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申请strategy/OT PhD program的一些经验(2007年) [打印本页]

作者: buckeyeTD    时间: 2007-3-24 09:41
标题: 申请strategy/OT PhD program的一些经验(2007年)

本来想做一个彻彻底底的lurker,但是因曾经跟大侠和ProfCPA等人说好申请完毕后会写一些经验奉献给后来者,我在这里简略描述一下我申请的过程,后来者可以把这个作为去年大侠申请总结的补充。

申请专业:
Strategy/Entrepreneurship/Organizational Theory

我的申请结果:
offers: Stanford GSB(我业已接受);MIT Sloan; Berkeley Haas;
Interviews: Cornell Johnson; Emory Goizueta; UMD Smith. 因为我很早就拿到上面3个offer,这些interviews一来,我就婉言拒绝了。结果看来,我的迅速回绝的确让不少人受益了。超攒RP呀!!
Withdraw: 我拿到Sloan的offer后,withdrew了大多数学校的申请,包括上面的UMD。
据信:我没有withdrew但是最终给我据信的学校有hbs, wharton, chicago and kellogg.

选校选择:
去年大侠对每个学校做了非常精确的点评,我在这里加上一些新的comments。

HBS:不得不重复一句,harvard is harvard。他们从columbia挖了toby stuart和新招了Chris Marquis后,整个研究的氛围活跃了很多;他们的placement一向很好,去年jerry kim去了columbia教书。我听说他们比较喜欢要Harvard或者MIT的毕业生。

Stanford: stanford在organizational studies的地位不必多说。在经历了几年的不景气后,他们重新招揽了包括Glenn Carroll, Huggy Rao, Jesper Sorensen等在内的牛人。

Wharton: 大侠所就读的program,她已经做过非常详细的描述。目前他们program就2个中国人,她跟另外一个五年级师兄。这位师兄今年拿到UMICH的job offer,还把UMD给据了。在这里祝福他。我感觉Wharton比较喜欢GMAT分高的申请者。

MIT:MIT的BPS近期非常活跃,带动了整个cambridge关于entrepreneurship,strategy, labor, economic sociology的研究。我前段时间把MIT据掉后,正巧一个朋友的本科同学在waitling list上面。这个中国女孩子现已拿到offer,顺便恭喜一下。

UC Berkeley: Kellogg的Brian Uzzi可能会过去,现在还没定下来。Columbia的Heather Haveman去年给挖过去了。

Kellogg:做corporate governance的好地方。但是现在就读的学生中没有做macro的中国人。

Chicago:Org and Markets,去年给Wharton挖了一个faculty,进了一个MIT刚刚毕业的。Program很小,极有可能今年没有收人。

UMICH:strategy刚刚挖了jim westphal过去,不用说,是做corporate governance的好地方。现在有2个中国faculty在那了,估计他们挺渴望中国学生的。

Columbia:除了Paul Ingram,其他macro guys这两年都走了。接下来可能要挖人吧。他们今年极有可能没有招人。

就这些吧,其他的我也不是很清楚。如果想了解peers对OT PHD Program的评价,可以参阅:
http://orgtheory.wordpress.com/2006/12/12/best-phd-programs-for-org-theory/

个人背景

我的背景实属一般。中国某top大学的本科硕士,然后工作2年(确切来说应该说自雇2年:->)。因为太太在美国读书,就跟着F2过来,接着就读一所社科类专业top 20的master program。2篇中文论文,2篇美国会议论文,一些working papers。参加过一些seminar,workshop,research projects(主要跟princeton and berkeley的人在做)。导师很nice,非常乐意帮中国学生,在选校方面给了我很多insight。我的GMAT很烂,710+4.0,希望能够鼓舞到同样低分的朋友。GPA 3.8+。

一些总结:

1. 因为申请商学院需要有一定的研究经验,读一个research-based的master program还是有很大帮助的。我印象所及,每年能够拿到商学院最牛offer的申请者往往是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中国学生,而不是在美国转校的申请者。这是因为来自香港跟新加坡的申请者有相关的研究经验,并且推荐人都是圈内的。而美国本土的申请者往往是转专业,推荐信和研究经验都不好积累。

2. 当有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后,选校就变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taste,故此重点选择一些比较match的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来说,此次申请结果还是在意料之中,除去一些学校有人员调整可能不招人外。在选校的时候,多跟推荐人商量非常重要。你的推荐人看这些学校顺眼,这些学校也会看你的推荐人比较顺眼的。

3. 我在申请过程中没有陶瓷。这也跟我仓促申请有关(11月才最后定下来)。我的感觉是,在学校shortlist出来之前,陶瓷的效果可能不大;一旦你列入了finalists的话,你的efforts往往可以通过跟教授的频繁交流可以体现。关于这一点,我相信番茄笑了能提供一个正面的例子。

4. 最后一点,申请学校是一个很个人化的过程。人家的成功并不代表你的成功,成功者的背景或总结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对于将来的申请者,踏踏实实做好research,考好GT,多些参与学术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个人holistic profile。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你能够逐渐明了你的兴趣所在,确定将来的职业目标。

CD上牛人很多,我只是今年的匆匆过客而已。但是希望我的一些经验对后来者的申请有所帮助。这几天因陷于论文写作,情绪低落,故此成文缺乏逻辑和激情,还望原谅。




作者: 番茄笑了    时间: 2007-3-24 09:47

sofa~~~

想不到buckeye的总结里还有我的名字,呵呵。。小得意一下!

自己和学校之间的match真的是再重要不过了!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当时选学校的时候没有经验,对自己的领域也不够了解,只是很粗略的看了一下,没有太认真的研究faculty members的研究兴趣以至于到后面很为难,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buckeye的经验,他就是一个最好的成功例子!

谢谢分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4 9:55:48编辑过]

作者: papawaigo    时间: 2007-3-24 10:02

Big Cong to Da Niu lz

Thx for sharing


作者: rabish    时间: 2007-3-24 11:40

big niu!!!


作者: birdxxx    时间: 2007-3-24 13:32

Con!!

LZ的offers简直是骇人听闻啊


作者: pqmagicwu    时间: 2007-3-24 13:36
thanks a lot. especially the remark about those who transfer in U.S. Cut to the point. I am one of them, going to a school whose MIS research ranked in twenties.
作者: daxia345    时间: 2007-3-24 23:08

呵呵,不错不错,终于写了~

再次恭喜~~


作者: judydongxueni    时间: 2007-3-24 23:58

thank you for sharing


作者: sm1    时间: 2007-3-25 05:39

Cong! Your dream fullfilled.


作者: wuwu717    时间: 2007-3-25 05:51
多谢!多谢!
作者: ProfCPA    时间: 2007-3-25 10:48
赞!多谢分享!非常宝贵的经验!
你的几个观察我非常同意。关于研究经历我补充一点:
对于国内的申请人以及在香港或者新加坡的申请者,研究经历确实很容易出彩。但是我也看到,对于Finance, Accounting而已,很多没有研究经历的人拿到很top的offer。这当然跟Finance, Accounting愈来愈技术化数理化有关。教授们在选学生的时候,更看重他们的学术潜力。一个好的数理基础(经济学或者数学),确实可以给研究者一个很高的起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经济学背景的申请人比本科纯商科背景的反而更受欢迎。至于有没有研究经历,很多学校倒不怎么看重。





作者: rynnchan    时间: 2007-3-25 13:03

大赞!


作者: buckeyeTD    时间: 2007-3-25 21:55
以下是引用番茄笑了在2007-3-24 9:47:00的发言:

sofa~~~

想不到buckeye的总结里还有我的名字,呵呵。。小得意一下!

自己和学校之间的match真的是再重要不过了!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当时选学校的时候没有经验,对自己的领域也不够了解,只是很粗略的看了一下,没有太认真的研究faculty members的研究兴趣以至于到后面很为难,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buckeye的经验,他就是一个最好的成功例子!

谢谢分享!!!


fitness是双方面的。在申请过程中,申请者往往达不到一定水平和足够信息来判断所要申请program的传统,文化和potential turnover,以致会出现一些想当然的定位;但是负责招生的教授是很有经验的,加上足够标准化的信息,他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断哪些学生是这个program想要的。当然,有些时候不排除一些programs想要增加学生的diversification,招一些他们所谓非典型的学生。这个有时得看运气。譬如今年MIT招了一个搞中国high tech的faculty,他们想相应招一个也做high tech的中国学生的想法也就不出奇了。


作者: buckeyeTD    时间: 2007-3-25 21:57
以下是引用pqmagicwu在2007-3-24 13:36:00的发言:
thanks a lot. especially the remark about those who transfer in U.S. Cut to the point. I am one of them, going to a school whose MIS research ranked in twenties.

hey sup..congrats on your successful transit. Wherever you go, I am sure you'll do great!


作者: buckeyeTD    时间: 2007-3-25 22:06
以下是引用daxia345在2007-3-24 23:08:00的发言:

呵呵,不错不错,终于写了~

再次恭喜~~

呵呵,从CD受益匪浅,怎敢不涌泉相报。再说了,我今年的申请成功也是多亏了你去年的申请总结,让我自己有了清晰的定位。希望来年的兄弟姐妹们好好努力,你们一定能够品尝到更为丰盛的“大餐”!


作者: buckeyeTD    时间: 2007-3-25 22:22
以下是引用ProfCPA在2007-3-25 10:48:00的发言:
赞!多谢分享!非常宝贵的经验!
你的几个观察我非常同意。关于研究经历我补充一点:
对于国内的申请人以及在香港或者新加坡的申请者,研究经历确实很容易出彩。但是我也看到,对于Finance, Accounting而已,很多没有研究经历的人拿到很top的offer。这当然跟Finance, Accounting愈来愈技术化数理化有关。教授们在选学生的时候,更看重他们的学术潜力。一个好的数理基础(经济学或者数学),确实可以给研究者一个很高的起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经济学背景的申请人比本科纯商科背景的反而更受欢迎。至于有没有研究经历,很多学校倒不怎么看重。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对于申请finance, accounting, marketing(modeling), om等专业,一个好的数学经济学背景是必不可少的。我相信那些拿到top学校offer的本科生(或者直接从国内来的),他们必然有离奇的背景(譬如2届奥赛冠军)和行内人的推荐信。这样的申请者真的不是很多。我在一个campus visit的时候,碰到一个princeton读数学和经济学本科的中国学生。他是finance的申请者。按他的说法是,为了申请到top school,美国的本科生一般需要花1-2个summer跟着教授做研究,来获得教授strong supports。如果仅仅是在课程上表现优异的话,作为instructor的教授,他们写的推荐信往往不会太强。这样的话,拿到top offer的机会会大大减少。


作者: 兜熊    时间: 2007-7-13 23:02
我在Stanford U的GSB网页里怎么没有发现strategy/OT PhD program?只看了7个方向,包括OB,但没有发现Strategy/OT PHD program。 请牛牛赐教! 大谢!
作者: 立雪    时间: 2008-10-10 17:13
same question
I attached the list from stanford gsb, which one should one apply for strategy? ob? but that seems to be very different from strategy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traditional ob. If strategy belongs to ob at stanford, then is this kind of strategy totally different from strategy at harvard?

Another question i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s not a field that you can apply to, right? Thanks!



作者: bob95    时间: 2008-10-25 07:31
Buckeye? Ohio? :-)

作者: qiuhong9nine    时间: 2008-11-21 12:03
Cong!
作者: zlp2008    时间: 2009-1-6 18:04
以下是引用立雪在2008-10-10 17:13:00的发言:
same question
I attached the list from stanford gsb, which one should one apply for strategy? ob? but that seems to be very different from strategy if we are talking about the traditional ob. If strategy belongs to ob at stanford, then is this kind of strategy totally different from strategy at harvard?

Another question i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s not a field that you can apply to, right? Thanks!


 No, you can't apply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Stanford does not have "Strategy" field..


作者: hermione61    时间: 2013-3-24 23:19
mark...............
作者: zxp125    时间: 2013-6-12 01:39
定@!#¥%……&
作者: xiaOt1993    时间: 2014-5-8 21:44
Thx for sharing
作者: 江火    时间: 2014-8-19 10:02
mark 好强大!!! 教授的view果然和学生是不太一样的!!!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