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博士的打算,我在去年确定考GMAT。起初希望是2006年年初考的,但因为本人组织纪律性不强以及在职考试,直到六月底才狠下心,网上交款定下了7.14,星期五。 我对时间的选择是很有限的,首先要确定我准备状态,还要选一个方便的时间。七月份是BOSS回U.S.的时候有近二十天的放羊期,尽管还有待提高,尽管世界杯对时间的占用,我还是定下了这个时间。考试结果尽管不是NN级的,但也是很好地反映了我的付出和个人解题能力。以下简单对个人备战做个小结,希望有助于和我情况类似的G友。 我的情况 不知道什么是GMAT的effective indicator,我就用以前我的考试说明一下。六级是非常有自信,但成绩考得不高的那种,TOEFL是需要熟悉题型就可以上考场的那种,可以拿一个不错的分数,但是很难拿一个很高的分数。 分开来看,数学我自认为不需要花时间。逻辑没有什么了解,但一直相信我的推理还是不错的。语法是弱项。阅读难说,正常情况还行,但也有让人崩溃的时刻,取决于文章内容。 我的复习 我的复习模式以CD+OG+GWD。新东方或者是其它的辅导可能有用,但是我宁可选择自已摸索,因为这更适合我的学习模式。因为没有严格的复习计划,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复习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四阶段。对于各个阶段的用时,我只能说1.2.3耗时较少。主要的时间放在了4.5。 1.网上听牛人的经验之谈和复习材料推荐 2.下载网上资料 3. GMAT diagnose & GMAT prep (一套) 4. OG (verbal) 5. GWD (七套) 和OG (verbal + math),GMAT prep (第二套) 对复习资料的理解: 我个人认为,OG+GWD是完全足够了。逻辑我还用了GMAT & LAST 的前几套。其它的复习材料,虽久闻大名,自己也从其他朋友处继承来一些,但并没有用上。 对复习资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其实取决于你的期望和要求。以高考资料来看,OG+GWD就像课本+模考,啃透了也能有不错的分数;但对于冲状元的同学,显然不加上其它资料是不可能的。换句经济学的话说,OG+GWD的边际收益较高,而其它的资料创造的价值已经处在了曲线拐点的右边的下半部分了。由于我的在职时间分配和对成绩要求,OG+GWD已足够,其实要冲更高成绩的G友,则可以另加其它材料,但前提必须也是吃透了OG+GWD. 对于复习资料的使用,我没有很较真儿地对待每一题,我认为其中体现的方法论才是打开GMAT的钥匙。即,解释才是重点。GWD有的题目,大家争论不休,我也就是了解一下各方的主要观点为止。毕竟时间有限啊。 复习心得 因为每个人的获得过程不同,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但有一点是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的,即有的时候,要适时地停下来回头看看。在碰到瓶颈的时候,这一点更为重要。 在考场 实考的界面和难度和GMATprep基本无差别,从这个角度说,GMATprep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套软件。 考场上专注很重要。我因为在职复习,已经习惯了间断做题,所以考场上还不时地分了心。 另外,可能是因为考场上人的状态还是比较抓紧的,我每一个section都提前了几分钟完成。可能放弃了一些稍啃一下便可出来的题。 总结 1.一定要确定一个具体的日期,即早点把钱交了,把时间定了。在时间压力下,复习状态才可能出来。 2.不要轻视MATH。我MATH没有得满分,我也不认为我应得满分。我是在后阶段,相当是模考阶段开始以练代看的,结果发现基本功还是需要的,但我的时间已经不允许我也从头来过。 3.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最重要。我没有花时间去看JJ,因为我不愿意把自己弄得太疲惫,也不愿意原有的思路被打乱。最根本的是,我固执地认为,如果复习到位了JJ也是在能力范围内的。因为历史不可逆,我也无从得知我的观点是否正确,也无意去翻翻JJ以验证我的观点。但是,自己的认识和自信,帮助我一直在复习的路上进步,更帮助我在考场上基于自身认识以正确地取舍。 4.CD太好了。我是很大程度受益于CD的,CD的讨论和氛围对于独自作战的G友是很宝贵的资源,既提供了高质量的讨论,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所以,我非常感谢CD。 这个不算一个标准的总结,是我考完的一个简单随笔。希望能够对后来者有所帮助。如果任何人有任何问题,do not hesitate to write to me. But for JJ, I am sorry to say that I remember no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