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着别人的GMAT都是750,760,我觉得自己的拿不出手。但是我想就这么着吧,实在不想再受GMAT折磨了。如果一个学校就以这么一个数字为标准而否定了我,我也不稀罕去这个学校。其实,中国学生比分数,一分还有一分高,永远有比你高分的人。但是分数只是一个门槛而已,达标了就行。
当时,看着别人的实习经历,我在家乡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1个月的实习无地自容。但是,我有课,实在没有时间实习。于是别人说,实习很重要啊,逃课去实习呗。思前想后,好吧,我不敢,其实哪怕勉强自己逃了课,我也是不会开心的。甚至看到ESSEC明明写着3 to 5 months of work experience prefered,我也没有“勇敢”翘课。后来一想,其实高商是严格管理课堂出勤的,翘课去实习绝对不是它鼓励的,为什么要费那个劲。
当时,看着别人的面经,纠结了半天,只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面试这玩意没个谱,展示自我就好。我“自我”到SAI面试那天我连正装都没穿,牛仔帆布鞋和T恤的装扮就去了。一到就傻眼,怎么大家都穿正装?!我原先想当然认为面试学校嘛,学生装扮就OK啦,穿正装老不舒服了。。。后来面官问why casual,我老老实实回答我觉得这样最自然和舒服。后来想想,这是个乌龙,我也是不对的,因为感觉对面官不够尊重,所以我很忐忑。但是ESCP最后还是录了。
我坚信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他人的经历和背景不可复制。与其花精力和他人比较,不如好好挖掘自己的亮点(而且不要停留在那些可量化指标上),审问自己留学的动机和规划。这是申请过程带给我的最大财富:我更了解自己了。这使我突然明白,即使失败了,我的优势仍然在,亮点仍然会发光,目标仍然是那个,再通过其他途径实现呗。所以到了面试环节,我就很淡定了,侃侃而谈,可能就是面试,弥补了简历的单薄吧。(我淡定到没穿正装……朋友都无语了)
话说我还是相信学校阅人无数,它对学生的判断是准确的。所以我觉得申请者要做的就只是通过材料和面试展示真实的自己,剩下的就由学校和老天决定吧。just be yourself. That can never be w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