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虚”“实”之辩 [打印本页]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4 15:34
标题: “虚”“实”之辩
如今research postgraduate的申请竞争日趋激烈,本已打定主意直接读个taughtmaster就业了事,但发现hkustgz的新项目机制有趣,就随手投了,没想到竟获得offer,与版中的各类欧美top校相比实在相形见绌,但仍叫我颇感欣喜。
但读博与否将导向两个截然不同的路径,每日纠结焦虑,想来问题之核心便是两个“虚”与“实”。
1. 读博与否的方面:学界之“虚”与业界之“实”。
业界之“实”,“实”在路径之明确。我已在一深合兴趣的岗位实习半年,老板重复十几遍要我一直在这里干下去保证留用,他与我配合默契三观融洽,实是业界不可多得之上司。且公司名气在业界颇高,薪水亦颇丰,三五年后收入不亚于清北长欧之AP,往后则或更高。只是工作实属繁忙,仅实习便每日需干到十点左右,周末也常有任务,实无自我之闲暇,既没空读闲书自我修炼,也无暇与亲友畅游。想着就此活下去,虽薪酬颇高,但恐操劳间一晃白头,人生无趣。
学界之“虚”,“虚”在未知的广阔空间。我对学习各类知识很感兴趣,也愿意专心钻研学问,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读博或许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一切我感兴趣的问题,花四五年时间去广泛吸取大量知识,并将其内化,在我看来是很有意义的。但又觉纯粹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商科的学术研究未免过于脱离实践了。有点过度地讲,即便世上无FF Model或BSM Model,金融市场照样会有序运转,社会也不会糟糕几分。而一篇顶刊paper可能要花费青年学者几年青春,但其中很多文章的引用都不及10,更遑论其余刊物了。想到我如果投入一生去钻研一个对世界毫无价值的方向,又颇感失落了。我去看了一些港校PhD的JMP,其中不少让我不禁去想“真的有人在意这个问题吗?”,或许只是为拿教职,而拿了教职后又会换一个方向发文以拿tenure。可即便是tenure大多也赚得不如业界多,艰难程度则更高。是为了社会地位或名气吗?可大多有社会地位的学者不都是在研究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问题吗,比如林毅夫。
又在想是否可以虚实结合,即读博但毕业后去业界,似乎是最符合我兴趣的选择,但当前业界还是少有适合博士的岗位,不知五六年后会是如何?现在看来学历通货膨胀的趋势愈发明确了。
2. 研究方向的方面:定性之“虚”与定量之“实”
我所说的定量是指偏Quant的研究,如这几年兴起的各类将ML,AI等技术应用在研究中的方向,抑或是数量理论研究;定性则指其反面,并非指毫无数据支撑的研究。
想与诸位讨论做定量或定性研究的发展路径,但无孰优孰劣之意,希望能够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定量的发展绝对是历史潮流,从早期将数学引入经济学研究,再到后来的统计学方法,以至如今的计算机技术,经济学/商科研究的方法在不断精进,尤其是如今如火如荼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不少都发在了顶刊。但似乎部分研究过度地将重点放到了模型或算法上,但于经济学/商科的理论本身并无什么提升。从历史经验看,比如过去的许多统计学方法,当时确是时代之前沿,而如今只需要一行代码便可完成。那么如果现在选择较为Quant的研究方向,未来是否有学术前景呢?当然,现在看来Quant还是非常实用的,若不留在学界,未来去业界的机会定是最多的,不论大厂还是金融机构都有需求。但又在思考,Quant是否具有局限性,即很容易被别人当作纯技术型人才,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而得不到进步。
定性研究则更多注重事物的运行逻辑,多少有些形而上的意味,但若非十足功力却又容易落入空谈。理论研究自不必说,即便是实证研究,很多人也说会“讲故事”比“Regression Monkey”更重要。我其实很喜欢串联事物间逻辑联系的研究,其中抽丝剥茧很有意思,但又担心专注于这方面最终“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反倒不如Quant有一门扎扎实实的手艺。
由于ustgz学校较新,老师不多,若做定量方向则选Fintech系,其中老师多是数学,统计学或是计算机背景,无一做传统金融的,理论上可选香港校区的Faculty做Co-supervisor,但想来还是谁出钱就听谁的了,整体更偏CS在金融的应用。若做定性方向则选IPE(Innovation, Policy, and Entrepreneurship),有老师做和金融相关的内容,但也无金融背景的老师,整体更偏政策。
以上便是我近日的所思所想,若有同样困惑的朋友或已有经验的前辈,望可以共同讨论、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作者: C-137的51Hz 时间: 2021-12-4 16:32
帮顶,我觉得或许这篇podcast里提到的部分信息或许可以给lz更多的灵感:https://www.ximalaya.com/sound/475690859
作者: d.jiao 时间: 2021-12-4 16:58
看一下!
作者: CD用户1109574 时间: 2021-12-4 18:05
比较感兴趣楼主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有这么好的待遇 已经超过年薪百万了 难道是金融券商?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5 00:12
感谢,我去听一听!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5 00:14
是的,在券商研究所,这两年券商的薪资都很高,投行最顶级的组甚至第一年都可百万,不过大多还是拿命换钱了
作者: zzmypster 时间: 2021-12-5 09:25
1某种意义上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在商科学术界,每一行都有不少跟业界联系很紧密,很“实”的topic可以发的。
2定量里头,其实还是用causal inference“讲故事”的套路最多。现在对故事完整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无脑跑回归就可以的了。具体到你这两个选择,fintech太新了,不过有可能可以做的比较接近正统商科的研究。ipe这个跨界有点意思,感觉不确定性会大一些。
作者: 沉默的山羊 时间: 2021-12-5 09:49
楼主是不是二分得稍微过了。
1. 学术圈有自己的圈子,Publication game是留在学术界的规则,本质上和在企业攒绩效并无区别。作为一个曾经的互联网人,我自我感觉做了很多项目最后也并无落地,遑论转化实际价值。你要的是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为什么一定要讨论“业界与学界,有用与无用”之学。能做成有利于实际商业转化的顶级研究当然最好不过,不行的话去承担横向课题,为企业问题提供实际解决方案难道不是“实”吗?只是这种“实”比较难以帮你发什么好文章而已。做大学商科教授也需要面向教学,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过程是完完全全实实在在的东西。
2.方法论的学者是研究方法决定研究主题。其他比较多研究可能是主题决定了研究方法。例如你要去研究什么企业家声誉对绩效的影响,可以做ML挖东西,也可以去做纯粹的case study,看自己的选择吧。懂方法是好,执着于某种方法会掉进坑里。
红花白藕,俱出一根。
作者: CD用户1109574 时间: 2021-12-5 14:05
好的券商研究所比如国泰君安确实很难进,混的好,有师傅带,年薪确实能达到百万甚至两百万以上,像任泽平甚至年薪千万级别,我觉着对楼主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吧,不要轻易放弃。但我觉着券商研究所产生的那些报告也不见得多“实”,很多博士进去写报告,和学术的套路没有本质区别。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6 11:29
请问可以大致讲讲有哪些和业界联系紧密比较“实”的topic吗?我理解好像学界都不太认可这类研究,也发不了好的期刊?
这个新校区Fintech的导师都是做ML,AI方向的,感觉金融只是他们算法的一个附加应用,虽然按制度是可以选香港校区的金融系老师做Co-supervisor,但估计还是要以主导师为核心。
IPE理论上是做跨学科,里面有经济学出身的老师也有公共政策出身的老师,但听在读学生讲,具体做什么还是由老师的方向决定,也并不很“跨学科”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6 11:40
肯定都是很好的,我讲“虚实”只是想把问题简化,并不是说孰优孰劣。如果真的有dominant那我也不需要纠结了。诚然二者都是相融相通的,我也很希望能实现这一点。但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学界研究更在乎对前人的一点小的精进,而业界则更在乎能不能盈利。
我知道很多人发表是为了在Pub Game中获胜并取得学术界的一席之地,但我还是不禁在想,留在学术界是为了是什么呢,名还是利,抑或是个人的理想?如果是为了学术理想,那可能终极理想都是change the world,可很多研究只看一眼就知道绝无change the world的机会,可能也对后来的研究者没什么裨益;如果是为了利,那学界同等水平的辛苦程度去业界绝对会赚的多得多;如果是为了名,那确实需要多发paper快些升title,这确实无可非议了,不过想求“大名”,可能还是得做些破圈的研究。
不过我绝无什么认为pub game不好的意思,在一个地方就要遵守一个地方的规则,这非常合理。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6 11:44
没错,现在的机会确实难得,恐怕读完phd也未必能遇得到了。
至于研究所的报告,其实我在入行之前也觉得研究所的分析师主要任务就是写报告,写得好的人就更厉害。但现在逐渐发现,研究所和学界还是有很大区别,学术界是paper talks,但对业界的分析师而言,报告只是一个宣传的渠道,他们只需要写清楚标题和摘要就好,目的是告诉客户自己最近在做哪方面,如果客户感兴趣了就会找他们路演,真正核心的观点都是在路演里表达的,抑或是一些客户定制的专门报告。
作者: 只是无聊来灌水 时间: 2021-12-6 12:37
1.所有的research都是existing literature的延伸拓展。即使是你认为“没什么裨益”的研究,collectively,也在推进学术往前发展。
2.说一句难听的,我不认为你现在的学术造诣可以“看一眼” 就知道 “绝无change the world的机会,可能也对后来的研究者没什么裨益。” 在学术圈,不妨谦卑一点,别轻易否定别人的research or contribution。
3.为什么留在学术圈一定是为了名或者利?我认识很多人都是intrinsically curious,并且很enjoy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4.也许你是super genius,理想是 “change the world。” 即使如此,我也真心奉劝你别挂在嘴边,更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6 13:29
非常抱歉,我之前就怕引起误解还强调了自己绝无什么认为别人的工作没有价值的意思,我认为工作本身并不一定需要意义,“存在先于本质”,我非常支持所有人去做他们喜欢的工作,即便这份工作不能对社会有一丝推进。只不过我个人希望有一点自我实现罢了,我只是基于这一角度来讨论的。
我个人确实称不上有什么学术造诣,顶刊我确实无资格讲,但次一级的刊物中还是有许多发布数年还是引用寥寥吧,可顶刊又有几个人能发呢?诚然,从人类的角度来讲,进步一定是要由无数无人问津的研究堆砌起来的,而其中万分之一者会对社会起到推进作用;但从个人角度来讲,可能大概率自己就是那无人问津中的一员,念此则不禁叫人失落。
至于留在学术界的目的,您讲的“intrinsically curious”我认为和我提到的个人理想是相关的,如果能够永远保持curious并且enjoy,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了;但我认识的许多phd和faculty,却又不少是在痛苦与煎熬中度过的。所以我觉得名和利是可以谈的,不必言及便称“阿堵物”,不谈反而像是在“神化”学术工作了,其实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也与普通工作相差不大,只不过工作形式不同罢了。
我属实是个资质平平的学生,所以才会由此纠结困惑,super genius定然是不会发此问了。但我想许多学术工作者在年轻时一定也是怀着中二的“change the world”的心情来践行此路的,我现在也不过是还没被现实打击罢了。当然,我也从未想过强加于别人身上,因为我深知大多数人无法达成这一点,自然也不会以此去要求或评价别人。
作者: 只是无聊来灌水 时间: 2021-12-6 14:08
所以在我看来,你所提问题的本质并不是“虚实”,而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utility function不同。没有人可以在这一题上“解惑“,因为没有标准or答案。很多学术圈的人都会在career的不同阶段怀疑自己的社会价值,to some extent,咱research之外还有teaching呢。更何况去industry这些问题一样apply。
作者: Fredric0513 时间: 2021-12-6 19:54
ustgz是什么
作者: raccoon_paw 时间: 2021-12-7 09:42
按你的说法学术圈基本都是虚的,反正没有牛顿,苹果还是会掉下来。
建议如果觉得学术圈没啥意思就别进来。PS:统计计算机这些研究的和主流的金融金融学研究相差还是挺远的。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7 10:43
我反复强调我所说的“虚实”并无优劣之分,甚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虚”往往是比“实”更高级的。但归根到底无非是个人喜好和追求的差别而已。
这个学校没有做主流金融的,两个与金融有关的系,一个是偏向统计/计算机这类更技术性的,一个是偏向经济/政策这类更范式性的,所以我才困惑,只以“虚实”代指希望与大家讨论。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7 10:46
是的,我发问也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标准答案,只是希望能够多听听他人的观点来帮助我做出决策。因为我本身经验不足,故而想请各位前辈谈谈自己的看法,从中获取些许信息,进而尽量刻画每个选择的未来路径走势。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7 10:46
港科大广州
作者: Zarlan 时间: 2021-12-7 13:39
说实话,我和楼主想法一样,学术界的论文对于实际的帮助几乎没有(资产定价方向)
作者: minz 时间: 2021-12-7 16:24
从宏观叙事来讲,肯定是无数不会在未来l留下痕迹的论文堆砌起来助力少数对社会有帮助的研究得以产生,正如无数普通人勤勤恳恳的工作保证了历史的有序发展,而个别精英则起到了导向与领导的作用。你说普通人的工作有价值吗?从这方面看肯定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从个人角度而言,能发出对实际有帮助的论文的概率极小。我曾同几位在学界或业界有所成就的前辈探讨过,他们基本都表达了学术界研究对实际无用的观点。
一位老师A,某985的金融系主任,他给我讲,他让所有他带的想做实际工作的学生都不要花太多精力在学术研究上,多去找实习,接触实务,发论文保证能毕业就可以
一位老师B,Econ副教授,发过3篇filed top,她问我为什么想读博,我说或许可以做出一点对世界有价值的工作,她笑道“我反正不觉得我的研究对世界有什么帮助,我看大多数博士也做不到这一点”
一位业界前辈C,头部金融机构的MD,我向他咨询读博与否,他说“学术界的研究和实务太脱钩了,虽然他们的模型技术高级一点,但大多数都不了解金融市场具体是怎么运行的”
作者: CD用户1109574 时间: 2021-12-8 14:22
哎呀,大家其实没有必要纠结学术和业界的虚实之争,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养活自己,都是一份工作,都是一碗饭罢了。与其关注这个,不如考虑更加具体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读博士,录取你的这个项目reputation怎么样啊,导师人品怎么样啊,毕业好不好找工作啊。很多时候,我们去探讨一些抽象的问题和概念,是没有答案的。你如果问我应不应该读博士,我无法给你答案;但你如果说自己被斯坦福录取了,要不要去,我大概率劝你去。
作者: 萌萌要长大 时间: 2021-12-8 16:31
是个选择与概率的问题,多数情况下选择比努力重要。而选择一条路之后能否走顺是个概率问题,所以较为正确的选择是走预估成事概率较大的那条路。
作者: 1138413058 时间: 2022-1-18 14:18
金融业混迹多年,正在申博的分享下虚实体验:何为实何为虚?从楼主的文章中,可以读出明确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薪资为工作的实的代表。但殊不知,所谓的实,很可能被一次上层的人事变动引发的内部斗争变成无奈的虚,而明确的薪资也只不过是寥寥数年抱着能捞赶紧捞的短暂风光。而学界的虚是多年辛苦累积孜孜不倦略有心得的实。本人虚长几岁,分享一点感受,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学界,累积出自己的实。有一天,不靠平台,就能得到的实才是真正的实。这是我自己的启发。哈哈,拙见。
作者: Fredric0513 时间: 2022-1-22 23:36
如果本科传统经济金融的 master读了个金融工程 申港广是不是希望渺茫
作者: oliverwei 时间: 2022-1-24 13:56
虚实的讨论让我想起了关于是否相信科学的讨论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