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6年前高考前夕,懵懵懂懂的我以考上大学为目标。当时,清华、北大在我的意识中只是两个模糊的符号。主要原因是以自己当时的实力,实在不敢妄想这两所国内顶尖的学校。 1999年,在事业单位工作小有成就的我不甘寂寞,拼了命请辞当时别人艳羡不已的工作(当时还是有机会办理停薪留职的,但是我也放弃了),义无反顾地踏入了社会的洪流。我用“男儿当自强,青春应无悔”这两句话鼓励了几百人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同时,也是这两句话让我坚定地走向了中国改革的最前沿城市。 有很多人下社会之后很快就在随波逐流当中迷失了自己,而我,十几年职海浮沉,虽然让我收获了经验和效益,却并没有消磨我的求知欲。在我辞职的当年,在我的心目中,中国的顶尖商业教育项目有三个,一个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美国合作办学的北大国际MBA(BiMBA),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合作办学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的MBA,还有一个是对外贸易部主管办学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中法合作法语保险专业双学位项目。当时的形势是: (1)这几所学校的办学项目较新,受到非常多的关注; (2)这几个项目都是中外合作,是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3)这几个项目在国内的收费都远高于体制内办学(统招),至于产出则因为项目较新,暂时无法评估; (4)这几个项目的竞争都非常激烈,每所学校每年都是仅招收几十人,而参与申请和入学考试的人则接近千人; 在当时,国内体制内招生的MBA处于学科的起步阶段(中国最早的MBA是清华的MBA,创立于1991年),学科教学处于探索期,有教学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有实际工商管理工作经验的师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这几个与洋品牌合作的商学院项目质量受到市场的密切关注。 过去的十年里,我一边工作也一边关注着这几所学校的发展,暗中为自己未来的深造物色一个好“娘家”。本科没有机会踏入国内顶尖学府的我,根据实际工作的感觉,为自己确立了只选择上国内顶尖商学院的目标。 时至今日,北大CCER不仅在世界经济界以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占据了相当的份量,还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升级为“国家发展研究院”,接下来的扩建、扩大学科建设自不细说,众所周知的CCER创始人林毅夫先生也出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中欧Ceibs也不再使用上海交大的校园资源,建设了自己独立的校园;而经贸大学的法语保险双学位项目则淡出转为中法合作工商管理学士双学位项目。体制内办学的MBA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以清华经管、北大光华、上海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影响力最甚。并且,李嘉诚先生旗下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长江商学院项目也于近年走入大家的视线,开始介于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之间的办学模式探索。*这里说的介于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意思是CKGSB在录取的时候是看G分的,属于体制外招生性质,而根据其招生办公室说法在毕业时如果文凭需要得到国家认可还须参加一个国家教委组织的考试,这又有点类似体制内的同等学历认证。当然,这些不影响长江文凭的含金量,这里对比的是“体制”的不同。 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最近几年国内MBA教育还有一个大的发展趋势:市场对既懂国际环境、又懂中国经济,既懂企业管理、又有学术底蕴的复合型MBA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即便在眼下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一个真正具有上述实力的MBA仍然是可遇不可求。 因此,各校(特别是体制内招生的MBA院校)纷纷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或引进国外的教学体系,或与外方直接合作办学,或与外方进行学生交换,或请外文教授亲临授课;形式多样,不一而足。显然,体制外招生或曰与国际接轨的BiMBA与Ceibs在10年前就看准的直接将外方教学模式引进中国并与本土国情相结合的入手点是抢先了一步,在国内其他院校着力建设市场认可度的阶段,这两所高校的MBA已然领袖着国内顶尖复合型MBA教育的大旗,当然作为后起之秀的长江商学院的影响力也非同小可。 从就业来看,体制内招生的院校毕业生进入各行各业的都有,甚至有相当的部分进入了国企或国营金融机构,平均就业薪酬较体制外的略低。体制外招生的院校主要侧重与国际接轨,几乎都是采用全英文授课,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企。我也发现最近几年有些体制内的学校也开始引进全英文授课项目,相信这些毕业生都会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至于最终就业去了哪里、薪酬多少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因为这是非常个人化的信息,每个人入学前后的条件都不同,几乎没有参考价值。所以,对于过于注重看商学院就业报告的潜申请人来说,可以不必继续浪费这个时间了。只要你的绝对实力强,无论在哪所商学院,都不会扯低你的就业潜力。 这些学校与他们办学的方式,都是中国MBA教育的组成部分。我认为各所学校都有各自明显的特色,从招生到就业到社会的回馈都存在明显的风格。中国人口多,商业容量大,完全需要这种多样性办学的丰富性。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志于追求MBA学习的申请人,最好按照如下的步骤来实现自己的MBA梦想: 首先,要积累好自己的硬件条件。虽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基本的申请条件,但是,申请人要知道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作经验。这里说的工作经验不是你参加工作x年就万事大吉了,而是你要有足够的实际经验来保证自己在面试的过程中经得起考官的挑战。我知道有些人刚下社会一年,工作找不着感觉,然后,赶紧趁自己的大脑没有被社会的熔炉融化的时候考个高的分数(统考或考G),这样,在交申请的时候有了高分也有了学校要求的至少到开学前有两年工作经验的基本要求。其实,这样的申请人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0,没有哪个正规学校愿意招收一个没有工作目标和实际工作阅历的申请人。 BiMBA要求的工作经验至少是三年,实际上,就算你刚好有了三年工作经验,如果你不足够地优秀,可能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顶尖商学院的MBA毕业生就业后至少会承担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试想,如果你的实际经验不够,就算给你一个团队或部门,甚至给你一个子公司,你怎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另外,如果要报考BiMBA,英语能力也是另外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最近也有英文基础较弱的CDer问过我这个因素的影响有多大,我们不妨反过来想想,如果你的英语听说读写达不到流利的程度,坐在BiMBA具有40%外籍同学的课堂里,到时纯英文授课的内容和讨论如何能参与进去? 其次,要确立考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目标。体制内与体制外有着非常鲜明的不同,体制内的顶尖院校的竞争性也不比体制外的差多少;体制内的院校虽然不需要考G,但是要参加联考录取,学费会稍便宜一些,并且,同学的平均年龄会相对较小一些,毕业的去向是各个方向都有,平均薪资待遇虽然比体制外的要低一些,但是,比其他体制内的研究生专业有着明显的竞争力。还有一点需要重视的是,体制内的院校因为走国际化的路线,现在已经有很多与国外合作或是交换学制的条件了,甚至有的院校可以拿到两个MBA学位,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优势。但是,体制内的学制通常为两年,学业的完成周期长。 再次,无论是考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认真准备考试。在备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备考本身也是一个净化、提高的过程。一个申请人有没有足够的学识或潜力,考官会在面试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那些参加过所谓的攻略指导的人几乎没有可能瞒过考官的法眼,在此,奉劝大家不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去走这样的弯路。如果你确实对商学院没有感觉,对怎样准备也没有概念,那么,很可能你就不适合去读商学院,或者换句话说你上了商学院也未必能够有效增值。当然,也有些人在备考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虽然最终与商学院失之交臂,但是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与事业过程中更有信心,毕竟考上商学院不是唯一的出路。 总结成一句话:客观地对比体制内与体制外院校的不同,合理地分析各个学校的办学优势,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最重要。前提是,你在基础学识和工作经验上已经准备好了,至于商学院如何评价你的Potential,这是我无法帮助的。 最后需要搞清楚的一点是:无论你最终上了哪家商学院,都不要期待商学院能让你脱胎换骨。真正能够让你脱胎换骨的还是你自己,如果你没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Attitude),就算进了Top 5也无法保证最终打动用人单位的HR,拿到好的Offer。而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好的习惯或思维,那么,Of course,商学院能够对你的人生和事业起到助推的作用。我一直主张“一个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怎样选择就注定怎样发展,你怎样思考就决定你怎样表现”,其实这些都与商学院无关。 我自己经过超过十年的工作历练,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获得的哪些东西能够从商学院取得,也非常清楚有哪些是需要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我选择商学院的标准很简单:第一条是顶尖的;第二条是我喜欢并且适合我的;第三条是发给我录取通知书的。其实,各商学院的教授也经常互相客座授课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此情况下,学校平台对于个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非常小,最关键的是看你更喜欢打哪个LOGO在自己的名片上,以及自己怎样去提升个人的综合实力;正如在一个效益不好的公司里有人赚了很多钱,而在一个效益非常好的公司里有人不赚钱。 我有一个特点是:我认准的事情,我可以通过五年甚至十年的努力来达到。我的短跑成绩不弱,但是,我长跑成绩更好。我上学时没有哪项体育成绩是第一,但是我每项基本上都是前两三名,所以我的综合成绩总是最高。我游泳时不是跳进池里爽爽地游上两三个来回就休息,而是从一进池开始就不停地游一个小时才出水。我爬山不求头半小时走多快,而求无论多累我都不停,所以我能够参加香港万人“乐善行”32公里的全程山路跋涉而排在前列。 我中学时不敢梦想北大这样的顶尖学府,但是,回看过去的十几年的努力,我最终还是坐在了顶尖商学院的课堂。在BiMBA的学习过程中,读到环球领导力课本上有句话说“一切的成功都来自于一点一滴的努力的积累”,这句话朴素而深刻;除此之外,我还要说:一切的失败也来自于没有做一点一滴的积累。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人,思想浮躁、急功近利,还有一些人夸夸其谈、唯我独尊,这样的人生观鲜见能够将人推上真正的成就顶峰。这些都是我们想走入顶尖商学院的学子们要谨戒的。 CD这个名字取得很好,谨以拙文借此大好平台与诸位分享。我非研究中国MBA发展现状的专业人士,如上见解为个人观点与体会,如有偏颇,请自行去其糟粕、取其精化。懂得怎样有选择性地吸收也是商学院学生的一个基本能力。 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走进顶尖商学院的殿堂,让我们一起追逐梦想! *备注:北大的商学院有三所,分别是北大光华(体制内),北大BiMBA(体制外)和北大汇丰三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5 22:00:44编辑过] |