做背景调查啊,申请人也会签署相应的责任文件。如果照你的观点,商学院是不要调查了,因为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了?

兄弟,请不要断章取义,我是说每件事都了解全部真相是不现实也没必要的。


作者: modern    时间: 2007-8-10 03:09
此話題可以討論,但請一切理性少用情緒性字眼以免造成對學校以及個人以及其他討論者的傷害
感謝大家配合

作者: whyso    时间: 2007-8-10 09:06

说实话,很多胡搅蛮缠的帖子真的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完全在诡辩。

“坚决不承认负面问题,似乎一旦承认哪怕一丁点负面的东西,自己的运道就好像会和这种负面挂上钩”

“的确无法理解负面问题,虽然自己也是局内人,虽然自己也很想理解”

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而这里有几位“中欧典型同学”,似乎完全成了商学院招生办的代言人,给人的感觉真的就像马克吐温的小说一样,能忽悠一个算一个。

其实多数申请MBA,并打算为之付出大笔时间、精力、金钱的同学,来CD就是为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商学院,以便自己能尽可能的客观的做出判断和抉择。

你们要么针对问题给点有价值的信息,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不说,因为你说的和招生办能说的东东基本一样,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有过之,何必再重复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0 9:08:42编辑过]

作者: zhenhaowu    时间: 2007-8-10 11:28
以下是引用seanbb在2007-8-10 0:12:00的发言:

wanderingbird, 俺的想法和你一样, 就挖掘点事实. 如果俺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话, 您就提个醒, 咱自己去蹲小黑屋..

阁下的八卦精神值得赞赏!
作者: zhuxiaocao    时间: 2007-8-11 02:28
以下是引用QHDMBA在2007-8-10 1:08:00的发言:

zhuxiaocao, 你要求信息必须对称,那你能保证对商学院(或生意对手)完全披露你自己的全部真实信息吗?当今社会要求你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作分析判断。就像很多公司的招聘考题,比如说要你估算出上海有多少条轮胎?

没有人不想知道真相,但是一定要得到全部真相,恐怕也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我可以保证我完全真实的披露我的个人信息,你知道为什么吗?

其实在我看来,MBA或者说整个管理学是很俗的东西,稍微上点儿档次就脱离管理学范畴了,所以读个名校的MBA根本上升不到“梦想”,我更不是名校的fans,所以我的观点很实惠,MBA只是我职业道路上可以利用的资源。我花钱买我想要的东西,仅此而已。

而我披露自己真实信息的理由在于,我真正在乎的是我和学校是不是match,我不是去“应试”的。如果一个商学院拒绝我,我会很感谢他,因为他是负责任的,他没有浪费我的金钱和时间。如果一个商学院录取我,我会分两种情况,如果我果真适合学校的话,我很荣幸。如果学校仅仅是出于己方利益而录取我,那我的损失将是一生难以弥补的。在申请的时候弄虚作假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最终损失的永远是自己

没人不想知道真相,而且目前的情况是,我们一丁点儿真相(负面信息)都不知道,你知道吗?麻烦告诉我,可以发私信

获得全部信息的确不可能,但是绝对有必要。信息越完整,风险越小,你看哪家证券公司因为不可能获得全部信息而坐以待毙的?

招聘考题............那个是考分析思路的吧,跟我们的论题有什么关系吗?不知道这个论据是用以说明什么的

最后,我和商学院也是合作伙伴,这才要求更要坦诚相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1 2:44:55编辑过]

作者: zhuxiaocao    时间: 2007-8-11 02:41
以下是引用whyso在2007-8-10 9:06:00的发言:

说实话,很多胡搅蛮缠的帖子真的一点参考价值都没有,完全在诡辩。

“坚决不承认负面问题,似乎一旦承认哪怕一丁点负面的东西,自己的运道就好像会和这种负面挂上钩”

“的确无法理解负面问题,虽然自己也是局内人,虽然自己也很想理解”

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而这里有几位“中欧典型同学”,似乎完全成了商学院招生办的代言人,给人的感觉真的就像马克吐温的小说一样,能忽悠一个算一个。

其实多数申请MBA,并打算为之付出大笔时间、精力、金钱的同学,来CD就是为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商学院,以便自己能尽可能的客观的做出判断和抉择。

你们要么针对问题给点有价值的信息,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不说,因为你说的和招生办能说的东东基本一样,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还有过之,何必再重复呢?


唉,你我是真想弄明白点儿事儿的。有几个倒是很有做咨询顾问的潜质,不请自来,而且说的都是你知道的东西,在你想解决的问题上却绕来绕去 . . . . . . . .  失望啊


作者: lyflyfly    时间: 2007-8-11 11:14
以下是引用zhuxiaocao在2007-8-9 23:46:00的发言:

我发这个帖子只想知道一件事儿,名校的MBA就业最差能差到什么程度?比例是多少?

有几个嘴皮子还算利索的家伙在这儿臭贫,我没兴趣看,相信大家都没兴趣看,我只想知道真相。

我花十几二十万跟商学院做生意,信息必须对称,否则我永远是冤大头


 

那我估计您这个帖子是白发了, 一个事实,你可以去验证, 拿中欧长江验也好.港大科大验也行. 这个事实就是,在你没成为名校MBA前,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就业最差能差到什么程度?比例是多少?即便你进去了,都不一定能知道,更何况你是局外人. 这种引起不必要争吵的无用帖建议您以后别发了. 干好自己的事, 保证自己如果进去了能排在前50%比什么都强. 以前言语如有得罪,在下赔不是了.


作者: zhuxiaocao    时间: 2007-8-13 12:09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11 11:14:00的发言:

 

那我估计您这个帖子是白发了, 一个事实,你可以去验证, 拿中欧长江验也好.港大科大验也行. 这个事实就是,在你没成为名校MBA前,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就业最差能差到什么程度?比例是多少?即便你进去了,都不一定能知道,更何况你是局外人. 这种引起不必要争吵的无用帖建议您以后别发了. 干好自己的事, 保证自己如果进去了能排在前50%比什么都强. 以前言语如有得罪,在下赔不是了.

    确实也没报太大希望,但是总想问问,毕竟是一项投资,而不是朝圣。也罢也罢
作者: mingege    时间: 2007-8-13 13:09

zhuxiaocao!可能你也跟我在去年准备申请MBA的时候一样,面对着体制内和体制外?国内还是国外?这些问题的困扰.以至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也是多方打探消息.现在我终于选择了一所我人为比较满意的,可能别人觉得不好(但是管它的).我的建议: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去体会了才知道,在这里问是没有用的,建议你为读MBA,国内的可以到目标学校去感受一下;如果国外的,就另想办法,然后做决策,毕竟也是大投资,找一所适合自己的很重要.实在的说,如果中欧的有人找不到工作,太正常了,你以为你是谁呀!你读了MBA就一定要你.在公司里只要给BOSS赚钱的人.你学的哪点可以变现?大家关键是不要做学了MBA找不到工作的人就得了.(不是贬低CEIBS,中欧在国内是比较好的)

MBA就是一种职业培训,之后你找的工作就是与以前的工作经历与能力,还有背景最有关系.就算狗屎运好,进了理想的工作,然后在工作中没有成绩,还不是一样被劝退!学习MBA或者MFE这种特别功利,特别市侩的项目,就是很现实!要做好做赚钱机器的准备!(不过好象也可以读博士的)以下是一位哥们的关于选择的建议,我觉得特别好!与各位参考!


有这样一个说法:人们做出一个选择,通常不是基于单个理由,一般是出于很多原因的集合。

认同感:如果一个人,他身边的一些重要的人都很认同某所学校的话,肯定影响他的选择,没有别人的认同需要独自承受很多。

教学水平:对于学校的教学水平,用一系列的benchmark就能分出高下。

地点:学校在哪里,校友网络集中在哪里。

职业发展的吻合程度:一所学校肯定无法适合所有的人,而某些学校在某些专业领域威望很高。

经济状况:需要投入多少钱,自己准备投入多少钱,有没有奖学金?

风险以及抗风险能力:申请环节上被淘汰的风险和就业环节上被淘汰的风险。抗风险能力弱的,会选择相对保守的选项。

其它:对于某些光棍,也许碰上个养眼的、available的mm,没准也就屁颠屁颠得跟着去了,呵呵。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 mingege    时间: 2007-8-13 13:27
顺便说一句:那哥们就是慕容兄,特实在的帖!楼主的意思是想知道MBA的一些真实情况,大家不要老缠着那10%,谁愿意谁去呀!
作者: pizi    时间: 2007-8-13 15:20

想在哪里混,就读那个地方公司认可的学校。

区域,专业名气,最后选校。


作者: bostonleo    时间: 2007-8-14 00:06

LZ的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中欧混的最惨的就是没找到工作。

长江混得最惨的就是勉强找到了工作。

为什么哪?

因为他们能力太差,同时又不自量力居然报考中欧和长江,又同时运气太好居然进了,又同时由于中欧和长江的教学水平其实也不咋的,最后同时还自以为是不要那些看似不好的OFFER或根本没有公司要他们,以至于最后混得很惨!

我很痛心,为什么我在知道了这些之后还要义无反顾去报考中欧这所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学校呢?

可能是因为我坚信我在毕业后可以侥幸成为那90%找到工作并拿到30W年薪的人。

30W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高的收入,我很憧憬!以前我种田的时候,一亩地一年只能收500块。

我很知足,所以我很快乐!

我从来不想我收不了稻子,我只想在下雨前把稻子晒干卖钱,这也许是我为什么坚信的理由吧!


作者: hgj77    时间: 2007-8-14 01:05
以下是引用bostonleo在2007-8-14 0:06:00的发言:

LZ的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

中欧混的最惨的就是没找到工作。

长江混得最惨的就是勉强找到了工作。

为什么哪?

因为他们能力太差,同时又不自量力居然报考中欧和长江,又同时运气太好居然进了,又同时由于中欧和长江的教学水平其实也不咋的,最后同时还自以为是不要那些看似不好的OFFER或根本没有公司要他们,以至于最后混得很惨!

我很痛心,为什么我在知道了这些之后还要义无反顾去报考中欧这所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几的学校呢?

可能是因为我坚信我在毕业后可以侥幸成为那90%找到工作并拿到30W年薪的人。

30W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高的收入,我很憧憬!以前我种田的时候,一亩地一年只能收500块。

我很知足,所以我很快乐!

我从来不想我收不了稻子,我只想在下雨前把稻子晒干卖钱,这也许是我为什么坚信的理由吧!

哈哈哈哈,非常赤裸,不过很形象的说明了一些东西。关于教学水平,还没有听过课,嘿嘿,不知道。


作者: iamchenguo    时间: 2009-8-8 10:55
以下是引用lyflyfly在2007/8/8 21:49:00的发言:

拿30万说事真的很可笑,我以前就是民企,我们公司拿30万以上少说也有一万人,包括我也接近.这不是我们读MBA的追求,真的.


这个………………………………………………


作者: 慕容楠生    时间: 2009-8-8 11:28
经鉴定,楼上边叫慕容的不是我....
作者: tonychu1975    时间: 2009-8-8 21:09
以下是引用Zegna在2009/8/8 11:29:00的发言:
19个失业不知道算不算?

如果不算的话,在家里搞“对冲基金” 不知道算不算长江混的最惨的。

你能不能好好学习一下对冲基金的含义啊

对冲基金 hedge fund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属于免责市场(exempt market)产品。对冲基金名为基金,实际与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资理念有本质区别。这种基金采用各种交易手段(如卖空、杠杆操作、程序交易、互换交易、套利交易、衍生品种等)进行对冲、换位、套头、套期来赚取巨额利润。这些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防止风险、保障收益操作范畴。加之发起和设立对冲基金的法律门槛远低于互惠基金,使之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保护投资者,北美的证券管理机构将其列入高风险投资品种行列,严格限制普通投资者介入,如规定每个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应少于100人,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等。

失业在家的MBA炒股票比作对冲基金,你可以。。。。哈哈,笑死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8 21:10:30编辑过]

作者: yorkatlas    时间: 2009-8-8 21:20
以下是引用tonychu1975在2009/8/8 21:09:00的发言:

你能不能好好学习一下对冲基金的含义啊

对冲基金 hedge fund投资基金的一种形式。属于免责市场(exempt market)产品。对冲基金名为基金,实际与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资理念有本质区别。这种基金采用各种交易手段(如卖空、杠杆操作、程序交易、互换交易、套利交易、衍生品种等)进行对冲、换位、套头、套期来赚取巨额利润。这些概念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防止风险、保障收益操作范畴。加之发起和设立对冲基金的法律门槛远低于互惠基金,使之风险进一步加大。为了保护投资者,北美的证券管理机构将其列入高风险投资品种行列,严格限制普通投资者介入,如规定每个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应少于100人,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等。

失业在家的MBA炒股票比作对冲基金,你可以。。。。哈哈,笑死人


人家明明是来“砸场子”的,你却不厌其烦。。。。。
作者: tonychu1975    时间: 2009-8-8 21:32
以下是引用yorkatlas在2009/8/8 21:20:00的发言:

人家明明是来“砸场子”的,你却不厌其烦。。。。。

知错了,没忍住,sorry


作者: tonychu1975    时间: 2009-8-9 12:04
以下是引用Zegna在2009/8/9 11:44:00的发言:
混的最惨就去开对冲基金啊,哈佛MBA都恨不得进对冲基金,谁知道中国的MBA动不动就直接开办对冲基金,可比哈佛厉害10倍,这个。。。嘿嘿!

你不是闪了吗?

你2层嘴皮很会忽悠啊,中国的MBA都被你xxx完了。。。。

你的背景介绍一下啊,很感兴趣!

中国MBA毕业生跟你混得了


作者: DongFeng    时间: 2009-8-9 19:13
要看整体,以偏概全要不得。苹果上长虫就说苹果不好,未免太消极悲观。或是心态视角需要调整。。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