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GMAT将近20天了,这么久才回CD报告确实有点内疚。不过考完后正好是五一,最近事情也比较多,所以也很无奈。昨晚和一个朋友的聊天重新勾起了尘封的记忆,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么多不知所云的文字。我一直认为别人的经验教训对自己未必有用,所以我希望大家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我的备考经历,如果有人认为有一点借鉴价值我会很高兴的,如果看完后觉得毫无用处,就权当紧张备考中的调节剂。
个人背景及感想:大三在读,进大学前最感兴趣的是语文,英语水平一般,进入大学后更是荒废,除了无聊又无用的英语课,几乎没碰过英语,大二上学期靠老本勉强过了CET-6。去年9月方知GMAT为何物,正式复习是从今年春节过后开始的,中间颓废了一段时间,平均下来,总的复习时间有350小时吧。有人说:“GMAT不是生活的全部。”我想这句话还是在考后说更合适一些。为了考G肯定是要放弃一些东西的。当然,GMAT的复习是一个漫长,枯燥甚至有点无聊的过程,期间情绪和状态难免会有起伏,学会自我调整是很重要的: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和家人朋友聊聊天都是可以考虑的调节手段。我很钦佩那些每天复习10个小时的牛人,但对于我们大多数的常人来说似乎有点残酷也不太现实,即便2个月你都能坚持每天坐在椅子上盯着GMAT题看上10个小时,我想效果也不一定会太好,因此找到时间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或许是最重要的。
关于词汇:从小到大我都没碰过任何一本词汇书,所以这个方面我本来是没有资格指手画脚的。不过怕有些人误入“歧途”,还是说两句吧。GMAT不像CET或GRE有专门的词汇题,阅读中对词汇的要求也不是很高,看着上下文基本上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所以没有必要专门花时间来背单词。实际上题目做多了,知道的单词也会慢慢积累起来的。
关于作文:还没收到成绩,不敢多说。关键在于重视,尤其是Argument,只要把题库看两三遍,再照着自己编的模板练几篇就没有问题。
关于数学:GMAT界流行的说法是“数学不考满分,枉为炎黄子孙。”千万不要因为这句话而轻视数学,更没必要因此而背上包袱以致做错数学题后有负罪感。考的范围都是中小学数学基础,难点在概率和排列组合,和你学的是文科或理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觉得以前数学竞赛的技巧在这里起不到什么作用,有时反而会帮倒忙。关键是自信和细心,其实有些题目只要带个特殊值进去就解决了。把CD上的费费做好,考前再练一两个月的机经,考试时细心点就没问题了。
关于Verbal:OG很重要,尤其是语法。GMAT的语法比较复杂难懂,而OG上的解释则非常详细,基本上涵盖了考试中会出现的语法错误。刚开始看不懂不要紧,过段时间再看一遍,渐渐地就能领会其精华。听起来有点玄乎,但这样做确实很有效果,切忌搞题海战术,虽然有时间多做些题是没有坏处,但是时间紧的话还是把有限的题吃透效果更好些。OG的语法我前后看了5遍,每次看都有新的收获。逻辑总体上比较简单,注意思想不要太单纯也不要太复杂就可以。也就是不要转太多的弯,大多数题目的推理只需要一步就可以完成,这时就没必要想的太深入。阅读嘛,做几天就有感觉了,几天不看就又生疏了,具体的方法因人而异,推荐小安复习法和杨鹏的难句练习,不必按部就班去做,只要找到自己做题的感觉就好了。
关于模考:我做了GWD+天山共18套,Princeton 2 套,PP3 2套,加起来是22套。GWD(天山)的重要性在于其题目的模考价值,因为是出自机考真题,所以最好严格按照考试要求来做,考前一个半月做效果或许会好点,刚开始时间可能会不够用,错的也会相应多一些,不过几套过后就习惯这种节奏了。PP3应该在考前一两天做,主要是熟悉考试界面,顺便找找信心。Princeton说实话没什么作用,当你模考题不够用的时候拿来凑凑数吧,保持一下状态。
关于考场:在考前就做好最坏的打算,把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想象一下,到时的条件就会比你想象的要好很多。另外,不论出现什么意外都要沉的住气,保持适当的紧张或许也会有好处。
关于培训班:对于自制力比较弱的考友用处会大一点。课上讲的那些所谓技巧价值不是很明显,或许说是因人而异吧,课上做的笔记我到后来是一点都没看,还是相信OG的官方解释更保险点。
最后,祝各位考友事事顺心,天天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