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标题: 北美 2017-8-12 机经 [打印本页]

作者: bananas2    时间: 2017-8-13 12:05
标题: 北美 2017-8-12 机经
本来信心满满的去考试,可是考完听力就知道要二战了。回忆一下,增加点人品, 希望二战破百。

阅读: 遇到加试。 第一篇,讲欧洲地中海那一块的古代战争。 第二篇: 古希腊的文明。第三篇:agriculture 美国的发明新品种,然后传到亚洲等地,但没有到非洲,分析了原因 。第四篇, 鸟类的进化(恐龙灭绝)

听力: 就不回忆了,我的痛!!!自己一直用kkk做听力,但 kkk是网页版,每次做题选项出现时,计时并没有开始,所以练习时,10分钟做三篇时间很充分,真的很充分,每次还有1-2分钟剩余,但是在实际考试中,悲催了,感觉时间好紧张,导致没有时间分析选项,急急忙忙选的!!!!

口语:1.朋友搬到新城市,如何适应新环境 2 特殊才能的孩子是否特殊照顾 3 朋友生日,去不去。1)不去;2)去,得早点离开,4 、5忘记 ,6, 两种冬眠方式,固定时间, 不固定时间, 分别列举动物证明。6自己时间没有把握好,直说了1个半例子,后面一个例子没有说完。都很简单,很容易听懂,关键自己在有限的时间类组织好合适的语言说明白。

作文: 听 knees的function  reading: 3个function, listening, 质疑

大作文: 三选一, 就业辅导员提供三种方法1,实习, 2 学习software 3 忘记了,你认为哪个最重要。




作者: ASSC    时间: 2017-8-14 04:54
你知道阅读加试是哪一篇吗?是经典加试吗,我也是昨天在北美考的。
作者: bananas2    时间: 2017-8-14 07:07
ASSC 发表于 2017-8-14 04:54
你知道阅读加试是哪一篇吗?是经典加试吗,我也是昨天在北美考的。

我不知道呀?我都不知道什么是经典加试,之前没有看。考完回来搜了一下,看一了下和经典加试虽然地方有重合,可是内容不一样耶! 我猜不是第一篇就是第四篇吧,两篇有图的。北美同时考的内容都一样吗?
作者: snowbai403    时间: 2017-8-15 00:11
应该是第一篇。
作者: ASSC    时间: 2017-8-15 01:56
bananas2 发表于 2017-8-14 07:07
我不知道呀?我都不知道什么是经典加试,之前没有看。考完回来搜了一下,看一了下和经典加试虽然地方有重 ...

对啊 内容是一模一样的 有人说是最后一篇,我倒希望是最后一篇,因为当时没时间做了。。。
作者: cathyruby    时间: 2017-8-15 04:40
9月16号考  这个机经对我有用吗
作者: bananas2    时间: 2017-8-15 09:44
cathyruby 发表于 2017-8-15 04:40
9月16号考  这个机经对我有用吗

我不知道哦,等你考了后就知道了
作者: bananas2    时间: 2017-8-15 09:49
snowbai403 发表于 2017-8-15 00:11
应该是第一篇。

同意!               
作者: snowbai403    时间: 2017-8-15 20:30
我也8月12日考的。我的是听力加试,我的阅读有第四篇。
作者: bananas2    时间: 2017-8-15 22:50
snowbai403 发表于 2017-8-15 20:30
我也8月12日考的。我的是听力加试,我的阅读有第四篇。
照这么说,应该是第一篇是加试。害的我花了24分钟才做完。不过第一篇加试也好,自己做第一篇的时候感觉字体,格式不一样,算是在适应。
作者: bananas2    时间: 2017-8-15 22:52
snowbai403 发表于 2017-8-15 20:30
我也8月12日考的。我的是听力加试,我的阅读有第四篇。

那照这么说,第一篇是加试啦。害我花了24分钟才做完,做的那个仔细呀!!
作者: bananas2    时间: 2017-8-15 23:04
你12号考时有没有感觉听力语速比tpo稍微快了那么一丢丢呀! 我平时自己练习时觉得听力还行,可是考试时, 感觉有2篇lecture跟不上,自我感觉考砸了。想看看你们怎么看,是否就我自己感觉语速快一点。
作者: snowbai403    时间: 2017-8-16 21:37
可能比TPO快一些,感觉不是很明显。不过有些听的时候觉得不重要的,忽略的细节反而被问到,有些叫不准答案,就瞎选了。




欢迎光临 ChaseDream (https://forum.chasedream.com/)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