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浅谈计量方法在GMAT CR中的思维体现 [打印本页]

作者: zenger    时间: 2005-12-22 06:59
标题: 浅谈计量方法在GMAT CR中的思维体现

看到很多网友过分迷信GWD的逻辑,我也简单谈谈我对GMAT CR的一点思考,供有一定数学底子或学过计量经济/数量统计等课程的G友参考。


GMAT CR和GMAT MATHS类似,也可以看成两类:一类是可以求值的,一类是不需/不可求值的。用econometrics的角度,就是一类是在有效性范围内对参数进行讨论,另一类是在确定有效性的角度对u进行讨论。


第一类:有效性范围内的参数讨论。
建立简单模型(如线性模型explicit linear equation form)后,对参数的讨论。f(x)=b1X+b0,在确认/假设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情况下,对b1,b0的值进行讨论,包括对b1,b0的正负性进行讨论。通常这种题目,是可以用初等代数式表达的,一般用不等式就可以(几乎严格地)推导出来。
这类题目是广大考生认为简单或无争议的;


第二类:对模型的有效性本身进行讨论。
严格意义上,我们的简单线性模型的函数表达式应该是:f(x)=b1X+b0+u,看到u项,很多有基础的G友应该想起点什么了吧。我们要确定我们的假设模型是否有效,要用数据来测试模型(确定参数后),并将u值的分布,通过方差等方式来进行考核,根据u值的情况,确定函数模型是否有效,如果有问题,就要进行修模。如果我们把u项的现实意义重新思考一下,我们就发现它在逻辑中的重要性了。通常我们修模无非是几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有:新增变量(它因),自相关(独立变量/无关性),时间序列(也是自相关的一种)。。。


举个简单例子(具体内容可能有偏差,记的不太清楚,但思路应该是对的):经常有网友问我关于“1930年前后的hotel地毯的品质”的逻辑题。其实用上面第二类的思路来看,该题就很简单了。提干指出了事实:30年前的hotel的地毯品质比30年后的hotel的地毯品质好,作者推断(假设建模):30年前的工匠手艺比30年后的工匠手艺高。问如何weaken。习惯计量经济的同学,会很清楚本题其实是要考虑影响该模型有效性的因素(也就是对u进行讨论)。
我们很自然的想到1)增加变量(它因);2)时间序列(自相关),3)独立变量,几个基本思路。阐述如下:
1)增加变量——如果有其它原因影响,造成提干的事实,比如“30年打仗了”,当然,指出其它变量时,也必须说清它因的作用(好衡量它因是否有效);
2)时间序列(自相关)——其实也就是把时间本身当成它因。比如“‘老’酒店的地毯质量自然好,因为质量不好的酒店成不了‘老’酒店”;
3)无关性——工匠手艺和地毯品质本身无关。这在本题应该是不能成立的。
因此,我们很自然想到了1,2的方法来weaken作者论断,在选项中马上发现有直接指向2)的选项——所谓正确选项“向我们招手说:来来来”(FF口头禅)的感觉自然出现了。


很多G友在遇到第二类问题时,还停留在思考b1,b0的正负性或值的大小(如b1是否大于1)的状态,自然对此类题目感觉有争议或难度或“只能凭感觉而已”。


发此贴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唤醒有计量经济/数量统计的G友的一个简便的数学科学思考方法,并不想给没有此类基础或能够熟练使用逻辑概念的G友增加思考难度。如果没有此类基础的,还是可以通过FF的逻辑简论来提高CR的思维能力和状况的。如果短期要考,有没有说述基础的G友,还是用自己的习惯找合适的“感觉”吧,不要过于强调逻辑的严谨性了。以后有兴趣再加强这方面。


有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的G友,也可以找些题目来,我们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探讨CR的解答,分享给更多网友。


作者: yangxiaogang    时间: 2005-12-22 07:09

太高深了,看不懂


作者: zenger    时间: 2005-12-22 07:19

想读金融的,恐怕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吧。


作者: pumpkin    时间: 2005-12-22 08:42
牛的!
作者: 入画    时间: 2005-12-22 18:47

刚学了计量,对LZ  FPF


传说中的违背经典假设吧


其实这些思路也体现在argument上,真是好用,所谓一通百通。


作者: zenger    时间: 2005-12-23 00:26
以下是引用入画在2005-12-22 18:47:00的发言:

刚学了计量,对LZ  FPF


传说中的违背经典假设吧


其实这些思路也体现在argument上,真是好用,所谓一通百通。


能得到惜贴如金的入画的评价,真是难得。


作者: 入画    时间: 2005-12-29 23:52
以下是引用zenger在2005-12-23 0:26:00的发言:


能得到惜贴如金的入画的评价,真是难得


   zenger, 咱俩注册的时间不一样,你说有可比性吗,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23:53:31编辑过]

作者: ShangGMAT    时间: 2007-2-25 09:35
实在很强!!!  很有道理的说...
可惜 刚刚学完计量经济学就忘得差不多了~~

作者: zijing4546    时间: 2007-2-25 09:51
没学过计量,好深奥的样子啊,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自然的想到增加变量(它因);2)时间序列(自相关),3)独立变量
作者: ssl507    时间: 2007-6-13 20:21
楼主说的很好,我也是按这个思维,不过你把他写出来了,实才强!!
作者: julianfl    时间: 2007-6-13 21:24

不错:)


作者: evelynwang    时间: 2007-8-10 22:12

不错,学以致用,顶!!


作者: rationalusa    时间: 2007-8-11 18:28
 LZ,实在是分析的有道理!
作者: arielcici    时间: 2007-10-5 14:03

PF的五体投地啊!


作者: 雅兰翡翠    时间: 2007-11-6 18:11

好象蛮有道理,不过还是不会用这个方法


作者: clairetong    时间: 2008-3-26 17:33

好帖,顶一个~

楼主分析得真是简洁啊,很明了


作者: pharmacystar    时间: 2008-3-26 18:56

我狂顶

太同意了

比lawyer还lawyer

从事物本原分析问题


作者: pharmacystar    时间: 2008-3-26 19:06

楼主,我突然想到一点

你说的这种方法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上面

就是我们准确的提炼出原文的逻辑链

很多时候题目的逻辑链一环套一环,我们需要把逻辑链的两端找出来

而不能直接在conclusion上面直接运用模型法

你同意吗


作者: labellor    时间: 2009-4-5 11:08

所以u是误差项吗?


作者: mvlen    时间: 2009-7-5 01:13

好贴。。!!!


作者: wh466628913    时间: 2009-7-6 22:55

作者: gardenie    时间: 2009-7-14 23:27
果然~~谢谢楼主!!
作者: Gambler    时间: 2009-7-31 16:56
太强了!PFPF!!!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作者: hujy808    时间: 2009-11-1 22:52
真高深啊
作者: diegoforever    时间: 2010-4-7 21:04
计量学的不好   请问这种方法适合所有逻辑题吗?
作者: cherryhz    时间: 2010-4-24 09:59
楼主牛啊!~有种顿悟的感觉!!!~
用计量模型的思路来看CR,一下子清晰了好多的~
作者: fangzhenzhen    时间: 2010-5-6 22:52
太高深啦,看不懂...佩服!
作者: 417362919    时间: 2010-6-21 22:12
没有学过计量,但是略微知道一点点,比如什么因子分析等等。所以你的文章,我也只懂了一点点。哎,但是我觉得你的思维能联系起来,就证明你逻辑不错哟
作者: alice1104    时间: 2010-9-17 23:42
我就是学计量经济的,lz能总结的这么透彻,简直就是人肉eviews了。。。
作者: mydream888    时间: 2010-10-8 01:15
楼主可以举一个具体例子来分析一下吗?
作者: wangx1102    时间: 2010-10-14 10:06
确实简单了好多~感谢
作者: summer0802    时间: 2010-10-22 16:24
神贴···
作者: magic88718    时间: 2010-10-27 10:02
厉害!绝了!
作者: milkivy    时间: 2010-11-16 16:48
非常好的思路~~会试着用起来~
作者: tinnashen    时间: 2011-3-27 18:21
呼唤逻辑NN现身 举例说明这种作逻辑的方法
作者: wulanjie123    时间: 2011-6-22 12:53
用处不大。。。。。。。。。。。。。。。。
作者: 墨阳子规    时间: 2011-7-25 17:44
楼主说得真好!一直觉得逻辑不同题型的错误方法很难记住,这下终于可以一通百通了!
作者: littleyya    时间: 2012-3-28 23:13
有道理!
作者: 泾渭不凡    时间: 2012-3-31 08:07
哈哈哈~~~~计量!~~~好熟悉之感~~~~~~~感激前辈呦~~~~~~~~~~~~~~~
作者: qingmenger    时间: 2012-4-14 21:29
有点儿为那啥啥强说啥的感觉~~~
作者: yifeijing    时间: 2012-5-9 23:04
在学计量中,看到楼主帖子的名称就进来看看,顿时觉得震撼到了,一通百通,楼主厉害
作者: hscryzer    时间: 2012-7-2 00:29
我想问一下如果是假设或者归纳型题目是否也能纳入这个思考模式中来?
作者: TC圈圈    时间: 2013-4-1 23:37
茅塞顿开
作者: bejamin1111    时间: 2013-6-3 00:20
貌似很高端!才疏学浅我
作者: garyliu    时间: 2013-8-18 14:26
我也是学计量的,但竟然从来没有意识到学以致用。
看见此帖,对zenger无比佩服。
感谢你的分享。
作者: JONI_JINGYI    时间: 2014-1-9 21:53
zenger 发表于 2005-12-22 06:59
看到很多网友过分迷信GWD的逻辑,我也简单谈谈我对GMAT CR的一点思考,供有一定数学底子或学过计量经济/数 ...

谢谢楼主神一般的分享!!!
作者: adaxie1012    时间: 2014-5-27 11:36
文科生给跪了!!!!
作者: AutumnB    时间: 2014-12-26 20:37
看了楼主觉得很受启发啊! 计量经济学的逻辑思维真是太棒了
作者: 甜甜酱    时间: 2016-3-8 23:34
很厉害,能把计量和逻辑题结合起来讲这么透彻,很佩服!看完很有启发~
作者: acc123    时间: 2016-5-22 23:24
做逻辑够楼主感受一样,可以联系计量的很多东西。
1. 使用regression来归因就会遭遇遗漏变量的问题。举个栗子,比较两种滑雪器具的事故率(因变量),自变量首先是两种器具分类变量。但是还不够,必须至少控制两者器具的使用范围,甚至还需要控制时间;再举个栗子,如何衡量员工的工作能力(此时可当作因变量),自变量除了包括计件工作耗时外,还应该包括工作难易程度。换种理解方式,因为工作能力是一个不可观察的变量(latent variable), 工作耗时的variation 并不能完全cover工作能力的variation。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成存在困难的工作被分配给工作能力强的人,所谓的self-selection biass,所以需要控制工作难易程度。
医学中的inference 常常会面临right censoring issue, survival bias,这种在GMAT也会遇上。

作者: Fya~    时间: 2017-12-17 18:07
zenger 发表于 2005-12-22 06:59
看到很多网友过分迷信GWD的逻辑,我也简单谈谈我对GMAT CR的一点思考,供有一定数学底子或学过计量经济/数 ...

Mark一下!               
作者: JohnY6    时间: 2020-9-6 22:23
其实我一直都用的因果推断的角度去做逻辑 发现还蛮有效的
作者: kellydai    时间: 2022-3-31 09:56
so cool
作者: Alex1233    时间: 2022-9-20 17:33
感谢分享!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