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下体制外商学院(比如中欧 长江) 与国内高校(如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商学院,哪类更好?
这个问题太大了哦。
不过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北清复交的MBA毕业的薪水没有中欧和长江高呢?是在学生的录取机制上的问题,还是职业发展中心的问题呢?看起来,北大金融班的学生工资都要高过他们的MBA。
这个问题太大了哦。
不过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北清复交的MBA毕业的薪水没有中欧和长江高呢?是在学生的录取机制上的问题,还是职业发展中心的问题呢?看起来,北大金融班的学生工资都要高过他们的MBA。
中欧/长江学生入学前平均工作年限更长,工资也更高,职业背景也更好,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这可能是录取机制所导致? 全国联考比GMAT难度大? 还是体制内MBA选拔学生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假如北大清华的MBA也采用面试为主的选拔办法,是否更能招收到薪资水平和职业背景更好的学生?
对EMBA,体制内高校也采用了以面试为主的选拔方式, 北大清华复旦交大的生源几乎比中欧/长江不相上下. 这说明了什么?
1. 我觉得联考和GMAT关系恰恰相反: 达到联考的A线很容易,但GMAT要考高分(700+)不容易。
2. 中欧的MBA每年只有160到180人,而北清复交每年招300+MBA, 另外还有春季班,这大大稀释了北清复交MBA的价值,同时在招生的时候北清复交也很难保证这么多学生的高素质。而且在教学时每个学生获得资源也会大大摊薄。
3. 中欧MBA的英语能力要明显强于北清复交,这和中欧全英文授课以及国际学生,国际教授比较多有关系。
4. 中欧的招生,课程设置,教授聘任制度独立灵活,可以招进更多的优秀学生,教授,设立更实用的课程,从而有了先发优势,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然,北清复交都是百年名校,在社会影响力方面比较广泛,也具有很强的校友基础(尤其是北清),相信将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会有长足的进步。
"个人感觉,北清复交比较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你n我就要你。"
这点论断我觉得很难成立,申请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申请人牛不牛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如果说学校觉得申请人牛而拒绝他(或她),那只能说明学校招生办的器量太小了。这也恰恰体现了目前在官本位笼罩下中国教育(甚至于文化)的一个阴暗面,太过于强调服从和秩序,压抑了个性和创造力。再说远一点,这也正是北清复交还没有成为真正世界科技学术中心的原因。
中欧/长江学生入学前平均工作年限更长,工资也更高,职业背景也更好,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笑,呵呵
这也恰恰体现了目前在官本位笼罩下中国教育(甚至于文化)的一个阴暗面,太过于强调服从和秩序,压抑了个性和创造力。
个性和创造力,这个嘛,好像也是我心中期待通过MBA来获得的东西。
本人从小比较循规蹈矩,努力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但实践证明,个人的事业发展,只有打破常规才能获得跳跃性发展的机会。
本人这些天正在写EASSEY,瞧见楼上的发言,禁不住有感而发,琢磨着这一条正好可以写进why mba这个问题里面去,呵呵。
真的很希望这样的讨论 ,很有进益的 !!顶 顶
我的推理不是“北清复交比较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你n我就要你。 ---> 如果说学校觉得申请人牛而拒绝他(或她),那只能说明学校招生办的器量太小了。”而是如果说学校觉得申请人牛而拒绝他(或她)--〉那只能说明学校招生办的器量太小了。
求同存异当然不错,但最好的应该是去伪存真。
其实很简单,体制内的联考太难了,我等年纪较大的根本考不了。
GMAT为我们大龄青年提供了机会,反反复复的考啊,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反正就是放血出钱呗,考到满意为止。
终于有一天,考过了600分,所以......我们就去了体制外的商学院,呵呵
其实很简单,体制内的联考太难了,我等年纪较大的根本考不了。
GMAT为我们大龄青年提供了机会,反反复复的考啊,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反正就是放血出钱呗,考到满意为止。
终于有一天,考过了600分,所以......我们就去了体制外的商学院,呵呵
GMAT600要去中欧可能性不大。况且GMAT成绩第一次很重要,多次考效果不见得好。
联考只不过数学稍难一些,英语很简单,逻辑基本上是GAMT的中文版。
GMAT600要去中欧可能性不大。况且GMAT成绩第一次很重要,多次考效果不见得好。
联考只不过数学稍难一些,英语很简单,逻辑基本上是GAMT的中文版。
兄弟,考过了600分可能是650,700,750啊?呵呵
还有,国内的逻辑好像不是GMAT翻版那么简单吧,记得2年前曾经翻过一本什么《突破?MBA联考300分?...》记不清了名字了,反正就一本参考书,那人写的这叫有水平啊,不是一般的难啊,这样推、那样推、横着推、倒着推,用的都不是主持人的语言,似乎跟侧重于形式逻辑,一般人还真不容易看明白。
中国人都很聪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本来就很小,所以这几所学校的学生素质平均来说我感觉差别都不会太大。mba教育从形式上看就是一本书和老师一张嘴,他又不涉及到仪器设备等大型投资。只要有间教室就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了。国内的商学院都是号称采用外国教材,这样看来,差别只可能在师资。国内体制内的高校确实很难招到高水平的海外人才。但是正所谓中国学生都不笨,自学能力都很强。似乎这个也不是决定因素。
我感到最重大差别就是办学思路的差异。国内体制内高校mba办学人仍旧是认为mba是等同于硕士学历,这不过是一个高学历的学习过程。中欧和长江这些和海外接轨的学校,很明显可以感到不同。你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们提供的是一种职业培训。这样的话,你可以看到两种模式下的差别,体制内高校不太注重各种商业因素,比如广告宣传,推广活动,学生就业,招揽明星教授,推出明星学员等等。感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搞学问人的清高,他觉得自己的mba是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校内其他的理科工科文科一样是做学问的象牙塔,不屑于与商业为伍。
兄弟,考过了600分可能是650,700,750啊?呵呵
还有,国内的逻辑好像不是GMAT翻版那么简单吧,记得2年前曾经翻过一本什么《突破?MBA联考300分?...》记不清了名字了,反正就一本参考书,那人写的这叫有水平啊,不是一般的难啊,这样推、那样推、横着推、倒着推,用的都不是主持人的语言,似乎跟侧重于形式逻辑,一般人还真不容易看明白。
1。哈哈,我理解GMAT600太直接了。
2。当然,联考要考高分也不容易,但是其分数线据说只有200多一点(具体记不清),因该容易过线。
我感到最重大差别就是办学思路的差异。国内体制内高校mba办学人仍旧是认为mba是等同于硕士学历,这不过是一个高学历的学习过程。中欧和长江这些和海外接轨的学校,很明显可以感到不同。你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们提供的是一种职业培训。这样的话,你可以看到两种模式下的差别,体制内高校不太注重各种商业因素,比如广告宣传,推广活动,学生就业,招揽明星教授,推出明星学员等等。感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搞学问人的清高,他觉得自己的mba是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校内其他的理科工科文科一样是做学问的象牙塔,不屑于与商业为伍。
分析的不错
中国人都很聪明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本来就很小,所以这几所学校的学生素质平均来说我感觉差别都不会太大。mba教育从形式上看就是一本书和老师一张嘴,他又不涉及到仪器设备等大型投资。只要有间教室就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了。国内的商学院都是号称采用外国教材,这样看来,差别只可能在师资。国内体制内的高校确实很难招到高水平的海外人才。但是正所谓中国学生都不笨,自学能力都很强。似乎这个也不是决定因素。
我感到最重大差别就是办学思路的差异。国内体制内高校mba办学人仍旧是认为mba是等同于硕士学历,这不过是一个高学历的学习过程。中欧和长江这些和海外接轨的学校,很明显可以感到不同。你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们提供的是一种职业培训。这样的话,你可以看到两种模式下的差别,体制内高校不太注重各种商业因素,比如广告宣传,推广活动,学生就业,招揽明星教授,推出明星学员等等。感觉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搞学问人的清高,他觉得自己的mba是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校内其他的理科工科文科一样是做学问的象牙塔,不屑于与商业为伍。
呵呵,可能是我在学校里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对高校里的事情了解的太清楚了。
说实话,那些能认真做学问教书,把MBA当成正规硕士学历教育来搞的学校在体制内的高校中还算是好的。高校的mba班属于计划外招生,换句话说,只要弄到这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他发愁的是生源。因为教室是现成的,只要本校的本科研究生不用,其他时间可以很低价租来给计划外办班。我听说就连水电煤费都是算到学校其他计划内招生的学生头上,反正都是国家报销。老师也是商学院现成的,都不用增加mba项目的额外开销(比如医疗保险等等)。大学里的老师不是坐班制,空余时间都可以来mba兼个职。由于这些原因,很多高校根本就把mba当成商学院的摇钱树和商学院老师赚外快的地方。你没看到,其他学院的学科老师说起商学院和mba,没有不是妒嫉的咬牙切齿。他们不是羡慕商学院在读mba的学生,而是恨当年自己没选商科有关的博士读读。哪怕学个数学博士,也可以在项目组里混一科统计概率教教。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了体制内高校从办学人到学生和独立商学院表现出很大差异。
这样的办学思路差异,也导致了最后的结果不同。从学校角度看,他们提供了学位文凭。从学生角度看,我接触到不少学生,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mba,而是回单位评职称升职的“硕士文凭”(据说独立商学院也有不少这样的学生)。mba教育又没有科研压力,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也没有发表毕业论文的压力。这样看来,与其考专业课升上研究生(有很多人觉得不认识导师,专业课也不容易搞定),那些社会上脱离了学校很多年的工作人士倒还不如选个mba来读读。这样也就很容易明白很多人咨询商学院mba,当头就是,学费多少,学制几年,文凭正宗吗国家承认吗?你也一定会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商学院mba(不是指北大清华这些很认真的mba),广告就是学费XX(总之是低廉),文凭国家承认。
呵呵,可能是我在学校里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对高校里的事情了解的太清楚了。
说实话,那些能认真做学问教书,把MBA当成正规硕士学历教育来搞的学校在体制内的高校中还算是好的。高校的mba班属于计划外招生,换句话说,只要弄到这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他发愁的是生源。因为教室是现成的,只要本校的本科研究生不用,其他时间可以很低价租来给计划外办班。我听说就连水电煤费都是算到学校其他计划内招生的学生头上,反正都是国家报销。老师也是商学院现成的,都不用增加mba项目的额外开销(比如医疗保险等等)。大学里的老师不是坐班制,空余时间都可以来mba兼个职。由于这些原因,很多高校根本就把mba当成商学院的摇钱树和商学院老师赚外快的地方。你没看到,其他学院的学科老师说起商学院和mba,没有不是妒嫉的咬牙切齿。他们不是羡慕商学院在读mba的学生,而是恨当年自己没选商科有关的博士读读。哪怕学个数学博士,也可以在项目组里混一科统计概率教教。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了体制内高校从办学人到学生和独立商学院表现出很大差异。
这样的办学思路差异,也导致了最后的结果不同。从学校角度看,他们提供了学位文凭。从学生角度看,我接触到不少学生,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mba,而是回单位评职称升职的“硕士文凭”(据说独立商学院也有不少这样的学生)。mba教育又没有科研压力,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也没有发表毕业论文的压力。这样看来,与其考专业课升上研究生(有很多人觉得不认识导师,专业课也不容易搞定),那些社会上脱离了学校很多年的工作人士倒还不如选个mba来读读。这样也就很容易明白很多人咨询商学院mba,当头就是,学费多少,学制几年,文凭正宗吗国家承认吗?你也一定会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商学院mba(不是指北大清华这些很认真的mba),广告就是学费XX(总之是低廉),文凭国家承认。
经典~~~
呵呵,可能是我在学校里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对高校里的事情了解的太清楚了。
说实话,那些能认真做学问教书,把MBA当成正规硕士学历教育来搞的学校在体制内的高校中还算是好的。高校的mba班属于计划外招生,换句话说,只要弄到这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他发愁的是生源。因为教室是现成的,只要本校的本科研究生不用,其他时间可以很低价租来给计划外办班。我听说就连水电煤费都是算到学校其他计划内招生的学生头上,反正都是国家报销。老师也是商学院现成的,都不用增加mba项目的额外开销(比如医疗保险等等)。大学里的老师不是坐班制,空余时间都可以来mba兼个职。由于这些原因,很多高校根本就把mba当成商学院的摇钱树和商学院老师赚外快的地方。你没看到,其他学院的学科老师说起商学院和mba,没有不是妒嫉的咬牙切齿。他们不是羡慕商学院在读mba的学生,而是恨当年自己没选商科有关的博士读读。哪怕学个数学博士,也可以在项目组里混一科统计概率教教。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了体制内高校从办学人到学生和独立商学院表现出很大差异。
这样的办学思路差异,也导致了最后的结果不同。从学校角度看,他们提供了学位文凭。从学生角度看,我接触到不少学生,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mba,而是回单位评职称升职的“硕士文凭”(据说独立商学院也有不少这样的学生)。mba教育又没有科研压力,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也没有发表毕业论文的压力。这样看来,与其考专业课升上研究生(有很多人觉得不认识导师,专业课也不容易搞定),那些社会上脱离了学校很多年的工作人士倒还不如选个mba来读读。这样也就很容易明白很多人咨询商学院mba,当头就是,学费多少,学制几年,文凭正宗吗国家承认吗?你也一定会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商学院mba(不是指北大清华这些很认真的mba),广告就是学费XX(总之是低廉),文凭国家承认。
把真相就这样赤裸的揭示出来了!
以彼之道,还适彼身啊!
呵呵,可能是我在学校里混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对高校里的事情了解的太清楚了。
说实话,那些能认真做学问教书,把MBA当成正规硕士学历教育来搞的学校在体制内的高校中还算是好的。高校的mba班属于计划外招生,换句话说,只要弄到这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他发愁的是生源。因为教室是现成的,只要本校的本科研究生不用,其他时间可以很低价租来给计划外办班。我听说就连水电煤费都是算到学校其他计划内招生的学生头上,反正都是国家报销。老师也是商学院现成的,都不用增加mba项目的额外开销(比如医疗保险等等)。大学里的老师不是坐班制,空余时间都可以来mba兼个职。由于这些原因,很多高校根本就把mba当成商学院的摇钱树和商学院老师赚外快的地方。你没看到,其他学院的学科老师说起商学院和mba,没有不是妒嫉的咬牙切齿。他们不是羡慕商学院在读mba的学生,而是恨当年自己没选商科有关的博士读读。哪怕学个数学博士,也可以在项目组里混一科统计概率教教。这些因素加起来,就导致了体制内高校从办学人到学生和独立商学院表现出很大差异。
这样的办学思路差异,也导致了最后的结果不同。从学校角度看,他们提供了学位文凭。从学生角度看,我接触到不少学生,发现他们需要的不是mba,而是回单位评职称升职的“硕士文凭”(据说独立商学院也有不少这样的学生)。mba教育又没有科研压力,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生也没有发表毕业论文的压力。这样看来,与其考专业课升上研究生(有很多人觉得不认识导师,专业课也不容易搞定),那些社会上脱离了学校很多年的工作人士倒还不如选个mba来读读。这样也就很容易明白很多人咨询商学院mba,当头就是,学费多少,学制几年,文凭正宗吗国家承认吗?你也一定会发现国内很多高校商学院mba(不是指北大清华这些很认真的mba),广告就是学费XX(总之是低廉),文凭国家承认。
基本就是这样了,我参加国体制内的MBA招生宣传,台面上讲的还稍微收敛一点,结束之后小范围讨论就比较明确得告诉我读俺们得MBA就是花钱买个文凭,只要联考能过,面试我一定帮你!
当然不是说所有得体制内学校都这样,可能有些老牌,大牌的学校自身的水准摆在那里,再怎么搞也不差,确实是有实力。
复旦里有这样的说法:
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至于MBA,很多不入流的
毕竟相对高考和研考,MBA入学考试竞争实在小太多了
学院的素质相对差了很多
复旦里流行这样的评价:
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至于MBA,基本不入流的
每个学校里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流行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鉴别能力。
社会上还有读书的越低,老板做的越大。
北清复交和MBA联考更象我们的民族品牌,作为中国人大家都愿意看到有一天外国人考我们的联考能像我们当年考GRE,托福那么玩命。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mba的学生,我们更象是股票市场里的散户,我们再则么评价都影响改变不了设么。真正坐庄的是那些mba办学人,实际上他们才可能是mba热的最后大赢家。我很同意hgj说的有一天也去读PH.D然后去教MBA.就好比自己开证券营业所,包赚不赔,呵呵。
实际上我对国内教育制度了解这么深,全因为家人就有教育界圈内人士。高校的mba项目实际上没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基本上都是自负盈亏。通常,学校会收取2-3成毛利,商学院(通常mba项目挂靠商学院)也会抽几成。2层皮剥下来,使得多数的mba项目都是在艰难维持。用圈内的话说,名校全靠他们的大学招牌,实际运作都是一样的,结果发的硕士学位也是一样的。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为啥好好的mba到了中国就变了样,难道是中国人太聪明了?
仔细看下来,还是mba教育自身的缺陷。应为他很难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入学的学生,也没有明确的学生毕业准则,和衡量毕业学生的标准,比如论文,paper。你能说管理学高分就肯定是总经理?西方的这种GMAT和GRE入学测试,完全是建立在社会教育资源极大丰富,教师高待遇和社会风气能使老师能凭良心录取学生,等等。原因是几天都说不完。(我不是教育家不敢随便摆弄)。正因为MBA教育给人带来的是内在变化,而很难被量化,所以mba在中国就变成了一个“项目”了。说实话,如果没有教委的联考,中国的mba还不知道会变成设么样。
就单从mba项目运营来说,我不得不承认李嘉诚是大老板,找对舵手来经营他的商学院事业。他从名教授入手,而且大量任用中国人中的知名学者。这样,首先带来的就是最短时间内的教学质量的快速上升(大陆学者更愿意回中国任教),优秀学生的逐步回流,然后就是学生就业的慢慢好转,然后产生社会效益,最后带来就是商学院的盈利,这当然会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国现在的行情是急功近利,看来也只有他能支持得住。用教育界圈内人士的话说,他们又不是李嘉诚,他们的mba项目只要亏损1,2年就要准备下马了)。而且,看来他明白,华人的地盘上还是华人比较容易建立社会关系网,简单点说,还是华人比较“吃得开”,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得益到这些关系网。联想到现在不少留学生拿洋文凭回国求职的困境,似乎也暗示了很多时候洋人的东西在中国土地上并不一定都管用。我们很多留学生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另外,mba热居然还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在这个坛上,看到不少人贴出帖子说要继续读博士。我不清楚有多少人受到长江华人学者的影响。我看要不了多久,中国就会掀起尊师重教的风气,其他理工农医各科都能最终得益。联想到李嘉诚出资的长江学者奖在学术科研界掀起的变革(拥有长江学者数量成为高校的重要指标,不少海外理工科博士和博士后们都以能被聘为长江学者为荣),这大概就能回答他和那个江西设么老板的差别了吧?套用一句政治课的话叫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对比国内的不少mba项目,我忽然发现,李嘉诚的办学模式本身就是一个mba投资案例。
我认为体制内院校的后劲更足,依托着综合大学文理商工法的多学科背景,这些学校有着更加稳定与美好的将来。(不可否认的是学校的美誉度对毕业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另外,非常反对以工作后N年的薪资水平等指标来衡量商学院。这对商学院的招生绝对是一种误导,只是在近期迎合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受到追捧罢了。薪资调查无证可查,无迹可寻,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是一大问号!还好中国的一些优秀的商学院都对这种排位表示出理智的质疑。
个人意见。
我认为体制内院校的后劲更足,依托着综合大学文理商工法的多学科背景,这些学校有着更加稳定与美好的将来。(不可否认的是学校的美誉度对毕业生的影响是直接的)
另外,非常反对以工作后N年的薪资水平等指标来衡量商学院。这对商学院的招生绝对是一种误导,只是在近期迎合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受到追捧罢了。薪资调查无证可查,无迹可寻,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是一大问号!还好中国的一些优秀的商学院都对这种排位表示出理智的质疑。
个人意见。
this statement is rather empty and there is not much logic or reasoning to get to your conclusion. How many Chinese University are comparable to top worldwide universities? none! Without reform on the insitution (tenure, promotion, faculty governance),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no hope!
CK and CEIBS represents the real hope of the futur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1. Merit based hiring and retention, criteria is the best athelete available globally based on top worldwide scholars' opinion in the field
2. Indepedent thinking and freedom of choice are the cornerstones of a great institution. That means the institution will encourage original, innovative and creative thinking, and facilitate talent flows between peer institutions
3. Faculty governance. The ro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secion is to provide excellent services to facilita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cisions are made by experts who know their fields well
Why well established business scholars tend to pick these two schools?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a major factor.
另外,非常反对以工作后N年的薪资水平等指标来衡量商学院。这对商学院的招生绝对是一种误导,只是在近期迎合了一些人急功近利的心理而受到追捧罢了。薪资调查无证可查,无迹可寻,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是一大问号!还好中国的一些优秀的商学院都对这种排位表示出理智的质疑。
如果说读MBA不是看毕业后的薪资, 简直是自欺欺人.
MBA是职业教育, 毕业的时候文凭含金量最高.
兄弟有些偏激了,虽然说的是大实话
在内外竞争激烈,社会保障能力低下的现实下,mba的相对巨大投入如果没有回报,那它的意义就失去了。在中国,居安是极少数,思危是除了这些人的余下的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相对生存才是更重要的,而不是国家强才个人强;反之,只有个人强,强的个人多了,才能间接影响到国家强,这是和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兄弟有些偏激了,虽然说的是大实话
在内外竞争激烈,社会保障能力低下的现实下,mba的相对巨大投入如果没有回报,那它的意义就失去
了。在中国,居安是极少数,思危是除了这些人的余下的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相对生存才是更重要的,而不是国家强才个人强;反之,只
有个人强,强的个人多了,才能间接影响到国家强,这是和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在中国,居安是极少数,思危是除了这些人的余下的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相对生存才是更重要的,而不是国家强才个人强;反之,只有个人强,强的个人多了,才能间接影响到国家强,这是和我们国家的大环境分不开的
把个人改为“个体”,包括以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可能更合适些。不过,这个和我们向来倡导的“集体的力量”很是矛盾啊,呵呵呵呵。
而且,要警惕个人倾向太过严重,变成了个人分离,也就没有了中国目前在国际竞争中依靠的相对优势了。
把个人改为“个体”,包括以个人组成的小团体,可能更合适些。不过,这个和我们向来倡导的“集体的力量”很是矛盾啊,呵呵呵呵。
而且,要警惕个人倾向太过严重,变成了个人分离,也就没有了中国目前在国际竞争中依靠的相对优势了。
“个体”用得好!
集体的力量是在个体们目标统一的基础上的,并且靠个体无法企及时才用到。
现在的中国,不是xx局长的儿子,我们敢说整体形式一变,经济大环境一变我们还能高枕无忧?
中国目前的竞争优势依然是低廉的人力资源密集型粗放式出口加工,并且由于人民币升值,这个优势在逐渐消退,可以说,国家的金融风险在加大,吾辈小民即使团结起来,力量无疑江中投石,自己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或者最低限度明哲保身,是首要考虑的
同意这个观点。相对来说,能够教MBA的师资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行情是非常走俏的。
体制内院校在这方面竞争力偏弱的。
this statement is rather empty and there is not much logic or reasoning to get to your conclusion. How many Chinese University are comparable to top worldwide universities? none! Without reform on the insitution (tenure, promotion, faculty governance),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no hope!
CK and CEIBS represents the real hope of the future high education in China:
希望有更多的CK 和 CEIBS这样的商学院能激活体制内学校和整个国内的MBA教育,给我们更多更好的选择。
但是我不盲目乐观与体制外学校,同时也对我们的一流体制内学校保留深切的感情与期望。还是个人态度。
我不觉得我的评论空洞与无逻辑,管理学本来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艺术,离不开理、离不开文、离不开工、离不开法。
别说中国的大学,就算整个民族、整个工业,不也是先要依托于国家的强盛而强盛的吗?对于中国大学的未来,我也只能寄希望于“Chinese Universities"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