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前先有以下幾點聲明
1. 以下文章為小弟著作權所有, 翻印必究 ,要引述可以但請著名出處以及帳號。
2. 以下文章純為個人觀感,若有得罪人、傷到人,一切都是小弟的責任,但是小弟我有責任卻不知道怎麼負責任,所以一但未來我出書有被我得罪到的皆可獲贈一本。 (但得等到我出書那一天.....)
3. 本文同時發在最大的兩個MBA社群網站:
簡體中文- 追夢網 chasedream.com
繁體中文- 傷心咖啡店 chemy.idv.tw (此為暫時網址,已確定未來會有好用好記的網址)
----------------------
Hi 各位朋友,不少人等我這篇很久了,這篇文章將不會用太有條理的方法寫,因為這趟行程實在累到不行,也沒特別take note,我就照我旅程寫出來。
我上週四晚上離台,在約十點左右抵達香港。 一下去的感覺是.... 真糟,一群看起來跟妳一樣的人卻說著你聽不懂的話,要是說英文我都聽的懂,偏偏一個本國方言就難倒我我可真悶了。 乘搭機場快線到香港站,然後走到中環後坐到銅鑼灣站,我完全感受到了什麼叫做一個"最國際化的華人都市" 因為那街道的髒亂很華人,喧鬧聲也很華人,擁擠也很華人,但是老外的人數多,而對他們來說隨便找人用英語說話幾乎都是能通的 (歸功於香港小學開始就很高的英文時數課程教學)。
我住在銅鑼灣,跟我國高中時代的好朋友住一起,他是因為工作因素所以駐香港。香港房子普遍....極小 非常小 不愧是個寸土寸金的地方。 原本以為台北市住起來就夠窄了,去過香港才知道什麼叫做.....又窄小又貴。
It is not a place for living , but just a place for working and shopping. 難怪香港政府對外觀光用廣告的slogan就是" 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再吃東西" --> since 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except 買&吃!!
對於內地朋友來說,香港的民主,繁榮,極度自由化資本化的經濟體制,拼經濟大於拼政治的觀念等,應該很多都是新鮮且令人嚮往的,但對我這土生土長台灣人來說,自由民主不算新鮮,資本發達也不算新鮮,我只對他們良善的教育體制感到羨慕。還有不可否認的高工資。香港其實也常加班,台灣是世界調查出來工作時數最多的地方,排第一,香港好像也在前十名之列 ( ps..倒數幾名盡是北歐國家 像是挪威芬蘭瑞典丹麥 還有中歐的瑞士) 但相對的香港給予專業經理人的工資是比台灣給的多多了。
老實說 這幾天看下來有些印象與大家分享。 第一是年輕人
香港的女孩子的外表比起內地或是台灣女孩子來說....恩 我得老實說 內地或台灣美女都多多了。
香港的男孩子則是給予我一種穿著都很光鮮的感受,很多年輕男孩子假日都穿著西裝,但可能因為沒機會念太多書or 不愛讀書所以有種裡子浮浮的感覺,我就不確定了。從書局的少與小可以看出台北人相對的愛唸書的多啦,未來有香港朋友來台北visit我一定首站帶到誠品書局給他們看看啥叫做真書局
在香港我可以隨地看到shopping mall,滿地的各種品牌商店,換了一個mall又是同種東西出現一次,各類商店在各鬧區盤據著,但卻連要找家書局都很難找,偶爾有一家page one或是三聯就要偷笑了。 不僅如此,書局的size也較台北市的小太多太多,逛的人....少更多。 至於是我去的時間點不對還是香港人真不愛唸書,我就不敢確定了。 但我敢說的是我常再不同時間點去台北誠品,而站著坐著蹲著在誠品裡頭看書的人比我在香港時多多了。
地鐵=MTR.... 很擁擠 經常性的擁擠,人的腳步pace極快 壓迫感很大
我在那邊都慢慢走,我感覺應該會有挺多人把我當外地人的,因為就我一個慢慢兒地走。 車上位子很小,港人做事很有效率,這應該也是表徵之一,體現了對於空間運用的節省,甚至是過度的有效率。早上搭MTR我可以看到很多人拿著免費的都市日報看
我在週五先行visit HKUST 香港科技大學 我下頭大概簡述一下我對各家學校的感受
校園: 很像台灣的交通大學。各種東西都很新,各科不分大樓這點跟其他學校完全不同。 意思就是說 不會專有一棟"電機大樓" 一棟" 醫學系大樓" 而是各種辦公室以及教室分散各地。 宿舍也很新,算是三家學校中最好的,有獨立衛浴給研究生專用的房 (中大跟港大很多都是共用衛浴的 有的是兩人共用有的是多人共用)。 校園圖書館就像台灣交大的浩然圖書館,很大也很新。
氣氛: 美式 MBA教授也多為美國體系的
女生: 三家裡面undergraduate學生中 女生最少 外表打扮也最樸實的
商學院: 很美式! faculty member不論是教學的或是行政端的都蠻專業。很會對外經營形象,也很懂得在大中華區以及歐美區作行銷。 由於走美式作風所以aggresive, 如果學校可以給你80, 那麼他也會告訴你你會gain 80 or more,不會少說。
Career service: 請的是之前作過獵人頭公司背景的人當officer 專業度夠
入學策略: diversity很重視! 學生背景十分多元化 溝通能力也是基本要素 倒是Gmat其實沒那麼要求 因為個人素質並非Gmat可決定
未來發展: 將以獨立發展為核心,盡可能的獲取校友以及國家的捐款資源資金。 暫時不會再有任何對外partnership program, Kellogg-UST EMBA很可能是短期內最後一個合作的program,因為UST志向是作亞洲的harvard,Harvard是不需要作結盟的。
跟哪些人聊過: 接待我的Calie人十分親切 ,帶我逛了逛校園。由於我是清大的,又經常到交大修課,那種校園感覺其實我挺熟悉就沒特別感覺了。就是...很科技。不過台灣清大交大只有依山,科大卻多了傍水這點可就無人能比了,漂亮,幫校園加分不少。 然後我有跟director Decrey, associate director Chris聊到,也有跟Career service的Louisa聊。 Louisa是個給人有自信並且專業的女性,跟他聊天其實可以蠻清楚一些就業條件的問題,例如自己優點缺點在哪,應該定位在哪塊才適合發展,不愧是獵人頭出身的,有她們那行的專業在。
visit完之後我去了九龍塘的又一城shopping 混了一下午, 因為在等我的香港朋友請我吃飯,大體來說香港東西其實都還蠻好吃的,因為不好吃的店很容易倒! 不過!!香港人不太愛吃辣,鮮少吃到辣口味的食物。 還有 ,Bo飯記得要點有醬的,例如咖哩牛楠。或是有味道的鹹魚雞粒之類的 沒醬的(我點的瑤柱牛肉飯就是沒醬的)底下盡是一堆的白飯 雖有飯香但無鹹味還真是不好吃。
週六日就是到處逛 赤臘角讓我覺得蠻有趣的,一堆鬼佬(香港人說洋人就叫做鬼佬)鬼聲鬼氣的出沒的地方 (這形容詞意思其實是聚集了很多老外的意思) 有很多便宜的東西可以在赤臘角買到,像是剪牌的衣服等,那邊很多西式風味餐(但我沒吃) 全香港到了假日最多老外的地方大概就是赤臘角
週日有去吃了大名鼎鼎的蓮香茶樓
蓮香茶樓真的很棒,相對的便宜實惠份量大之外品質也好,一定要嚐嚐
在上環站E2出口的威靈頓道那邊 務必去一趟嚐個鮮 ,我沒吃到他們的點心覺得很可惜,因為我是晚上去的只剩下叫菜了
我在週一則是先去CUHK 香港中文大學 visit之後趕去 HKU 香港大學
有關CUHK
校園: 很像台灣的清華大學,但是是個放大三四倍的版本,因為中大校園依著山蓋上去真是太大太廣了。 很多樹,校園很綠色,上下要爬很累,又一共有四個聚落分為四個書院,所以學生幾乎都作免費校園公車。 這一切都讓我覺得跟清大太像了。各科有自己的大樓,然後... 比起科大中大的建築物確實是老的多了。(ps港大更老) 宿舍 很多都是共用衛浴的 不過很便宜。 校園圖書館我沒去過 >< 我這次去主要是跟新任program director Michael Figurson聊,也順便跟面試我的Mike Hall一起。
氣氛: 之前有點半中半外,今年起老外當政 會有較多美國式的宣傳與經營 MBA教授英美港的都有,特色是蠻多來自內地或是其他華文地區的教授來開選修課。 這算是中大很大的特色
女生: 三家裡面undergraduate學生中 女生應該是最多的 外表打扮還不錯,但感覺比較不像有錢人家,而港大女孩子真是美女多而且一副有錢人家出身英文頂呱呱的又特多
商學院: 之前有人說沒有固定program director無法貫徹經營理念--這點我要幫CUHK作出澄清 CUHK是三年換一次program director, 所以三年其實是很夠的了。 中大的行政Faculty感覺相對科大的稍微弱些,人數較少些 ! 不過他的undergraduate人數也少些 比起科大,所以 faculty member少一點應該還好。
Career service: 沒碰到人 不熟。 之前有人說中大這方面做不好,但是我因為完全沒時間沒機會去跟Career service director談所以無從比較起,這個要聽聽其他人的說法了。
入學策略: 本屆如我先前所說有很大變化,第一是一對一面試or電話面試,等於是完全拉高溝通能力門檻,不讓人有混水摸魚之可能。另外也把3 yrs working exp列為必備 (真的很特殊背景例如AT 780或是創業家之類的當然可以排外) diversity則依然是必備! Mike Hall說他會夥同另外一個考官飛去歐洲五大都面試人,因為之前較缺乏對歐美的行銷,他們注意到了,而身為新Director的Figurson認為做宣傳這點是一定要的,no matter in Asia or US or Europe。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屆學生會增加歐洲人數,大陸地區則減少很多應該僅十人左右。 ps..學校對國籍其實是不會考量太多,但很重視你能不能在課堂上貢獻。 十年經驗豐富但卻無法溝通貢獻的,學校會建議你去念local的EMBA
未來發展: 完全跟科大相反的策略,這點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point. Figurson跟我說,以往的交換學生約三四個月,學生多數有一種剛開始熟悉環境以及人就得回來的感覺。他也跟我說,對於原本交換學校對方的學生來說,很難在project/case study跟你一組,或是放心思在你身上,因為你是個已經確定三四個月之後玩玩就會走的人。 所以中大的策略是 --再多簽兩個world top25附近的學校作 dual degree partner. 除了目前HEC- paris之外,預計再去簽兩間其他學校(目前未定,不可說不可云不可曰)。 我個人是蠻認同這點的,畢竟亞洲program都小人數也少,選修課勢必比不上外國動輒五六百人的 Top B schools來的多,給現在學生最好的優惠就是能讓他多去其他地方八個月有機會選更多他想要的課,認識更多人。
跟哪些人聊過: 中大如我所說上下山都坐校車所以沒有像科大一樣一路自己走完之後還有Calie陪我走。So...沒啥逛校園,走了一下總之就是每個建築物都古老一些,比較像中式教室 (港大英式 科大美式 真的是蠻有意思) 中午有兩個現任同學一起吃飯,是來自台灣的Vincent以及上海的Billy跟我一起吃飯。(ps. the school pays what a nice free lunch haha) 雖然兩個人都是華人但是英文溝通能力其實都蠻好的,也都有各自特殊的背景。三個男人吃飯時間又不太夠自然是講國語比較快,報了一些台灣的新聞給他們,也交換了一些我過去工作的背景。吃完飯後有走進教室(該堂課是教M&A 老師聽說很棒 但就是因為太棒了所以作業跟reading都很多很多) 稍微看了一下,這屆果然是中國學生偏多,取太多了一些,不過外國學生也很多所以我蠻訝異。有幾位帥哥老外真的很帥,女生看到會瘋狂吧 像是電視電影蹦出來的帥哥。老外多的原因後來我問到,原來是交換來的。Vincent說這次交換來了一共三十七個學生的樣子,多數是外國的,所以課堂也成了香港人說的"鬼聲鬼氣" (外國人多。 科大也蠻鬼氣的因為那邊原本單屆入學人數就較多,所以交換過來約50多人)。
聊天主要就是Mike Figurson以及Mike Hall了。Figurson蠻有理念也答應會貫徹他的理念,會以一個美國人的身分用他知道的美國規矩帶進CUHK的各個方面,Mike Hall則是個完全不像北歐人的北歐人,他的積極程度以及健談讓我感覺像是倫敦人 呵呵。總之Figurson像是產品經理,習慣於比較中肯的說明自己program的弱點跟優點 (ex:之前香港教授當主任所以比較中國化造成行銷宣傳不足,沒有concentration ,收太多溝通能力不足的學生,以及課程FT不與PT混著上所以選修不足等。但他意識到這些後就改,今年intake會多加concentration, 所有選修課也都變成FT PT混上,收生都用一對一面試等,不但可以讓同學選擇自己想上的課也可以增加與PT學生的互動。),Hall則像是sales,會說明白自己這個產品究竟為什麼好 好在哪 他最愛說的就是 " 你不來 沒關係,因為不會造成我的問題。但如果我帶了一個不適合的人進來,像是不會溝通那麼就會產生39個問題,因為大家都會回來撻伐我。所以我不想給自己造成問題。"
中大之後馬上就是趕港大 衝回九龍塘 坐上MTR,直奔金鐘站然後轉40M叮叮大公車跑到校本部,繞了一大圈迷宮般的校園終於找到了Maggie。 Maggie其實本人是前一屆的畢業生,人真的很好很nice,聽到了熟悉的國語(普通話/北京話)真是好開心阿。雖然要我烙英文也行但是還是國語親切。Maggie大致解說了校園的各處,很多英式建築,巨多美女! 請注意我用巨多這個字代表我真的在香港各處尋尋覓覓總算有個地方讓我見著了。 不論是中環 銅鑼灣 尖沙嘴 九龍塘 或是旺角 廟街, 我都一至認定台灣女孩子與中國大陸女孩子比這邊美太多了。 唯有在港大校園,可以在到處見到美女說著流利英語,我個人推測很多都是未來的名門大家閨秀 (港大在70,80年代以及之前都是只有權貴子弟才進的去的貴族學校,直到近二十年才漸漸淡化此特色,但是依然有很多港大人功成名就之後送自己的兒女讀港大undergraduate 我估計校園那爆多的帥哥美女們大概都不出這背景了)。很可惜這次沒時間逛到孫文雕像,這是我們這兒說的中華民國國父,也是大陸那邊說的"革命的先行者"。倒是有看到簡介說他是香港西醫書院(港大前身)醫學系第一屆第一名畢業 (但該屆僅兩人就是了)
港大多數的建築物也跟中大一樣較古老,只是風格走英式,晃阿晃的吃了大快樂燒臘飯就去金鐘那邊跟Chris聊天兼上課一小時了。
跟Chris聊只有十五分鐘時間,所以就挑著重點聊。 有些同學的疑慮我在這邊一併解答了: 1. 大陸內地同學就業問題似乎不夠漂亮: 這很簡單 有什麼學生就有什麼結果。以前一屆來說大陸同學其實回大陸的以及待香港的一半一半,所以並非很多人想像的不容易待下來。只是pay平均值確實是較CU, UST來的低些,追根究底就是生源素質平均還不夠。以往這兩屆港大的中國學生有一個比例都是透過GRK錄取的,沒經過Gmat+Toefl的試煉,這些同學在上一年課程後得到了很不錯的提升,也因為有這些提升所以才有些人能順利在香港就業。但相對,CU跟UST很多學生原本起點就高,透過學習一年多之後提升的加上原本的自然還是更高。 港大在前幾年intake中,內地學生素質的部分確實平均是較弱的,這點沒辦法否認,學校也意識到了這點所以拉高門檻,都收AT夠格的學生。 以往的很多人也許透過學校的努力拿到internship之後,卻無法達到企業的期望而無法得到正職。 這點跟我在CU那邊聽到的完全相同,因為CU前兩屆也碰到類似現象-->因為企業要不要你始終取決於你的能力,熱誠,責任感等各方面綜合素質,跟你是哪間學校是無關的。學校只是幫你爭取到讓企業認識你的機會,就好像追女生一樣,學校是媒婆,追不追的到得靠你自己。 BTW,我在課堂中上課覺得幾位外國學生的水平都挺不錯的,上課也都會發言互動,在HKU幾個外國學生的blog對於HKU MBA program都是蠻贊許的。
Chris還有說,以上海而言港大由於在那邊有復旦合作而有許多network,對於想在大中華區作"行銷"類職務,想locate在上海的人來說,港大甚至比UST或CU都還有優勢。相對於locate在香港的話,或是針對香港本地金融的話,港大MBA由於FT歷史較短自然是較弱。但他這邊已經加緊與企業聯繫,也有數家大型企業已經表示有興趣讓學生作internship來試試。這些都是好的開始。
香港三間學校由於MBA人數都少,不太可能像美國Top 10 B school一樣由校方定下時間邀請讓recruitor讓他們單到自己家去作招慕,所以港大採取的還是幫學生一對一諮詢直接往學生想要的公司&職缺去作inquiry的方式。 ( CU , UST也都一樣,偶爾也會有整個商學院主辦的recruting event但是就是很多undergraduate或是其他master會一起來搶 哈哈 )
我上的課是corporate governence,教授就是Chris了。 他是個很認真的教授,上課除了拿Harvard business review作case study教材之外也融合香港當地剛巧發生的九廣鐵路主管下台事件作為上課題材之一。 外國學生多半都蠻愛發言的,中國學生靜的比較多,但也有三四位是比較經常發言願意表達意見的。 其實這很可惜,MBA上課確實就是要熱絡的討論,一小時課堂隻後趕回去上飛機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中國以及台灣的學生都應該多練習"思考的技術 (by 大前研一") 去練習"如何產生想法" 以及"把這些想法說出來"
大家一起加油練習如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吧
Well..這篇我花了三天分別寫完 很多記憶也可能都亂了 之後再補吧
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要參與討論也行。 好累 大半夜了 我睡去。
(照片還沒整理 隨後補上)
赞!
拜读完了,辛苦了 。
欣赏楼主这种叙述风格。看完你的观感,很受启发
LZ 快決定去哪各學校吧! 相信CD上很多同學, 而不是學校admission director, 都要爭取你做同學,
哈哈! 我先鼓吹吧! 快來同我坐伴吧!
可不能因為美女多就選那各學校阿 !! 哈哈我也确是一直很有兴趣的看着楼主的选校路程,感觉楼主是个marketing高手或者很有marketing的潜力,能够把选校操作的如此真的不简单,也可以说楼主是“相当的能忽悠”。
我去年年底也参观过hkust和cuhk,从校园看hkust是一种我自己没见过的学校类型,是不是美式倒真不知道;而cuhk风格更象我们熟悉的大陆学校,特别去过广州的中大、华工的在cuhk就很亲切。但参观只是走马观花,能真正看到的东西相对自己以前做的学校research来说占的比例不多。感觉香港的这几个mba program在质上没有差别,关键在目前自己的职业中缺乏的是什么而相对哪个学校的特点比较适合。而且我一直认为选学校也讲求“缘分”(因为所谓数据给的支持力度并不大),会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在支配你,而选校的过程就是你找证据去证明那种感觉,说服自己的过程。而入学后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学校只是帮你锦上添花。
楼主在去香港前就已经有倾向性了吧,找到自己想要的证明了么,呵呵......
lz不是一早就要去港大的吗,我记得是这样
满篇的繁体看起来还真是眼晕,嗬嗬
非常感谢LZ能够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另外能不能请LZ介绍一下CUHK与HEC的合作项目?听说HEC在市场方向是非常强的,市场是我的未来发展的目标领域。在科大同样有与HEC交换学生的项目,但是与交换相比,CUHK与HEC的合作特色在哪些方面呢?同时如果中大在读的学长能介绍一下情况我也将不胜感激。
十分同意十二楼的看法。
选学校也看“缘分”。
好奇lz最终的选择。
不知道大家对---'去練習"如何產生想法" 以及"把這些想法說出來"
大家一起加油練習如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吧 '有什么高招呢?
HEC -paris可以看businessweek上面的校友評論 介紹 我就不多做解釋了 總之特色就是很國際化 學生國籍多 強在行銷+國際行銷(你們那邊叫做"市場"或是"營銷") 然後在歐洲當地影響力極強,尤其再法國被認定為第一(INSEAD法國人當作美國學校看) 弱就弱在歐洲之外影響力差 而因為強在國際行銷 學生畢業後多數被歐洲大型企業recruit, 例如LVMH集團, Loreal集團等 從事的也多為MKT相關例如branding management, product manage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以及其他general management範疇 樓上問到CUHK+HEC有何不同之處 一在於有學位 多張法國學歷有些人覺得很漂亮(但得多花台幣一百多萬 也就是人民幣三十萬上下) 二在於時間也是較長的八個月而非一般交換的三四個月,所以可以有更多時間選修更多課程以及認識班上的同學,還有體會當地的風光與風土名情。 之前我在版上(忘了是北美版還是亞洲版)有篇文章提到到國外念MBA一個好處也是一個重點,那就是...是在當地體會文化底蘊以及資本市場的運作模式,當然也有風土名情,也讓自己眼界開一開,知道外國人怎麼"過生活",知道怎麼賺錢之外也"懂得花錢",中國人常常只懂得忙阿累啊存一堆卻失去了生活品質,這樣人生有什麼意義。 讓我意料外的是我上回的論點被挺多人嗤之以鼻的 哈哈哈 內地不少學生都說出國唸MBA絕非為了體驗文化而是為了將來發展居絕大多數。也有很多就是以進IB/SC為職志其他方向就失去念MBA意義的論點。 (看來兩岸對於金錢觀念確實因為家庭背景而有所不同 對於很多內地學生來說出國那筆錢實在是太巨額了 而且多數是自己負擔 而台灣則是多數父母親都存了一筆錢讓小孩子能順利出國求學 像我這種八成學費生活費要靠自己出的人 是少數份子) 說到這點我就多發表一點好了,若有得罪人請見諒。我認為.... 藉MBA提升自己的career prospect自然是第一重要,但也許我比較老八股一點,我還是覺得很多內地學生對於ROI factor考慮的有一點"過頭 "了些,數字錙珠計較的多,而忽略fit in因素。 就以marketing來說好了,雖然一開始錢少,但由於在華語文市場的文化,語言都是我們熟悉的,(體)配合西方社會教授給我們的工具(用)之後就是體用都有了,這可能是中國學生回國就業最能leverage優勢的一個專業。 但這些點常容易被忽略,因為大家都太看直接的數字feedback,可能比較會容易忽略數字背後隱藏的很多東西。 當然以上也可能是我的偏見,因為我實際認識的內地學生也少,只是在這邊各個版上晃了兩年看了數千篇文章的感受而已。 我個人最不喜歡看到的說法就是前頭一句 "進IB/SC每天工作十三十四個小時的日子我不想過" 後面就跟一句 " 什麼你說你念MBA不想燃燒生命賺大錢? 那你唸啥MBA" 我倒是想問問 為啥MBA念完就一定得拼死拼活的擠進年薪100K USD的IB/SC工作每天做的沒日沒夜的才算有出息呢?
十分同意十二楼的看法。
选学校也看“缘分”。
好奇lz最终的选择。
anyway, 不管樓主去哪個學校, 我希望咱06三個學校的學生將來能形成一個緊密的networking/connections
彼此互相幫助, 交流信息! 說真的在CD上看長江同學們的bonding spirit實在讓人羨慕呢!
嘿嘿,同意
btw.别一大段啊,分个段吧,眼睛快看瞎了
我倒是想問問 為啥MBA念完就一定得拼死拼活的擠進年薪100K USD的IB/SC工作每天做的沒日沒夜的才算有出息呢?
这句话支持。
多谢分享!
赞一个,分析好,很中肯的,从finance讲,HKUST应该在课程和就业上强过中大和港大,不知楼主是否同意?
诚品书店,安逸。
顶~~~
我最後的選擇阿 就CUMBA了
原因嘛.... 其實也是緣分。中大在我丟出申請後,原本考慮都沒考慮了,因為之前看了不少老外上網批評近兩年program quality下降的消息,(有在看我文章的人應該知道我之前轉貼了一篇文章)主因包括faculty不好不善行銷以及推薦自己的學生,學生diversity不足(中國學生過多)、學生溝通能力太差,又收沒工作經驗的學生把program當作 BBA的延伸等 種種資訊讓我實在蠻難去選擇他的。
但為什麼我說緣分就是因為我跟interview的Mike Hall聊的很開心交談甚歡,因為開心所以讓我繼續想了解事情背後的原委以及學校因應知道。他告訴我的一些學校資訊讓我對這家學校信心多了很多 ,也認同學校是個有過能改懂得自己反省的組織。再加上跟program director Michal Figurson在上次聊過後當面確認一些東西,我就覺得這個program今年quality應該會挺好的。 換了Director之後的幾個政策都不錯 ,包含 FT/PT合修選修課 (這點是學UST的!), 一對一面試長達一小時的面試 (以往是兩個人面試五個 根本感覺不出個人溝通能力也很難挑出學生好壞),學校也飛去歐洲五大城市做宣傳並且當面面試學生, 降低大陸學生比例到四分之一以下(壞效應就是今年CD這邊CU的討論少的很,因為校方對於中國學生溝通能力發面嚴格審查,確保進來的都是應與溝通無礙的學生,所以今年中國學生人數應該就少些了),還有續簽dual degree partner ( in progress啦,學校有繼續跟其他學校洽談中,我希望我能享受的到,不然那五個HEC的position我還怕我年資不夠會被HEC拒咧)。 BTW... Figurson那句話我覺得蠻中肯的,他說 CUMBA一直都是中國人在run的,所以依照中國人的習慣,我們有很多事情能作、卻沒有說,西方學校的習慣是作多少就說多少話說在前頭。對我來說,我覺得中大裡面有的一些看不見的力量是很大的。 像是Mentorship program 如果你能力不足,自然mentor也不會看的起你。但要是你是一塊料,那些作CEO, MD的mentor要賞你一個位子也是輕鬆簡單,CUMBA這方面的資源是很足夠的,但要看自己是塊什麼料,能不能去leverage。我相信自己應該是塊料。
得放棄HKU以及UST都蠻悶的... UST今年六十人中一樣有著約三分之一的中國大陸學生 三分之一的港台印學生 以及三分之一上述地區以外的學生 而HKU學生的profile裡面平均Gmat也是很高的,都是繼續往上爬升的program.
我大概不會進外資圈子走finance了,UST這方面是最強的,無庸置疑。全亞洲大概沒有學校可以跟UST比外資金融業的placement。如果要走這條路作career switch (分兩個面向看 一是industry二是function 對我來說則是both,難度過高,我興趣也缺缺)我肯定選UST, 但由於我進金融業的機率不大所以享受不到。 那就選跟local結合度最高的CU吧。
HKU如我所說的潛力絕對很大,再五年把哥大-LBS-HKU-復旦這個最具體化的alliance一一run起來外加EMBA program 的話勢力就猛了。可惜的就是現在還太年輕,而且沒有dual degree program。
Dual degree是另一個對我個人來說是蠻重要的因素,主要是因為我始終希望能有比較長一段時間待在國外,學的看的玩的都比較多。(我知道內地學生倒是沒差這一點,因為成本多了三萬歐元左右。 不過我寧願欠債也想出去一趟體驗一下啦)
歐洲其實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我之前在英國一個多月就覺得日子很舒服,(當然啦 天天花錢看戲看表演怎不舒服 貴死了><) 那種文化對enrigh 自己的思考模式是有很多看不見的好處的。而我一直自認自己是在business devlopment+ marketing的一塊料,文化的薰陶對於這個位子來說,很重要。
去香港前都說台灣欠文化素養,去一趟之後覺得台灣不欠阿,反而可以再加強,然後多多行銷,成為這小島的優勢。我未來方向不論在哪個產業大概function都是business development/marketing 再長大一點自然可以作strategy planning/ 公司內部的consulting 老實說我覺得這些東西都需要文化刺激的,給我這粗人多點文化。去HEC這個option的話就實現我玩到東西、體驗到文化也省到錢的目的(中大+HEC 合計兩百萬NTD以內,以這成本來說我可以學到的東西對我來說很值得了。
人不能改變世界--沒有top10會收我這Gmat640的小人物嘛,這是Top schools的原則--就只好改變自己嚕 )。
進去CU之後我也會平衡自己用功- social life (據了解多數內地學生都有過度愛唸書的現象,這在MBA program來說並不是好事,請大家多多注意這點。 因為好的job offer常常跟分數沒啥關係)
爭取dual degree的位子成績不能太差,但是extracurricular的生活是一定要過的。
有去法國的朋友嗎? 期待跟你們法國再相見摟
先顶一下!!!
有幸今天一上来就看到了MODERN兄的最后陈述。赞同MODERN的看法,选学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这也就是一种缘分吧,还有,没有理性的消费者,有时感觉也很重要哦,呵呵!
无论哪个学校,大家都是好朋友,呵呵!
谢谢
非常高兴能和mordern兄成为同学.
虽然促成选择的原因大不相同,但是得出了同样的答案.
支持一下!!
最近忙于一些琐事,今天来CD看到你的帖子,可以说是我今天感到最开心的事情了!我选择CU的理由就不用多说了吧?CU的帖子里说了很多废话,估计大家都看烦了。最后,很高兴跟你成为同学!!
BTW,desta也是06intake的吗?来自大陆吗?
最近忙于一些琐事,今天来CD看到你的帖子,可以说是我今天感到最开心的事情了!我选择CU的理由就不用多说了吧?CU的帖子里说了很多废话,估计大家都看烦了。最后,很高兴跟你成为同学!!
BTW,desta也是06intake的吗?来自大陆吗?
To jenking & Modern,
以後咱們來辦CU & UST的聯誼活動喔.....
我收到科大通知的时候已经交了CUHK的第一笔DEPOSIT。自从1月份面试后,科大一直没有给我结果。写信去询问也只是说仍在REVIEW。同期面试的早就陆续地拿到了通知,是“死"是"活"也究竟给个说法,悬在半空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估计是在waitinglist里头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估计是正确的)。不过小女子心里头对科大也就稍有些“怨气”。
嗬嗬,当然这第一笔钱和这些“怨气“还不足以让我作出这个选择。中大相对平和务实的氛围可能更适合我一些(从面试我的两所学校的负责人身上我体会到了),再者,即使科大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在投行可能更有优势(从外部的媒介得到的印象),但是我却无意向投行发展。在上次的深圳聚会中与学哥学姐的交谈中,也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看法。这两所学校的区别其实并不大,进行选择完全不用患得患失(考gmat五个选项都比较了)。ps:发现中大的学姐基本上都是plmm,我实在是有些自惭形秽。
用化学来比喻,我们进入商学院学习好比两种物质进行某种化学反应(假设不可逆转),我们比较两个学校就象比较分别反应后形成新的物质的优劣或者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实际的状况是,有的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有的则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另外温度湿度和催化剂的强度都对其有影响。所以除非两所商学院有很大的区别,否则可以对自己的反应有影响的条件多多关注。
最近忙于一些琐事,今天来CD看到你的帖子,可以说是我今天感到最开心的事情了!我选择CU的理由就不用多说了吧?CU的帖子里说了很多废话,估计大家都看烦了。最后,很高兴跟你成为同学!!
BTW,desta也是06intake的吗?来自大陆吗?
是地,俺来自大陆。俺在深圳。
Hi Jenking and Desta, it's my pleasure to be your classmate.
and Yes AXCX, but not only UST and CU, We should also invite HKU MBA people to join. (The fact is, in the previous intake, they a;ready have several informal meetings and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China & HK business schools should not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at this stage, but learn from US Bschools, and beat them in the future
Hi Jeremy2000, did you see me last time? I cannot tell which one was you but we can chat more on Skype or MSN.
It's so weird that among 2006 intake, only 3 of us are on this forum..... ><
Hi Jenking and Desta, it's my pleasure to be your classmate.
and Yes AXCX, but not only UST and CU, We should also invite HKU MBA people to join. (The fact is, in the previous intake, they a;ready have several informal meetings and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China & HK business schools should not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at this stage, but learn from US Bschools, and beat them in the future
Hi Jeremy2000, did you see me last time? I cannot tell which one was you but we can chat more on Skype or MSN.
It's so weird that among 2006 intake, only 3 of us are on this forum..... ><
I think I saw you last time in our class. Here is my msn jiangbobo2000@msn.com .
Thanks!
my msn jenkingshao(A) hotmail.com.
Jenking老兄很久沒在MSN上看到你啦! 忙嗎?
的确比较忙,你呢?尘埃落定了吗?
是啊 这个可以商榷,HK其实还算干净的。
佩服楼主的研究精神。
这个我很同意,在看过北美很多的China Town 后。
This is a great article. Yes, Chinese students are too quiet, hence should find ways to speak out their minds. What is the reason: lack of confidence in your language ability or lack of ideas in mind?
Actually I find when i have comments in class, I just cannot speak out.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reason, and lack of confidence contributes more.
我收到科大通知的时候已经交了CUHK的第一笔DEPOSIT。自从1月份面试后,科大一直没有给我结果。写信去询问也只是说仍在REVIEW。同期面试的早就陆续地拿到了通知,是“死"是"活"也究竟给个说法,悬在半空的感觉实在不好受。估计是在waitinglist里头了(后来的事实证明估计是正确的)。不过小女子心里头对科大也就稍有些“怨气”。
嗬嗬,当然这第一笔钱和这些“怨气“还不足以让我作出这个选择。中大相对平和务实的氛围可能更适合我一些(从面试我的两所学校的负责人身上我体会到了),再者,即使科大在金融领域尤其是在投行可能更有优势(从外部的媒介得到的印象),但是我却无意向投行发展。在上次的深圳聚会中与学哥学姐的交谈中,也了解到他们的一些看法。这两所学校的区别其实并不大,进行选择完全不用患得患失(考gmat五个选项都比较了)。ps:发现中大的学姐基本上都是plmm,我实在是有些自惭形秽。
用化学来比喻,我们进入商学院学习好比两种物质进行某种化学反应(假设不可逆转),我们比较两个学校就象比较分别反应后形成新的物质的优劣或者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实际的状况是,有的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有的则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另外温度湿度和催化剂的强度都对其有影响。所以除非两所商学院有很大的区别,否则可以对自己的反应有影响的条件多多关注。
这段文字对我本人有很大的启发!
好文!!!!
挖 我這老文 被挖出來了
剛才發現@@
学校有好坏
不是代表这个项目的好坏 大家要擦亮眼睛...
其实大多都是商业化了而已, 董事出钱也讲究回报的嘛, 我们一个老师天天推荐弗吉尼亚,还不是自己是股东而已...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