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seDream
搜索
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245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始] 1月31放4只数学狗+3篇阅读+2个怪异SC+3个逻辑+IR

[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1:3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后一题:已知x、y为正整数,xy=p,p为prime,问:用P表示X+Y
选P+1

还有一个,猫狗喝水的碗,已知下底边(不知道上底边),和斜边与底边的角为60°,问可以知道碗的体积吗:
1. 知道碗的斜边b
2. 知道碗的高度c

选C

3.有个cube体积是27,一个比它小的cube体积是1.问它们面积的比较。
选项一个是18,一个是36. 露珠怎么都想8出啊。其他的答案就更不像了

4. 一个正方形,外切一个圆。圆的半径是r。求正方形面积-圆面积 的面积



第一篇是 男女工资 gap
第二篇说是 全球greenhouse
第三篇是 超长的 公司结构 说以前手工作坊 很注意客户需求 然后是factory 咋滴 咋滴

SC
有一个题觉得很怪异啊
说是 10年了today since 什么什么开门 (意思就是到今天为止XX已经10年啦)

划线的就是today since

还有一个
木有什么比保持健康更能。。呃对付疾病吧
Nothing can be keep health than in (这个词是对付的意思,忘记咋写的了)of and get rid of these diseases。划线部分是 从of and get rid

逻辑
1. 说是鱼被汞给污染了,但是附近木有工厂排放污染进河里啊。于是就觉得肯定是远处的工厂排放汞蒸气,然后污染到鱼了。
问support

2 说一个球场,说30M(忽略数字哈,要么是20要么是30)但是,现在都花了35M了还没建好,而且预期想建好要花50M。再说建好后的revenue也不可能超过50M。但是处于finance考虑,政府还是要建。问这是为啥捏?

3.说弹性工作制(每周一部分时间能在家办公,不用去公司)能够减少请病假。但是X公司发现,施行弹性工作制一年后比以前请病假的还多。问为嘛?

IR:
1. 说是有两个学校的学生租房子。A是选大的,而且不超过4mile的。B是选大于2个bedroom的,不考虑距离。
  房子有3种:1. 1290feet,但是距离学校4mile
                      2.2个bedroom,距离学校4.5
                      3.3个bedroom,距离学校3m(还是多少)
问A选那个房子,B选哪个房子
觉得这个很简单,没人会错吧

2.有一个表格,关于hire的人数的。但是呢,不是按照月来的。已知8月hire的人数是10月的两倍,是567这3个月的总和。问图上开始的和结束的分别是几月。

表格最左是10+(or20+),然后是22,30,30,82,80,41,90+,90
解:因为81=2*42,81=22+30+30,所以退出最左边是2月份的。
收藏收藏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13-2-1 11:50:06 | 只看该作者
求确认 是这个么?
18. Salary Gap
V1 By yomukie
关于市场对women labor 的需求不断增加,开始讲了背景,后来一直在说男女salary的gap,这篇单词lz有好多不认识的恩。

V2 By 杉爷
另外一个比较好读的是women and men 工资gap 降低的题,是现象解释类:
先提出现象:1980s 发现women and men工资gap降低了
然后大神儿们给出了3个解释 (有两个题)
最后一段又说了,这种现象的影响… 应该是。。。但这一段没考题~~~

V3 By Lsofian
第一段:一个机构先提出现象:1980s发现women and men工资gap降低了
第二段:然后机构给出了3个解释(有题)
1. women的学历高了,能力强了
2. women movement比较多,不再是domestic job,简单讲就是流动性大了
3. 另外一方面,men从salary高的heavy industry去往一些工资低的industry

第三段:但是不是所有women salary都涨很多,使women and men工资gap降低的主要力量是high degree holder(women),就是强调教育对women自身提高的重要性。像一些education不是很好的女性而言,only have slight improvement on the gap(第三题的出题点,记得选项中也有这个slight improvement)
问题:
Q1主旨题
Q2 1980s 发现women and men工资gap降低了的原因 (第三点的变体,heavy industry需求量没有那么大了,move去其他industry)
Q3 (情景设定)有一对couple,如果woman是high school毕业(根据第三段的内容来判断),男的干什么忘了(不过也是对应上面第三点判断),那么下面哪个正确 (这题不难)

V4 By bananazoo
男女工资gap的问题(这篇花了4min不到做的。。。后面来不及了,所以文章只看了大概,没有细读~囧)
两段(貌似~): 提出现象-->三个解释-->一些情况(其实有些女性的 wage gap也是没变的之类的)
P1:
提出现象:1980 年, 男女wage gap降低~(之后略读,不记得了~不多)
接着讲了三个解释: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balabala~妇女运动的影,响man 在 heavy industry 中的工资下降(有题)(貌似是这么顺序!)

P2:其实一些女性的gap也是没变的之类的~(不知道是不变还是变化不大,当时度太快了~影响模糊~囧)
      在那些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家庭中,男性如果。。。(类似于工资相比较低的意思吧),是wage gap下降~
oh。。。第二段也是跳读~~就大概是这么个结构吧~

问题总结:
Q1主旨题
Q2 1980s 发现women and men工资gap降低了的原因
第三点的变体,heavy industry需求量没有那么大了,move去其他industry
Q3 (情景设定)有一对couple,如果woman是high school毕业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来判断),男的干什么忘了(不过也是对应上面第三点判断),那么下面哪个正确 (这题不难)
给出了3个解释 (有两个题)
这个理论呢可以解释,工资是和该人的education work experience 相关性。但是不能解释男女之间工资的gap问题。(主旨题)有人试图用human capital theory 解释这一现象。说女性由于要照顾家和孩子,会选择一些由于工作中断(disruption)惩罚比较低的工作,这类工作呢通常伴随着较低的工资。但是作者提出新证据反驳,说越来越多的女性去选择一些一旦工作中断惩罚会很高的工作。而且,在一些以男性为主导的工作中,男性的disruption rate比女性高。另外,在男性和女性有着相同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并从事相同的工作的时候呢,女性的工资低(考点,哪个现象符合human capital theory的理论,就选男女从事相同工作并拥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应该有一样的工资)



7.11有一个是日本男女劳资问题的,特别长,三大段,原来的观点认为日本男女工资不等是由于两个原因1是男工给大firm还是farm啊我忘了打工,而女的给小的打工。2是男的一般都是长工,但是女的由于其它原因只能打短工
第二段说这的原因不能被underestimated,(有题问为什么)然后说了一堆,好像是其它的原因
第三段说美国如何如何,然后highlight一点,是一个关于US的问题,问举这个例子是为什么。

7.12working woman
这个JJ里也有。
提供的背景是越来越多的女人出来干活,有说到demand怎么怎么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讨论男人女人的wage gap为什么没有缩小。主要原因是更多的女人出来工作,但是她们都集中在female dominated areas,这些行业一般工资都低,所以wage gap怎么缩小。
最后一段有个细节讲到最近wage gap略微变小了,原因是最近有high education and work experienced 的职业女性越来越多了,而部分工资很少的male dominated的行业给的工资降了。这里是有考题的。
板凳
发表于 2013-2-1 11:57:2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哈~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1:59:19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日本
是最上面你考古“18”
但是,貌似又有不同哦。是说经济衰退如何如何,然后提出一个办法(增加工作机会)但是发现增加工作机会是会增加男女工资的gap的。因为增加的工资是女性占主导地位的,工资很低的工作岗位。
后面一段说是1970年吧貌似,怎么怎么工资gap就小了。女性活的了高教育后的工作岗位,并且把low skilled men怎么怎么了
5#
发表于 2013-2-1 12:04:33 | 只看该作者
35. Greenhouse
  V1 By yongzhe
  greenhouse,两段,第一说有人提出MODEL来研究它的影响,第二段有人反驳提出另外的推论。
  V2 By Yulawi
  说Greenhouse会使全球温度上升,wet floors会越来越少,水的蒸发速度变快(刚开始这里有道infer, 问如果按照这些traditional representatives的说法的话,哪个是对的?我选了地下水和各种水会变的越来越少)。然后反驳了,说其实不是这样。第二段就在解释为什么不是这样。
  [v1] by francislaw
  global warming, 和 sulfate cooling之间的关系。两个人的观点Santer反对说,north hemisphere 的cooling比较强但是这个temporary的现象过去之后呢还是很难说,因为这个global warming 本身就是complicated。
  
  [V2]删除
  
  [V3]by jjxiaoliang
   关于 world warm 全球变暖, 先分析一个具体case说,一个地方最近调查发现somewhere warm slowly了,1990初期,第一个人M分析说因为南北区域差异 在Northern 产生一种Sulf。。物质有cool的作用,这是slowly的原因;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自己观点有问题,于是他自己先doubt that 说了个新的发现。此处有题问:M这个人在1990初期认为slowly的原因是什么,只要选Sulf。。物质那个选项即可。还有题问:M doubt 的是什么,要定位到doubt that 后,第二段就另一个人disagree with M。他则提出另一个原因:跟ocean 什么有关的。 
  
  [V4]by fisheyes7
  气候变暖和模型的关系气候变暖和模型长久以来关系复杂难以扯清。M以南北半球对比的例子反驳了模型能反映气候变暖。另一人物以。。。(不记的的理由)为由反驳了M;并说南半球更多的海洋确实是个很复杂的干扰因素还举了些相应的南北半球在xx年的其后数据。气候变暖和模型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
  
  [V5]By douwen2000 (680)
  JJ考古里意思差不多。摘抄如下:开始说全球变暖的Model与实际数据不符,学者们试图解释。说某人,貌似叫Michael,开始说数据不符是因为工业有cool的作用,所以缓和了全球变暖,但后来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就没显著升高BLABLABLA,此段题基本没有第二段转折,说另一个学家Santer提出,工业的cool效应使得北半球的变暖过程减缓,从此南半球的变暖速度超过北半球,但随着cool效应的失效(这是个temporary的效应,有题)北半球的变暖速度还会超过南半球。所以说并不是数据和变暖的模型不符。u  开头说,现在研究globe worming 碰上一个问题:the conflict between model and observed data,学者A就有这个困惑,接着讲南北半球的worming 状况与model不同(记不太清了,有说道北半球又个效应可以延缓worming)第一段结尾出现了B开始对A有反的意思了第二段接着说B,本来认为北半球应该比南半球升温快的,因为南半球水多,北半球陆地多,但是这个效应导致了北半球没比南半球快多少,一直到了1987年,这个效应消失了,北半球才变快。最后还是认为MODEL 和DATA不符。M为什么怀疑自己的观点。
  
   [V5]移至12V5
  
  [V6]by ycx1g09
  考了一篇cooling effect,气象学家说全球气候变暖之外,这种影响会使热的地方气温下降,冷的地方更冷。提到了cloud是这种现象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比如说,白天运会反射sunlight,这种现象白天比晚上强烈,具体文章用了一个a开头得词,不记得了。而且,题目又一道题目问了这个问题。
  
  [V7]by shevit
  第三篇是气候变暖那个,跟之前JJ一致,补充一个题目:以下哪个现象跟文中科学的历程类似。
  [V8]by dongmorning
  global warming & sulfate cooling,问题里面文的比较多的是Santer的观点,请多关注。有一道题好像问的是Santer和Michael都不同意哪个观点
  
  [V9]by dedeyuky  (700+)
  第二篇是cooling那个JJ很详细了,就说我记得的一道题吧。问为什么那个micheal要doubt自己的观点。文中有句话讲到:南半球在气温应该急速上升的时候突然停止上升,而有很多工厂的北半球气温却开始上升了(作者预计有S的cooling北半球应该短时间内气温不上升)。我记得我选的是E:大概是本该在北半球出现的现象没有出现。
  
  [V10]by kennethmaster(620)
  阅读还考了一篇全球变暖的阅读,气象学家说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greenhouse gas等温室气体还建立了两个模型,但是有种“sel气体”会产生cooling effect,这种影响会使热的地方气温下降,但是一般这种气体主要是在North xx地区,而降温现象却不都在这种气体最集中的地区。于是M教授就否定这个模型了。后面经过论证M又支持了温室效应的两个Model。总的来说文章是以M的态度为线索的。题目不难,也好定位
  
  [V11]by sllynn
  还有一篇像驳论文的也思路很清晰,第一段是说全球变暖的模型和采集到的气候数据不匹配,使得这个模型的可信度被质疑,有一个人(A吧)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有些气体有cooling的作用)来解释这种矛盾,然后之后自己又反驳了自己的观点(南北半球变暖现象不符合假设),认为解释的不合理,所以这种不匹配还是存在的,第二段是说另外一个女的科学家反驳了A的观点,说南半球的cooling减缓是因为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所以比北半球效果稍逊,最后结论是模型还是可信的,题目也不难,仔细看的话不会错的。
  全球变暖那篇三道题吧,由问中心论点的,在两个选项当中纠结来的,digression是一个选项的核心词,当时不认识。。。现在知道了觉得应该是选另一个,然后还问到第二个人的观点,四个选项中有一个讲到海洋对cooling作用的影响,我选的是这个。。另外一个不记得了法案那篇题目很容易选,有一题是针对原文中一个open question的,问这种open question的那种interpretation会对NON-native american有影响,五个选项四个都是对native有利的,比较清楚。还有一题是针对文章最后一句的结论提问的,具体是什么想不起来了。。。
  
  [V12]By chaovoice
  有个global warming&sulfate的小阅读,问题1问在90年代初,M的观点(提出观点又纠结的质疑了自己的那个人)接着就问了为什么M改变了观点,还有文章结构,忘了
  
  [V13]By penny307 (690)
  我记得寂静上的回忆,这类型应该有几个版本,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我的版本就是一个两段,第一段是写发现了一种物质可以使warming减缓,这种物质好像是某个工厂废气产生的,同时还伴随着其他几种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政府好像要关闭排放这种物质的工厂。然后就是解释warming好像是使冷得地方更冷,热的更热,而这种物质是减缓这种现象的。第二段就是讲这个物质如何减缓的(有一道题在这,是问一下几种现象中,那种是在文章中被解释了的,我就选的这个物质如何起减缓作用的),balabala,就是讲这个物质形成一种云,然后白天怎么作用反射啊什么的,晚上又什么的,没具体读(这有题,就是关于白天黑夜的)。最后总结了一下,不要关这种工厂比较好。
  
  [V14]By 必须700加 (700)
  第三篇是9.**global warming & sulfate cooling ,JJ非常完美注意有一个题是问怎么解释北部气温没有明显下降的,选择因为南部有海洋调节温度
  
  [V15]By
  By ydouble(730)
  第一篇好像是那个全球变暖的,只有两段,好像和狗狗上有的地方叙述不是很一样。第一段是说全球变暖已经受到很大关注,也有很多争论。有个Michals提出了sulfate cooling的理论,但是他后来又doubt this idea,因为80年代晚期之前怎么样,自从1987年又怎么样(这里和第二段有点混了,但是是说北半球的温度下降或升高的,第二段也有这个)。所以呢M不仅怀疑 SC这个理论,甚至对global warming的model也产生了质疑。第二段,有个叫B. Sander的出来 say no,先说了in genereal大家都认为ocean会对全球温度有影响,比land更大,所以南半球气温应该高一些。但是呢全球变暖这个问题还是被SC的影响复杂化了,SC在20世纪中期达到peak。因此,从那时到1987年,南半球的气温一直比北半球高,但过了1987年呢,又反过来了,北半球重新成为the lead。所以最后他说M的关于模型是数据的claim有着根本的不同,所以貌似还是承认SC以及模型的可行性的。问题有三道:一道是问M和S不同意下面哪个?完了,另外两道怎么也想不起问题了
  
  [V16]By 小鱼猪 (680)
  细节题:S与M最大的争论观点是:数据与模型是否匹配的细节题:有道选:这是种短期的气候现象什么的
  
  
   [考古]
  两段,长度中等,一屏.
  开始说全球变暖的Model与实际数据不符,学者们试图解释。说某人,貌似叫Michael,开始说数据不符是因为工业有cool的作用,所以缓和了全球变暖,但后来又推翻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就没显著升高BLABLABLA,此段题基本没有
  第二段转折,说另一个学家Santer提出,工业的cool效应使得北半球的变暖过程减缓,从此南半球的变暖速度超过北半球,但随着cool效应的失效(这是个temporary的效应,有题)北半球的变暖速度还会超过南半球。所以说并不是数据和变暖的模型不符。
  u  开头说,现在研究globe worming 碰上一个问题:the conflict between model and observed data,学者A就有这个困惑,接着讲南北半球的worming 状况与model不同(记不太清了,有说道北半球又个效应可以延缓worming)第一段结尾出现了B开始对A有反的意思了
  第二段接着说B,本来认为北半球应该比南半球升温快的,因为南半球水多,北半球陆地多,但是这个效应导致了北半球没比南半球快多少,一直到了1987年,这个效应消失了,北半球才变快。最后还是认为MODEL 和DATA不符。
  u  另一篇是关于全球变暖的,先说的是我们觉得全球变暖的趋势很明显,但实际上并不是,然后给出几个人的解释,第一段里有个科学家提出可能是空气中的硫化物的排放使大气不容易变暖;但又出来一个人反对他,好像是说如果按照他的理论,北半球应该比南半球更冷,因为北半球排放硫化物更多;第三段又出来一个人说这可能是由于南半球主要是海洋为主,所以降低了总体的气温,不过他也不赞成第一个人的观点,因为有一些complicated的现象不能解释
  u  第一段说以前的观点是海洋陆地的比例变化导致气候的变化第2段说了另外一个理论, 说因为碳酸类的物质腐蚀了大理石等有碳的物质,于是有很多二氧化碳被从石头中释放出来,导致了气候的变化.但有说, 这个也不一定对,说南北半球的情况就不一样.又说了一堆观点.最后说,事实的现象还不能证明哪个对
  u  最后遇到的是南北新罕布什尔州还是卡罗来拿的气候变暖的一个悖论。按照常理,北部应该气候变暖更厉害,因为南部的海洋比较多可以吸收热量。但是在一些年份南方变暖的还厉害一些。第一段有一个人论证这个悖论,第二段还有一个人论证这个悖论。当时我时间很紧我就根本没看出来这两个人的观点有什么区别。M50, V22    http://en.wikipedia.org/wiki/Global_warming
  Sea temperatures increase more slowly than those on land both because of the larger effective heat capacity of the oceans and because the ocean can lose heat by evaporation more readily than the lan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as more land tha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so it warms fast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lso has extensive areas of seasonal snow and sea-ice cover subject to the ice-albedo feedback. More greenhouse gases are emitted in the Northern than Southern Hemisphere, but this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 in warming because the major greenhouse gases persist long enough to mix between hemispheres.
  
  [继续考古]已确认~~
温室效应 一:用来研究全球气候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数据不符合,捆饶着雪茄门。一个大牛出来解释说,这是因为散到空气中硫磺会有降低气温的作用。后来这个大牛又觉得自己不对,因为硫磺的扩散集中在北方,而北方的温度却在1987年后持续上升,南方的温度却没有上升。因此该大牛就认为数学模型有问题。又有一个大牛跳出来说,不是模型有问题,并解释说南方水域的面积比北方大,所以南方温度没有北方上升的快。 二:好像是关于L先生的某数学模型,很多人CHANGLLEGE他,但是结果证明他的理论还是近来最好的。近100行, 附旧JJ: [版本一]第一篇讲的是温室效应和现在实际测得的地球温度之间的差异性问题。 第一段首先提出一种温室效应作用,如果按此标准计算,那么地球表面的温度要比现在实际测得的高得多。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一种现在的温室理论模型(简称温室效应模型)认为,温室效应是存在的,但是由于工业化革命的工程中排放了大量的硫,硫具有制冷作用,所以导致了现在温度差异这个现状。 第二段讲某牛人用这个理论来解释1895年工业化革命时北半球的气温遇到了想不通的事实,在此期间,工业化革命使得北半球产生比南半球多得多的硫,为什么那时侯北半球相反比南半球还热呢?他想不通,于是他认为,现在所谓的温室模型是狗屁! 第三段讲另外一个更牛的牛人stanter 对上面这个牛人想不通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南半球有很多海洋,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此处有题),所以南半球温度不上升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后balabala 一通,也没有对北半球温度差异作出合理解释,就急忙表态:温室效应模型是对的。完了。 考题1. Stanter认为以下哪一个是正确的?选 :南半球海洋具有调节气温作用。 考题2. 文章的结构?选:先提出一个现象后提出模型,然后利用这模型作不同的解释来论证模型作用(有点表达不当) 考题3. 文章中哪一项提出了与温室效应相矛盾的地方,但又没有作出合理解释?我选北半球有硫但气温还在升高。 [版本二]地球有温室效应,但同时也有降温效应 文章不长,但如果不看机警现场很难理解,因为作者总是先提出一个观点,再让步, 再confirm或推翻掉 全球温室效应不如电脑模型预示的显著。 有一人P认为模型和现实分歧的原因是因为硫的排放有冷却大气的作用,使温室效应的作用减弱。 另一人M反对说在北半球硫排放更多,但是从1987年之后南半球的气温增长却比北半球慢。因此M不仅怀疑硫排放解释的正确性,同时认为电脑模型根本就是不准确的。 又有一人S反驳说不是电脑模型不准确。南半球比北半球慢是因为南半球多是海洋,因此那里 气温变化慢。硫排放的效果有时滞,在一段时间以后才表现为北半球比较慢. 总之这篇关系很搞的,绕来绕去,考题多集中在M和S的论述上。 问: 后来这个人认为硫的作用如何? (我选的是它是一个短期暂时的因素会影响general的趋势)。 Global warming is about disparity (不同) of models predicting the global warming rate. One guy argues that there is much disparity between the models’ prediction and the observed result. The reason is maybe because the cooling effect of sulfate emission in the north hemisphere. Another guy challenges his view, saying that global warming was slower last century in south hemisphere because there is larger area ocean than the north. However, due to the cooling effect of sulfate in North hemisphere started in early 20th century, the warming rate of SH catches up with that of NH this century. 第一题问F和G在争什么,我选事实数据是否影响温室效应理论的正确性 [版本三]65行 现象解释,关于温室效应的预测为什么和实际的气候现象不符合,一波三折, 先是M提出一个观点解释,然后M自己推翻自己的解释,认为就是预测的模型错了,然后P跳出来说M原来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受了什么影响,不太明显,但是总的说来预测模型…… [版本四]某环境学家研究温室效应发现其模型跟环境观测数据不符,并非如同模型所示的那般剧烈升温not as much ... as ...(有题,涉及extreme一词),然后此学家分析认为,硫排放对地球有冷却作用,然后又进一步研究,认为硫排放主要集中在陆地较多的北半球(潜台词:南半球不应该也受到冷却呵),遂进一步否定自己,认为模型不对。(多么敬业的学者呵,勇于否定自己,不断前进!) 另起一段,某人认为南半球气温变化比较柔和是海洋多的原因(考到了我的常识),同样起到了类似硫排放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此人主要从海洋和陆地的角度又正反论证了一些内容。 本篇文章涉及学家人数虽少,但是学术观点反复地正反变化,留心定位。
6#
发表于 2013-2-1 12:09:24 | 只看该作者
还有这个对么?
工厂自动化普及和客户定制服务
  V1:by foreveroflam
  机器人和自动化已经在工厂很普及了,现在企业如果单从质量和成本来竞争的话,差距不大,尤其是mass production之后,生产和研发,服务脱节,都是大批量标准化的产品,少了很多feasibility. 作者举出为顾客量身定制才是王道,比如客户参与设计改良,客户需要order小批量生产,售前服务售后服务等等。
  
  V2:by whataboutnow
  第一段: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认为低成本,高质量并不能满足未来客户的需求,而是应该有更好的customer service。第二段:对比了handmade craft,对于顾客需求是量身定做。由于后来顾客开始重视mass production,成本和质量成为了主要的侧重点。Manufacture也分成了三个部分,中间的生产环节与upstream和downstream脱节。而且,由于hierarchy,与生产并无直接联系的headquarters还经常对生产环节指手画脚。第三段:人们发现了upstream与manufacture的脱节的disadvantages,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无考点)第四段: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downstream和manufacture的脱节的disadvantage,作者指出此问题能够如何进行改善。
  
  Q1:(760)主旨题:介绍现象,提出改进方案Q2:传统工厂infer以下哪种:我选traditional factory生产的都是大批量的货品 (对比作者小批量定制的提议)Q3:一下哪个不是作者提倡的: 选 生产只是单纯的meet deadline,而不考虑客户实际需求。(有原文,简单)
  Q4: the definition of service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clud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很简单,原文中找,就是那个“commitment of meeting date”题目中是“meeting deadline”。然后那个原文concern about什么,楼主选的是“recommend a new approach(之类的)
  Q5:(760)infer题:manufacture存在很强烈的阶层(hierarchy)Q6:(760)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means what? Meeting the deadline.Q7:  (760)infer题,选择A,nowadays customers are not so crazy about low cost or high quality.
  
  考古(未经过本人确认)
  说想象过整个工厂都是计算器和机器人在工作吗?事实上现下的工厂完全可以做到这样。只不过因为它们的竞争对手也有这样的技术水准,所以做成这样也没用。现下的企业还是需要特别关心对顾客的服务,包括售前和售后的。从前的手工艺人就是靠细致的服务,从设计到制作到修改,来赢得客户。当大生产开始后,人们放弃了昂贵的手工订做,转向批量制作的商品。设计制作这道工序开始被从销售的前期工作中剥离,它与后期工作即售后服务的关系也不那么紧密了,但是,转变并没有那么剧烈。即使是最道统的工厂也要考虑到顾客的需求,哪怕这样的考虑仅仅是要按时交货(出题)。而工厂里的制作工人往往能对销售人员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及时提供货品的数据以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订单(出题),还比如可以向顾客解释产品的特性以及修理产品。
  
  参考文献(感谢airphone 提供) 偏长,貌似不完全是原文,但是重心思想类似,有时间的同学可以看下
  The factory of the future is not a place where computers, robots, and flexible machines do the drudge work. That is the factory of the present, which, with money and brains, any manufacturing business can build. Of course, any competitor can build one too—which is why it is becoming harder and harder to compete on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 alone. Lower costs, higher quality, and greater product variety are like table stakes in poker—the price that companies pay to enter the game. Most products can be quickly and easily imitated; and the most automated design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cannot decisively beat the second most automated. Who wins and who loses will be determined by how companies play, not simply by the product or process technologies that qualify them to compete.
  The manufacturers that thrive in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n, will compete by bundling services with products, anticipating and responding to a truly comprehensive range of customer needs. Moreover, they will make the factory itself the hub of their efforts to get and hold customers—activities that now are located in separate, often distant, parts of the organization. Production workers and factory managers will be able to forge and sustain new relationships with customers because they will be in direct and continuing contact with them. Manufacturing, in short, will become the cortex of the business. Today’s flexible factories will become tomorrow’s service factories.
  ? ? ?
  About 200 years ago, when horse-drawn carriages were made largely by craftsmen, the most successful carriage maker was invariably the most accommodating. Though he prided himself on being a technician—a manufacturer—his success depended heavily on his willingness and ability to talk with customers at key points: before the sale, so he could get a clear idea of what the client needed and what features would satisfy him; during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so he could incorporate any necessary changes in the product; and after delivery, so he could learn what features had worked (and what hadn’t) and what the client needed for maintenance, repair, and replacement.
  Mass production overtook customized craftsmanship because customers came to value standardized goods over higher priced, personalized goods. As a result, work grew increasingly compartmentalized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labor. Craftsmanship (that is, manufacturing) became separated from downstream activities, like sales and postpurchase service, as well as from upstream activities, like new-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Gradually, manufacturing received more and more of its information and instructions through filters—divisions and departments that were separated, functionally and physically, from the production site. Not surprisingly, manufacturing managers complained that those who defined their work rarely understood it or cared enough about its details, problems, or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For decades, companies muddled through. In recent years, as Japanese competition put pressure on manufacturing businesses everywhere, manufacturers have worked mightily and successfully to educate workers and break down some of the barriers between their upstream activities and the work of the factory. They have encouraged inter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product designers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s and between R&D and quality managers on the factory floor.
  These imaginative efforts to accelerat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improve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wer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But they are no longer adequate. Today downstream activities have to be joined to the tasks of the factory too. Increasingly, factory personnel have the means to support the sales force, service technicians, and consumers. This support should, and will, be used. Competition is shifting away from how companies build their products to how well they serve customers before and after they build them.
  ? ? ?
  Some of America’s best-run companies—Hewlett-Packard, Allen-Bradley, Caterpillar, Frito-Lay—already operate factories whose activities reflect the new role of service in manufacturing competition. None of their facilities is a complete service factory. We are still many years from that. But in the range of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activities these factories perform, and in the degre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workers and customers, they point the way to the future.
  Service for a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escapably revolves around its products—their design, features, durability, repair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ease of installation and use. Even the most traditional factories of yesterday proffered service of a kind, but their conception of service was narrow. To old-guard factory managers, service was little more than a commitment to meeting due dates.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urged the factory to complete orders in a timely fashion, to give advance notice of delivery problems, and to package materials for ease of shipment and damage control. Customers were simply numbers on a production schedule.
7#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2:10:1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greenhouse的考古都不是哦
是说全球变暖会水变少啊,植物花期提前啊,什么什么的(木题目)。然后说都是greenhouse啊。接着就说以前治理的方法不行哇

然后提出一个新方法,哎呀呀 这个词是复合词,大家都能够认出来,只是一时想不起了,就是一种生物的环境方法吧

接着说这个方法的好处

然后说这个方法要1.2.3点

超长,估计至少两屏
8#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2:11:2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factory的考古非常正确!!!
9#
发表于 2013-2-1 12:27:57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有没有IR?谢谢
10#
发表于 2013-2-1 14:47: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你好~我是数学原始君~请问你数学的第四题应该是正方形内切一个圆吧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Mark一下! 看一下! 顶楼主! 感谢分享! 快速回复:

手机版|ChaseDream|GMT+8, 2025-5-16 13:42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13号 京ICP证101109号 京ICP备12012021号

ChaseDream 论坛

© 2003-2025 ChaseDrea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