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给知行鼓鼓劲~ 哈哈,你这个工头当得很好,一直都不懈怠!  对了,问你个问题。我的rc差不多第一次做OG正确率是50%,然后复习着复习着,第二次做变成了25%不到。。。现在GWD又是50%。。。我要怎么提高啊~? 现在在一遍又一遍的过OG,文章虽少但我总觉得一不小心又错了。怎么都没办法吃透,每一遍越看越多,觉得好多知识点,逻辑链。。。。 木子让我小安去,但是我总觉得自己特没用:要主看框架就一个细节都记不住;要主看全文就跟着作者走了,框架全忘了。。。有点抓狂。。。求助一下  -- by 会员 Ting2010 (2011/2/13 22:49:57)
借用知行兄的福地,某菜鸟胡乱发表言论。。。
咳咳,请诸位指点则个!!!
致丁丁:
木自备战G以来,得丁丁助益良多,心甚感激。 然每每与侬聊天,总是心思恍惚的晚间,思想集中不起来,加之开了扣子消息闪得眼睛都花,回回草草说上几句就只能道byebye。一直非常不好意思,今儿便是日间趁着精神还好,胡乱说些。
以下所有都只是个人感触,请看到的诸位都能不吝赐教!!!
宋代的禅宗曾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今木不才,愿以此三境借喻阅读:
第一境: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踪
一直推荐丁丁做小安阅读法,并不是说小安阅读法就是提高阅读的唯一途径,而是小安阅读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操作的范本:让你明白看文章应该看什么,每天需要看多少量,关注点是什么,看完能够得到什么。
包括xy前辈说的阅读法,包括杨鹏的集中突破法等等...应该都是能够提高的。
木曾看过诸多阅读方法,尽管由于对论坛不很熟悉,没有去找太多的帖子来论证各个方法的效果,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无碍的:这些无论的哪个方法做完,都是有大提高的。
为什么不同的方法有同样的作用呢?
我想,这也许就是阅读能够“提高”的本质:短时间做大量题目,看大量文章,使得大脑在短时间内习惯于分析另一种非母语的语言(仔细看可以发现,无管是集中突破法还是小安阅读法,对于:集中、大量二字是详加描述的)
回到正题
这个阶段,个人以为最重要的也许是根据总结做过的文章,总结题目类型,按照小安GG的方法,就是将考点在文章中划出,而后总结会出题的点,包括文字特征,包括结构特征
我曾做过相应总结,比如:大对比考新观点多,小对比常考老观点,碰到although注意转折前内容等等
在此并不想说太多技巧性的东西,相信丁丁在做完小安阅读法后完全能够比木总结得好很多
做到这个阶段,看懂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技术性强的另一个弊端便是过分依赖些技巧性的东西。
比如在看文章的时候常会因为过分注重一些起承转合词或者所谓的出题点标志词而忽略整个架构(我当时甚至整天想着怎么预测所有考题,居然GWD上也有好几篇文章做到了)
其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文章反复看不懂,架构不清晰,作者态度模糊; 二来,只要是没有预测到的所谓的考点,满篇翻找就是不见答案“芳踪何处”
故此取名: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踪。 细细碎碎的点散布全文,可是正确答案啊,你在何处?
第二境: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看文章,很大层面上看的应当是框架。(就如同读报纸,难道你会记得每一个例子,每一个but,however么?)
这一点其实小安阅读法上也有强调:这一段中,作者的态度是什么,支持了什么,反驳了什么,证实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此一境,窃以为应当不再关注些细琐物事,而当入手大观,清晰看到文章脉络
至于做法,就如同知行兄说的:回忆
看完一段回忆一段,不回忆明晰,明确知晓到底说了些什么,就不往下走。 起初可能有些困难,但十数篇后,定有大提高(木资质驽钝,相信聪明的丁丁一定不用那么多的)
这一做法的好处不仅在于阅读,同样在于逻辑: 培养短期记忆力,同时明晰逻辑思路
G的文章非常formal,起承转合章法井然,下一段提出的方面在前一段一般都会有相应引子(这也提示一点,同样是个人观感:第一段非常重要)
至于丁丁说到的看着看着会被牵走,木也经历过这一段,如果有需要,或许晚上碰见的时候可以将木当时做的些笔记给丁丁(做的非常凌乱,也挺幼稚,问题不少。。。实在不怎么好意思给旁地看。。。)
会被牵走只能说明一点,也许关注的仍旧不是文章,而是字句本身?或者这么说,是否仍旧经常纠结于一个单词一个句子?
回忆,做题,再回忆,再做题...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无管题目如何变化,本质是同一的,所有的出处都逃不过文章的制约。
凭他风雨任东西,我自如如不动。空山无人有何碍?风来水流花自开。
值此一境,文章读懂没有任何问题,main idea应当没有问题,偶有细节或infer题遍寻山中不见影踪。
第三境: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阅读的第三境,木也仅仅灵境初窥,这几日或有所感,不敢妄发言论,只稍作想法
再次回归到文章本身
不用回忆,不用刻意停留,行文间犹如行云流水,花谢花开,庭前闲看
何解?
天下文章,章法至多不过如此。文章之所以有所不同,不过是不同血肉,骨架却是同一的。木对英文实在算不得熟悉或称道声好,只能用中文做拟:历代名家,巨作甚多,开头结尾,起承转合,可有多少特别新奇处?就再论小说,题材文体,总而言之也不过如此几种,甚至换个人名,就可改头换面迥然不同,可是若此?
英文同样,更加之G作严谨,选择的各种文体范围更小。为何我们不关注到了所有的共性,再加上少少的个性因素来解决呢?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中文有句话叫做:以史为鉴。与G事同样,仔细看真题,仔细分析,跨过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而今风月倾城!
写了那么多。。。
额。。。
望知行兄莫要见怪
cd群N荟萃,木一介菜鸟居然也敢散发言论,实在是贻笑大方了
只是个人做的一些观感,期待众位指点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