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142262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8-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主题
- 帖子
- 性别
- 保密
|
心血来潮点进CD,看看自己将近一年前的帖子,突然有更新一下的冲动。
已经在华大上完两个quarter啦,也就是已经上完整个program的一半了,再过半年就要毕业了,时间过得太快了。现在好像申请我们项目的ddl已经过了,不过也可以给大家选校做个参考,如果还有人能看到这个帖子的话。
总的来说我对这个项目还是很满意的。优点我觉得主要是这些:
1. 西雅图的地理位置。这个绝对是+100%。不管是本地公司的数量,还是大西雅图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无可挑剔的;
2. 课程设置。可以很明显的体会到项目的director Sarah和她的团队都很用心的在搞这个项目。课程的设置既包括了business的部分(negotiation,leadership等等),也涵盖了supply chain的几乎所有内容(global sc,logistics,sourcing,lean & six sigma等等),也有最后的practicum,每个小组和一个企业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有人可能看一遍课程觉得不够quantitive,完全不是这样。spreadsheet model,forecasting,inventory management,甚至听起来不quan的project management,都是满满的计算和模型。
关于课程设置,上面讲的是很全面,另一个要强调的就是非常实用。UW的这个项目不是搞sc的理论研究的,而是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上课学的东西,不管是negotiation的方法,还是计算的模型,都是拿出去就可以用的,非常实用。到美国来一段时间也会发现,真正工作起来也不需要过于复杂的计算和编程,除非你是去某个公司设立的研究院,一般的工作有sc的理论基础,懂一些spreadsheet model和sql,再加上R,就足够了。像Amazon这种公司,很多情况下的forecasting还是用的最简单的moving average呢。
3. 学院和学院的名气。UW在西北地区是独一无二的领头羊,而Foster商学院更是在business领域的佼佼者。UW的本科生要进商学院是很难的。
要说缺点,最大的缺点应该就是项目太新,知名度不够了。director很用心的在搞,但这毕竟是一个从2016年才开始的项目,我们是第二届,项目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sourcing这门课请的是其他大学的教授来讲,我们普遍认为讲的不好,这种情况就算是当了一次小白鼠了。另外,名气这个事可以交给UW和Foster,但项目本身要是能打出品牌是更好的了,当然这需要时间的积累。
------------------------------------2018.1 更新线-----------------------------------
我的申请季就在2月9号收到UW MSCM的AD之后告一段落了。剩下一个跟死了一样三个多月没有任何消息的USC,也不想管了,录与不录肯定都不会去了。
一时不知从何写起,先爆bg吧。从来不喜欢回复可见,不过之前的帖子不隐藏发现都沉得好快 不如这次就隐藏一下:京城某极不知名211财经类院校,3.5+108+740,gap一年,两段scm相关实习一共一年半,一个500强电商,一个创业公司
然后翻翻老古董,传送一下之前的帖子:
关于GMAT:http://forum.chasedream.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5426
关于托福:http://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278270-1-1.html
关于WUSTL Ashley的面经:http://forum.chasedream.com/thread-1283978-1-1.html
楼主申了5个SCM的项目和3个BA的项目,罗列一下申请结果和timeline:
SCM:
WUSTL:10.2 R1提交,11.2收到面试邀请,11.22面试,12.16被拒;
OSU:10.23提交,12.10无面拒;
CASE:11.12 R1提交,12.7收到Kira interview,12.19提交Kira,1.14收到offer,30%奖;
MIT:11.15 R1提交,12.7无面拒;
UW:1.15提交,2.9收到AD;
BA:
UT Austin:10.25 R1提交,12.6无面拒;
UMN:10.30 R1提交,12.9无面拒;
USC:10.31提交,17年6月被拒;
标准化考试前边的帖子都有,就直接从申请说起。其实整个DIY的申请过程,就是申请季最有收获的体验,所以建议各位有能力的同学,一定要自己申请。申请无非选校,填网申,按学校要求准备各种材料(包括文书、录视频、成绩单、GT送分等等),提交网申后准备面试或者直接等结果。虽然比较繁琐,但只要提前准备,做好规划,一定可以自己处理好。之前看到有同学收到ad,却对这个学校这个项目一点不了解,来cd上发个帖咨询大家的意见。我看不出这样申请的意义何在。为了避免写着写着就成了一坨,分开几点写吧。
1.整个申请都建构在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之上。中介存在的基础就是信息不对称以及能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应该是俞敏洪创立新东方时候的状况,现在早已时过境迁。CD、各种申请群、本校的学长学姐、目标院校在读学生、亲朋好友或者老师等等都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其实现在欠缺的早已不是信息,而是搜集整理以及鉴别信息的能力。不多说了,告诫大家千万不要做伸手党就是了,Google it before asking。
2.然后说说文书?好。文书可能是大家最头疼的部分,也可能是大部分人请中介来承担的主要工作。在这个一切都有套路的时代,文书(个人陈述类)当然也不例外。先讲你本来就如何如何牛逼(你的经历,你的成绩),然后讲学校如何如何牛逼,如何如何适合你,结论就是学校不要你不行,你来这个学校就是猛虎添翼,一定会走上人生巅峰。换句话说,学校无非就是看你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why you?why now?why us?WUSTL是我第一个申请的学校,当时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也不知道文书该怎么写。翻了CD上很多帖子,写出初稿,被三哥说,“你这个,重写吧”。当时距离ddl只有一周,而且还没有录Kira。我没有像有些人一样一个文书改几十遍,但是第一篇文书确实在一周时间里扎扎实实搞了三大版,五六个小版。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啊!这里提一个坑,就是把同样的文书用在不同的项目上。我之后的6个学校都是在WUSTL版文书的基础上增删改的,但是申请的结果不够理想。当然结果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但是还是建议有精力的同学针对每个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在前边的申请进行的不太顺利的情况下,我对UW的文书做了拆筋动骨式的大修改,效果还是很好的,后边会详细提到。
3.录视频&成绩单&送分。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学院项目把视频做为了申请过程中的必需材料之一,不管是自己录视频还是用Kira等第三方软件。现在大家对Kira谈论的比较多,有些说网很卡的,我也没遇到过。。所以。。也没有发言权。其实我觉得只要没有特殊要求,不一定非要穿西装衬衫打领带,business causal就挺好的,符合学生身份。这也就是说如果你工作好多年了,还是西装革履吧,比较稳妥。大部分学校在申请阶段都是不需要纸质的官方成绩单的,所以也没有必要开太多份出来。GT送分呢,最好是在考试之前选好学校,能省点是点呢对吧。不要像我一样考托福的时候就给UW送了分,结果加申UW的时候,一激动就又重新送了一遍就好。
4.说下我自己申请中的重头戏吧。如果看了上边的帖子和隐藏的timeline,就知道我的GT集中在7、8月,申请集中在10月和11月中上旬。但我要讲的重头戏其实是在12月和1月。因为标化考试的成绩都还看得过去,所以我的选校也比较激进,傲娇的本质一展无余。不想去的就不申,申了的不管哪个要了我,都可以马上打包走人。我也不想告诉大家不要这样做,以为申请本就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对于我而言,不想去的就是不会去的,所以也根本就不会申。因为我已经在gap,为了不让学校质疑我毕业之后为什么一直在家,我就在11月中旬大部分的申请工作结束之后在北京找了个创业公司实习。时间进入12月,拒信一封接着一封,纷至沓来。五天连收四封无面拒信之后,我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拿到了面试的WUSTL上。可惜很快希望就破灭了,所以在录Case的Kira之前,我已经被7个学校里的5个拒掉了,可想而知我是抱着怎样沉重的心情录完了Case的Kira 。12月23号我们部门新来了3个同事,我得到了新同事“颓废”、“食欲不振”的评价。想当年我可是我们宿舍和我第一个公司的小team里最能吃的啊!见事不好的我准备加申UW。一开始没有准备申他家是因为他家ddl很晚,而且只有一轮。因为其他学校都赶了第一轮的ddl,所以天真的我以为前边这些学校赶着UW的ddl之前就录了我,就没有申请UW的必要了,没想到他们赶着拒了我。现在想想,要是之前就准备了UW的申请,可能还会套用一个版本的文书,可能导致再次被拒。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准备UW的申请的时候,Case还没有录我,也就是截止当时的所有学校都拒了我,真可谓是背水一战了。我拿出WUSTL那篇文书认认真真地分析了一遍。我觉得我虽然讲了PS需要讲的东西,但还是有一种端着架子+雾里看花的感觉,没有传达出自己清晰透彻的想法。我想反正都被这么多学校拒了,无所谓了,不如大改一下,看看自己究竟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当然这里也没有什么煽情的苦情戏,什么深夜反省人生之类的,但是的确有把架子都放下,把最真实的想法都讲给学校听。后来对比一下两个版本的文书,确实是有明显区别的。大概总结一下:首先要遵循个人陈述类文书的基本结构,非常不建议模仿那些申请MBA的大牛写成散文,绝大部分非native speaker是不具备那么强的英语驾驭能力的。条理清晰,论点明确的议论文格式是非常实用的。第二,内容要实在而具体。比如career goal,就要写时间(长短期)、地点(中国?美国?等等)、行业、职位等,具体而直接。不要写诸如“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习美国在XX行业的成功经验”、“让自己成为一个熟练掌握XX知识的,视野开阔的balabala”等等,这都是废话,没有任何意义。第三,写自己做了什么,要遵循STAR法则,即Situation、Target、Action、Result。这就能构成一段完整的经历,特别是result,最好能有数据支撑,量化你的成就。即使没有数据化的结果,也要把你的经历和你的论证紧紧结合。只谈过程不谈结果,或者单独写某段经历而不用来论证某个论点,都是不可取的。第四,就是在写完之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认识自己的招生官,看完文书能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能不能清楚地感受到文书的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可以,那恭喜你。如果看到文书你看到了无数个申请者,那你的文书还需要进一步深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个商学院的申请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还是拿career goal来说,有人说,写那么具体的career goal不是骗人吗,很有可能实现不了啊,我也很可能会改变想法啊。对,这些都是实际情况,学校不懂吗?当然懂。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果你现在连一个具体的career goal都没有,去读了书之后很可能同样不会有。一个能在申请阶段,甚至之前,就想清楚career goal的,将来遇到变数,就同样有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主动的,带有自我思考的,而非被动的,随波逐流。(这里也打个小广告,有个淘宝店有native speaker来润色语言,也有中国人提供的代写服务,需要的可以私信我。利益相关:我的两篇文书都用了他们的native speaker来润色语言。当然这家店也是我室友推荐给我的,不然谁敢随意轻信一家淘宝店)
5.致谢。从准备GT,到选校,到写文书改文书,到面试,到等待结果,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的帮助。感谢CD,有如此丰富的资源,经验,讨论;感谢加的各个录取群,加了微信一起申请的小伙伴们,以及MIT、WUSTL、OSU、CASE、USC、UW等学校在读的学长学姐,回答问题,共同讨论,分享观点;感谢两位本科的老师,两位之前的老板为我做推荐;感谢一位在我面试WUSTL前一小时找不到人测试Skype而主动提供Skype帐号的前同事;感谢我的室友们,尤其是已经出国的三哥四哥,在选校,改文书,以及申请的方方面面给予我的无私帮助;最后,当然要感谢爸妈的大力支持,这是无法一一列举的伟大。
我这人忘性大,所以先写这么多吧,以后有想到的东西继续补充,也欢迎大家随意提问,交流。Good luck to us a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